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吗?

书法赏习


不是草书,是楷书,很多大书法家都不愿写楷书,理由是不好写,写不好,草书因为快,练得也会多些字!


李文波32


是的,中国书法分五体,五体之中最难学、最难写的当然是草书!

我想先说个题外话,中国的方言最难学的是那个地方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广东话,因为广东话不但发音与普通话大相径庭,语法习惯与汉语的基本规则也有所不同,甚至白话还有自己的独特文字。

王羲之草书作品(局部)

书圣王羲之的《草绝歌》第一句就是“草书最为难,龙蛇竞笔端!”,可见王羲之也认为草书是最难的书体,而且没有之一。那么草书为什么是最难的书体?因为草书较之于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四种字体来说,不但具有不同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等,草书甚至还要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因素,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两个方面是草书难学、难写的主要原因:

王羲之草书作品(局部)

1、草书的结体和章法难以掌控

“有草法,无定法”,这话不知道是谁最先总结出来的,不写草书的人会觉得这是写草书的人给自己放的烟雾弹,迷魂汤。

其实不是这样,这话很有道理,草书看起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其实草书最讲究守法度,每个字必不敢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英雄一定要有出处!

王羲之(草书书法作品局部)

但是真要拿起笔上台创作起来,瞬息万变,气吞万物,闪转腾挪,纵横捭阖,每个字都可能会出乎意料之外,也可能很丑拙,也可能极俊美,换句话说,意思到了就行了。

2、草书讲求瞬息之间需要展现出某种意境

草书已经完全脱离文字知识传播功能,而独立于艺术之林。在我看来,所谓书画同门,书画同源,都是指草书而言,的确,写草书就如同创作一幅水墨画,不但要三五分钟解决战斗,而且要在点画之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之间,浓淡之间构筑出某种意境,或高山流水,或青烟古寺,或小桥流水,或家长里短,美人浣纱等等等等,您说这得有多难?

3、草书高度简化,出现很多必须死记硬背、又难以辨认的符号

有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的,说是有位张丞相非常喜欢写草书,有一天,他忽然灵机一动,佳句偶得,赶忙准备笔墨奋笔疾书,用草书把诗句写了下来。然后命侄儿把诗句再用楷书抄录下来,侄儿遇到几个不认识的字,就问张丞相是什么字。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草书就是这么神奇,情感所致,疾风暴雨,情感不再,烟消云散!这也是草书难学难写的重要原因,许多字已经简化得像西方语言的字母了,实在是不好学习,比如,叔、幸、皆、无等字的写法。

回答就到这里,顺祝大家安康!随文附上了几幅我的近期书法作品,请大家点评,永书我先行谢过。


永书101


就问.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吗!我所答的评论就以下几个方面一一

其实很多人有一种简易的说法,有楷书基础,写草书应该不难。结果不是那么回事,草书如果没掌握好仍然写不好。因为在学习草书方法中必须先认识了解,中国书法草书古往今来从发展过程已有几千余年的历史了,草书由来也有历史记载,书法字典有《书法名词解释》理论依据一一

明--董其昌的草书↑

一)草书>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是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的统称。在我国汉朝初年,通行一种草隶,就是草率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名为章草。到汉朝未期,据传为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到唐朝,又产生了狂草,不仅一字一笔而成,甚至字字钩联,更难辨认。

二)章草>早期的草书,是汉隶的草写。是由草隶发展形成侣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因书写便捷,广泛流行于东汉。其笔画仍有隶书波磔(捺笔挑势),每字独立,不连写。因当时章奏用这种字体,故名章草。也有说是由史游的《急就章》而得名的。这是一种误解。还有说是汉章帝爱好章书而得名的。

三)今草>草书的一种。由章草结合新兴的楷书写法发展而形成的草体。六朝时为与章草区别,故名今草。据说为东汉人张芝所创。字体没有章草的波磔(捺笔挑势),上下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栩互假借,辨认较难,故流行不广。

四)狂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体,相传渊源于东汉张芝,开派于唐朝张旭,得名于怀素。其特点是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为我国书法艺术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例如唐朝中叶的书法家怀素的自叙帖,字体就属狂草。怀素融合篆书笔法而有所创新,刚劲有力而又宛转自如;在行款、字型结体上,大、小、斜、正,互有呼应,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有如李白的诗歌,可以说是一种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但狂草不易辨认,流行亦不太广。

上四个名词解释.是学草书必须认识了解通懂草书从一开始到形成的演变过程由来是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上述四点中提到张芝、张旭、怀素,他们的草书都是什么特点哪?

