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庆德说法


光绪下令逮捕慈禧会怎样?

会闹笑话,当时朝中势力几乎在慈禧的手中,先不说他有没有机会下这个命令,即便下了,谁去帮他抓慈禧?

总不能光绪自己下命令,然后自己带着手铐去抓慈禧吧?

他如果真敢下这个命令的话,那便意味着要和慈禧翻脸,到时候被逮捕的可就是光绪皇帝自己了。

如果没有康有为的话,光绪皇帝可以在慈禧的掌控之下有限制的亲政,只要踏踏实实地熬下去,将来慈禧一死,他便能够稳稳当当地从慈禧手中接过权力的交接棒。

只可惜,康有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让光绪这个“乖宝宝”也产生了冒险精神,竟然想要打慈禧的主意,这才导致了他的下半生只能在瀛台度过的悲惨结局。

康有为可以一走了之,光绪却走不了。

现实便是这么残酷,康有为本为求权求利而来,当到了捞不到权利又危及生命的时候,出于利己主义原则,他当然会选择远走高飞。

光绪想要远走高飞却不行,他身处于皇宫之中,一言一行皆在慈禧的掌控在之下,他走得了吗?

即便当时宫廷侍卫愿意为他效命,让他逃出了皇宫,他能逃到哪去?逃出皇宫了不仅只能东躲西藏,反倒还可能直接给慈禧一个借口——可以直接对外宣布光绪已经遭遇不测,然后再重新另立一个小皇帝。

所以,光绪一旦和慈禧撕破脸皮,那么等待他的只有走投无路。

所以,对于光绪来说最好的选择是等待,而不是冒险。

光绪皇帝之所以只能选择静静地等待,而不是在康有为的怂恿之下冒险发动政变,直接对慈禧下手的原因也很简单。

光绪一没有权力,二没有军队,拿什么对付慈禧?

慈禧当时虽然已经对外宣布“归政”,还装模做样地搬到了颐和园居住,可是,她并没有真正地将权力交给光绪,一如当年乾隆禅位给嘉庆,但却只让位而不让权。

手中没有权力,光绪便没有办法提拔官员。

提拔不了官员,便没有办法培养心腹。

培养不了心腹,便没有办法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

没有势力集团,便没有办法对抗慈禧。

当时满朝文武几乎无不以慈禧为核心,慈安死了之后,曾经一度要和慈禧争权夺利的奕訢也不得不向慈禧低头。

慈禧给了他们足够多的利益,也能够保证他们的利益不会受损,所以他们根本没有理由背叛慈禧而投靠光绪。

所以,光绪在政治上根本斗不过慈禧。

既然光绪在政治上斗不过慈禧,那么他能不能运用更直接、更激烈的手段来对付慈禧呢?

显然也不能。

光绪要运用更直接、更激烈的手段来对付慈禧,说白了也只有两种手段,一是刺杀,二是发动政变。

光绪运用刺杀这一手段的话,能否成功?成不了,还是那句话,他没人可用,他自己身体弱也干不了这事。

他不是不可以收买一些“可靠”的人,但是光绪自己本身便处于慈禧的监视之下,皇宫里遍布慈禧的耳目,他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慈禧的眼睛和耳朵,他根本不可能瞒着慈禧收买和招揽人手。

更何况,慈禧再怎么说也是实际统治者,她的安保工作肯定严密,不可能会让杀手有近身行刺的机会。

对于发动政变夺权这一手段,光绪并不是没有尝试过,但却毫无意外地失败了,败得彻彻底底。

戊戌变法即将破产失败的时候,康有为等人已经说服了光绪皇帝发动政变,直接一举拿下慈禧。

可是发动政变,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军队!纵观历朝历代的政变,从来没有过不依靠军队而能够取得成功的政变。

光绪有军队吗?没有,从荣禄、李合肥到袁世凯,这些手握军权的人哪个不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

光绪和康有为当然也知道军队的不可或缺性,所以才会想到要去拉拢袁世凯,可是袁世凯此时官运亨通,他为什么要陪光绪冒险?没这个必要,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之所以会认为袁世凯会投靠光绪这个皇帝完全是一厢情愿。

既然没有军队,那还怎么发动政变?

