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當文藝青年轉行做醫生

李時珍:當文藝青年轉行做醫生

大明王朝276年國祚,湧現了無數偉大人物,他們叱吒風雲,名流青史。毫無疑問,“醫中之聖”李時珍位列其中。他花十數年心血完成的醫學鉅著《本草綱目》,被達爾文譽為16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

李時珍出生於中醫世家,祖父、父親均以行醫為生,尤其父親李言聞,因其醫術高明,一度被推薦為太醫院的醫官。但和自己的許多同時代人一樣,少年李時珍的理想並非繼承祖業,而是參加科考、步入仕途,即所謂“習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或也正因李時珍對文學的痴迷和造詣,後人才能在《本草綱目》這部“東方醫學寶典”中瞥見別樣的色彩。

李時珍:當文藝青年轉行做醫生

01

1532年,李時珍14歲,已到參加“童試”的年齡。父親李言聞鼓勵李時珍積極備考。

作為頗有名望的醫生,李言聞雖然受到當地一些世家大戶的賞識,但在“士農工商”的傳統等級中,仍無法擺脫“匠人”的卑微地位和仰人鼻息的命運。李言聞把光耀門楣的重任交到兒子肩上。

少年李時珍沒有辜負父親期望,在家鄉黃州舉行的童試中,他一舉考中秀才,可謂旗開得勝。接下來三年中,李時珍全心撲在四書五經的研讀上,為三年後的武昌“鄉試”做準備。

遺憾的是,李時珍的仕宦之夢僅止於“秀才”。前後六年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刻苦學習,兩度在“鄉試”戰場廝殺,李時珍均鎩羽而歸。在數年的思想高壓下,20歲出頭的李時珍承受不住,身心崩潰。他得了一種叫骨蒸病的怪疾,連日高燒不退,數度瀕臨死亡邊緣。父親用盡畢生所學,才終於將其從鬼門關搶回。

彷彿是為了了卻一個心願,闖過鬼門關的李時珍雖然重新拿起了四書五經,對科考對仕途卻不再有從前的執念。1539年,李時珍第三次參考鄉試。在又一次名落孫山後,李時珍徹底打消躋身仕宦的念頭,下定決心,隨父學醫。

如俗言所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必然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在科考生涯屢屢碰壁的李時珍,因家學的耳濡目染,因自身天賦,很快習得了一身醫學本領。在隨父學習三年後,26歲的李時珍開始獨立行醫。

那過去十多年李時珍在文學上的磨礪,是否就此浪費了呢?不。人生所走之路,有時快,有時慢一點,但只要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用傳記作者的話說,李時珍“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對於入學中舉來說,算是白費了,可是卻為李時珍轉向醫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打下了各方面的基礎。”

李時珍備考生涯中養成的刻苦嚴瑾的治學精神,以及他文青時代積累的才學基礎,均紮紮實實的體現在《本草綱目》的編著上。

李時珍:當文藝青年轉行做醫生

02

1552年,是李時珍行醫治病的第11個年頭。這一年,他做了一個重大決定:結束單純的行醫生涯,將工作重心轉向重修醫學經典《本草》。

《本草》始見於《漢書•平帝紀》,此後歷代中藥類書籍大多統稱《本草》。光陰流轉,朝代更迭,隨著每個時代從醫人員的補充和完善,醫學類書籍的種類日益豐富,如我們熟知的醫學經典《皇帝內經》、《傷寒論》、《神龍本草經》等等。但同時,由於時代的侷限,撰寫者水平的參差,這類書籍通常良莠不齊,有著各自的侷限。

前有“讀書十年,不出戶庭”的博覽群書的基礎,後有行醫十年的臨床經驗,李時珍在日常的參照、實踐中,經常發現許多資料模糊、記載失誤之處。如《經史證類本草》自成書400多年來,號稱集醫學之大成,在李時珍的時代已算是最完備的本草書。但李時珍發現此書在藥物分類、繪圖技藝、藥效說明等方面,都有待改進。

醫書不同於其他書籍,若記錄不實,很可能導致重大的醫療事故。李時珍亦深知,在識字率普遍低下的民眾間,一幅清晰、精確的藥物繪圖是何等重要,這會直接導致藥草的辨認以及食用。

於是,在遙遠的紫禁城內,在嘉靖皇帝每日專注修仙煉道、每年為齋醮耗費無數民脂民膏時,按前朝慣例,本該由官府出資邀請天下名醫共同完成的本草修訂工作,現在由黃州李時珍一人承擔起來了。

