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之后,很多人都比较喜欢《三国演义》的曹操,而不喜欢刘备?

老生影谈


首先我们来讲刘备,为什么早期会有很多人喜欢刘备?并不是因为刘备是刘皇叔,而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我们一样贫寒,他的祖父曾做过县令,但到了刘备这一代,因为他爹死得早,他居然只能靠和老妈一起编织草席和贩卖布鞋维持生计。

老实说,搁今日,刘备也就是个贫困家庭的儿童,搁街上被城管追打,搁弄堂里被熊孩子欺负的这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朋友,居然能在乱世到来之际,扯起三杆土枪,拉了一个卖豆腐的贩子和一个卖酒屠猪的庄园主,加入到汉末逐鹿天下的行列中去。

如此刘备,是不是让人很惊喜?作为一个贫寒没门路的普通人,你想不想听他的故事?

至于曹操,则是一个我们平日里便见识颇多的官二代。你甭说他爹认了宦官当老爸才有这份大产业,问题就在于,他就是这么阔气。一样是读书,他的老师比刘备好,他的学堂比刘备好,他的成绩也比刘备好,更重要的是:就算刘备的成绩比曹操,那又有什么用?等毕业之后,照样还是刘备端盘子,曹操当官。

作为一个穷人,你当然会痛恨曹操这样的人,仰慕刘备这样的人。

但问题是,像刘备这样的底层人物,在太平盛世之际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而像曹操这样的上层人物,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他的前程。

于是大家都明白了,刘备只是偶然,曹操才是必然。而且这并不取决于曹操是否有才,而是他的身份。

那么怎么办?惟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大家都羡慕曹操,希望自己也能做曹操,年轻时候的曹操任性,好!年轻时候的曹操放荡不羁,好!年轻时候的曹操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好!耍赖逃学谁不会啊,放荡不羁就是妙。

而等到曹操上任做官,第一件事就是惹了宦官蹇硕,将违禁夜行的他叔用五色棒处死。最让大家羡慕的是,这样做的曹操也没吃大亏,而是调任,出去做了个县令(其实是升官了)。

再往后,你看讨伐董卓之际,曹操冒险独自领兵追击,被打得屁滚尿流,可最终还是没事;在徐州搞大屠杀,杀得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也没事;在淯水强暴张绣的婶娘邹氏,于是张绣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全部战死,可曹操还是没事;至于稍后的赤壁战周瑜、关中战马超,更是吃尽苦头,可闹到最后,站在最高处的,依旧是他。

大家都在想,如曹操这般,酗酒、好色、放荡、骄傲、大屠杀、不把属下安危当回事。。。这些不都是你们所说的缺点嘛?可是人曹操即便这样,还是三国里最牛鼻的人,俺们志存高远,当然要当曹操那样的英雄好汉,也酗酒、好色、放荡、骄傲。。。

可是你不想想,曹操他是何等的资本?如果刘备也玩曹操这一套,不消说三分天下,早在徐州那会就让人给灭了。

所以说到底,大家还是羡慕曹操背后的资本,每个人都妄想着自己的老爹是局长部长,考试不及格也能拿学位,文章不通也能当作协主席,数数不会数也能当银行行长,然后整天花天酒地,送死你去,拿钱我来。。。

老实说,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成功人士,但你觉得会是你吗?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果说现在你喜欢上曹操而不喜欢刘备,那你的年龄大概在30岁左右。

有一句话说的好,大家可以感悟一下,看看对不对?20岁的人喜欢诸葛亮,30岁的人喜欢曹操,40岁的人喜欢司马懿,50岁的人喜欢刘备。下面我们具体讲一下

为什么说20岁的人喜欢诸葛亮呢?

因为在20岁,我们还没有经历过社会,对社会不是太了解,没有经历过打击,没有遇见过坎坷,总想靠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一个世界。不服输,不认怂。
可是到30岁就不一样了,

,30岁这个年龄段是压力最大的,感受到了世界的残酷,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也慢慢的体会到了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以前的年少轻狂到现在来讲都是笑话。自己没有任何能力能改变世界。在这个年龄段,我们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富二代官二代,也希望像曹操一样,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能让我们减轻一些压力,少奋斗几年。


到40岁以后,人生观会发生再次改变,会慢慢懂得了什么叫做忍。有好多事情不是你能决定的,也不可能事事都符合你的心意。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们都需要去忍。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会更喜欢司马懿,认为司马懿的性格和现在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很像。

50知天命,到50岁的人已经人过半百,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对人性,对事情对所有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了解和看法。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他们会讲究仁义。你有听到哪个50岁的人还去跟你讲欺骗?去跟你讲狡诈?太少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会教自己的孩子和年轻的朋友们,做人要仁义,要诚信,有责任有担当,因为这样是长久的。大家谁看过哪个企业是靠欺骗,靠狡诈,把事业干得长久的呢?


