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外一方為何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

74524559233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裡,免戰牌在野史中確實佔了一席之地,而且人氣極高,不管雙方打的如何焦灼,只要一掛上免戰牌,另一方就如同見到了皇帝聖旨一般,直接撤兵不再交戰,《說岳傳》中,岳飛在牛頭山上把免戰牌一掛,兇猛的金兵立刻就不打了。

那麼我們的歷史中,免戰牌真的存在嗎?

我們要知道,歷代的戰爭啊,並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雙方將軍在沙盤上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兵法戰術,只要是發生戰爭,那都是拼上自己身後數萬甚至數十萬士兵的性命的活動,不僅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甚至還關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誰能說對方掛上了個免戰牌就不打了?而且掛上免戰牌的一方掛上之後就高枕無憂,不用擔心了?

正是因為戰爭的殘酷性,所以免戰牌並不存在於真正的歷史中,俗話說,萬事萬物存在就有他的道理,那麼這個免戰牌存在的原因道理是什麼呢?小太陽認為,更多的是滿足戲曲故事的戲劇性,讓人能夠更加神往。

那麼類似免戰牌的東西或者約定有沒有?

其實,還真的存在過一段時間,那就是春秋時期,在春秋年間,講究禮數,不論是做什麼,也包括行軍打仗,體現在軍隊裡呢,就是開戰之前,雙方要約好時間(是在你學校後面的小樹林,還是我學校後面的操場,都需要打好招呼)。

敵人沒有擺好陣型,沒告訴你可以開始的時候,你不能先開始,要等雙方都列好隊形確定可以開始了再打,當年秦國和晉國在韓原打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先列好隊形的秦國,一直等到晉國也擺好陣型,才開始軍隊衝鋒。

當然了,這種免戰或者戰鬥之前的規矩並不適用於歷史潮流,所以在戰國時期,就自然的取消了,否則就好像過家家一樣。

不過如題目中所說,一旦一方在城池上掛好免戰牌,是不是對方就無可奈何了呢?小太陽認為,在守城的一方掛上免戰牌的時候,並不是攻城方無可奈何。具體解釋就是這樣的。

在古代,因為沒有機槍大炮,雙方打仗完全靠的就是冷兵器,刀來槍往,完全是靠人堆起來的,所以兵力十分重要。但是,古代的城池都是圍著厚厚的城牆,攻城的話只有攻城車,雲梯等一些基礎設備,而防守的話,滾石,火油等等方式就比較多了。

一方攻城,如果成功登上城樓並且打贏的話,往往戰損比是非常高的,而且古代行軍,一般並不是只攻下一座城池就大功告成了,往往需要攻城拔寨,所以兵力十分重要,如果在一座城池就損耗過多的兵員的話,是無法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的。

所以一旦對方高掛免戰牌,除非上面下了死命令必須幾天之內拿下這座城,大多數的將領都會選擇四面圍城,等城內的糧食用光,自然就會出來對打了。

不過,就算是一方不出城,一般也不會掛起免戰牌的,這不是告訴說,我打不過對方,丟人嗎,所以如果不想打仗,最多的就是關閉城門,拒不應戰,無論對方在城下罵戰還是侮辱,都不出去就完事了。

因此,免戰牌這個東西,小太陽認為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後人杜撰出來增加戲劇性神話性的故事而已,題目中所說的,也並不是無可奈何,不能強攻。而是要計算成本的,看看強行攻城的結果,如果收穫大於損失,那不管你掛不掛所謂的免戰牌,打你肯定是要打的,而且還不會輕輕地打。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免戰牌?搞笑來的。戰爭又不是過家家,說不打就不打啊?

