為什麼長大之後,很多人都比較喜歡《三國演義》的曹操,而不喜歡劉備?

老生影談


首先我們來講劉備,為什麼早期會有很多人喜歡劉備?並不是因為劉備是劉皇叔,而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我們一樣貧寒,他的祖父曾做過縣令,但到了劉備這一代,因為他爹死得早,他居然只能靠和老媽一起編織草蓆和販賣布鞋維持生計。

老實說,擱今日,劉備也就是個貧困家庭的兒童,擱街上被城管追打,擱弄堂裡被熊孩子欺負的這種。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朋友,居然能在亂世到來之際,扯起三杆土槍,拉了一個賣豆腐的販子和一個賣酒屠豬的莊園主,加入到漢末逐鹿天下的行列中去。

如此劉備,是不是讓人很驚喜?作為一個貧寒沒門路的普通人,你想不想聽他的故事?

至於曹操,則是一個我們平日裡便見識頗多的官二代。你甭說他爹認了宦官當老爸才有這份大產業,問題就在於,他就是這麼闊氣。一樣是讀書,他的老師比劉備好,他的學堂比劉備好,他的成績也比劉備好,更重要的是:就算劉備的成績比曹操,那又有什麼用?等畢業之後,照樣還是劉備端盤子,曹操當官。

作為一個窮人,你當然會痛恨曹操這樣的人,仰慕劉備這樣的人。

但問題是,像劉備這樣的底層人物,在太平盛世之際是很難獲得成功的。而像曹操這樣的上層人物,可以說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屬於他的前程。

於是大家都明白了,劉備只是偶然,曹操才是必然。而且這並不取決於曹操是否有才,而是他的身份。

那麼怎麼辦?惟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大家都羨慕曹操,希望自己也能做曹操,年輕時候的曹操任性,好!年輕時候的曹操放蕩不羈,好!年輕時候的曹操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好!耍賴逃學誰不會啊,放蕩不羈就是妙。

而等到曹操上任做官,第一件事就是惹了宦官蹇碩,將違禁夜行的他叔用五色棒處死。最讓大家羨慕的是,這樣做的曹操也沒吃大虧,而是調任,出去做了個縣令(其實是升官了)。

再往後,你看討伐董卓之際,曹操冒險獨自領兵追擊,被打得屁滾尿流,可最終還是沒事;在徐州搞大屠殺,殺得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也沒事;在淯水強暴張繡的嬸孃鄒氏,於是張繡復叛,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全部戰死,可曹操還是沒事;至於稍後的赤壁戰周瑜、關中戰馬超,更是吃盡苦頭,可鬧到最後,站在最高處的,依舊是他。

大家都在想,如曹操這般,酗酒、好色、放蕩、驕傲、大屠殺、不把屬下安危當回事。。。這些不都是你們所說的缺點嘛?可是人曹操即便這樣,還是三國裡最牛鼻的人,俺們志存高遠,當然要當曹操那樣的英雄好漢,也酗酒、好色、放蕩、驕傲。。。

可是你不想想,曹操他是何等的資本?如果劉備也玩曹操這一套,不消說三分天下,早在徐州那會就讓人給滅了。

所以說到底,大家還是羨慕曹操背後的資本,每個人都妄想著自己的老爹是局長部長,考試不及格也能拿學位,文章不通也能當作協主席,數數不會數也能當銀行行長,然後整天花天酒地,送死你去,拿錢我來。。。

老實說,確實有不少這樣的成功人士,但你覺得會是你嗎?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果說現在你喜歡上曹操而不喜歡劉備,那你的年齡大概在30歲左右。

有一句話說的好,大家可以感悟一下,看看對不對?20歲的人喜歡諸葛亮,30歲的人喜歡曹操,40歲的人喜歡司馬懿,50歲的人喜歡劉備。下面我們具體講一下

為什麼說20歲的人喜歡諸葛亮呢?