招工刘雨昊vlog


《邺中歌》中有一句话: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留芳本一身。曹操复杂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的。这是罗贯中老先生在文学史上的一个创新。

曹操生长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他能够逐个消灭了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对手,统一北方,没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那是不可想象的。

陈寿在《三国志》评述刘备时说:“机权干略,不逮(及)魏武”,更有人当着曹操的面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作为治世之能臣,曹操曾只身行刺董卓,行动失败后,又以献刀为借口,瞒过了董卓,然后从容出逃,在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中,曹操处处高人一筹,官渡之战中,他摸准敌方虚实,亲率精兵,奇袭了敌人的大后方,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辉煌胜利,远征乌桓,有效的巩固了北部边疆,打徐州,攻宛城,下荆州,也都是出色的军事行动。

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人才,曹操必定谦恭下士,他义释张辽,敬重关羽,赦免了痛骂过他祖宗十八代的陈琳,……这一切,都不是袁绍、袁术、刘表等所能b作到的。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蹬高必赋,对酒必诗,《苦寒行》、《观沧海》、《短歌行》……脍炙人口,时至今日,人们还经常引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名句,这一点,与曹操鼎足而立的刘备孙权是不俱备的。





杏林帅哥


论出身,刘备徒有皇叔之名,家无隔夜之炊。起事全靠拼命,以恢复汉室为名搏一生功名。其实汉室暗弱,千年江山八百主,汉室名存实之,备自顾不及,能匡扶汉室?文无治世之才,武无略地攻城之力,欺世盗名为求显达而已!协百姓而逃,对外称义,实则以民养兵,几千上万兵马总不能喝西北风吧?假仁假义!!占荆州,进四川,偏安一隅即称王称帝,所谓的匡扶只不过是一幌子而已!

曹操宦官之后,本来就官二代,和四世三公的袁本初有得一拼,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脚踏实地,为官也好,为将也好,凭本领做事,赢得好名声,敢作敢为,礼贤下士,战袁绍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将士云聚,谋士如云,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其时天子若不是曹操扶持,早不知死于谁手。曹操一生,东征西战,收复四分五裂的汉室江山,若不是他英雄惜英雄,备和关羽早成其刀下之鬼!一生功高劳苦,尝不敢称王,能阻止部下拥其为王,能有多大魄力?征战天下谁不想封侯拜相?真义士落得乱世奸雄恶名!胜而不骄,败而不妥,其真性情中人,真英雄也!


abb八卦炉


这个原因是时代变化,人类社会的变化导致社会思想跟着变化。当某种事物进步时就必然有些东西在退步。原本是生活在水里的生物进化到两栖时,那么它的某些特征就会有长有退。文明就会减少野蛮,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会失去野性,这些都是自然在驯化着我们人类和万物。道德与金钱也是有着此起彼退的关系,思想代表精神,唯心主义。金钱代表物质,唯物主义。我们都知道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有冲突的,谁更好不好说,但缺一不可。还是处于此起彼退的状态,适时的在变换,看社会更需要谁涨谁退。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大自然的平衡状态!海水总是有涨潮有退潮,四时变幻。古人和现代人没有区别,都是人。谁也不见得谁比谁智商高!只是接触的事物多和少的关系,眼界关系。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思想观念。三国处于天下即将大变时期,这个时期的物质就会贬值取而代之的就是精神。如果中国此时处于战乱时期,你们说要钱还有意义吗?所以三国时期豪雄群起,争霸思想建功立业名垂千史成了主流,谁都恨卖国贼。谁有势谁做主!平定动乱后紧跟着就是发展,这时候就是发展经济,大家共同目标大致一样,精神还是大于物质,经济建设好以后就不一样了,人就开始攀比,图谁赚的钱多而不是图谁能打仗,因为不需要再打仗了,此时物质就慢慢要大于经济了。大家的共同目标也不一样了,有的主张精神,更多的主张物质。唯物主义以成败论英雄,很自然的就诋毁唯心主义。


鹰啸云间飞


古语云“慈不掌兵,义不经商”,刘备虽贵为皇叔,但他心地太过善良,过于妇人之仁,不具备统帅之才。

另外,刘备性格中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不会用人。正是因为他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发兵东吴为关羽报仇,才最终导致兵败垂成,国力大伤,最终含恨而死。