我查了一下,免戰牌這個概念是出自清朝的一部小說,錢彩的《說岳全傳》,書中第15回寫道:

“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既增加了趣味性,可讀性,又讓人不禁莞爾一笑。就像日漫角色放技能大招,必須配合著劇情大喊出這個技能的威力,和大招傷害等。

但你不要把免戰牌的概念搬入歷史裡去。因為古代戰爭,動則數萬、數十萬大軍混戰,統軍將帥才能稍弱就會導致輸掉戰爭,而輸掉戰爭的後果極其嚴重,不單單是死了那麼多士兵。要是數十萬大軍都輸掉的話,那就是傷筋動骨,損傷國運了。

交戰:


所以敗軍之將帥,難辭其咎。戰死還好說,即使不死逃回來,多數也會被當權者處死。所以戰爭中,為了獲勝,無所不用其極,陰謀陽謀三十六計,各種爾虞我詐。能用就用,只要對戰爭有幫助就行。

統帥:

兩軍交戰,敵軍準備潰敗了,突然派人來跟另一軍統帥說,:打仗太辛苦了,我們要休息一下。然後把寫有免戰兩個字的牌子,掛起來,示意:暫時不打了,等養好精神再打過。這可能嗎?

或者攻城戰中,攻城方和守城方打得難分難解了,你突然掛個免戰牌說不打了,任你叫罵都不應戰。但攻城方真的攻城你不應戰試試?所以免戰牌根本就沒什麼意義。

攻城戰:

就像兩個人因口角而發生鬥毆,正打得眼紅脖子粗的時候,下風的一人突然說:“停一下,我疏個頭發,換個姿勢再跟你打。”哈哈,原諒我想到無厘頭。

就算是號稱最君子的春秋時期戰爭,也沒有這個說法,打仗雖然雙方排好陣型再開始打。也有打完教敵軍怎麼跑路的。但也沒有記載說打著打著,掛個免戰牌就不打了。

可想而知,這免戰牌的概念,只是一些整天空想的酸腐文人想出來的,再加工到文化作品如小說,戲曲之中。真實歷史上根本不可能有免戰牌的概念。


剛日讀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免戰牌?就這三字要是擱一般人眼裡,拉倒吧,這純粹就是來逗樂的。

打仗那是啥玩意?白刀進去,紅刀子出來,你不弄死俺,俺就要弄死你,就這地界是最不講究道義的,還免戰牌,這世界壓根就不會有這物件。

這東西就跟皇帝給大傢伙發的那免死金牌一樣,混弄鬼的,你要真當真了,相信世界上有這物件,瞧見沒那刀下的亡魂一準有你一份,外帶老天爺都不同情你,捎帶給你一批語:“這孩子沒啥大毛病,就是傻!”

嗯,這話說的似乎是沒毛病。可俺要告訴大傢伙,這世界上還真有這東西,他的功能和您想的一樣,這玩意一掛出來就表示:“俺今天累了,不打算出來和你掰腕子,想找樂子自己玩去。”

懵圈了吧!那麼這是咋回事呢?

這事,咱得往遠了說,有多遠呢?春秋之前吧!

春秋之前的免戰牌

春秋時期,其實就是東周時期的前半段,那麼他的前半段是西周。這時間點上人們有講究,講究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整個社會體系從上到下講究的就是一個禮字,用禮字來一統天下,那麼為嘛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當時西周統治的地域他也大,而那個時候消息不暢通,交通不發達。

離都城遠的地界,假如發生了啥重大事件,您這十天半個月把消息送過來,這都算快的,三五個月那都是常有的事,一年半載他也不稀奇。

這就要命了,假如地方上發生了叛亂,等你接到消息,這叛亂指不定成啥德性呢?

那麼如何防止這種惡性事件的發生呢?最直接的辦法是派大兵,直接搞死對方。可一提到軍事,這玩意打贏了就不說了,這要是來個遠途奔襲還打輸了,勞民傷財不說,威信力也會大打折扣。

那麼是不是有啥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事呢?

要不說咱大華夏的人聰明,上位者這就想到了一個字——禮,用禮來束縛地方上各位諸侯。

把禮字貫穿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王應該穿啥衣服啦?諸侯應該用啥器具喝酒啦?大夫出門應該蹲在啥樣的車子上出行啦等等。

你如果沒有遵守這些禮法,那麼你也就被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們所排擠,不用上位者出生,一幫子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們,也會出手收拾你。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大華夏的人做啥事之前,都喜歡和你掰扯掰扯道理,哪怕你是那種聽不懂音律的牛,他也和你掰扯掰扯,讓自己站在禮法的高度上,然後一悶棍敲你頭上,在弄死你。

那麼這個禮字貫穿到了戰爭中,也形成了一套禮法。

你比方說,戰爭雙方,這就開打了。首先出場的是戰爭雙方的領頭人,倆人跑到當中間,這就一堆胡扯。

這倆人要是能把事情掰開了,這矛盾點解決了,這也就不用下邊的人拼命了。

這要是還沒整好,接著是大將出場,雙方劃出道道里,比劃兩場,先撐撐場子,給自己一方提升一下士氣。

如果這個時候,有一方感覺自己個真不行,這撤了他也成。

這還是不行,那沒得說,雙方這就正式的開打了。

那麼在這種氛圍之下,有免戰牌的說法,還真有!