所以,谭嗣同只能以身殉变法,康有为只能落荒而逃,光绪也只能成为瀛台里的一个阶下囚。

光绪终究还是太年轻,太容易被人煽动情绪,所以才会感情用事,才会冒冒失失地走上不归路。

不过,光绪之所以会被煽动情绪,说到底也是希望以变法作为契机,从慈禧手中夺回皇权,只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他所愿罢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振臂一呼,应当是投效者云集响应,只可惜在利益面前,“皇帝”这两个字一点也不好用。

光绪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谋略终究还是远不如慈禧,所以才会提前出局。


宁糊涂


对于慈禧和光绪帝,很多人可能有些误解,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一开始,慈禧肯定是对光绪充满希望的。

毕竟,这个“儿子”是她妹妹的孩子,也是慈禧执政的政治资本。再加上慈禧刚死了儿子,肯定对这个孩子也很喜欢。怎料,这个孩子在宫里天天的哭天喊地的,一点也不机灵。慈禧只能拿出“严母”的派头,好好教育他。这也是光绪怕慈禧的原因吧。

等光绪成年后,慈禧也是真心想把权利还给慈禧。但是,出于谨慎,慈禧对于一二品大员的任免,还是把控在自己手里。

光绪没有执政才能,也斗不过慈禧。

光绪执政期间,干了一件大事,面对日本主动挑衅积极对日作战---甲午战争。当时,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们叫嚷着要“剿灭日本,建立奇功。”可是,光绪身边的那些臣子在战争期间,竟然扯北洋的后腿,处处使坏,想看李鸿章出丑。紧接着,战事突变,清军一溃千里。

之前积极主战的光绪皇帝又尿了,又180度转弯,要义和!慈禧听说清军大败,也是懵了,赶紧从颐和园赶到紫禁城,替小皇帝收拾残局。就这样,“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带来的有利局面,都没了。

经过此事,光绪还不长脑子,又搞了“百日维新”。这件事,也彻底让慈禧对光绪失望。在维新变法时,光绪帝用人太激进,上来就给那些维新派6品官。要知道,科举出来的三甲,也不可能上来就放6品官!这绝对是破格重用了。

光绪帝有时候,一天只能能发出上百道变法旨意!试问,这么多旨意,他光绪皇帝都能了解透彻吗?而且,对于守旧派,光绪帝的做法也很绝情。仅京城就裁员上万人!朝局动荡啊!

光绪甚至还想把有不同意见的礼部六堂官,全部裁撤!一个不留!哪个皇帝敢这么做?哪个皇帝能这么干?幸好,慈禧拦截了光绪皇帝的旨意,不让他动二品以上大员。

要不是慈禧把关,不用八国联军进北京,不用等到武昌起义,大清就玩完了。

光绪手底下那些亲信,大都不靠谱。

光绪皇帝怎么说,也是掌权十余年的皇帝。可是,他手下的那些人,太不靠谱!尤其是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瞎折腾。

甲午战败后,维新派忘了国耻,竟然想请伊藤博文来做顾问!这不是引狼入室吗?甚至,他们还鼓吹“中日合邦”。以清朝当时的势力,怎么跟日本平等“合邦”?!这跟后来的“大东亚共荣圈”有区别吗?

而且,他们为了筹钱变法,竟然还曾想过把新疆等地卖了。。。。左公拼命从俄国手中抢回来的,竟然想就这么卖了。。。

无耻!小人误国!

万幸,这项提议没有落实!

光绪这伙人,也想过杀慈禧!

围园杀后的事,就发生在“裁撤礼部六堂官”之后。维新派觉得“帝权”受到“后权”侵犯,要借着开掘颐和园内的"秘密金库(瞎编的金库)"机会,杀了慈禧。

可是,帝党没有兵权,就想了两个办法。一是,组织100多名会党分子进京,冲进颐和园行刺。二是,找袁世凯,夺取荣禄的兵权。

看见没有,光绪帝手下的人,就这点本事。之后的结果很简单,“六君子”被杀。大骗子康有为出国,开启骗钱享乐之旅。

而光绪皇帝也是个傻孩子,被慈禧以恐吓,就告诉慈禧他知道“围园杀后”的事。慈禧肯定又伤心,又愤怒。这个孩子,怎么白眼狼啊,养不熟。此时,慈禧还是在维护光绪。因为,她没有审讯六君子,不给他们攀咬皇帝的机会。

最后,慈禧的政治能力,远高于常人。

慈禧遗臭万年,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她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高的。不然,凭她一个老娘们,怎么也不可能掌权几十年,把皇族、满清贵族、汉族大臣都玩弄于鼓掌之中。

