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楚國這麼大,卻被秦國短短几年時間就滅國?

玩玩丶


楚武王建立了春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權縣,這是他在滅掉權國之後建立的。

因為權國地處荊門,正好卡住了鄂東銅源運往楚都丹陽的大動脈。為了保障銅料運輸的安全,楚國才不得不滅權設縣。可是對其他地方,楚國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吞併擴張的衝動了。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帥軍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被迫出逃隨國。闔廬派使者赴隨國索要楚王,隨人答覆說: 以隨之闢小而密邇於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於今不敗。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 隨人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楚國有意留手,伴虎而眠的隨國絕不可能苟延殘喘,歷世而不絕。

在《左傳》名篇《季梁諫不追楚師》的一段楚武王時,想效法華夏古人與隨國結聯盟的故事。

因為楚國是漢水流域西邊的大國,而隨國是漢東諸姬之首,兩個國家為了誰當南方大哥,展開了一場談判。楚武王先派了薳章去談判求和,而他在後方的瑕地等待談判結果。當時隨國也派少師主持和談。

後來談崩了,只好比拼武功看誰更厲害了。然而,楚國與隨國比武的方式也很特別:要看誰在比武的過程中佔據道德原則,以及誰用兵時候更有“民為神主”的不傷害平民百姓的理念誰贏。所謂的春秋風流,即是如此,遠比戰國的血腥來的溫情陌陌。

雙方的文臣武將都對各自的君王提出建議,怎麼才能夠既要佔據“民為神主”的道德制高點獲得民心,又要戰勝對手。

那麼,要佔據“民為神主”的道德制高點,誰先動手就成了最關鍵。楚國的令尹鬥伯比給楚武王出主意說:“在漢水東邊的國家中,隨國最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利用它的這種心態,引誘他先動手對楚國佔據道德制高點有利。隨國的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君王隱藏我軍的精銳,而讓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長他的驕傲。”

楚武王說:“隨國有一位高德之士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鬥伯比說:“這是為以後打算,因為季梁可以得到他們國君的信任。”於是,楚武王按照鬥伯比的辦法,故意把軍容弄得疲疲塌塌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國國君將要答應去追擊楚軍,季梁勸阻說:“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軍隊顯得疲塌的樣子,是引誘我們。君王何必急於從事?下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小國佔據道德制高點,而大國君主失去道德沉溺於私慾。所謂道德制高點,就是民為神主。王所要做的一切都要想到對平民百姓有利,這就是民為神主。現在平民百姓飢餓而國君放縱個人享樂,我們的祝史浮誇功德來祭祀,下臣不知道怎樣行得通?”

隨國國王說:“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無雜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豐盛完備,為什麼不能取信於神明?”季梁回答說:“所謂“民為神主,就必須讓君主看重平民百姓。君王在奉獻祭品的時候祝告說:‘牲口又大又肥。’這只是說明平民百姓的財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興旺繁殖生長。在奉獻黍稷的時潔淨的糧食盛得滿滿的。’只是說明春、夏、秋三季沒有天災,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獻甜酒的時候祝告說:‘又好又清的美酒。’這只是說明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沒有壞心眼,老百姓都和睦相處。用這些行為來致祭神明,讓平民百姓有物質生活的滿足雖然很好,但現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想要有精神方面的得到尊重的依靠。君王一個人祭祀豐富,平民百姓又能求得什麼福氣呢?平民百姓需要的是個人的尊重。民為神主就在於在上位君主如果不尊重和體恤平民百姓,那麼神明的主人平民百姓都會離他而去。君王姑且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指楚國)是最好的辦法啊!”