那麼啥時候消失的呢?

這事到了春秋時期,這套制度就被廢棄了。不然咱咋老是聽那個時候,叫啥禮樂崩壞,禮樂崩壞的,說的就是這套禮法沒人聽了,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少了。

打這裡起,打仗只尋求結果,不尋求過程了,這免戰牌也就屬於搞笑級別的物件了。你掛個免戰牌,俺就不揍你了,想多了吧!你掛個免戰牌,俺就相信你不悄摸兮的跑出來偷襲俺?俺瞅起來有那麼愚蠢嗎?

這事打這裡起就算是廢了,那麼具體的時間呢?沒有具體時間,倒有具體的事。

宋襄公,這就是一個堅持禮法的人,打這人之後,戰場上就沒啥禮儀了。那麼接下來咱就說道說道他這是咋回事?

話說,當年他想做諸侯的霸主,這就弄會盟諸侯的事。話說這種事,比較兇險,一個弄不好這就要身死道消。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結局,這宋襄公就提議不帶部隊去,下邊的人一聽直禿嚕舌頭:“為防有變,你最好帶上部隊。畢竟這裡邊最不服你的就是楚國,這玩意是個最不講信譽的傢伙。”

可宋襄公那腦袋瓜搖的像個撥浪鼓似的:“這主意是俺出的,俺不能不遵守約定啊,說不帶就不帶!”

結果他這人去了就和這楚成王因為這霸主的事嚷嚷起來了,人家楚成王一揮手埋伏的軍隊一傢伙就把這宋襄公給掐住了,丟到了人楚國的大房子裡囚禁了起來。

後來這事請魯僖公說和,這宋襄公才被放回來。

按說發生了這樣的事,這宋襄公應該知道,這個時代已經是禮樂崩壞了,就不應該用禮法那一套來看待事物了。

結果後來楚國和宋國又因為這霸主的事,刀兵相向了。

到地之後,這楚國正好開始渡河。下邊的人就給宋襄公出主意:“咱來個半渡而擊咋樣?”

話說這主意好,畢竟人家楚國人多勢眾,您就得取巧不是。

結果這宋襄公腦袋搖的像個撥浪鼓:“不行!俺是仁義之師咋能幹這種缺德帶冒煙的事呢?咋得等他們擺好了軍陣,一刀一槍的打,這才行,方顯俺這仁義二字!”

好吧,宋襄公這腦殼裡壓根就沒有勝負的概念。

結果等到楚軍把陣型擺好了,休息夠了,一傢伙就衝了上來。

咱開頭不就說了,這楚軍人家的人數就比他多,這一衝擊,宋襄公可就敗了,大腿上還給人射了一箭。

這損失可沒地補去,國力可就衰退了不老少。

這是一種蠢豬似的仁義道德,把自己賣了不說,捎帶了那麼多老百姓,還自以為很高尚,不可理解。

那麼打這起,禮法似乎在消失。但當大華夏再次形成大統一的時候,禮法二字又被重新拿了起來。

但這禮法二字所形成的傳統在戰爭當中,這就有點行不通了。因為從春秋戰國時期走過來,咱都知道了,戰爭的殘酷性,他的終極目的是用刀子從肉體上徹徹底底的消滅對手,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兵者詭道也,免戰牌?拉倒吧,這東西您也只能在戲劇裡瞅瞅,當個娛樂就得了,千萬別當真,這可是要命的東西,不然你就是下一個宋襄公。

後來大明時期,朱棣造朱允炆的反,而朱允炆就是為了愛惜自己的名聲,下了一道蠢豬似的命令,不得傷害朱棣的一根汗毛。

得嘞,朱棣有了這防彈衣,打了四年多,身陷包圍多次,在火槍箭頭的包圍下,一點傷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啊!當年常山趙子龍也不過如此。

