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人物傳奇歷史:效法以毒攻毒,創建免疫學血清治療法

人類進化的歷史是不斷戰勝病毒和疾病的歷史,這段橫亙千萬年的進化史中。人類從最初的靈長類哺乳動物進化成了猿類,並最終進化成了智人。人類由神農嘗百草一類的巫醫開始,最終形成了現代化的醫學體系。在中華大地上就形成了藏藥、蒙藥、苗藥等多體系的醫學體系,這些醫學理論知識同樣啟迪了西方醫學的進步和發展。


諾貝爾醫學人物傳奇歷史:效法以毒攻毒,創建免疫學血清治療法


在黃帝內經的《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記載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這段話正是是藥三分毒以毒攻毒的概括,這個理論也啟迪了諾貝爾生物和醫學獎首位獲得者貝林去研究細菌和病毒。

貝林是德國人,曾經做過軍醫後來跟隨柯赫衛生研究所的柯赫教授一起從事細菌研究工作。他們雖然已經瞭解到病原菌會產生毒素,使得感染人群產生種種病症,但是如何征服這些致病的病原菌卻無從下手。

諾貝爾醫學人物傳奇歷史:效法以毒攻毒,創建免疫學血清治療法


當時的貝林在研究所認識了一位日本學者北里柴三郎,這名學者精通中國古代醫學。有天散步北里柴三郎說道:中國古代醫學書上講以毒攻毒,這個醫理能夠沿用至今必有它的科學道理。我們能不能利用這條醫理去預防和治療疾病呢?

貝林被啟發了,他想病毒菌能夠產生毒素毒害人和動物,那也能成為以毒攻毒的抗毒素。經過千百次的試驗,貝林終於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新概念理論並發表在德國醫學年會上。但是他的這個理論跟西方現有的量化和實證研究不相匹配,一時間無人問津,並且引來陣陣鬨笑。

諾貝爾醫學人物傳奇歷史:效法以毒攻毒,創建免疫學血清治療法


雖然壓力很大但是貝林仍然再次鑽入實驗室,終於用實驗證明曾經感染過破傷風桿菌而仍然存活的動物血清,如果注射給剛感染破傷風桿菌的動物是可以預防破傷風病症的發作。

這就是後來醫學上大名鼎鼎的抗毒素的被動免疫理論,貝林也被稱為免疫學尤其是血清治療法的創始人。事實證明在存活的破傷風動物血清中存在著能對抗傷風毒素的抗毒素,這種中和毒素使得破傷風毒性實效。

正是這一發現使得我們今天如果被生鏽的鐵器割破皮膚,可以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進行預防極大地減少了死亡率。在古代戰場上很多士兵並不是死於一箭致命,而是死於創傷後的破傷風等併發症。這一理論在韓國電影《流感》中也有呈現,因為從越南偷渡到韓國的人感染了流感,使得大面積傳染人群,最終因為車裡面的那個倖存者的抗病毒血清使得韓國找到了治癒流感的方法。另外在生化危機系列電影中,艾利克斯也是戰勝T病毒的倖存者,最終抗病毒血清的氣體傳染拯救了人類。


諾貝爾醫學人物傳奇歷史:效法以毒攻毒,創建免疫學血清治療法

貝林不光發現了破傷桿菌的治療方法,他還對兒童白喉病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探索。每年的冬天和春天很多兒童因為白喉桿菌的傳染而患上白喉病。貝林心急如焚,他試驗在豚鼠身上注射白喉桿菌,使得它們患上白喉病,然後注射不同毒性的藥物進行治療。最終成百隻的豚鼠死去,不過有兩隻卻僥倖存活下來。再注射更大劑量的白喉桿菌毒素也無法殺死豚鼠而且沒有任何的不良反應。

這證明這兩隻豚鼠的體內已經產生了能夠中和白喉桿菌毒素的抗毒素,使得它們的心臟不在被白喉毒素的麻痺。貝林又把實驗對象擴展到其他動物身上,最後在羊身上獲得了大量的抗毒素血清。

用動物提取的抗病毒血清能否挽救白喉急症的人類呢?這一謎底在1891年的貝里格醫院進行了嘗試,並獲得了巨大成功。今天白喉抗毒素在藥房裡大量出售,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兒童。

諾貝爾醫學人物傳奇歷史:效法以毒攻毒,創建免疫學血清治療法


1910年瑞典給貝林頒發了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來表彰他的巨大貢獻。不過貝林為了研究抗毒素在實驗室中積勞成疾,染上了肺結核病。他捐出了所有的獎金包括諾貝爾獎金,成立了研究所,不久發明了小牛免疫抗結核疫苗,被瑞典政府首次使用效果良好。

1917年這位偉大的醫學先驅人物在德國馬爾堡去世,但是他的以毒攻毒的醫學理念在免疫理論上的應用仍然是今天人類對抗病毒的有效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