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東方化革命"之路

導語:

希臘"東方化革命"的概念最早於1990年由博德曼提出,伯克特的《東方化革命》一書使其廣為人知。"東方化革命"的提出和影響的擴大,其實是"東方化"和"東方化時代"這兩個話題的延續和擴展。"東方化革命"本身不是一個純粹歷史性的概念,而是混合了諸多想象的成分,實際上是對藝術史上"東方化時代"的擴大化理解,也是古典學與東方學、古典主義與東方主義在現代政治語境中碰撞的結果。

希臘歷史上的"東方化",是確實發生過的歷史現象,但是其範圍主要侷限在藝術領域;文學、宗教、文字、語言等領域有一定程度的"東方化"。但藝術上的"東方化"並沒有引起希臘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因而"

革命"無從談起。"東方化革命"是對藝術史上"東方化時代"的擴大化理解,更深層次背景則是古典學與東方學、古典主義與東方主義在現代政治語境中碰撞的結果。

一、"東方化革命"的提出

希臘"東方化革命"這一概念最早見於1990年,英國古代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約翰·博德曼在《阿爾明那與歷史》一文中使用了"東方化革命"這一術語。博德曼此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紹關於阿爾明那考古發現的新成果,以此說明阿爾明那在東西方交通中的地位高於腓尼基。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沃爾特·伯克特

同時順便探討阿爾明那這一交通要道在希臘物質文化的"東方化革命"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但他沒有預料到"東方化革命"這一概念會在此後的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和爭論,因此也沒有對"東方化革命"的內涵和外延進行闡釋。

真正使"東方化革命"這一概念廣為人知的是古典學家沃爾特·伯克特,他於1992修訂自己的德文著作《希臘宗教與文學中的東方化時期》,並與瑪格麗特·品德爾合作將該書譯為英文時,直接採用了這一術語並將其作為英譯本的書名,即《東方化革命:古風時代早期近東對古希臘文化的影響》。

實際上,英譯本《東方化革命》是一部標題大膽、行文謹慎的作品,伯克特沒有在"

東方化革命"這個概念上過多糾纏,主要還是以翔實的史料對具體文化事項加以細緻考證。如遷移的工匠、東方傳往西方的巫術和醫學、阿卡德文學與早期希臘文學的關係等。在全書正文中, 他沒有提到"東方化革命"這一術語,只在導論與結語中簡單地提了三句。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卡羅爾·托馬斯

儘管伯克特沒有對"東方化革命"這一概念進行詳細論述,但還是引起了巨大反響。1994年,卡羅爾·托馬斯在《美國曆史評論》發表關於《東方化革命》的書評。她充分肯定了伯克特嚴謹、出色的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托馬斯看到了伯克特刻意強調希臘文明的東方背景,突出了希臘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全面吸收與改造,意欲凸顯希臘文明自身的優越性與包容力。

同年7月,薩拉·門德爾也發表了一篇書評,認為《東方化革命》是論述希波戰爭之前東方世界和希臘文化交互作用的作品之一,這些作品還限於較小範圍,但是正在迅速增長。她同樣著眼於伯克特對不同文化間相互影響的研究,而沒有強調"東方化革命"這一概念。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古希臘

1996年,馬丁·伯納爾發表了關於《東方化革命》的長篇書評,他認為這部作品的內容"比其中庸的標題所展示的要更為激進。"伯納爾認為,伯克特極力主張東方對希臘的影響主要來自利凡特和美索不達米亞,而非安納托利亞,並且這種影響不僅僅像一些保守正統的學者所認為的那樣限於藝術風格和字母。

伯克特認為文明的發展並非遵循簡單線性的因果論路線,多種文明間的交往是一種互動推進式的開放演進,單純考察文明的影響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關注其內部與外部的互動與交流,因此他傾向於強調希臘文明產生時期的希臘社會本身,而將東方的影響作為背景來看待。

因此將"東方化革命"的時間限定在公元前8世紀到前7世紀,內容限定在具體文化事項方面。而伯納爾並不同意這一點,他在另一部作品中批駁伯克特道,"這個世紀或者其他任何世紀,都沒發生過東方化革命