這不後來眼瞅著朱棣打到了皇宮裡邊,朱允炆落得個燒燬皇宮了事的結局。

戰爭?禮儀講不得。我們可以在開戰之前,把所有的條條框框擺在明面上,最好不要開戰,陳述開戰後帶來的危害。

但戰爭一旦開啟,禮儀?扔了吧!這東西壓根就不合適在戰場上生存,這注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決鬥,只有一方重傷退場或者死去,才是最終的結局。

這也就是為嘛,咱大華夏的人瞅起來人蓄無害似的,一旦戰爭真的來臨,這能笑到最後的一定是咱們。

規則俺們懂,兵者軌道比你懂的更多。咱就用美國一位將軍的話來結束今天的嘮叨:“和大華夏的人開戰,瘋了吧!”

好了,今天就寫道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我到覺得免戰牌的意思是,敵人來攻城一般都是要等幾天的製作攻城器械才能攻城,攻城傷亡較大,所以很多將軍都想用罵戰的方式,讓城內的守軍出城決戰,而城內的又不想理他,所以直接掛一塊免戰牌讓軍士小心戒備就去逍遙了!十倍以上的軍力才敢攻城,所以一般打仗是不會隨便攻城的,而是雙方主力出戰,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就算勝利,掛免戰牌不是說不打了,而是守城方不出戰了,你想打有本事就攻城。而攻城方在人不夠的情況下基本不會攻城,傷亡實在太大了。所以就有了免戰的效果,而不是牌子管用。
對於守城的一方免戰牌還是有意義的,因為他不想打就意味著對方就得攻城,攻城戰本人感覺是隻有進攻方實力遠大於守城方才可能成功的,沒有聽說過實力差不多就攻城的,相對於野外對攻來說,攻城難度和傷亡就大多了。相當於我站在你家門口叫你出來我要揍你,你站在門口喊,我就不出來,這就是高掛免戰牌。你還可以繼續喊,有種你進來啊?如果我就一個人又顧忌警察街坊,罵你幾句也就走了。如果我人多今天事兒大就是要揍你,那免戰牌也是沒用的,這樣理解了?
有此可見古人已很聰明瞭,先以最小代價,最小傷亡來取勝。古人都以最勇猛的戰將排兵佈陣陣前指揮作戰,一旦某方有威信勇猛常打勝仗的將領被對方將領陣前打敗或殺死,如被打傷或不敵對方,只能退回軍營掛起免戰牌,養傷和商量對策,而此時的戰勝方已知自已勝利在手,已不用再大戰殺,已達到不必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所以也無需去強功。如敵方再無戰將迎戰,動搖軍心就會軍心潰散,戰敗一方的主子就會考慮投降或逃跑,戰勝方就達到不用大戰而全勝,把傷亡減到最少的結局,而俘虜又可壯大自己的實力。
唉,不算上圍點打援或者引蛇出洞,強攻城池的話一般是攻城方士兵的屍體和城牆一般高,然後後面的人如履平地地進去,你以為攻城好玩啊?冷兵器的攻城就像現在不想打有核武器的國家,能贏,但是能不計成本不想後果嗎?你說的火攻,城裡一般是泥土和磚砌的好房子,城外是農民的茅草屋,能點燃嗎?堅壁清野不是你隨便一句話就能破的了的,免戰牌肯定有,絕不是憑空捏造的,就像作者你說的春秋戰國時打仗最君子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他們頭上還有個皇帝,雖然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候打仗還是不敢太過份,打仗也為提升實力和威望不是以侵略為目的,人家掛免戰牌不出戰,你強攻就會落下把柄,各方諸候就有出師征討的藉口。隨著皇帝的影響力消失了免戰牌自然也沒用了。
古代打仗很講究“進可攻退可守”,所謂免戰牌是對防守一方自己人的,“不得將令擅自出戰者斬”,古時打仗,雙方都會安營紮寨或者堅守城池,先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當一方處於不利處境時會退回己方城池或營寨固守待援,或者待敵疲憊尋機再戰,此時既在一家營門前高掛“不得將令擅自出戰者斬”,以免一些將領被敵激怒擅自出戰吃虧,一般情況下,防守一方營寨或者城池都很堅固,不會被敵方輕易攻破。