於是隨國君王聽信季梁勸告,從而對內修明政治,對外與楚國締結和約,修好結為盟國關係。兩國此後形成了平等關係的聯邦國。由此的影響力,此後又有很多南方小國加入進來,楚聯邦國由此不斷壯大。楚聯邦於是就以大道邏輯原則的自由、平等、互利、博愛來形成凝聚力,用尊重個人的“民為神主”的精神信仰為紐帶建立起貴族政治聯合體。

在楚國幾乎是每個城邦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些城邦的君主可以參與楚國議政,以楚國為宗主。但這些聯邦國有保持相對獨立自主,也就是自己有獨立的經濟、軍事,還有相對獨立風俗文化風俗和宗廟社稷制度,但楚國必須派遣大員去聯邦國當總督搞監管,用楚國的公正法律制度去推行實施,以強化文明的進步的管理機制。在楚聯邦制裡的每個小邦國都有自治權,每個小邦國都行政管理獨立、司法獨立。國與國之間處於一種自由選擇自由競爭互利互惠狀態。

據統計,楚國最終有70多個封君貴族,等於楚國國內有70多個自主權力很大的封國。

春秋戰國時期,君權隳毀,王綱解體,諸侯紛紛逾禮犯禁,攻強兼弱,這為楚國的對外擴張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楚國是春秋時期最早建立縣制的國家,所謂“縣”,義通於“懸”,也就是說治縣的權力懸於國君之手,是不能經分封下派給卿大夫們的。

所以,楚國的政治特點,是貴族聯合政治下的聯邦制。

美國建國後,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法國曆史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托克維爾鑽研了美國的制度後,寫了一本書,叫做《論美國民主》。在書裡,這位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寫道:

“ 沒有人比我更賞識聯邦制的優點。我認為,聯邦制度是最有利於人類繁榮和自由的強大組織形式之一。我真羨慕已經採用這個制度的國家的命運。但是,我又總是不敢相信,實行聯邦的國家能夠在力量相等的條件下,與一個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國進行長期的鬥爭。在我看來,一個國家面對歐洲的幾個強大軍事君主國而敢於將主權分成兩個部分,簡直就是放棄自己的政權,也許由此放棄自己的生存,使國家的名字不復存在。但新大陸的令人嚮往之處,就在於人在那裡可以自我奮鬥。只要你去追求,就能獲得幸福和自由。” 可見,聯邦制最大的優點“就在於人在那裡可以自我奮鬥。只要你去追求,就能獲得幸福和自由。”

一個聯邦制國家,由於存在著權力的彼此制衡,所以難以生產暴君,民眾處於一種田園牧歌的生活狀態。然而,在力量相等的條件下,一個實行中央集權的軍事強國,對於聯邦制的國家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楚國雖然地域很大,可是政府的行政組織能力很弱。所以,吳國能以五萬吳越之眾,一路破軍殺將,攻下了楚國都城——楚國的制度打不起閃電戰。

後來楚悼王時期,吳起相楚六年,開展了一場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結果楚悼王身死法滅,連吳起都被貴族反攻倒算被殺死了。此後,楚國就在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博弈中迎來了戰國晚期。白起也是帶著幾萬人馬,一路殺向楚國都城。結果,楚國甚至都來不及反應,都城就丟了。

所以,楚國雖然地域廣大,兵士眾多,但是與秦國相比,楚王手中能夠掌握的中央資源很有限。秦國在佔據了巴蜀之後,不管從人力、物力、財力已經不弱於楚國。封地國君對為國家開疆拓土的事情沒有興趣,除非打下來的地盤能夠分給自己。

秦楚之爭,所爭的是政治制度。朝秦暮楚,說明的也是在大爭之世,究竟選擇哪種制度下,國家才能昌盛強大。歷史也證明了,在國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中央集權更容易調動國家整體資源參與競爭,勝率更高。

這在如今的經濟領域裡,屢見不鮮。


而知而行的歷史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在中國歷史上是最重要的史實。國家的分分合合本是平常事,但是戰國時期的歷程比較長,情況也更復雜。

其實,當時七國並立,烽煙不斷。秦國最後能夠成就一統,也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七國之中,楚國的歷史最長,地域也最遼闊。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楚國最終並沒有逃脫滅國的下場。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綜合國力,內政、外交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楚國地處南荒,本就不受周天子和中原大國的待見。同時,楚國自身也有對周天子的不認同感,他們是最早不服周朝統治的國家,也是最早稱王的諸侯國。也正因為如此,楚國與中原交流就有了障礙。也正是這個原因,中原的先進理念和政治思維都對楚國影響不多。