"。當然,他的真實觀點不是否定"東方化"的存在,而是認為希臘一直處在東方化過程之中而非只經歷了有限的一段革命。

他的理由是:沒有任何一個階段存在一個"純正的"希臘,正如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存在"純正的"利凡特或"純正的"埃及一樣。任何試圖表明閃米特和埃及對希臘影響起始時間的努力都是不可能的,正如標明希臘對羅馬的影響一樣。希臘化或希臘本身不可能鎖定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空之內。只可能將其視為一種風格或模式的延續,在這種模式下,希臘本土文化的發展與外來文化的介入相互交織或混雜在一起。

然而,"東方化革命"在西方學術界熱烈討論了20多年,卻沒有任何一位西方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完整清晰的界定。究其原因,多半是因為參與討論的學者長於史實推考而不擅理論概括,似乎只要列出有限的考古學和其他學科的史料證據,便能自然而然地對這場"東方化革命"予以足夠的證明,而無需再做定性分析。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古希臘瓶畫

"東方化"這一詞被用作指代古希臘藝術的一種風格,始於維也納大學古典學教授亞歷山大·孔茲。他於1870年在《早期希臘藝術史》中提出這一說法,認為"東方化"這一術語可以用來指涉19世紀前半期在意大利埃特魯里亞墓冢中發現的瓶畫風格。

1980年,英國學者奧斯溫·默裡在孔茲研究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東方化時代 這一術語,他的《早期希臘》第六章即以"東方化時代"為章名。默裡借用了這個藝術史概念並且將其應用到整體希臘社會的研究。他通過考察希臘語借用的閃米特詞彙的數量,尤其是物質文化領域的詞彙,例如陶器形狀的名稱、稱呼服裝的語彙、漁業和航海業的術語等,確認了希臘和腓尼基之間的密切接觸。

默裡提出"東方化時代"這一術語之後,西方古典學界的注意力開始逐步集中到東方化論題之上。1987年,馬丁·伯納爾的《黑色雅典娜》一面世便引起激烈爭論,激發了學界對希臘文明中東方因素的研究熱情,相繼發表了相關著述。

美國古典考古學家薩拉·莫里斯在1992年出版的《代達洛斯與希臘藝術的起源》中提出,從青銅時代直至古風時代,東部地中海世界都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其內部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是常態,而希臘也是這一文化"共同體"的一部分,在公元前1100年之後沒有終止和東方的聯繫。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韋斯特

1997年,英國古典學家韋斯特的《面向東方的赫利孔:希臘詩歌和神話中的西亞元素》面世,作者考察了愛琴地區與東方的來往和交流,系統闡述了西亞文化對古風時代和古典時代早期希臘文化的影響。

總之,一些學者將"東方化革命"的命題納入希臘與東方文明交流的研究框架下,形成了 "

東方化—東方化時代—東方化革命"的話語體系。這一話語體系的基礎就是"東方"以及東方文明對希臘文明的影響,因此,要理解和辨析"東方化革命",前提是考量"東方"、"東方化"以及"革命"等基本概念。

二、"東方化"的史實基礎

許多現代語源學研究者將"東方"和"西方"兩個詞的詞源上溯到腓尼基人傳說中的卡德摩斯和歐羅巴甚至更為久遠,不過古代希臘人尚無"東方"的概念和意識。我們在論及這一主題時所使用的"西方"與"東方"、"歐洲"與"亞洲"、"希臘"與"

東方"這些二元對立概念都是現代術語。

儘管這些術語本身是現代性的,不過指稱的事項卻是歷史的具體存在。探討這些概念首先要解決第一個基本問題:"東方"究竟是一個地域的還是文化的範疇,或者其他方面的範疇?關注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學者傾向於將"西方"與"東方"以及"歐洲"與"亞洲"看做兩對同等概念, 即東西方地緣文化的區分與歐亞大陸的自然分界線是重合的。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波希戰爭