歷史深度揭秘


免戰牌這個東東的確是有些戲說,但這種攻防的形式的確存在。

畢竟戰爭不是兒戲,不是小孩子過家家,輸了不認賬,推到重來。

打仗有輸有贏,打不過就跑,這好理解。

但如果是守城,打不過就不能跑。沒辦法就只好關起門來做縮頭烏龜。這完全可以形容為高掛免戰牌,沒毛病。

不管是不是掛一個免戰牌之類的東西,這不重要。不出城交戰,緊閉城門就等於掛了免戰牌。

問題是掛了免戰牌,敵人就不攻城了嗎?就可以安全了嗎?不言而喻,絕非如此。

那又有啥區別呢?這裡面有學問。

敵人來攻城,自然是具備一定實力的;守城方也具備一定能力。彼此都以為很牛叉,那就幹一架好了。

敵方在城外列陣,守城方出城列陣完畢,雙方交戰。敵方打不過就自動跑了,不會再回來丟人現眼;守城方打不過,就退回城裡,緊閉城門再也不出來,有本事你就攻城吧。

這就是以前攻城的套路。

不出城交戰,直接緊閉城門不出,不就行了嗎?

可以啊,許多善於守城的將領都是這麼幹的。

但是得有個前提,要有足夠的糧草、水源等後勤保障,然後等待援軍解圍。

這也是敵我勢力相差很大的情況下,才採取的措施。

本來一戰就可以擊潰敵軍,你卻龜縮在城內不出,大呼小叫的等待援軍。等老闆派遣大軍,興師動眾趕來,卻是幾個小蟊賊,老闆也不樂意哦!敵人沒有攻破城池,守城將領的腦袋也會搬家。

為避免這個情況的發生,就要先幹一架,試探一下火力,確實打不過就只好高掛免戰牌等待援軍了。

攻城一方也不會因為你掛了免戰牌就放你一馬,繼續會尋找機會跟你決戰。

《孫子兵法》有云: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意思就是,最好是嚇唬嚇唬他,把他嚇尿了,讓他主動投降最好;其次就是把他約出來幹一架,一決雄雌;最下才是攻城。攻城是最後不得已而為之。

因而,就是看見對方掛了免戰牌,也不是直接攻城。一般採取辱罵之類的方式,再把守城方弄出來打。因為孫子教育大家,最後沒辦法才攻城。

攻城一方往往也用計,假裝敗退,給守城方來一個調虎離山,設伏兵背後偷襲入城等等。

這需要鬥智鬥勇,像諸葛亮這樣的,唱一出空城計就可以退敵。這不是戲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冒這個風險,但空城計的確有許多名將用過,也卻有奇效。

像張飛這樣的就不行,沉不住氣,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城約戰。這也是劉備不讓張飛守城的原因所在。

許多情況下,堅守不出,敵方確實是無可奈何。但也不是毫無作為,那就是最後一招,沒有辦法的辦法,選擇攻城。

之所以孫子兵法稱為下策,攻城往往是不佔便宜。但只要付出代價,辦法妥當,還是能夠攻下的。

因此,高掛免戰牌,不管是不是有這個東西,其本質就是說:“我不會出城找你對打,你有本事就來吧,上城來打我吧!”

敵方無可奈何是常有的事,圍困一下,沒有攻城的把握就撤了;一般情況是選擇攻城,不會像有些小說描寫的多麼誠信,就不再進攻了,反而是照攻不誤。

有時候也會出現“三天後決戰”的免戰牌,其意圖就是去搬救兵。

攻城方也清楚是個套,沒別的辦法可使,就等三天,這不是多麼講信用;也可能就此將計就計,假裝撤退,麻痺對手,突然攻城。

總之,兵者,詭道也。沒有真正的啥信用可言,都是些套路罷了。


豹眼看歷史


免戰牌是不是真的存在?

眼看著你要打我了,慢著,我有免戰牌,你再打我就犯規了。

要是掛個免戰牌就可以拒敵,等自己調養好了,吃的胖胖的渾身都是力氣,再把免戰牌去掉準備開戰?

