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逆行”兩萬步,織就“疫情防控網”

因為疫情防控,很多人自覺“宅”在家中,每日步數不過百,於是網上流傳開了這樣一個段子——請打開微信運動,看看誰是冠軍,然後遠離他。每每聽到這個段子,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社工李丹都會打趣道:“我今天又佔領了運動封面,您怕了嗎?”

從除夕到現在,20余天的時間裡,李丹的微信步數每天都是1萬+,最多的時候超過2萬,時常佔領運動封面。這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她奮戰一線、守護居民健康與安全的印記。

記者走一線(13) | 每日“逆行”兩萬步,織就“疫情防控網”

講述人:李丹

年齡:37歲

職務: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居委會委員、調解主任


記者走一線(13) | 每日“逆行”兩萬步,織就“疫情防控網”

堅守崗位 做好居民健康“守門人”

每天一早,我都會早早趕到社區,查看工作進度並一一在本子上做好記錄。什麼時間做什麼、都需要與誰溝通、哪些地方需要消殺……一天的時間,就這樣被排得滿滿當當。

記者走一線(13) | 每日“逆行”兩萬步,織就“疫情防控網”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每名社工都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對轄區居民進行逐戶排查與防疫知識宣傳,包括逐戶張貼公告、返京人員登記、體溫檢測,還要聯繫物業對小區公共空間進行定期消殺等。我所管片的區域老舊樓房與平房混雜,包括1條衚衕、2個居民院的4棟居民樓,共300餘戶家庭。如果不帶工作任務,1圈走下來就要1個小時;每戶排查的話,則需要花上整整3天時間。

記者走一線(13) | 每日“逆行”兩萬步,織就“疫情防控網”

“您家最近有外來人員返京嗎?最近家裡人身體沒有異常情況吧?”這樣的問句,一天要重複上百次。從早到晚,我繞著“包乾”的樓門院落一遍遍行走,最多一天爬了60多層樓梯,填寫和發放近百份表格和宣傳資料。

轄區內的一些重點區域,則需要在做好基礎工作之餘給予格外的關注。花園衚衕8號院是無物業管理小區,因為是單位宿舍,我通過多方聯繫找到了對應的單位商定消殺問題,確定好後心才終於踏實下來。

最終,我用了3天的時間,完成了管片居民首輪排查,期間還安排了兩次夜查。疫情當前,必須抓緊一切時間準確掌握社區情況,我也重新理解了“時間就是生命”的含義。目前,我正在進行的已經是第六輪的防疫排查工作。


暖心陪伴 做好居民情緒“穩定劑”

白天入戶走訪、晚上站崗值班,規定的下午5點下班時間,我卻常常要“磨”到8點才能走。最近一段時間,我又多了一項新任務——為獨居老人買菜送菜。住在花園衚衕8號院的嶽阿姨已經87歲高齡,除了排查期間多次登門,每隔兩三天,我還會單獨詢問一下老人的情況,看是否需要幫助。2月10日,聽老人說家裡沒有蔬菜了,就送去白菜、胡蘿蔔、白蘿蔔、黃瓜、柿子椒。附近許多小門店都關門了,走了好幾個地方,我才幫老人買到麵條。

記者走一線(13) | 每日“逆行”兩萬步,織就“疫情防控網”

2014年來到花園社區工作至今,我和許多居民成為了老熟人、忘年交。面對疫情期間居民偶爾出現的不安情緒,我這張熟面孔就好似“穩定劑”,既安撫居民情緒,又解決居民的實際困難。

2月11日一早,花園衚衕8號院的宿管孫主任給我打電話,稱有居民反映其鄰居閆阿姨給兒子打電話說要退燒藥和止咳藥。由於現在對發燒、咳嗽比較敏感,居民立刻將情況反映給了孫主任。為了打消居民顧慮,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閆阿姨測量體溫、問清原委,再一一解釋,最終打消了鄰居的疑慮。

“連軸轉”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衚衕裡串門、出行的居民日益減少,偶有居民需要外出,都會自覺戴好口罩;社區工作需要支援,許多居民自願擔任志願者,和我們一起站崗;還有的居民特別暖心,花園前巷8號居民王永峰在口罩緊缺的情況下,為社區捐贈了50個口罩,還不斷叮囑我們注意防護、保重身體。

每一份關愛與支持,都讓社工們的心裡暖暖的。疫情防控工作事關每一位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能得到居民的認可,我們就覺得每天的堅持是值得的。


【記者手記】

2月14日,是李丹自大年三十以來第22個無休無假的戰“疫”日。夜幕降臨,本是歸家時間,可李丹卻走向了謝家衚衕東口的執勤崗,微信運動上的步數還在增加。隨著返京人員的增加和疫情防控任務的需要,日行兩萬步或許將成為她接下來的一種工作常態。雖然有些疲憊,可守護居民的安全,讓她覺得踏實、滿足,這也讓她堅信,勝利就快到來了。


圖文 | 李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