因為在20歲,我們還沒有經歷過社會,對社會不是太瞭解,沒有經歷過打擊,沒有遇見過坎坷,總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去改變一個世界。不服輸,不認慫。
可是到30歲就不一樣了,

,30歲這個年齡段是壓力最大的,感受到了世界的殘酷,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也慢慢的體會到了自己是多麼的渺小。以前的年少輕狂到現在來講都是笑話。自己沒有任何能力能改變世界。在這個年齡段,我們也希望自己是一個富二代官二代,也希望像曹操一樣,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能讓我們減輕一些壓力,少奮鬥幾年。


到40歲以後,人生觀會發生再次改變,會慢慢懂得了什麼叫做忍。有好多事情不是你能決定的,也不可能事事都符合你的心意。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們都需要去忍。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的人會更喜歡司馬懿,認為司馬懿的性格和現在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很像。

50知天命,到50歲的人已經人過半百,經歷了太多的事情。對人性,對事情對所有所有的東西都有了自己的瞭解和看法。所以這個年齡段的人,他們會講究仁義。你有聽到哪個50歲的人還去跟你講欺騙?去跟你講狡詐?太少了,這個年齡段的人會教自己的孩子和年輕的朋友們,做人要仁義,要誠信,有責任有擔當,因為這樣是長久的。大家誰看過哪個企業是靠欺騙,靠狡詐,把事業幹得長久的呢?


招工劉雨昊vlog


《鄴中歌》中有一句話: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留芳本一身。曹操複雜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之前的文學作品中是沒有的。這是羅貫中老先生在文學史上的一個創新。

曹操生長在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他能夠逐個消滅了比自己強大的多的對手,統一北方,沒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那是不可想象的。

陳壽在《三國志》評述劉備時說:“機權幹略,不逮(及)魏武”,更有人當著曹操的面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作為治世之能臣,曹操曾隻身行刺董卓,行動失敗後,又以獻刀為藉口,瞞過了董卓,然後從容出逃,在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中,曹操處處高人一籌,官渡之戰中,他摸準敵方虛實,親率精兵,奇襲了敵人的大後方,取得了以弱勝強的輝煌勝利,遠征烏桓,有效的鞏固了北部邊疆,打徐州,攻宛城,下荊州,也都是出色的軍事行動。

只要是對自己有用的人才,曹操必定謙恭下士,他義釋張遼,敬重關羽,赦免了痛罵過他祖宗十八代的陳琳,……這一切,都不是袁紹、袁術、劉表等所能b作到的。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蹬高必賦,對酒必詩,《苦寒行》、《觀滄海》、《短歌行》……膾炙人口,時至今日,人們還經常引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名句,這一點,與曹操鼎足而立的劉備孫權是不俱備的。





杏林帥哥


論出身,劉備徒有皇叔之名,家無隔夜之炊。起事全靠拼命,以恢復漢室為名搏一生功名。其實漢室闇弱,千年江山八百主,漢室名存實之,備自顧不及,能匡扶漢室?文無治世之才,武無略地攻城之力,欺世盜名為求顯達而已!協百姓而逃,對外稱義,實則以民養兵,幾千上萬兵馬總不能喝西北風吧?假仁假義!!佔荊州,進四川,偏安一隅即稱王稱帝,所謂的匡扶只不過是一幌子而已!

曹操宦官之後,本來就官二代,和四世三公的袁本初有得一拼,雖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腳踏實地,為官也好,為將也好,憑本領做事,贏得好名聲,敢作敢為,禮賢下士,戰袁紹以少勝多一戰成名,將士雲聚,謀士如雲,雖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時天子若不是曹操扶持,早不知死於誰手。曹操一生,東征西戰,收復四分五裂的漢室江山,若不是他英雄惜英雄,備和關羽早成其刀下之鬼!一生功高勞苦,嘗不敢稱王,能阻止部下擁其為王,能有多大魄力?征戰天下誰不想封侯拜相?真義士落得亂世奸雄惡名!勝而不驕,敗而不妥,其真性情中人,真英雄也!