然後一看,對方掛上了免戰牌。這下子好了,該吃就吃,該喝就喝,等著對方取下免戰牌。

怎麼看怎麼不靠譜。打仗又不是擺家家。

春秋時期的戰爭算得上是比較君子和講究武德的。即便是在那個時候,好像也沒有說有個免戰牌的出現。

春秋以後,武德渙散,戰爭都是以滅對方國家為目的,無所不用其極。更加不會理睬什麼免戰牌的存在。

要說免戰牌,都是一些文人的理想主義作祟。

真的要免戰,也必須是在保有一定實力的基礎上用行動來演釋。

免戰牌更是一廂情願的自娛自樂。

但歷史上在戰爭中,採取堅守不打的策略的確時有發生。

戰國時期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一開始老將廉頗採取的措施就是堅守不出,用來消耗秦國。秦國不是因為趙國掛了免戰牌而不攻打,而是因為作為攻打一方所受的損失實在太大。

秦滅楚的最後那次大戰中,王翦帶著秦國六十萬大軍在平輿當烏龜,堅壁自守就是不打,搞得楚國求戰不得,日久鬆懈。

楚國為什麼不直接上去攻打秦軍?也是因為進攻方的損失會比防守方的損失要大。

所以免戰是一種戰爭中的臨時策略,運用得當可以減少損失,但也絕對不會因為掛上免戰牌就可以避免戰爭。

要說免戰牌要是真的有,也是一張實力牌,有實力掛什麼牌子都可以。

要是沒點實力,就算每人脖子上掛免死金牌又有個毛線用。

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要覺得是,請點一下關注,多多評論。



叄牛不讀書


免戰牌:聽起來很是“高大上”的一種感覺。免戰牌掛起來就能避免戰爭了嗎?聽起來好搞笑,簡直就是異想天開。你當戰爭是尋開心、開玩笑的嗎?


我們先來聽一段評書:劉蘭芳版本之“楊家將”第四十二回,餘太君聽聞前軍來報,遼國大將韓虎前來討敵叫陣,由於楊排風高燒不日不退,他人不敵遼將。於是“餘太君”令人高掛“免戰牌”,在城牆上多備些灰瓶,石頭,滾木以防止遼軍偷襲。遼國武將接連數日輪番罵陣,宋軍大營連續掛了七天“免戰牌”,而屯兵不出。我們接著往下看!

關於免戰牌我們在一些影視劇或古典文學作品中都會聽到這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那就是雙方大軍對戰時,或甲方攻擊乙方城池時,乙方突然不知何種原因,在城門上高高懸掛起“免戰牌”,而甲方看到乙方的“免戰牌”不得不鳴鑼收兵,不再繼續攻擊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兒時都或多或少通過小兒書、連環畫中看到過這樣一種情節。還有在六七十年代電視機沒有普遍普及的環境下,很多人喜歡用收音機聽評書。所以很多人在梅蘭芳評書中聽過“三國演義”,“水滸”,“說岳全傳”等古典小說。也因此就對免戰牌有了一種很深的印象。

但是,古代歷史上,這種通過懸掛免戰牌而休戰的事情是真實的嗎?作為兒時的我們可能是由於信息不發達或孤陋寡聞都天真的信以為真。但是,作為當下的我們通過每日閱讀今日頭條和悟空問答或多或少已經對古代歷史時期的戰爭歷史有了一些大致的瞭解。那我想說,戰爭是殘酷的,發動戰爭的侵略者是不可能會有良性的一面,甚至可以說,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對方,所以說不可能因為你打不過對方就通過懸掛免戰牌而讓對方停止攻擊,達到休戰的目的。

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兩個人打架,甲方膀大腰圓、身高魁梧、力大無窮,而乙方身體瘦小體弱,乙方知道無法打贏甲方,所以乙方就對甲方說,我們休息一下,今天不打了,改天約個日子再戰。你說這種事情可能嗎?兩軍對壘,拼的是你死我活而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鬧著玩的。所以說,“免戰牌”避免戰爭可能是古典文學作品為了譁眾取寵而杜撰的一個美麗的傳說。