无论哪方势力,都认她。也只有她,有实力调和各方矛盾,维持朝局稳定。

而光绪就不行了。就算他侥幸杀了慈禧,他也摆不平皇族、满清贵族、汉族大臣等各方势力。就冲他维新变法的表现,肯定会被推翻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光绪无论心机谋略还是心狠手辣都与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战胜慈禧夺取最高权力非常困难。如果光绪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绪。


在公元1881年,44岁的东太后慈安暴亡以后,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而11岁的光绪也由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三号人物上升为第二号人物。

公元1889年,18岁的光绪亲政,虽然清朝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绪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他的权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虽然光绪是清朝名义上的皇帝即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但光绪实际上的权力还是明显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党羽众多,无论掌握皇宫内大权的大太监李莲英,还是李鸿章荣禄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亲信。而支持光绪的只有他的老师翁同龢。

因此光绪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无法执行的,因为光绪虽然是皇帝,而且已经亲政,但朝廷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里。

这也是光绪要搞戊戌变法的重要原因,光绪培养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作为亲信来对抗慈禧。

但光绪手下的亲信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文人,没有兵权,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光绪与亲信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病急乱投医,向掌握一定军权而且表面上支持维新变法的袁世凯求援,派谭嗣同劝说袁世凯带兵围攻颐和园并杀死慈禧。

而袁世凯在慈禧集团与光绪集团之间进行了艰难的选择,袁世凯清楚无论是投靠慈禧集团而是投靠光绪集团 ,只要这个集团能够取得胜利,袁世凯都将飞黄腾达。


但袁世凯知道投靠光绪集团的风险太大,光绪集团把宝都压在袁世凯一个人身上,而慈禧集团实力雄厚,万一失败袁世凯自己不仅身败名裂,甚至人头落地。

而袁世凯如果投靠慈禧集团,面对没有兵权的光绪集团,将稳操胜券,没有任何风险,稳赚不赔。

因此袁世凯最终决定出卖光绪皇帝与维新派,为慈禧集团立下汗马功劳,28岁的光绪从此以后失去了人生自由,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为慈禧的阶下囚。

而袁世凯在出卖光绪帝以后,如愿以偿飞黄腾达成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后独揽大权并逼清帝退位,自己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来还当了83天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差一点开创袁家王朝。

事实上,如果光绪像慈禧一样心狠手辣,完全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冒着很容易泄密的危险去求袁世凯起兵造反慈禧集团。

光绪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暗杀慈禧,中国历史上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谋害第一号人物夺取最高权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杨广暗杀隋文帝杨坚篡位,晋王赵光义暗杀宋太祖赵匡胤篡位,雍亲王雍正暗杀康熙皇帝等篡位,还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杀慈安夺取最高权力。

与杨广、赵光义、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绪暗杀慈禧其实条件更加有利,毕竟光绪是皇帝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而且光绪相当于是慈禧的养子,是母子关系,如果光绪要接近慈禧,皇宫内的太监宫女等谁都不会怀疑谁都不敢怀疑光绪要暗杀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绪靠近慈禧,如果光绪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着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对光绪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绪根本用不着像杨广赵光义雍正那样篡位以后还要忙着对付竞争对手,光绪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绪就更加大权独揽,就像慈安之死一样,谁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绪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权力。

归根到底,光绪还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导致自己的悲剧命运,公元1908年,73岁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过光绪,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岁的光绪,并立3岁的溥仪作为傀儡皇帝,让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绪的皇后继续垂帘听政。


厚德载物49847


这个问题分两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是光绪根本没有能力去逮捕慈禧,因为当时的权力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说没人听光绪调遣去干这掉脑袋的事。

第二方面,也就是问题成立的情况下,真有死士愿意为光绪去拼命,逮捕了慈禧,并将其铲除,光绪皇帝夺回皇权,那么接下来中国会怎样?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思考和探讨。

首先,最有可能得是光绪掌权,将变法进行下去,但这里面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中国的国情,参与变法的那帮人的水平,究竟能将中国改变到什么程度,这个再往下想象就离本题远了,可以另起新题,如果有人愿意讨论我们可以另外去讨论。

其次,就是清王朝的国祚也许会延长几年,但仍然不能避免灭亡,因为清末的西方思想已经使得中国部分进步人士觉醒,帝制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即使光绪改革为君主立宪政体,但是皇权在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下,还是会与近代民主思想进行斗争,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总结一下,如果光绪夺权成功,中国的走向其实就是看他改革前期的力度和耐力。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基本不会改变原有历史走势,其他情况那就要靠想象空间了。