abb八卦爐


這個原因是時代變化,人類社會的變化導致社會思想跟著變化。當某種事物進步時就必然有些東西在退步。原本是生活在水裡的生物進化到兩棲時,那麼它的某些特徵就會有長有退。文明就會減少野蠻,關在籠子裡的老虎會失去野性,這些都是自然在馴化著我們人類和萬物。道德與金錢也是有著此起彼退的關係,思想代表精神,唯心主義。金錢代表物質,唯物主義。我們都知道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有衝突的,誰更好不好說,但缺一不可。還是處於此起彼退的狀態,適時的在變換,看社會更需要誰漲誰退。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大自然的平衡狀態!海水總是有漲潮有退潮,四時變幻。古人和現代人沒有區別,都是人。誰也不見得誰比誰智商高!只是接觸的事物多和少的關係,眼界關係。生活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思想觀念。三國處於天下即將大變時期,這個時期的物質就會貶值取而代之的就是精神。如果中國此時處於戰亂時期,你們說要錢還有意義嗎?所以三國時期豪雄群起,爭霸思想建功立業名垂千史成了主流,誰都恨賣國賊。誰有勢誰做主!平定動亂後緊跟著就是發展,這時候就是發展經濟,大家共同目標大致一樣,精神還是大於物質,經濟建設好以後就不一樣了,人就開始攀比,圖誰賺的錢多而不是圖誰能打仗,因為不需要再打仗了,此時物質就慢慢要大於經濟了。大家的共同目標也不一樣了,有的主張精神,更多的主張物質。唯物主義以成敗論英雄,很自然的就詆譭唯心主義。


鷹嘯雲間飛


古語云“慈不掌兵,義不經商”,劉備雖貴為皇叔,但他心地太過善良,過於婦人之仁,不具備統帥之才。

另外,劉備性格中有剛愎自用的一面,不會用人。正是因為他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發兵東吳為關羽報仇,才最終導致兵敗垂成,國力大傷,最終含恨而死。

劉備沒有軍事指揮才能,凡事沒有主見,完全仰仗諸葛亮等謀臣。他過份看重兄弟情義,搞自己的小集團,其實他的三人團始終沒有真正接納諸葛亮。

再觀曹操,具有統兵馭將之才,籠絡人心之術。他不為小利而失大局。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廣納賢臣良將,尊重每一位為他出謀劃策和驍勇善戰的屬下。他赤腳迎許攸,苦心留關羽。他法度嚴明,也嚴格要求自己。馬踏青苗他割須自罰,對於有過失的屬下,他也嚴格執法。治兵治國他有鐵腕手段,這一點劉備是無法與他比的。

曹操也是一位文才飛揚的文學高人。他橫槊賦詩,訴衷腸!他深謀遠慮慨而慷!受他的影響,他的兒孫們也都個個才能出色。曹植七步成詩,曹衝六歲稱象,曹丕更是繼承衣缽,最終稱帝。這一點也是劉備無法望其項背的,養了個阿斗扶不上牆。

曹操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從一名普通的下級軍官,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政壇之巔。他擁兵自重,但他至死也未真正稱帝,這一點也是被後人稱道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帶著明顯的擁劉抑曹的主觀傾向寫三國演義的。他認為漢室是正統,劉備是為了匡扶漢室,是正道,而曹操在作者眼裡是“挾天子令諸侯”的謀逆之臣,是為“曹賊”。這其實是作者的階級侷限性。而歷史是後人評說的。後人對於那一段三國曆史是自有分辨和認知的。這也就是後人多喜歡曹操的原因,而對劉備更多的只是同情。