刘备没有军事指挥才能,凡事没有主见,完全仰仗诸葛亮等谋臣。他过份看重兄弟情义,搞自己的小集团,其实他的三人团始终没有真正接纳诸葛亮。

再观曹操,具有统兵驭将之才,笼络人心之术。他不为小利而失大局。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广纳贤臣良将,尊重每一位为他出谋划策和骁勇善战的属下。他赤脚迎许攸,苦心留关羽。他法度严明,也严格要求自己。马踏青苗他割须自罚,对于有过失的属下,他也严格执法。治兵治国他有铁腕手段,这一点刘备是无法与他比的。

曹操也是一位文才飞扬的文学高人。他横槊赋诗,诉衷肠!他深谋远虑慨而慷!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孙们也都个个才能出色。曹植七步成诗,曹冲六岁称象,曹丕更是继承衣钵,最终称帝。这一点也是刘备无法望其项背的,养了个阿斗扶不上墙。

曹操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从一名普通的下级军官,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政坛之巅。他拥兵自重,但他至死也未真正称帝,这一点也是被后人称道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带着明显的拥刘抑曹的主观倾向写三国演义的。他认为汉室是正统,刘备是为了匡扶汉室,是正道,而曹操在作者眼里是“挟天子令诸侯”的谋逆之臣,是为“曹贼”。这其实是作者的阶级局限性。而历史是后人评说的。后人对于那一段三国历史是自有分辨和认知的。这也就是后人多喜欢曹操的原因,而对刘备更多的只是同情。


文一多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的喜好都会不一样。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受家长的影响,曹操的形象就是一个恶人,而刘备就是一个好人,因此小时候大家都讨厌曹操而喜欢刘备。也就是说小时候的思想简单,可以用好人与坏人去分类历史人物,非好即坏,人们喜欢好人而憎恶坏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人们对社会的发展,对人性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白了一个人是不能用好人与坏人来综合评价的。人们再看《三国演义》时,会加入自己的思考,不会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于是喜欢曹操的人越来越多。曹操作为一个能臣功臣,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并非一点没有,他统一北方,让北方人民过上相对稳定的日子。刘备的人设虽然是高大上,但是他对人民的贡献没有曹操大。

道德是弱者的利刃,强者不屑一用!内心强大的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无所不用其极,他可以杀吕伯奢全家,可以杀军需官,还可以杀协助汉献帝意图谋害他的大臣。凭心而论,如果我们自己处在曹操的位置,也不得不如此做,因为人性如此。曹操统一北方,外击匈奴与乌桓,经营西域,对国家的贡献是强于割据巴蜀的刘备的。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这样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刘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被罗贯中写得完美得像神而非人。综观刘备的所作所为,他跟曹操其实是一路人,只不过他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在《厚黑学》里,刘备是脸厚的代表,曹操是心黑的代表,两人都是善于权谋的高人。因此脱离了用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评价曹操与刘备,人们就会越来越喜欢更像一个人的曹操。


大秦铁鹰剑士


说反了,小时候都喜欢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真性情,天高地阔,唯我独尊,敢爱,敢恨,没事写个诗,练练兵,惬意!尤其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霸气侧漏有木有!

长大了,世事维艰,明白了一个人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肯帮助别人的热情是多么的不易,饱尝人间冷暖,面对残酷的现实还能说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才真的值得人钦佩。


风林火山


这与《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丰满程度有关,曹操要比刘备丰富太多。

曹操与刘备的经历,显然对曹操更感兴趣

曹操这个形象,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被鲍国安演活了,要比刘备这一角色好得太多。其实并不仅仅是演员的演技问题,还在于书中人物戏码不一样。

曹操的发迹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前期名声就不好,宦官曹腾的“后代”。认宦官为祖宗,在宦官作乱的年代里总是让人瞧不起。所以即使曹操年少时候做了很多英雄事,比如刺杀董卓、联合十八路诸侯等等,都被“宦官后代”这一名头掩盖了。

而曹操的名声虽然不好,但他的发家史确实是靠着自己实打实的努力得来的。但刘备却一开始就有着光环在身。

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在那个时代是一张很好的护身符。稍有点势力的人都不敢把他怎么样,尤其是这个人还有着很好的名声。身边关张是虎将,诸葛为军师,把刘备“人中之龙”的风头可以说是抢得一干二净。所以会给我们一个错觉,这个刘玄德除了破黄巾的时候表现得一般以外,好像后期的成就都是靠着别人打下来的。