沈阳上班族


如果光绪成功掌权,那么清朝只会灭亡得更快,绝不可能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因为光绪帝至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实权,出于对他的同情,大家可能会认为光绪帝会更加开明,如果他掌握实权,那他绝对会与慈禧所代表的的顽固派截图不同,清朝的发展会更好,这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实际上,慈禧太后并曾经给过光绪机会,当年慈禧退居颐和园之后,光绪帝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实际上是光绪夺回属于自己的实权,进行的一场变相政变罢了。

光绪帝虽然是慈禧的傀儡皇帝,但他也耳濡目染,他也知道清政府的运作。康有为自称是南海圣人,但后来证明他是一个投机者。光绪作为一个大清王朝的皇帝,却识人不明,轻信康有为等人,更没有考虑到变法失败应该如何应对,最后使得变法成为一场闹剧。

对于甲午战争,光绪帝也没有考虑战败的后果,他只是一味的为了获取权力,不择手段,贸然一战,结果清朝战败,被迫割地赔款。

慈禧太后虽然无法振兴清朝。但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终能够将晚清的中国处于统一状态而不致分裂。而光绪帝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的一厢情愿只会使清朝更加分裂,灭亡更快。

那么光绪帝痛恨慈禧太后,为什么不在西逃时趁机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绪帝根本就没有能力除掉慈禧太后,他能够当上皇帝也是拜慈禧太后所赐,他的婚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操办的,他能够参政也是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清朝末期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信。戊戌变法时,光绪帝去找袁世凯协助,没想到袁世凯竟是慈禧太后的人,更不要说荣禄了。

在戊戌政变时都无法除掉慈禧太后,那么八国联军侵华时就更不可能了,并且当时的光绪帝已经被慈禧太后软禁了多年,他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全部被堵死了,光绪帝和慈禧西逃时靠什么除掉慈禧太后,他根本就没有机会。


公元前


那光绪就会死得更快、更惨,慈禧太后是最喜欢玩弄权术的人,掌控大清将近半个世纪,李鸿章、荣禄都是她的铁杆粉丝,地位牢固得很,光绪也不会那么傻,怎敢轻易的去逮捕慈禧。


光绪虽说是个皇帝,但他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光杆司令,他18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大发慈悲,让他亲政过过瘾,但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后来在康有为等人的怂恿下企图变法,甚至还一度想逮捕慈禧,但都被慈禧一一化解了。


康有为、袁世凯等人都是些政治投机分子,康有为所谓的变法就是空谈误国,彻头彻尾的败家子,而袁世凯就是墙上草,谁占上风就拥护谁,在关键的时刻投靠了慈禧,出卖了光绪。
光绪虽说是皇帝,但他没有一个忠于他的大臣,军中也没有他的亲信,指挥不了枪杆子,你还想和慈禧叫板,那不是找死,因此光绪皇帝到最后都没有动慈禧太后一根毫毛,最后还是被慈禧太后待走了。




遗产君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就想把慈禧太后软禁起来自己当个真正的皇帝,但是光绪帝不知道身经百战老辣深沉的慈禧太后已经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玩权谋光绪帝还差的远,想逮捕慈禧太后是不可能成功的。

工于心计的太后和懦弱无力的皇帝

慈禧太后凭借着母以子贵当上了太后,但是同治帝还十分年幼,皇权掌握在肃顺等辅政八大臣手中。为了拿到皇权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肃顺等人革职,此后慈禧太后逐步掌握了实权,虽然同治帝大婚成年但慈禧太后依然没有还政给他,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光绪帝本来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因为同治帝去世仅有19岁也没有子嗣,因此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推上了皇位。光绪帝幼年继位在深宫中长大继承了他父亲懦弱的性格与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临危不惧、敢作敢为的慈禧太后不在一个级别上,因此想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威是不会成功的。

变法过于激进造成帝后的矛盾不可调和

戊戌变法的开启是得到慈禧太后支持的,但是光绪帝和他的维新师友们急于求成,在很多的改革措施上过于激进。尤其是和保守势力在权力的争夺中造成了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不满,然而光绪帝还召见了北洋新军的军方实力派袁世凯,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皇权不能一朝被光绪帝收走,她快速的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并抓捕了维新党人士,将戊戌变法瞬间扑灭了。

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无力撼动慈禧太后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上没有军权的一帮大臣,想和老辣的慈禧太后斗争夺权难度是非常大的,这需要忍耐需要权谋。但是维新派急于求成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慈禧太后虽然可以容忍变法但不会接受被囚禁。

这只能说皇权在手你才是真正的皇帝,光绪帝没有实权那也就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慈禧太后一生热衷于皇权想扳倒她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秋雨鲁北说历史


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失败,令无数人为之惋惜。既然历史不能重演,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发挥想象,如果当时光绪皇帝果断一些,狠心一些,直接将慈禧太后逮捕,那么维新变法是否能够成功?中国的命运是否就此转折?