但是我通過查閱史書古籍,類似免戰牌的真實案例還屢有發生。比如說:諸葛先生生前最後一次統帥十萬孔明軍北伐,在陝西眉縣斜谷口安營紮寨。魏軍主帥司馬懿在五丈原渭水後背水紮營,兩個冤家在這裡偶遇了。諸葛帳下武將輪番到司馬懿陣前挑釁罵陣,祖宗八代都出來了,可司馬懿雖然捂上自己的耳朵,裝作沒聽見,依舊每日在主帥大帳內飲酒作樂。時間就這樣一天天很快過去了,諸葛蜀軍糧草告急,諸葛先生這個著急上火,愁的都空腔潰瘍了。


諸葛先生也不顧什麼君子小人了,令軍士打包了一套女人的衣服首飾送給司馬懿,意思就是說司馬懿是一個女人,妄想用諷刺和羞辱來惹惱司馬懿,迫使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很高興地笑納了諸葛孔明送給他禮物,還設宴犒賞了諸葛派過去的使者,並重賞了跑腿的軍士,並對他說“你替我謝謝諸葛老哥,讓他破費了!” 司馬懿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牢牢耗死了諸葛亮。不出所料,諸葛亮沒多久就被活活氣死了,司馬懿則兵不血刃就不戰全勝了。

還有公元1400年初夏,朱棣親率10萬大軍團團圍困濟南城。濟南守將鐵鉉與諸將飲血盟誓,慷慨陳詞,堅守濟南,誓死不降,拉開了濟南城攻守戰。濟南攻守戰自初夏時苦戰到入秋,雙方戰鬥十分激烈。朱棣屢次派人勸降,無奈守城方誓死不降。


後來由於濟南守將鐵鉉派人詐降,圖謀刺殺朱棣,但朱棣命大,得以逃脫。氣急敗壞的朱棣下令萬炮齊發濟南城牆。濟南城朝不保夕,鐵鉉靈機一動將明太祖朱元璋牌位懸掛於濟南城各處,朱棣大軍不敢炮轟城池。就這樣朱棣圍困濟南城數月不克,只好撤軍反北,濟南城通過懸掛朱元璋這道免戰牌而避免了一次屠城浩劫。

所以免戰牌一事也非空穴來風,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我記得有過這麼一段歷史,就是說雙方大軍正在交戰時,由於一方主帥或君主突然陣亡,所以通過懸掛免戰牌而停止攻擊的事情。這是一種禮節,也是一種尊重。


我記得看過一篇電影“海軍上將”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中葉的荷蘭。德魯伊特繼承了馬爾滕的位置成為了新一任的海軍上將,他用接二連三的勝利證明了自己的智慧和實力,贏得了屬下們的信賴與尊重。最後死在了雙方交戰的戰爭中,德魯伊特被英國海軍炮擊而死,部下將象徵主帥死亡的旗幟高高掛了起來,而強大的英國海軍再看到他們所敬佩和尊重的對手死了,就下令全體停止炮擊,並全部換上了禮炮之後萬炮齊鳴為他們敵方主帥致敬,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了。這一段歷史鏡頭是感人的,海軍上將的死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滄海一粟德春