據載,從1552年開始,到1578年完成,其間歷經27載風雨,經歷“前16年,採方問藥,廣泛收集資料;後11年,釐訂綱目,三次修改定稿”,在李時珍61歲時,終於完成了《本草綱目》的撰寫。

這部190萬字的皇皇醫學鉅著,一經問世,蜚聲天下。李時珍的同時代人,文壇領袖王世貞在為《本草綱目》所寫的序言中大讚:“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見淵海……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也。

1607年開始,《本草綱目》走出中國,傳至日本、歐洲,陸續被翻譯成英、德、法等多種譯本。當大洋另一面的達爾文翻開此書時,他為書中包羅萬象的知識系統所震懾,以至書中許多資料都成為他作進化論研究時的參考。

李時珍:當文藝青年轉行做醫生

03

《本草綱目》被達爾文稱為16世紀“中國百科全書”,意思很明顯,該書成就絕不僅侷限在“醫學”。李時珍在“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中,不止廣泛涉獵歷代醫典,還參考了許多經史、科學類著作,如《春秋左傳》、《史記》、《漢書》、《後漢書》、《博物志》、《夢溪筆談》、《齊民要術》等等,正如李時珍之子李建元所言:“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採,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但在《本草綱目》兼具醫學知識和文史博覽的同時,該書最具李時珍神采的當是“以藥入詩”,可說是充分發揮了早年積累的文學才華。

中國詩歌傳統源遠流長,縱是不識字的販夫走卒,也常能朗誦一兩首流行詩,李時珍為了讓人能輕鬆記住藥物性能,常常徵引歷代名家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張籍、王維、蘇東坡等,藉助名人效應,巧妙化用他們詩詞,作為藥草性能的詮釋和註腳。

比如百合,古史載此物有止淚功效,為形象解釋這一藥效,李時珍引用唐代王維的詩:“冥收到百合,真使當重肉。果堪止淚無,欲縱望江目。”這是一首送別詩。朋友互道珍重,乘舟遠去,望著天際孤帆,送行者忍不住流下眼淚……但,李時珍在這裡插入廣告,若此時懷備百合,便可及時止淚,免得路人笑話。

再如車前子,此物可治眼病,為形象說明,李時珍引用唐代張籍的詩:“開州五月車前子,作藥人皆道有神。慚愧文君憐病眼,三千里外寄閒人。”張籍患有嚴重的眼疾,好友韓愈於千里之外寄贈車前子,李時珍引用此詩便是為了說明,開州五月所產的車前子,治療眼疾,效果最好。

十數年行醫生涯,李時珍行跡遍及全國各地,也異常瞭解底層民眾的生活。他們中的許多人目不識丁,封閉自守,遠離精英文化,不知何謂詩人、詩詞,但在這樣的邊僻之地,又常常流行著另一種文化,那便是民謠。於是,《本草綱目》中李時珍除了“以藥入詩”,還常常更接地氣的“以藥入民謠

”。

比如蘿蔔,據載可治大麥面毒。李時珍便引用一首民謠來證明:“五靈樓閣曉玲瓏,天府由來是此中,惆悵悶懷言不盡,一丸蘿蔔火吾宮。”此民謠的故事背景,講一個人得了怪病,鬱鬱寡歡,後在夢中由仙子引到仙殿,經殿中道士指點,此病乃大麥面毒,以蘿蔔入藥服用就好啦。

又如一種叫七葉一枝花的藥草,長於深山陰溼地,對蛇毒等甚有效用,李時珍便引用當地民謠說明其療效:“七月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

……

諸如此類的引用,《本草綱目》中隨處可見。李時珍的徵引信手拈來,活潑生動,一改醫學書籍給人的肅穆印象。不僅如此,李時珍還運用他頗為擅長的散文,為藥草立傳,比如《艾葉傳》,《人參傳》等等,比如他寫菊花:“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霜,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讀起來真是賞心悅目,難怪被人贊為“千古妙文”。

李時珍:當文藝青年轉行做醫生

04

李時珍一生,歷經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其中隆慶以外的另外三任皇帝,說起來那真是一言難盡。

正德皇帝是史上公認的最荒唐的皇帝,嘉靖皇帝暴虐成性,由此造成了史上絕無僅有的宮女組團謀殺他的“壬寅宮變”,而萬曆皇帝長年怠政,不上朝,臣屬看不下去了,直接批他“酒色財氣”……

生於這樣一個由盛而衰的歷史背景中,李時珍沒有身居廟堂之高,自然沒有抨擊時政的資格,但卻不妨礙他身懷兼濟天下之心。

他不說政客的豪言壯語,只將一生所有心血傾注在那些能救人治病的藥草上,最終,他成為了也成就了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