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守仁心学汇集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方舟云考研


现代思想史专家梁漱溟说:“昔贤有悟于三家(儒、佛、道)学术异同,各予以适当位置者独有阳明王子耳。”

王阳明学过佛,学过道,对二家的学术文化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践行,但王阳明对儒学更为精通;所以王阳明对儒、佛、道三家学术思想都是通达无碍的。

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适应时代的需要;当时作为科举考试的范本,程朱理学一统天下,学者非孔孟之书不读,非程朱之学勿讲。形成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学术封闭局面。朱熹之学成了人们猎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僵化的教条。出于困惑,当时的有识之士摒弃科场,表示对朱学未流的厌倦,也是要求理学变革的历史先声。

王阳明“心学”的由来,开始也和北宋、南宋时期一般儒家的理学家们相同;先是由道家和佛家的一般学理入手,并以陆学(陆九渊心学)作基础,上溯孟子,将宋以降之“心学”和“事功”两大思想融会贯通,经过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反思,认为佛、道两家之学术,是消极避世之学,而儒家学说是积极应世之学。王阳明认识到,儒者是与天地万物同体,儒、佛、老庄皆为吾之所用,才是之谓大道;佛、道二氏之说,自私其身,皆是之谓小道是也。所以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纲领性的哲学命题,并予于创造性的阐释。

王阳明学说的由来,初始也和北宋、南宋时期一般儒学的理学家相同。结合入世致用之学,首先由道家、佛家的一般学理入手,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认为道、佛二家学理并非治学之道,因此退而求儒家的经学,更有深入之处。他后来心性学养的成就,如照朱熹所主张的道问学和陆象山所主张的尊德性来说,王阳明也是以尊德性为本。与朱、陆所不同之处,他在尊德性入道的同时,特别强调以事功的实践,与即知即行的良知良能相契合。事实证明,王阳明的学问造诣,是由禅入儒,引儒入禅相结合的,比较宋儒朱熹的见地来,确实别有胜处。他极力反对朱熹的四书章句之说,认为其祸害尤甚于洪水猛兽。他在当时程朱学派的天下,与崇拜程朱学派的人,俨然对立,并还能立足,靠的是良知良能的结合,以及倡导独立思考,不以权威人物的是非为是非,尊重个性,体现人的主体精神。

朱熹主张由客观的天理来主宰人心。王阳明却是主张由“吾心”来主宰世界,使人的“心”由驯顺被动的地位转向独立、自我用功的主宰地位。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假语勿言


我是2018年才接触到王阳明先圣的心学体系的,那年我买了2套王阳明的心学书籍,虽说我并没有全部弄通,也没有让我投胎换骨,但是我也认识到心学的强大,让我记住了阳明心学!

从他的著作中得知,大部分是由他的学生们和后人撰写的,当然也直接说明了他个人极具才华和极高的思想觉悟,他自幼聪明伶俐,长大后博采众长,早年和道观之人交往甚密,后来又迷上释道,不过因为自小受到家庭影响,他父亲是状元,是传统的儒家代表,生活的年代又是明代中期,当时程朱思想也比较吃香,还是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当时王阳明还小,也正是在当时这种情形下去“格物致知”,格了好几天竹子,最后没有格出什么道理,人倒是病倒了,认识到这个理论的不足,最后经过重重考验,最终形成了当初的阳明心学,所以从骨子里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重,因此他的思想包含了儒道释诸多文化因素,这就不足为奇了。


Jnn乐天知命


王守仁既王阳明先生,(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乃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对于他的哲学思想,其心学是理学、佛学、道学三种不同流派思想精髓的融会贯通。

如关于道家学问,道家学问的宗旨是“性命双修”。性就是形而上的精神,命就是形而下的身体。道教分为南宗和北宗。佛教发展高峰是禅宗。禅宗放弃对佛教经典的尊崇。认为佛性天然的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的心性修持,达到心灵的通透,摆脱烦恼大彻大悟。实现个人的解脱,悟道成佛。

宋明理学起源于韩愈的道统思想。所谓“道”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所谓“统”就是历史正统。“道统”就是仁义道德的历史继承。“道”就是用积极有为的仁义道德,对抗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统”就是用本土正统,对抗异邦传入的佛教。所以宋明理学从韩愈开始,就是为了对抗佛道两教所产生的。理学的核心命题是孔颜乐处。就是颜渊,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也会因为对仁义道德追求而感到快乐。

王阳明从道家那里得到了对自我生命的重视。从佛教禅宗那里得到了心性自足,通过自我心性的修持,可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并不需要一味求诸权威经典。从程朱理学那里得到了系统理论体系的锤炼,继承了儒家的道统。用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弥补了道家只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自私倾向。用理学庞大严密的理论体系构建,克服了禅宗理论的简单化倾向。用道家重视自我生命价值和佛教禅宗的心性自足,把程朱理学的纯客观天理,嵌回到人的生命价值和心灵的开悟之中。