本來楚國的地域最廣,軍隊最強的。但是,最終並沒有統一中國,是各種因素影響的結果。

從政治上講,從楚懷王起,楚國就少有明君,政治上的昏庸和黑暗,是直接影響國家敗落的重要原因。

一個國家的衰亡,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政治上的黑暗,直接導致了綜合國力下降。人心渙散也是軍隊打敗仗的直接原因。

七國並立,並沒有某一個國家由壓倒性的優勢。所有的勝負都是歷史的選擇,統一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正是秦國統一最偉大的意義所在。


抱香樓主


秦國消滅楚國也不是短短几年啊!從秦惠文王到秦王嬴政時代秦國對楚國的打擊斷斷續續持續了百餘年。

先是公元前312年,張儀欺騙楚懷王,導致楚國發兵攻秦。結果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兩戰慘敗,漢中六百里土地被秦國攻佔,兵挫地削。從此以後,楚國就開始了被秦國長期欺凌的歷史。

公元前301年,齊魏韓聯軍在垂沙大破楚軍,而與此同時,秦國也在西邊趁機侵略楚國,楚國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被迫把太子質押在秦國為人質用以求和。後來楚國太子在秦國因私鬥殺死一名秦國大夫,導致秦楚合約破裂。此後的兩年,秦國不斷地在西邊侵略、蠶食楚國,楚國國力日漸衰落。

到了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以會盟為由騙至秦國,囚禁於咸陽。三年後,楚懷王客死秦國。在這之後,因為新即位的楚頃襄王昏庸國力衰弱不振,加上東方的齊國的牽制,使得秦楚兩國多年未發生大的戰爭。

到了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遣白起率軍攻打楚國,一舉攻克楚國鄢郢之都,並在鄢城消滅楚軍主力,並摧毀楚國宗廟。隨後又攻佔楚國西部、西北部大片土地。此舉極大地削弱了楚國國力,也徹底斬斷了楚國重新振興的基礎。雖然後來楚國奪回一部分失地,在長平之戰後又援助趙國擊敗秦軍對邯鄲的進攻。然楚國已經不再具備與秦國對抗的能力了。

公元前241年,秦國擊敗了東方六國對秦國最後一次合縱攻勢,至此,東方各國對秦國的進攻徹底失去了招架之力。

在這之後,就是秦國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發動的滅六國戰爭了。到了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領的秦軍60萬精銳主力在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作戰之後,一舉消滅了項燕率領的最後一支楚軍,並攻佔楚都壽春。至此,楚國滅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楚國作為春秋時期以來的老牌強國,秦國絕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將其打敗的。之前百年的一次次戰爭、歷代秦國先王打下來的基礎才是秦國最後致勝的關鍵。


ZeroOriginal


謝邀,

事實是:春秋時,有秦,有吳,有齊,有魯,有燕,有蔡,有曹,有陳,有宋,有衛,有越,有鄭,有溫,有劉,有甘,有樊,有召,有毛,有畢,有薛,有莒……我都報不完。這些國後來,到哪裡去了呢?當然是被滅了,被統一了。

戰國呢?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戰國的開始時間有爭議,公元前476到公元前403都有。我們就算是公元前403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吧,這中間,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30年,是七國並立,然後十年之間,秦滅六國。

春秋時,天下數百小國,被滅,被兼併,不斷減少。反而是戰國時,七大國均勢保持了二百多年,最後十年間解決。論起滅國戰爭,春秋時華麗太多了。至於所謂大國,吳越爭霸,算是大國了吧?可是他們都沒挺到戰國七雄時代。吳,公元前473被越滅掉。越,被楚國滅掉。越滅吳,總該算是大型滅國戰了吧?而吳之前由孫武和伍子胥,可是滅了楚的,這更是超級滅國戰了。鄭莊公首創跟周王打架,算是大國了吧?鄭,公元前375年被韓滅掉。陳,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滅掉,楚王飲馬黃河。曹,公元前487年。至於其他小國,被隨意砍爛的更多了。無數次大國滅小國、更大的國滅大國,加上三家分晉一類,才慢慢促成了戰國七雄的統一——這中間的大型兼併,並不少。