所以,相比于曹操这种大事决断的明主,刘备就显得差劲许多。

尊刘贬曹影响下,人们都有反权威心态

自从毛宗岗父子定版了《三国演义》之后,尊刘贬曹的基调算是彻底定型了。但是,人们都有一种反对权威的潜意识。大多数人怎么说,权威人士如何说,人们总是想着是不是反对一下。

现在人们反对专家、学者就是这种心态,别管自己懂不懂,反正只要是专家说的,先嘲讽一下。所以才有了“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荒唐闹剧。既然官方都尊崇刘备了,那自然就会引起人们心里潜意识层面的抵触情绪;既然贬低曹操,就会对这些弱者表达同情。

当然了,曹孟德还是很可爱的。

很多知识分子的推崇,新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知识分子、学者教授,这一些人总会去多角度地看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众视角不好出新颖的观点。所以,尊刘贬曹之下,自然就会让很多人从曹操的视角切入。比如易中天先生就很少赞美曹操,甚至说真小人比伪君子还要可爱。不得不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

这些学者想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在百家讲坛上演说的,所以自然就会著述。文章一多,引起讨论,影响力就会倍增,所以就会形成与传统观念里“尊刘贬曹”的风气分庭抗礼的局面。再加上说得很有道理,新观点总是会占一些便宜的。


其实读者自己来读原著的时候,就会发现曹操的戏份真的比刘备精彩得多,自然也会引起读者更多地关注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和真正的历史有很大的出入,但比你看历史书来了解三国要有趣的多,三国中最热门的两个人就是曹操和刘备,而这两个人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我们就可以来仔细分析分析。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欢历史吗?喜欢就快点点个关注吧。

一、少年眼里的刘备

在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我们大多都会唾弃曹操,喜欢刘备,虽然知道最后是曹操笑到了最后,但是我们依旧不渝的支持刘备。

现在想起来刘备何德何能,竟然在那时候能骗的我们九死不悔。



其实在少年们的眼中并不是完全喜欢刘备这个人,而是喜欢他的周边,刘备身边有忠义的关羽,有对他言听计从的张飞,还有三国的大智者诸葛亮。我们迷恋诸葛亮的智慧,想既然诸葛亮这样的智者都支持刘备,那我也支持刘备。



我们羡慕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人的桃园三结义,最好笑的就是小时候和朋友们玩,也要模仿来个结义。 我们感动于刘备在茅草屋里请诸葛亮请了三回,幻想着我们也能有一个谋士,值得自己请三回,出山随自己平定天下。 我们在少年时喜欢的并不是刘备,而是刘备所处的环境。

二、长大为何讨厌刘备

年少时的思考,多是豪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发现刘备再也不是原来眼中的刘备。 刘备爱哭,有事也哭,没事也哭,开心也哭,悲伤也哭,好像女人不是水做的,他刘备才是水做的。 还有我们发现刘备是真的不适合当老大,白瞎了关羽,张飞,诸葛亮了。这三个人要是跟着曹操绝对比跟着刘备有前途。



可以说刘备讲义气,在知道关羽被杀后,想要彻底跟吴国撕破脸皮,但是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蜀国以后的发展,他是关羽的兄弟,但是同时他也是蜀国的老大,如果你是孤身一人,你可以为关羽报仇而不计任何后果,但是你是一国之君,你身后有千万的将士,有无数的黎民百姓,你就不能那么自私。



当时我们也把刘备看得太简单了,单纯的以为他要兴复汉室,其实最后发现他是有私心的。

所以刘备的性格更适合年少的我们来崇拜,一旦我们长大了,思考的多了,就会想到刘备这个人考虑事情并不周全,也没有站在一个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上考虑事情。 我们看刘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心理,当我们看刘备不顺眼了,也就发现我们长大了。 还有就是长大之后我们发现刘备并不是我们希望的那样全能,智谋带兵靠诸葛亮,上阵杀敌靠关羽、张飞,自己没有多少实力,他不是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

三、对曹操心态的转变

一开始我们是厌恶曹操的,觉得他是大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的就是让自己做大。长大后我们喜欢曹操是因为他的真。 刘备一直把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曹操只为自己能在乱世中立足,在长大后发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俨然我们喜欢曹操,就是我们不在做梦了,开始走进现实了。



喜欢曹操真性情,喜欢曹操率真不做作。

刘备一直用兴复汉室的宣传语获得各方支持,但是谁不知道他的心和曹操是一样的,但人家曹操就真的干表现出来,一点也不掩饰,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刘备”太多了,遇到的虚伪太多了,所以我们渐渐不再喜欢刘备,而喜欢那个真性情的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