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史记,张怀瓘《书断》云:“张芝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瑷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其章草《金人铬》,可谓精熟至极;其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可谓变化至极”。张芝的突出成就在于今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惜其迹不存。因王羲之《番书论》云:`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佛及也"。张芝的墨迹见《淳化阁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其中《八月帖》《冠军帖》享誉最高。

汉 张芝的草书一一

张旭。唐书法家。字伯高。精通楷书,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的风格。颜真卿曾向他请教笔法,怀素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各,为后世学者所取法。碑刻有《郎宫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帜中。时以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及裴旻舞剑,并称”三绝“。亦能诗。长于七绝,善写景色。

唐 张旭的草书《肚痛帖》一一↑

怀素>唐书法家。字伯高。僧。字藏真,本姓钱,长沙人。初励律法,后精心学书。精研勤学,秃笔成塚,以"狂草"出名。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评者以为其书继承了张旭的笔法而有所发展,谓之“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存世法书有《自叙》《苦一笋》等帖。

唐僧怀素的草书《食鱼帖》一一↑

以上内容,对草书学者是必学通懂的起码基础知识。不能因为“我只要有楷.行书基础,一定不难”,错误.若不把基础知识学通悟明,那不会有收效的。写好草书功底难度要点不减楷书、行书功夫。

谢谢!!!


高山我行61845


下面我来回答“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这个问题:

中国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绝不是单单汉字的组合。书法家也不是单单的会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内容。其中包含着书法家们的修养,基本功,以及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积淀和艺术美感的把握。根据我学书法经验,我感觉书法中草书最难写,草书最能表现书法家的性情、学识修养以及书写时情感的起伏变化。草书之难,难就在笔法的变幻莫测,结体的意态无常,更难的通篇神韵,气势贯穿。草书不是如楷书遵循汉字的规则一个一个写好就可以的。它的随机性很强。既不能做作安排,又不能信笔无方,需要构思而又不露痕迹。楷书的布局,无外乎两种,或随形错落,或界格齐整。草书之布局千变万化,或奔放,或舒缓,或恬淡,或雍容,或安如泰山,或轻如蝉翼。或一泻千里,或静如处子。或虬龙凤舞,或飞鸟出林。纤如发丝,重如崩云。奔浪击石,平湖如镜。草书其难,实难哉!






墨泉容斋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这是《黄诀百韵歌》开篇对草书的概述。草书有三难:辨识难,使转难,创作难。

辨识难:学习草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识草。对没有接触过草书的人来讲,草书等于是从新学习的一种文字,不知道它的结构代用符,可以肯定的说,无法看得懂草书。草字符把多种楷书中的偏旁部首归为一个特定的草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便捷性。由于它的简化,必须记住草字符代表的偏旁部首写法。

使转难:草书的运笔需要连贯性。笔画间的连接靠熟练的运行完全。所谓使转,使指的是纵横牵掣,转指的是钩盘纡回。没有熟练的运笔技巧,很难把草书的使转交接完成。

创作难:草书的创作不同一楷书。楷书掌握了笔法和结构规则,就可以进行创作。因为它是静态的书体,只要按规则进行书写就可以完成创作。草书是动态的,在创作时需要有全局的构思。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临帖的时候写的很不错。而独立创作时则不是那么回事。原因就是创作构思欠缺。

草书的创作,不仅仅是掌握了笔法和临帖的惟妙惟肖。还要大量的观欣经典作品。并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若拘泥于形质,则蹇顿凝滞。若狂放不羁,则浮躁虚滑,没有法度。我新出的专栏《规范的草书,从王羲之十七帖开始》,还有《通向草书的秘诀:草诀百韵歌》对草书的学习有详细的讲解。还有孙过庭《书谱》的学习方法。喜欢草书的朋友可以观看,对认识草书会有所裨益。