使天理从冰冷的客观研究,转变为充满温度的主观心灵体验和个体生命实践过程。



然琴部落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明王朝曾做过兵部尚书,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武装起义,被封为新建伯。因曾隐居绍兴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称王阳明,他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

在宇宙观方面,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心”的产物,认为沒有我的心,便沒有世界的一切。他说:“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这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在认识论上,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为人都有良知,都有生来固有的关于真理的认识。他认为,“天地万物”、“万事万变”都已包含在“良知”之中,所以知识乃是“良知”的自我认识,不必通过外界事物来求得知识。并认为心里的“良知”就是“天理”,把心中的“良知天理”贯彻到事物中去,使事事物物与我心中的“良知”相符合,就是“格物致知”。这是一条典型的从“心”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他与程朱学派“知先行后”论不同,认为知行不可分离。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答顾东桥书》)又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就是说“真知”就是“行”,“行”包括在“知”中。思想动机就是”行。完全取消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这就是他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合一”论。

王守仁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一切人都具备的先验原则,籍以压抑、泯灭人民的反抗意识。他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的哲学就是以“破心中贼”为主旨的,所以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赏识


文藻巧翁


人是社会人,衣食住行从客观讲都离不开社会!作为读书人,既要存于社会,又要学会服务于社会!这就是儒学存在的意义。

用道家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与佛家因果的辩证和儒家修学启智的社会依存,的综合理解分析看待问题。以客观性为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积极化被动和主动地位。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体受用。


非才


历史上真正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最大的共同点是真恳并历磨难,老子是传承是天赋且不论,孔子佛祖等有影响力的人,都是历劫而来。以佛祖之秉赋都曾苦行六年,何况他人?王阳明用心真恳且坚毅,曾格竹七天,差点疯掉,可见意志之坚。

他的思想受儒佛影响深并有治国平下之实践,说他儒学大师不为过!但个人以为他有点唯心:我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我同归于寂,见此花,则此花与我一时明了,有一定道理但偏于主观!在器世界心物即私性物性皆是无明造作,自性湮于其中。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阳光明正


心学作为心性儒学,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看似与佛学的心法修教十分相以,但佛学只求出世,但心学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正是儒学所说的“内圣外王”。

然而心学的观点就是:一切的道德观念,善恶的评判,都应该从心出发,从当时的现实出发,而不是按照前人定下的标准来评判。心学的出现,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儒家原本很多荒谬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全部摒弃掉,只是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从人的灵魂深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儒家原本很腐败荒谬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反省,和重新的打造,形成新的儒学。

对于阳明心学的善恶良知,儒家跟佛家有一点是完全一样的,相对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以“意”来分,就是后天的意识分出了真善美和假恶丑,这个是相对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那么绝对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谁来分?是良知来分,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般若来分,般若才能分出绝对的真善美和绝对的假恶丑。也就是说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最终极的审判官根本不是我们常人的这个意识,而是超越常人意识的般若和良知,般若就是良知。而我们远离真善美,远离良知而获得的空虚感,也叫做终极关怀缺失症,那些症状就是良知的审判,在佛家就是般若的审判,在道家就叫“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的审判,是一个意思。这些审判,就是终极关怀缺失症,就是空虚感、无聊感、无意义感、无价值感、被抛弃感等等,除此之外,生老病死也是对终极关怀缺失症的审判。说到底就是对我们远离真理,远离良知的审判。

王阳明应该是中国最后一个圣人了,他之后儒家就再也没有圣人了,他是儒家的最后一个圣人,王阳明也是跟孟子一样伟大的人,但是自他以后儒学也就衰败了,再也没有出现像王阳明这样大手笔的一代宗师,再也没有了,所以他的学问也就成了绝响,包括他的“四句教”也成了绝响。



中国好阅读


心学哪里儒了?谁能告诉我?


山坚海阔


因为人乘天乘解脱乘本身就有相通之处。人乘就是五条戒律叫做五戒,而五戒加上行十善就是天乘。天乘之后,看破解脱就是解脱乘,所以这三者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你看道家等的天乘,是不是都是有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五戒。佛家也有十善业道经,讲的投生人天乘应该包含的内容。

当然,王阳明学说仍然以儒家修行方法,当然,内容主要是格物致知明德等等,所以仍然是儒学


师长366


能洞观人性,揣摩人性的弱点。就像太极一样,柔中克刚!我个人认为他把一切万物看成“水”水能包容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