從希臘人的認知角度來說,儘管他們尚無"東方"的概念,但是文化認同意義的"東方"在古典希臘時期已經出現。波斯的入侵使得希臘人產生了一種聯想,開始把波斯人和希臘傳說中的敵人聯繫起來,把他們一概視為來自亞細亞、對希臘產生巨大威脅的宿敵,因而也是與希臘對立的蠻族。

正如默裡所說,希波戰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但也終結了一箇舊時代。希臘文化已經從東西方富有成果的交流中被創造出來。東方對抗西方,專制對抗自由,希波戰爭中創造的這種二元對立,在整個世界歷史中迴響。希臘和波斯的對立與衝突從根本上改變了希臘文化的特性,希臘人開始意識到他們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性。

因此,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說,"希臘"與"東方"的對立實際上是希臘人關於"他者"的一種認識範疇,這一範疇中的"東方

"可以泛指在文化層面與希臘人有一定聯繫但是又相區別的其他民族及其文化。

直到伯克特所處的時代,嚴謹的西方學者仍然側重於從具體文化事項入手進行分析,拒絕在沒有確鑿證據之時就貿然建構文明互動與交流的模式。伯克特在《東方化革命》前言中明確表示:"我有意側重於提供證據,證明希臘與東方文化有相似之處,以及證明希臘可能採納了東方文化。某些時候,當材料本身不能提供文化遷移的可靠證據時,確認文化間的相似性也是有價值的,因為這能使希臘和東方的文化現象擺脫孤立,為比較研究搭建一個平臺。"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希臘陶瓷

"東方化"最為顯著的是陶器默裡認為,陶器的東方化風格首先出現於公元前725年左右的原始科林斯陶器上,稍晚出現的雅典陶器也具有同樣的傾向。不過現在已經有學者確認其時間更早,幾何陶文化後期即公元前750年左右,東方藝術的影響逐漸清晰起來。這一點在底比隆畫家工作室裡裝飾花瓶的動物圖案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些裝飾對我們理解東方化問題有著特殊的意義。

希臘藝術的"東方化",不僅是指商人將東方的貨物輾轉販賣到希臘,而且還有來自東方的工匠直接向希臘人傳授技術,同時,希臘人也直接向對方學習。其直接證據就是希臘人在製造中吸取了新的技術性工藝,這不是簡單地通過購買成品就能做到。希臘手工業者們旅行到了靠近東方的某些地區,並在貿易據點建立起作坊。在那裡,他們可能方便地見到東方的工人。

藝術家的這類遷移從他們自己製造的物品中可以得到確認,這些技術只能通過直接接觸才能學到。

金絲細工飾品和粒化技術、寶石的切割、象牙雕刻、赤陶模的使用和青銅的失蠟鑄造法等,都是這類技術的例證。這些技術都不是彼此進行遠距離的接觸能夠學到的,而是需要一段學徒過程,其間彼此曾密切合作,交流過種種細節問題。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東方工匠

同樣的借用和改造也體現在希臘藝術家對東方生命之樹的描繪,將其以本土的幾何陶形式展現出來。

這一改造過程還體現在對某些特殊主題的選擇性借用,如圍繞一箇中心主題的群組圖像,是典型的東方風格,但是在阿提卡的後期幾何藝術家那裡,變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一位馬伕被群馬所包圍,群馬按兩級或三角排列,然而又有兩個人坐在中間的凳子或石塊上,這又是典型的本土風格,很少發現有近東的原型。

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東方原型的出現和影響主要體現在排列的順序或形式結構方面,而在場景的風格和具體圖像方面的影響則少得多。正如默裡所說:希臘藝術從來不是東方的派生物,借鑑和採納都是創造性的。正是幾何陶的敘述與東方自然主義的結合,讓希臘的藝術,因此也是西方的藝術,具有了獨特的風格。

在藝術領域以外,學者們研究較多的是文學和神話方面的"東方化"。荷馬史詩和赫西俄德的作品與東方的關係尤為引人注目。荷馬史詩雖於古風時代才最終成書,不過口頭傳頌已經長達數個世紀之久,在傳頌過程中,無疑吸收了多種文明元素。自古以來就有學者將荷馬史詩與希伯來聖經相比較,兩者都是在以宗教和語言為基礎形成的社會單元中傳播的歷史、神學和敘述傳統。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狄奧尼索斯