兵者,詭道也。在古代戰爭雙方,如果一方能有足夠的把握打敗另一方,他是不會因另一方高掛免戰牌而停止進攻的。

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而另一方就停止進攻的情況,恐怕只能在演義小說中出現,在實際戰爭中,是根本不會出現掛免戰牌的事情的。如果在戰場上,一方不戰,而另一方不主動進攻,要麼另一方在弱勢,打不過對方;要麼就是另一方深溝高壘,放御堅固強大,不能強功,否則就會遭成重大損失,得不償失。秦朝時,秦國曾派大將王翦帶六十萬大軍滅楚,開始王翦不主動出擊,一下子停了幾個月才突然出戰,那麼這時楚軍為什麼不主動攻打秦軍呢?就是因為秦軍太強大了,楚軍只能被動防禦,根本無法與秦軍對敵,秦軍進攻就打,秦軍不進攻就相安無事。戰國秦趙長平之戰時,趙國先用廉頗為將,率大軍四十萬對抗秦軍。但廉頗卻不主動向秦軍發動進攻,而是深溝高壘,避免與秦軍作戰。為什麼呢?因為廉頗知道秦軍的歷害,不是一下子就能打敗秦軍的,要等待時機,秦軍勞師遠征,糧食供應困難,不利久戰。等到秦軍鬆懈怠惰時,再突然出擊,就能給秦軍致命一擊。然而秦國深知己短,急於速戰速決,就暗施反間計,讓趙國中計,臨陣換將,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改變廉頗方略,輕敵冒進,終招大敗,被秦坑殺趙軍四十萬。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第五次率蜀漢軍北伐曹魏,魏國派司馬懿帶大軍二十萬迎敵。也可能是蜀漢軍英勇善戰,也可能是蜀漢軍器械先進,殺傷力大吧?司馬懿畏蜀如虎,幾十萬大軍竟不敢對戰區區幾萬的蜀漢軍,只是深溝高壘,緊閉寨門,以拖的方法對抗蜀漢軍。蜀漢軍長途北伐,利在速戰,諸葛亮用盡辦法逼迫魏軍出戰,甚至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刺激司馬懿,都無濟於事。有的說諸葛亮為什麼不率軍強攻呢?這就有個強攻損失慘重、得不償失的問題了。本來蜀漢軍就兵微將寡,補充困難,如果強攻司馬懿大營,那絕對是最虧本的事情了,因此諸葛亮只能想法逼司馬懿出營作戰,司馬懿也正是看出了蜀漢軍這一弱項,堅守不出,最終在五丈原熬死了諸葛亮,取得了防禦的勝利。

因此,古代打仗,根本不存在高掛免戰牌的事情,如果真的出現兩軍對壘的局面,那也是有特殊原因的。否則,能取勝的一方是絕對不會給對方以喘息之機的。要知道,戰場機遇,那可是稍縱即逝的。


sunjin72976689


戰國以前的戰爭規模較少,頻次較低,人們習慣於列陣而戰,擊鼓而進,鳴金而退,對方高掛免戰牌則停止進攻。那時的戰爭並非要全殲滅對方,而是要打服對方,只要對方認軟服輸就可以收兵回國了。因此戰國以前的戰爭一方高掛免戰牌後,對方就不會再進攻,而是擇日再戰;戰國時代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頻次越來越高,戰爭的目的就是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可以不擇手段,因此再高掛免戰牌就一點作用沒有了,對方想打你就打你,不想打你可以撤退。免戰牌的失效反應了戰爭越來越殘酷,也反應了戰爭的方式越來越多種多樣。

戰國以前華夏大地邦國林立,各國的軍事規模都不是很大,戰爭的方式也比較簡單而直接。交戰雙方互下國書,說明戰爭的理由與目的,然後約定時間、地點決戰;兩軍相遇後先列陣,再相互申明戰爭的理由與目的,如果有一方服軟認輸則不用再戰;如果雙方無法達成協議,那就擊鼓而進,鳴金而退,一天就決定出勝負了。在戰爭中一方高掛免戰牌,對方就不會再進攻,而是約定時間再戰。當時各國都遵守這些戰爭規則,可以理解成貴族之間的文明戰爭。宋襄公不擊楚國的半渡之兵,晉軍為報楚國對晉文公的禮遇而主動後退三舍,這些都反應了當時的戰爭規則。

戰國時代戰爭的目的發生了根本改變,由稱霸戰爭變為兼併戰爭,目的就是要消滅對方,於是戰爭的規則發生了改變。以前都是春秋兩季作戰,後來就得隨時都可以作戰;以前都是約定時間、地點直接決戰,後來變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穿插迂迴的混戰中尋找決戰的時機。以前都是認輸即可,現在認輸了也會消滅你,戰俘通常不被殺害,後來也可以殺了。以前的戰爭是實力的決鬥,現在除了硬實力比拼,更開始拼軟實力了,軟實力就是計謀。

後世的戰爭發展下來,除了正面決戰外,更多的是偷襲、劫糧道、圍點打援、聲東擊西;除了武器相拼外,還有了火攻、水攻、毒攻等等形式。因此再掛免戰牌,對方可以強攻,也可以圍攻,還可以偷營襲寨,沒有人會來管你是想戰還是想休戰,我願意咋打就咋打,我該幹嘛就幹嘛!當然如果你的營寨防禦力強,我強攻會導致傷亡巨大,你掛了免戰牌我也可以不打,並不是因為我不想打,而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傷亡。如果我明知你糧草兵器不足,想掛牌拖延時間,我必然直擊而入,將你全部消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