文一多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同一個歷史人物,人們的喜好都會不一樣。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受家長的影響,曹操的形象就是一個惡人,而劉備就是一個好人,因此小時候大家都討厭曹操而喜歡劉備。也就是說小時候的思想簡單,可以用好人與壞人去分類歷史人物,非好即壞,人們喜歡好人而憎惡壞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增加,人們對社會的發展,對人性本質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明白了一個人是不能用好人與壞人來綜合評價的。人們再看《三國演義》時,會加入自己的思考,不會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於是喜歡曹操的人越來越多。曹操作為一個能臣功臣,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並非一點沒有,他統一北方,讓北方人民過上相對穩定的日子。劉備的人設雖然是高大上,但是他對人民的貢獻沒有曹操大。

道德是弱者的利刃,強者不屑一用!內心強大的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無所不用其極,他可以殺呂伯奢全家,可以殺軍需官,還可以殺協助漢獻帝意圖謀害他的大臣。憑心而論,如果我們自己處在曹操的位置,也不得不如此做,因為人性如此。曹操統一北方,外擊匈奴與烏桓,經營西域,對國家的貢獻是強於割據巴蜀的劉備的。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裡這樣評價《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劉備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被羅貫中寫得完美得像神而非人。綜觀劉備的所作所為,他跟曹操其實是一路人,只不過他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在《厚黑學》裡,劉備是臉厚的代表,曹操是心黑的代表,兩人都是善於權謀的高人。因此脫離了用好人與壞人的標準來評價曹操與劉備,人們就會越來越喜歡更像一個人的曹操。


大秦鐵鷹劍士


說反了,小時候都喜歡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真性情,天高地闊,唯我獨尊,敢愛,敢恨,沒事寫個詩,練練兵,愜意!尤其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霸氣側漏有木有!

長大了,世事維艱,明白了一個人有百折不撓的毅力,肯幫助別人的熱情是多麼的不易,飽嘗人間冷暖,面對殘酷的現實還能說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才真的值得人欽佩。


風林火山


這與《三國演義》中人物塑造的豐滿程度有關,曹操要比劉備豐富太多。

曹操與劉備的經歷,顯然對曹操更感興趣

曹操這個形象,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被鮑國安演活了,要比劉備這一角色好得太多。其實並不僅僅是演員的演技問題,還在於書中人物戲碼不一樣。

曹操的發跡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前期名聲就不好,宦官曹騰的“後代”。認宦官為祖宗,在宦官作亂的年代裡總是讓人瞧不起。所以即使曹操年少時候做了很多英雄事,比如刺殺董卓、聯合十八路諸侯等等,都被“宦官後代”這一名頭掩蓋了。

而曹操的名聲雖然不好,但他的發家史確實是靠著自己實打實的努力得來的。但劉備卻一開始就有著光環在身。

中山靖王之後,當今皇叔,在那個時代是一張很好的護身符。稍有點勢力的人都不敢把他怎麼樣,尤其是這個人還有著很好的名聲。身邊關張是虎將,諸葛為軍師,把劉備“人中之龍”的風頭可以說是搶得一乾二淨。所以會給我們一個錯覺,這個劉玄德除了破黃巾的時候表現得一般以外,好像後期的成就都是靠著別人打下來的。


所以,相比於曹操這種大事決斷的明主,劉備就顯得差勁許多。

尊劉貶曹影響下,人們都有反權威心態

自從毛宗崗父子定版了《三國演義》之後,尊劉貶曹的基調算是徹底定型了。但是,人們都有一種反對權威的潛意識。大多數人怎麼說,權威人士如何說,人們總是想著是不是反對一下。

現在人們反對專家、學者就是這種心態,別管自己懂不懂,反正只要是專家說的,先嘲諷一下。所以才有了“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荒唐鬧劇。既然官方都尊崇劉備了,那自然就會引起人們心裡潛意識層面的牴觸情緒;既然貶低曹操,就會對這些弱者表達同情。

當然了,曹孟德還是很可愛的。

很多知識分子的推崇,新觀點更容易被接受

知識分子、學者教授,這一些人總會去多角度地看問題。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職業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大眾視角不好出新穎的觀點。所以,尊劉貶曹之下,自然就會讓很多人從曹操的視角切入。比如易中天先生就很少讚美曹操,甚至說真小人比偽君子還要可愛。不得不說,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