相比春秋動不動滅國來,戰國的均勢,保持得長久多了。趙國遭受長平之敗,之後邯鄲被圍這樣的滅頂之災,還是被竊符救趙和諸國聯軍救了。要在春秋時,早滅了。合縱連橫,其實是延長了戰國諸侯均勢的。

實際上,春秋時滅國有多普遍?著名的崤之戰,秦國本來要滅鄭,鄭國得了通知,秦國知道不妙,就順手“滅滑而還”,滑這地方太可憐了!但那時候滅起國來,就這麼簡單。

至於說到大國看上去滅得少,幾個情況。首先,有些國其實是已經完了,但因為政治需要,又扶起來了。比如伍子胥已經滅了楚國,申包胥請諸國出面復了楚國。比如晉國大亂,秦穆公幫著平了晉亂。這些其實和諸國救趙解邯鄲之圍一樣,是政治需求。

此外,春秋早期,大家的兵力都少,而且按照規定,上中下三軍,一國最多也就三萬來人。晉文公玩小把戲,也就是想讓國家軍隊規模到七萬五千而已。而且春秋時,仗打不久。所以許多在當時看來算是巨大的滅國戰——比如楚滅陳——在戰國看來就不算大規模了。

這一點,趙括他爸爸和救了齊國的田單聊過:田單認為:“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十萬、二十萬之眾乃用之,此單所不服也”。趙奢的看法:“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火雖眾,無過三千家者……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

春秋時的小國,通常一兩個城,輕易就能滅掉。但是,大國的壟斷程度還不夠,所以也不能太猖獗;所以大國對小國,一口氣就吞了;反而是大國對峙,往往爭個霸,決個勝負,保護了自己的保護國,然後就算了:要達到的效果,其實往往是小國對他們的臣服,獲得足夠的威望,而非徹底征服。

戰國七雄時,大家壟斷程度高了;小國如燕和韓,都是千乘國,而且利益更糾結,周天子又不管事了,所以動不動斬首數十萬。蘇秦說六國時就說過韓和魏是保護山東諸國不受秦侵害的關鍵,這是非常利益相關的事兒,所以動兵累萬,務求斬草除根,比春秋時殘忍暴力得多了。

這裡好有一比:一個市場剛開拓,百家爭鳴的時代,大家雖然大魚吃小魚,但不至於太撕破臉皮。市場只剩寡頭之間的競爭時,就是你死我活,更殘忍更血腥,但出於利益糾葛,卻又可能儘量保持均勢。前者是春秋,後者是戰國。

第一秒間


楚國可是六國中最難滅的一個,秦軍第一次滅楚就是慘敗,秦始皇不得不主動找王翦認錯,動用秦國可以動用的全部軍隊,請王翦帶兵滅楚,為了讓秦王放心,王翦老是寫信給秦始皇要房子、要地,證明自己將來只想當田舍翁,入楚後,也沒敢上去就打,而是與楚軍長期對峙,以麻痺楚軍,秦軍不打仗,就在營地裡丟石頭玩,最後,楚軍懈怠,秦軍才抓住時機最終滅楚。

楚國敗亡,首先源於戰國初期吳起變法的失敗,楚國沒能實現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改革,國家表面統一,實則四分五裂,分別掌握在楚王室和各大氏族手中,相互存在矛盾分歧,各自為自己氏族的利益盤算,豢養自己的軍隊,對王室的命令,陽奉陰違,不願聽從調遣,秦軍入侵時,唯有項氏願意頃力為國抗秦,各氏族多有私心。

其次,由於變法的失敗,楚軍也沒有得到改革,還是一支擁有大輛戰車的陳舊軍隊,野戰機動能力差,當楚軍因長期對峙無戰,各氏族軍無心久持,各自猜疑,鬧矛盾,行將自行潰散時,項燕被迫率楚軍後撤休整,秦軍趁機在楚軍後撤途中追擊,利用秦騎兵的野戰機動優勢,大破楚軍。

一句話:楚國就輸在內部不團結上。


沉140769451



一、統一是綜合國力

歷史上、現代,都推崇統一,在中華文化中,統一就是正義、分裂就是罪惡。但是,這是秦始皇銘刻在中華骨髓裡的文化、精神。在秦始皇統一中華之前,統一才是綜合國力,卻未必被人們普遍認同。以楚國為例。