但凡能这样想象,完全是对当时的情况一知半解。光绪皇帝没有能力和慈禧太后抗衡,而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无论是否有慈禧太后的阻拦,都注定难以成功。简而言之,无论当时出现什么状况,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都无法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更无法彻底改变近代以来国家的命运。

慈禧太后自咸丰皇帝去世之后,便开始掌控朝局。咸丰皇帝尸骨未寒之际,慈禧就能够发动辛酉政变,把肃顺等老狐狸一举扳倒,可见此人颇有心机,乃是权术斗争高手。与慈安太后共同执掌朝局时,利用慈安对政治不感兴趣这点,开始了独断朝纲,自此慈禧太后便成为了大清王朝真正的掌舵人。等到戊戌变法之时,慈禧已经在尔虞我诈中生存了三十余年,斗争能力已臻化境。三十年中,慈禧太后和皇室亲王斗,和汉族大臣斗,和农民起义军斗,和洋人斗,身经百战,她的手段和心性,根本不是光绪皇帝这样一个愣头青能比的。

光绪皇帝自小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长大,对慈禧怀有天然的恐惧。即使在他成年后,依旧处处受到掣肘,自己处理重大事务的能力实在有限,没有经历过什么风浪。因此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已经三十多岁,春秋正盛,但与慈禧相比,还是个毛头小子。

慈禧掌舵的三十年中,满朝文武几乎都对慈禧的权威表示顺从,不仅汉族大臣对慈禧太后毕恭毕敬,连满族大臣,甚至多数的亲王都屈服于慈禧。而光绪皇帝的“帝党”,不仅人数少得可怜,而且都身居低位或并无实权。可以说,光绪皇帝根本没有办法对付慈禧,即使他下令捉拿慈禧,也不会有人听从,因为军权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再说光绪皇帝本人的变法,更是打着君主立宪的幌子,实际上为从慈禧手中夺权。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领袖,本身对西方的了解便有限,至少在当时是这样。所以这个变法可以说是照葫芦画瓢,没啥内在。但康梁都知道,变法,要实现君主立宪,首要是设立议会,但光绪皇帝的定国是诏中,根本没有出现这一条,甚至直到变法结束,设立议会这一条都没有提上日程。

而变法的内容也充斥着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变法的过程更是充斥着急躁,冒进的情绪。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居然一次性提出了百余条措施,同时进行,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基础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改革,本身就是个渐进的过程;再者,对于每一项措施所带来的后果,维新派也丝毫没有考虑,比如裁汰冗官,导致千万官员失业,那这些官员该如何安置?维新派没有给出解决办法。所以,这场变法虽然打着“维新”的名义且实际上的确做了些事情,但总体来说,作用和影响都非常有限,且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因而,光绪皇帝根本无法动得了慈禧,退一万步讲,即使这场变法真的持续下去,也最终会失败。


庭州行者


光绪帝其实并不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圣明,也不如大家想的那样是慈禧太后的傀儡。

实际上,慈禧在光绪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希望和心血,甚至抱着他读四书,在他成年以前每天都要写学习总结给慈禧。但清代的帝王教育是针对强者的,光绪则天生体弱胆小,承担不了这样大的责任,加上自小进宫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经历,他的性格集冰火于一体且时常歇斯底里。慈禧对光绪的弱势感到不满,光绪拼尽一生都想得到她的鼓励,于是他拼命地读书,亲政后拼命地励精图治,可惜只读过圣贤书的他并不能把握时代的需求,他对世界的了解甚至比他的表哥同治还要少。

甲午战争是光绪要打的,他想重振帝国天威,轻视日本又急于求成,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争后期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丧失了基本的斗志,不敢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违背慈禧的意志签订了马关条约(没错,慈禧李鸿章都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宁可举国一战,是光绪一意孤行签订的条约)。可以说,他亲政的6年(1888-1894)间挥霍了慈禧苦心经营24年的成果。