子衿书法


从我们的一般角度来看,从楷书、行书再到草书,草书是最难的,草书有草化的符号都需要重新记忆练习,相对而言行楷书是最容易学的,字体结构上与我们日常所写没有太大的区别。现在很多书法大赛获奖的大多是一般人看不懂的草书作品,而鲜有楷书作品上榜,因为草书可以较好地融入书者的情感,线条也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能做到标新立异。但是如果从真正学好书法的角度来看,楷书又是最难深入学好的,楷书如果有一个点没写好都会影响到整字的效果,而草书相对就有很多补救方法而不影响整体美感,而且学好楷书是后面进一步学习行书与草书的基础,很多书者楷书基本功很差,写出来的行草书就容易飘。所以角度不同,个人认为最难学的是草书,最难写的是楷书。附上本人的两幅业余习作。你的观点呢?欢迎关注点评[鼓掌]




西家智能


草书是否最难学和最难写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可能与大家载然不同,因为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而且我摆出的理由或许也是书法和理论界朋友们好象从未有过的,下面请看我在这方面与别不同论说:

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吗?也许是,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其实呀,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如果真的要学好学精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容易,随便学个“半桶水”倒也容易,而且每个人的天资素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为都是参差不同的。我觉得有些人认为草书之所以比楷书难学,主要原因是难记吧,草书的背临最难,而在对着临帖时候比楷书容易很多。

但也许你不会画画,连一点点所谓“造型能力”都没有,于是就说草书最难了,这样当然难啰,草书呀,“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啊!发挥的空间是相当大的。那奔涌的激情和入化出神的表现,那种简结概括、连绵起伏的特点会让一些人无从入手、知难而退。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所谓的难点正是最容易之处,越是千变万化特征越有激励他们参与竞逐的动力,,,可以讲能够准确临摹兰竹图的人临学草书就基本不是难事(解开了所谓草书难学难写之迷),至于背临这一关嘛,就看你的记忆力了(谁叫你年轻时不去记呢?),如今成千上万的汉字怎样记呀?不许乱写,乱写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看得懂,就连你自己过两三年后也看不懂自己当时写什么。草书每个字的草法都有规侧,今天记住了,明天又记不起了(象有些人学英语记单词那样有人难记有人易记),当然还是有“偷工减料”的方法来应对的,今天有的书家写草书作品时先从草书大辞典中逐字逐句地查好,然后反复练熟得倒背如流后再正式书写作品,这样写出来的草书与古代名家如怀素、张旭等大家必然是天差地别的!唉,我就是象他们那样记不住草法呀!

在楷书还未出现的时候,草书就起源于汉代了,草书的笔画基础来自于隶书,通过笔画的简洁概括和连贯用笔而改进结构以达到书写快速的目的,能迎合和满足当时实际需要,如因军事频发、调兵遣将、情报传送而争分夺秒等,还有某些文人墨客们因文思泉涌不及徐记而快笔草就,或官府人员公务繁重须提高办事效率等等就是当时草书出世的理由。

为什么我说草书不是最难写最难学呢?为了说明草书不难学,我说出以下一个亲身体现:我经常在无聊时候拿着笔,有意无意间任意挥写“草字”(很多都是错别字),虽然没有成文成句和具体的内容,更未正规的按草法而写,但我在自己写自己时假设我已经掌握并熟记了每个字的草法,就可以象写国画如藤蔓、风竹兰草那样随心所欲地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轻重起伏来“预先”体现一下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和书写时情感表达和发挥的过程享受。其实这个“无意识”的挥写(不明白的人看见了都会说“鬼画符")习惯性举动会经常下意识的重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都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只是喜欢草书而已,喜欢草书又何以不用真功去正规练习呢?就是因为还有比学草书更重要的国画要学嘛,还有楷书等都是很吸引人去学的(先学楷书还是草书暂且搁下不论)。这个不经意乱写乱画的习惯虽然无益于草书的学习,但我从中得到了一个大胆而“超前”的不落俗套的实验(预演),让我证明出草书不难学,不难写(如果记得住每个字的草法)。