伯克特也對希臘的宇宙神話與赫梯的庫馬比神話進行了比較,他還比較了希臘神話傳說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赫拉克勒斯形象與諸多近東神話的相似之處。荷馬頌歌與赫西俄德作品中的很多故事也被證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有著很多對應關係。奧林帕斯12主神中,狄奧尼索斯、阿芙洛狄忒、阿波羅、阿爾忒彌斯

都已證明與東方有著密切的聯繫。關於其他希臘文學作品,包括其他史詩、抒情詩、寓言,尤其是涉及神話傳說的作品,都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將其與東方傳統進行了比較研究。

三、"東方化革命"的想象

"東方化革命"研究面臨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證明這些相似性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影響,而不是按照自身的規則獨立發展起來。當然,學者們可以根據地理空間上的相互連接、年代上的先後關係作出一些推論。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視希臘文學所具有的本土性特徵。

神靈起源的問題更為複雜,儘管某些希臘神靈在發展過程中的確受到東方的影響,但是源頭顯然不是唯一的,並且在最終成型之時,已經完成了對其他文明元素的吸收和改造,所彰顯的主要是希臘特性。以阿波羅為例,阿波羅顯然是一個起源於希臘以外的神靈。阿波羅神起源於北方,其神職主體起源於亞洲,外來文化元素在傳播和融合的過程中也吸收了希臘原住民的某些崇拜成分。

在人們對阿波羅崇拜的某一發展階段,還吸納了許多不同宗教元素和小的神,這些眾多宗教元素和小神逐漸匯聚到"阿波羅"的名稱之下。關於這些匯聚到"阿波羅"名稱之下的宗教元素和小神的具體情況,我們至少可以明確知道有三種成分:西北多利斯希臘成分、克里特米諾斯成分和敘利亞赫梯成分。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太陽神阿波羅

然而,希臘古風時代以來的藝術中,以阿波羅為原型的雕塑藝術形象的發展一直遠勝過其他神,這種發展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勒洛斯的阿波羅神廟鑄成那些青銅塑像之時。這些阿波羅塑像一般都是以年輕人形象出現,隨著希臘藝術的不斷成熟,這種形象逐漸上升到理想高度,經過後來的進一步淨化和提升,而明顯具有神聖性,賦予希臘文化一種特殊的氣質,而代表這種文化的神就是阿波羅。

儘管有學者認為,文字應對古風時代的絕大多數變革負責,在走向民主、邏輯或理性思維的發展、批判的史學、法律的制定等方面起到了輔助或激勵作用。但是,文字的作用是加強社會中已經存在的趨向,而不是對其進行基本的改造。希臘社會具有的獨特性在文字到來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進一步朝著自己特有的方向前進,從而發展出與東方文明特徵迥異的古典文明。

但是在諸多領域,希臘人仍然保持了本土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如史學、抒情詩、舞臺劇

等。東方社會的許多獨特事物也沒有在希臘找到對應之物,如巨大的宮殿、強大的王權、連續性的王朝等。"東方化"最初是一個藝術史的概念,藝術品方面的比較研究相對較易,因為有具體物件和作品作為證據。一旦將"東方化"從藝術史領域擴大到整個社會層面,難題就油然而生。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希臘人民

以城邦制度為框架的發展,經歷了從邁錫尼時代到古風時代,再到古典時代的過程。這個發展過程,決定了希臘文化的基本特質,這種特質與東方文化最重要的區別是"在藝術與社會中人的尺度與標準",單個人作為公民,在獨立的城邦中可以得到充分發展。這些智識上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希臘人, 在不同於東方的公共空間上所展開的自由辯論等公共話語, 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就是希臘人和希臘文化的強烈自我意識。

儘管這一時期的希臘社會在藝術方面經歷了一個"東方化時代",除了藝術等領域以外,在政治和社會結構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東方的影響,但是在與東方文明的交流過程中,希臘人所攝取的總是適應於本土土壤的元素,因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與東方社會完全迥異的城邦體制,東方的影響只是在社會的某些層面強化或加速了固有的趨向而已。然而,一些學者卻著意強調這一時期東方影響的作用,甚至將這種影響誇大到"革命"的層面。