至于戊戌变法,更是光绪和康有为两个无脑愤青的杰作。实际上,那个时候包括慈禧在内的多数人都意识到改革的必须性,只是眼界的限制他们不知道如何改革。康有为空有热情而没有知识,在上书中天花乱坠地夸耀改革的好处(一年改变帝国气象,三年称霸亚洲,九年重回天朝上国),加上一心有所作为的光绪,两个无脑青年开始了一场步子大得扯蛋的改革(比如说,一夜间取消科举导致几百万读书人不知所以,裁撤累赘的部门却不给下岗人员安排新职),可以想象,这场改革注定会失败。也正是这场改革,慈禧失去了对光绪最后的信心,改革结果的悲剧性也摧毁了光绪本就脆弱的心灵。慈禧软禁光绪的时候他没有丝毫反抗,之后的十年里如行尸走肉,翁同翮的日记里的记录让人不忍卒读。

还要怪光绪手下人没有成为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这样的人。明治就是个傀儡,前期被大久保+岩仓的集团控制的死死的,大久保被刺后,以侍卫佐佐木高行为首的一帮人出来搞“天皇亲政运动“,是为什么?明治登基十年来发的旨意,都是大久保,岩仓等人拟好了让他盖个章,他连大臣是谁都见不着。 大久保死后,大隈重信主张法国议会政治,岩仓,伊藤博文主张普鲁士式政治,拉出佐佐木的亲政论来对抗,后来大隈重信受黑田清隆的腐败案牵连辞职,岩仓,伊藤的意见得以推行。

佐佐木并非思想僵化的老顽固,而是大久保塞进去的藩阀眼线,宫内卿这个官职,本来是京都公卿的专职,大大久保有意自任,先派人进去熟悉情况,佐佐木等人是负责”天皇的教育“的,还是怕明治乱来。大隈重信辞职后,佐佐木论功行赏当了工部卿。1884年,宫内制度改革,伊藤博文当上了宫内卿,实现了大久保利通未能实现的想法。1894年,第一次御前会议召开,明治才第一次有自己发言的机会。至于佐佐木,伊藤博文控制了宫内省就不需要他了,1885年伊藤废除工部卿的官职,佐佐木的政治生涯结束,去搞皇室礼节研究了。从这些方面看,光绪比明治的权力已经大多了。

光绪是希望走明治维新的路子的。但是,明治维新之前,倒幕运动几乎倒掉了所有守旧势力。而清末预备立宪时,朝廷的那些反对势力,连袁世凯尚且无能为力,光绪更难搞定。况且这些大臣,本来就是光绪上台的绊脚石。

守旧势力不除,即使君主立宪建立,改革也很难继续。光绪太过犹豫,推动改革实在是不如袁世凯这种手腕能力过硬的人的。

所以,即使光绪杀了慈禧后上台,也可能只是为满清多续几年命而已。后续该发生的,依旧难逃过。




声屏障钢立柱铁件加工


光绪帝可谓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他虽然是没有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人生的理念之中,他一直都在艰辛的努力,当时面临着几千年都未有的变局,他本来是想要自己掌握所有的权利的时候,却被慈禧太后这个人给压制住了,最终这一生是悲惨的。



要是当时光绪帝发动叛乱的话,为什么用判断这个词呢?因为当时所有的权利都在自己太后手里,所有人都要听从自己带后,而光绪帝只是一个傀儡,所以很多人都感到悲哀。所有大臣只能够听从太后的命令,而不是皇帝的命令,这个已经是进行了颠倒。

要是光绪帝敢这样做的话,他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慈禧太后不光是心狠手辣的人,而且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光绪帝之后也是死在了他手里。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女子就掌管了国家的命运,而这个人就是慈禧太后,明明皇帝都已经30多岁了,可是慈禧太后依然没有给他任何权利,皇帝也就如同傀儡一般,不论皇帝下什么命令,慈禧太后都要过一遍向她问才能够,甚至最后皇帝连动都不能动,还要听从自己太后的安排,所有的军国大事都不会问皇帝,只能够问慈禧太后。


要是皇帝真的敢有叛乱的心思的话,那可能就会死的特别早,像皇帝听到这一带后死的那一刻,皇帝非常的高兴,简直是高兴的不要不要的,但是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听到了这件事情,他虽然已经快不行了,但是他一定要让皇帝死在自己前面,结果皇帝就真的死在了自己的前面,可想而知,慈禧太后到了末期都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更何况是最初的时候呢。

在这个历史上傀儡是最无助的,很多人都羡慕皇帝是一个厉害的职位,但是傀儡皇帝是最没有用的,而光绪帝只是一个傀儡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