因此,草书难不难学是因人而异的,各人感觉不一样,而且学书法不是只图方便易学的,有志向的书法家不会终身只会练一种书体的,他们绝对不会在乎难不难学,反而是越难越要学,还要客观地根据自己需要广泛涉猎各种字体,创造自我风格。。。我这些话语不是理论,学书法的理论要求是很严格的,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应该有一定的讲究,如若不然就会错误引导后学者(但这又不是提问的范围,暂且省略吧)以上回答只是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我的个人感觉而已,如有不当请大家代为斧正,谢谢你们阅读!(注:图片来源于网上,如有侵权请告之于我马上删除)

梦幻画派创始人陈展鸣

二O二O年二日九日晚


陈展鸣


为什么草书最难学?

中国书法形式多样,博大精深,基本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大书体。

各个书体分别在不同时期都有它的萌芽发展成熟过程,其中草书最能寄托书写者的情感,像舞蹈那样姿态万千,时动时静,形态各异;像音乐那样时而如大海激情澎湃,时而如涓涓细流。用笔千变万化,各种用笔方式交错辉映,笔随腕动,可谓鬼斧神工。用墨借鉴中国画的墨分五色层出不穷,虚实浓淡,笔墨生发。想学好草书实属不易,首要涉猎篆书、楷书、隶书及草隶等书体,打好牢固基础,然后熟记草字符号,再进行草字变异,进而下苦工消耗大量的时间磨炼,长期徜徉于历代草书大家碑帖之中,反复揣摩,举一反三,最终是否能修成正果,还要看自身之造化。




觉斋书法


中国书法难学是篆隶楷行草,最难写的书法不一定。学习书法或写书法,不学习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法则,特别是书法的笔法,不懂其运转规律,那种字体,都不好学,也写不好,就是写三十年五十年一辈子,难于入帖,更难于出帖。从宋代后,有多少书法爱好者,书法喜欢者,大多数都淹没在写书法的历史的长河里。宋代后的书法名家,有几个超越晋、唐、宋的书法大家,不论从笔法上比,还是从汉字结体规律上看,包括字里行间、章法布局等法点法位,书法法度的严谨度,字的美感度,没有超越古人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差距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笔法精准度和笔法的灵变性、多变性上,笔法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不变的是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规律,变的是书法的个性的展现。另外,书法上升到书法艺术,不论临写或创作那种字体,都是很难的,这里面充满着偶然现象,草书也是如此。所以说草书书法不一定是最难的。


李行子


中国的书法,草书是一个比较容易能够抒情达意的一种表现字体,由于草书具有的自由,在规则中可以挥洒的特点,我们很难将草书当做是一种最难书写的字体,而相反的是三种正体字:篆书,隶书和楷书,它们具备了点画规范和结体严谨,要从正体字的书写来抒发书家的情感,其难度会比草书高上很多,因此真正从书法书写角度来讲,最难写的不是草书,而是这三种正体字。

在历代的书法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行书和草书这两种字体占用了很大的一个比例。以此同时,楷书、隶书和篆书这三种字体的作品就少了很多。

从楷书的角度来讲,迄今为止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将近4000多年,也只不过出现了四大楷书家。

从初唐的欧阳询到中唐的严真卿,以及晚唐的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而其间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不过是欧阳询和颜真卿二人而已。

正所谓大道至简,有些看上去越简单的东西,它往往是越复杂的。

正体字的书写要从规范中体现个性,比起草书的书写,来的更为困难。

从字体的演变历史来看,像楷书,它萌芽于汉代末期,流行于魏晋之间,到达隋唐的时候集大成达到巅峰,而从唐代以一直到现在,楷书的字形都未曾改变,能够称上改变二字的唯有习书写风格的不同而已。

因此,

提问者所问的草书是否为书法字体中最难书写的?个人以为应该不是,只要学过草书字体书写的人都能写出他自己个性的草书来。但是,像楷书类的正体字,我们日常都在使用。能够将之写出个性来的却寥寥无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