楚國地處中華南部,北方諸侯鄙視楚國,所謂蠻夷的蠻,實際上指的就是中華南部。而楚國本身,大體也同樣接受這樣的觀點----自認蠻。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特別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向北看、獲得周王朝的分封國或者叫認可,成為國家的最高理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發動的戰爭,有的是直接攻擊周王室;有的是攻擊淮河地區,與北方諸侯國角力。但本質上,還是尋求周王室和北方諸侯國的認同。

與此同時的是,楚國對南部楚國卻絲毫沒有興趣,五嶺以南的廣袤地區,又被楚國國君鄙視為蠻,山高林密、風習落後、生產力低下等等。導致南部楚國,雖名義上歸屬楚國,實際上楚王室並不能指揮調度。南部楚國部族林立,沒有大規模的部落。討伐、征戰,也就是擊潰戰。佔領的土地,既不能生產、又頻守當地人小部落的襲擾。

“統一是綜合國力”,楚國是反面的典型。後世,秦國兼併楚國後,採取了軍事討伐和移民長居的政策,並攜帶更加先進的農耕技術傳授當地人。甚至不惜秦皇權被顛覆,也要保持這種政策的“不動搖”。也正是這種先進的政策,才真正讓楚國南部林立的部落,逐漸化入中華文明圈,並最終成為中華力量的組成部分:團結的力量、生產生活的力量、軍隊稅收的力量等等。

人們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實際上,秦國化楚,無論是在時間、地域、政策上,還是付諸的人力、財力、物力上,以及為此做出的犧牲,都遠遠比諸葛亮偉大的多。在哪個遙遠的時代,我們的先輩們就有如此博大的胸懷、高深的文化,我們不得不感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制度是最根本的先進

中央集權郡縣制是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但是,中央集權、郡縣制,在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已經付諸了實踐(或者稱之為實驗)。以商於為例。商於地區被分封為商鞅的領地(從小的來說屬於部落,規模足夠大就是諸侯國了,大小不同、稱謂不同,但性質上是一樣的),但是商鞅卻並沒有在商於建立軍隊、享受稅收、施行自己的治國方式的權利。商於是秦國的一個縣,一切聽從秦國的指令,分封只是名義上的(虛封)。

與秦國相反,楚國的部落,比如眾所周知的項梁項羽的江東項氏,比如屈原所在的楚國屈氏,人數眾多、實力強悍。在楚國,還有比項氏、屈氏更大、更強悍的氏族。他們在楚國廟堂有獨立的力量,並不完全受楚王驅使。當時的楚王,實際上相當於周朝的周王室;當時楚國的這些氏族,實際上相當於楚國國內的分封國。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以政治制度論,秦國是第一檔,施行了遠遠領先於其他七雄的政治制度;楚國是最低一檔,政治制度上明顯落後於其他六雄。

楚國落後的政治制度,決定了楚國特別的特徵:患難時爆發出空前的團結和實力,安寧時氏族之間的矛盾不斷。當然,這並非楚國特有的,當時的周王朝同樣如此。春秋戰國幾百年,國內打的熱火朝天,血流成河,但是,卻沒有外族入侵。根本正在於,當時的中華有不言而喻的默契:一旦有外族入侵,立馬攜手禦敵。比如秦國、趙國,都直接面對匈奴的軍事壓力,但卻從未有過拿匈奴軍事壓力坑對方的事,反而屢屢幫一把。同樣的楚國,淮南淮北地區打了幾百年,也沒見楚國有多牛叉。面臨秦國精銳滅楚、國家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楚軍一戰即秦,連續追殺三天三夜不停頓,連破七道秦國要塞。打的秦軍丟盔卸甲,賴以成名的輜重、裝備,全部丟失。呵呵,可是20萬最精銳的秦軍,居然不堪一擊。這次戰鬥,固然有秦國將領失誤的因素,但是,能如此徹底擊潰秦軍的,戰國時期也唯一就這一次。