四、想象的根源:古典學遭遇東方學

"東方化—東方化時代—東方化革命"話語體系的深層次背景是古典學與東方學、古典主義與東方主義在現代政治語境中的碰撞。18世紀中期,隨著歐洲民族主義革命運動的勃興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在意識形態領域形成一股民族主義的風潮

古典學雖然以研究古希臘拉丁文獻為基礎,實際上不可避免地要表述歐洲人的現代價值觀,因此很快與溫克爾曼等人所倡導的新人文主義融為一體,發展成為浪漫主義的民族主義思想。這種思想把文學或精神文化同某個獨特的民族或部落、某個獨特的人種聯繫在一起。獨立起源與發展的概念取代了文化間相互影響的模式,成為理解文化的關鍵。

在這樣一種思想氛圍的影響下,加之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之後對東方的全面優勢,以及近代以來"東方"的衰落和西方學界對東方衰落根源的解釋,西方學者因此傾向於把古代東方對古代希臘的影響降到最低,甚至有意將東方因素從理想化的古代希臘文明中"

驅逐出去"。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維拉莫維茨

維拉莫維茨的一段話頗具代表性,"閃米特以及埃及的民族和國家衰落了幾個世紀,儘管他們有自己古老的文化,但除了少數手工藝技藝、服裝、品味低劣的器具、陳舊的飾品、令人厭惡的偶像崇拜和更令人反感的各路虛假的神祇以外,他們不可能對希臘人有任何貢獻

"。與這樣一種自我膨脹的古典主義相對應的是差不多同一時期興起的東方主義思潮。

從古代文化到古代藝術,古希臘多層次的

黑格爾

黑格爾從地理的角度來尋求或規定歷史的起點,世界歷史是世界精神從東方到西方的一次漫遊,它起步於東方,向西經過小亞細亞到達希臘羅馬,最後到達了充滿活力的日耳曼民族所在的西歐。黑格爾認為"亞細亞是起點,歐洲是終點

",也就是說,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東方文明的先發性,但是他對東方的認識確實充滿了想象。

同時,由於"歷史"必須是"精神"發展上一個主要時期,加之印度人並非是能夠有所行動的"個體",印度文化的分佈只是一種無聲無息的擴張,也就是說,沒有政治的行動。印度人民從來沒有向外去征服別人而是自己常常 為別人所征服。概而言之,亞細亞帝國屈從於歐洲人便是其必然的命運

以《東方主義》的出版和對該書的討論為契機,學術界出現了東方研究的熱潮。帶有濃厚孤立傾向的古典主義和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東方主義的合流,曾在西方學術領域引起質疑。19世紀的幾大重要發現,使得西方部分研究者找到了克服古典主義和東方主義話語體系內在缺陷的重要工具,得以重新認識"東方"以及東方文明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結語:

"東方化—東方化時代—東方化革命"這一話語體系正是這種重新認識過程的具體體現。這種重新認識自19世紀末開始,在20世紀晚期的後殖民主義時期由涓涓細流匯成一股學術潮流,反映了西方學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自我反思與自發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說,"東方化革命"的提出具有合理的、積極的意義。

然而,澄清希臘與東方的聯繫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黃洋教授正確地指出,希臘和東方世界的聯繫仍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個研究領域,更為充分的研究極有可能進一步修正我們對於早期希臘歷史的認識,但是這也是一個非常艱深的研究領域,不僅需要掌握古代希臘文獻,而且還要有比較語文學的訓練,掌握古代西亞和埃及的文獻以及多種語言,也要對考古材料有著充分的瞭解,目前只有少數學者有條件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


參考文獻:

黃洋、晏紹祥:《希臘史研究入門》

黑格爾:《歷史哲學》

黃洋:《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東方"想像》

《邁錫尼文明、"黑暗時代"與希臘城邦的興起》

奧斯溫·默裡:《早期希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