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检察转播】【正义锐评】“老人捐款”的蝴蝶效应

【永德检察转播】【正义锐评】“老人捐款”的蝴蝶效应

“贫苦老人为防疫工作捐出毕生积蓄”这样的标题,或许是疫情相关的众多新闻中,最让人心情复杂的。

第一次出现这类新闻时,舆论还是一边倒的感谢和感动。或许是发现大家爱看这个,类似的宣传开始接二连三,捐款人从贫困户到拾荒老人,越来越“惨”。于是不同的声音响起了:一再宣传这种事,鼓励这些本就一贫如洗的群体来倾囊相助,真的好吗?国家差这几千几万块钱吗?网友们开始呼吁有关机构,不要再收这种令人心酸的捐款。

高晓松特意为此事发了条微博:“建议这些老人尤其是贫苦老人的捐款,能婉拒尽量婉拒……以这些老人的年龄,基本上没过过几天好日子。我们愧对他们,谢谢他们。”

当然也有中立一些的说法:一律不收老年人捐款,对老年人也是一种不尊重。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做贡献,是他们的权利。

有关部门面对这类捐款,也在努力做出合适的处理。2月12日,黑龙江双鸭山民警执勤时,婉拒了一位生活并不富裕的80岁大娘5万元的捐款,民警表示:“我们当时特别感动,但这钱我们不能收!”

这件事的责任当然不在老人,也不在收下捐款的相关部门。因人而异处理这样的捐款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婉拒为主,无法拒绝的给予回报或补偿。

简而言之:捐款可以收,但最好不要白收。

也想对这些无私的老人说,来日方长,做贡献不在此一时。我们十分感动,然而还是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

只是对这类事情大张旗鼓反复宣传的媒体,应该反思一下。

疫情凶猛的当下,各种好的坏的消息几乎都让全国人民的心情跟着起起伏伏,一天之中数次在感动与愤怒中反复横跳,媒体的每一条相关报道仿佛都在挑拨大家敏感不已的神经。此时任何有倾向性的文字都有可能掀起公众的强烈情绪,这场灾难也是对新闻人的考验。

媒体在客观真实报道的基础上追求关注度无可厚非,但在引导公众情绪上,责任也格外重大。现在不是“哪类消息流量大就跟风报道”的时候,举国奋战疫情的关口,各行各业都一副豁出去的架势在拼命,媒体在发声前最好也先考虑社会效应。

谎话重复三遍就有可能被相信,何况真实的事件被一再宣传。以此事为例,不少网友都认为,媒体是在鼓励贫困老人倾家荡产去捐款,甚至在对没有捐款的老人进行道德绑架——哪怕媒体并没有这个意思。

文字一旦发表,解读的权利就全在读者。文字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让误读降到最低。一句质疑会演变成大型声讨,几行赞美也会演变成煽动。文字的蝴蝶效应有时不可预知,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公众情绪敏感的非常时期,请慎用我们的键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