這,都是政治制度使然。


三、秦國幾年滅楚,這種說法有些表面了。

秦軍滅楚之戰大敗之後,立刻再次聚集力量(綜合國力的最典型體現),第二年就再次發動了滅楚之戰。上一次是楚國一戰敗秦軍,這一次是秦軍一戰滅楚國。但是,所謂的滅楚,實際上是都城被破,楚王、廟堂大臣被俘。鬆散的楚國曆史上就不怎麼聽楚王的政令,楚國被滅同樣也不意味著整個楚國臣服秦國。征服楚國,需要把楚國境內的所有政治、軍事力量統統剿滅;更需要把楚國並未完全征服的南半個楚國作一個徹底的征服。正因如此,才有前面說到的秦軍、秦民大量駐守、遷徙到楚國----化楚徹底入中華!

秦朝覆滅、漢朝建立之後,南越國客觀的存在於歷史上。劉邦建立的漢朝,實際上僅僅是半壁河山。漢朝始終無法剿滅南粵。到漢武帝劉徹,南粵因為自身的問題走向崩潰,漢武帝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南粵----歷史上的南半個楚國。

“短短几年”?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


滄桑短笛


楚國,是一個歷史淵源悠久的國家,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但楚國在當時是一個蠻夷之國,因為楚國位於長江流域,那個時候的長江流域還是荒廢之地,沒有進行大規模開發。雖說楚國開發力度不大,但楚國因為它的大,便積攢了雄厚的實力,是當時不容小覷的一股勢力。


楚國實力雖說強,但時間久了楚國已經僵化了,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軍事策略都是舊的一套。到戰國晚期時楚國還是亦步亦趨,不敢進行大規模改革,不順應時代變革的要求,這樣自然會被時代所淘汰,而它的鄰國秦國因開展了商鞅變法,一步步成為了當時的強國,可是楚國想變法阻力卻太多,舊貴族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拒絕進行變法,在這種情況下,楚國自然是一步步被時代埋沒,即使楚國地盤大,但它的末日要來臨時,便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倒臺是遲早的事情。而且楚國實力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大,楚國建國以來,有三次便敵國攻入首都的歷史,第一次發生在春秋末期,吳王闔閭勵精圖治,重用了伍子胥、孫武等人,並派遣伍子胥、孫武率領大軍攻打楚國。第二次便是白起率領秦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可見這時秦國已經超過了楚國,楚國已經處於沒落趨勢。第三次便是亡國之戰,王翦率領秦軍大敗楚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壽春,俘虜楚國君主負芻。

所以說,楚國只是地盤大,它的實力並沒有特別強,加上自身內部矛盾重重,亡國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歷史百家爭鳴


喜歡歷史的老夫子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說,國土面積大並不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標誌。楚國之所以版圖宏大,是因為當時楚國地處荒蠻,歷代君王不斷開墾土地,而且出現過幾個強硬君王對外擴張形成的局面。那既然如此,是不是楚國作為大國就一定是強國而能永久存在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初楚國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可說是最強盛時期。但是到了後來公子棄疾繼位之後殺了伍奢,伍子胥逃到吳國。後來伍子胥率吳國軍隊攻打楚國直進郢都,鞭屍楚懷王,趕跑了楚昭王而差點兒滅亡楚國。自那時起,楚國已經開始出現衰敗的跡象。

之後懷王被張儀兩次欺騙,致使楚國被成為秦國的魚肉,隨時都有滅國的危機出現。直到公元前262年,也就是考烈王元年,楚國割地予秦國求和,國力更加衰弱。後考烈王聯合諸侯進攻秦國,結果大敗。考烈王去世後,楚幽王繼位,這時候的楚國雖然版圖還在,但國家已經進入到日暮西山階段,基本上已經無力與秦國抗衡。幽王在位十年之中國內動亂,春申君被殺,更加劇了國家的衰弱。幽王死去,哀王繼位,只短短的兩個月,負芻殺死哀王繼位。秦國趁勢攻打楚國,秦大將王翦、蒙武在負芻五年殺死楚國大將項燕,俘虜負芻,終於滅掉楚國。

楚國滅亡,其實並不是短短的幾年,而是長期累積的矛盾爆發造成的惡果。太史公《史記》評價楚國滅亡的原因說:“棄疾以製造內亂而即位,寵幸秦國女子,也太過分了,幾乎再度使國家滅亡!”所以說,楚國滅亡,其實從棄疾時期就埋下了隱患。當初要不是吳國還有後顧之憂,棄疾的屍體被鞭之後,昭王逃跑,楚國在那時候就應該滅亡了。後來的楚國內部,君王內不修德行,外不施謀略,王室眾人爭權奪利不顧大局,諸多因素加起來,才是楚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以上是老夫子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歡迎指正!