這些學者想要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在百家講壇上演說的,所以自然就會著述。文章一多,引起討論,影響力就會倍增,所以就會形成與傳統觀念裡“尊劉貶曹”的風氣分庭抗禮的局面。再加上說得很有道理,新觀點總是會佔一些便宜的。


其實讀者自己來讀原著的時候,就會發現曹操的戲份真的比劉備精彩得多,自然也會引起讀者更多地關注了。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三國演義雖然是歷史演義,和真正的歷史有很大的出入,但比你看歷史書來了解三國要有趣的多,三國中最熱門的兩個人就是曹操和劉備,而這兩個人也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我們就可以來仔細分析分析。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歡歷史嗎?喜歡就快點點個關注吧。

一、少年眼裡的劉備

在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我們大多都會唾棄曹操,喜歡劉備,雖然知道最後是曹操笑到了最後,但是我們依舊不渝的支持劉備。

現在想起來劉備何德何能,竟然在那時候能騙的我們九死不悔。



其實在少年們的眼中並不是完全喜歡劉備這個人,而是喜歡他的周邊,劉備身邊有忠義的關羽,有對他言聽計從的張飛,還有三國的大智者諸葛亮。我們迷戀諸葛亮的智慧,想既然諸葛亮這樣的智者都支持劉備,那我也支持劉備。



我們羨慕劉備、關羽、張飛這三人的桃園三結義,最好笑的就是小時候和朋友們玩,也要模仿來個結義。 我們感動於劉備在茅草屋裡請諸葛亮請了三回,幻想著我們也能有一個謀士,值得自己請三回,出山隨自己平定天下。 我們在少年時喜歡的並不是劉備,而是劉備所處的環境。

二、長大為何討厭劉備

年少時的思考,多是豪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們發現劉備再也不是原來眼中的劉備。 劉備愛哭,有事也哭,沒事也哭,開心也哭,悲傷也哭,好像女人不是水做的,他劉備才是水做的。 還有我們發現劉備是真的不適合當老大,白瞎了關羽,張飛,諸葛亮了。這三個人要是跟著曹操絕對比跟著劉備有前途。



可以說劉備講義氣,在知道關羽被殺後,想要徹底跟吳國撕破臉皮,但是他根本就沒有考慮到蜀國以後的發展,他是關羽的兄弟,但是同時他也是蜀國的老大,如果你是孤身一人,你可以為關羽報仇而不計任何後果,但是你是一國之君,你身後有千萬的將士,有無數的黎民百姓,你就不能那麼自私。



當時我們也把劉備看得太簡單了,單純的以為他要興復漢室,其實最後發現他是有私心的。

所以劉備的性格更適合年少的我們來崇拜,一旦我們長大了,思考的多了,就會想到劉備這個人考慮事情並不周全,也沒有站在一個自己應該站的位置上考慮事情。 我們看劉備,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心理,當我們看劉備不順眼了,也就發現我們長大了。 還有就是長大之後我們發現劉備並不是我們希望的那樣全能,智謀帶兵靠諸葛亮,上陣殺敵靠關羽、張飛,自己沒有多少實力,他不是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

三、對曹操心態的轉變

一開始我們是厭惡曹操的,覺得他是大奸臣,挾天子以令諸侯,為的就是讓自己做大。長大後我們喜歡曹操是因為他的真。 劉備一直把興復漢室作為自己的目標,而曹操只為自己能在亂世中立足,在長大後發現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儼然我們喜歡曹操,就是我們不在做夢了,開始走進現實了。



喜歡曹操真性情,喜歡曹操率真不做作。

劉備一直用興復漢室的宣傳語獲得各方支持,但是誰不知道他的心和曹操是一樣的,但人家曹操就真的幹表現出來,一點也不掩飾,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劉備”太多了,遇到的虛偽太多了,所以我們漸漸不再喜歡劉備,而喜歡那個真性情的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