史鑑說文老夫子


楚國的國土面積最大,國力也曾經達到頂峰,問鼎中原,但是從戰國時期,尤其是楚懷王后期開始,楚國開始走下坡路,並最終被滅。總結起來有四個原因:



第一,楚國雖大,卻地廣人稀,地處荊蠻,制約了發展。

楚國經過幾百年的不斷擴張,吞併諸國,實力不斷壯大,在春秋時期成為南方一霸,其國土東達吳越,西臨巴蜀,北接中原,戰國時期滅越後完全控制南方,是各國中面積最大的諸侯國。

但是楚國地處荊蠻,很多地方名義上是楚國的地方,但沒有得到真正的開發,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並不像中原地帶發達,制約了楚國的發展。



第二,楚國後期沒有再出像楚莊王那樣有雄才大略的國君。

楚國後期沒有特別厲害的國君,尤其楚懷王時期,懷王被秦國扣押,楚國與秦交惡,新繼任國君也沒有勵精圖治改變楚國現狀,當各國都在改革變法重用人才之際,楚國相對沒有大的變革,舊貴族仍然有很大的勢力,不能緊跟時代步伐。

楚國後期國君的平庸,使楚國在列國征伐中逐漸衰落,國雖大,卻是虛胖,沒有紮實的國力。



第三,秦國並不是短短几年滅掉楚國的,而是經過了幾代國君長期的削弱。

楚國國土廣大,秦國也並不是一口吃掉楚國的,而是經過了幾代國君的不斷努力,才在秦王政時期完成最後一擊。

秦國在商鞅變法發跡後,首先是成功控制巴蜀,制止了楚國西進勢頭,扼制了楚國的上游,後經過大規模的藍田之戰和丹陽之戰,大力削弱了楚國,佔領郢都,吞併楚國發祥地,逼迫楚國東遷,楚國經過幾次大戰失敗,喪師丟土,國力大損,不斷衰落。在秦王政時期,才被最後一擊,滅國。



第四,一個國家如果不行了,緊靠地利優勢難以阻擋被滅亡的命運。

楚國在戰國後期,國力衰落,國君平庸,大臣腐敗,雖然有長江等江河湖沼作為屏障,也難以阻擋秦國的虎狼之師。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歷史的關注“津城沐雨”哦,更多歷史趣聞,盡在津城沐雨。


津城沐雨


從面積來講,楚國確實最大,也是最有實力的一個國家,春秋事情,楚晉爭霸是主題,但是到了戰國,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楚國的實力由於各種原因收到了削弱,聽我慢慢道來

春秋的霸主之一

春秋事情,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是爭霸的主題,楚莊王也是五霸之一,兩國家延續了百餘年。後來晉國想到了一個辦法,派人到楚國的後方吳國去訓練吳國的士兵,提升吳國的實力,吳國本來是一個蠻夷之地,在晉國的幫助下,發展迅速,實力大增

在楚國後方經常打獵抓兔子啥的,給楚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尤其是伍子胥和孫武到了之後,吳國大勝,這倆人幫助吳國大敗楚國,打到了郢,後來要不是秦國出兵幫忙,楚國可能就徹底完蛋了。

經過這個,楚國的實力受到了很大影響

戰國亂鬥

戰國之所以叫戰國,就是這些國家都很彪悍,戰爭不斷

尤其晉國分裂出的魏國和趙國,通過變法,富國強兵,成為開局統一中原的候選者

而此時的楚國,雖然由於吳起老師也來變化,打通了任督六脈,但是不行頑固的舊勢力居然射死了吳起,變法也夭折了

楚國又成了昏昏之國

後來又出了一個叫楚懷王的傻小子,治理國家的能力不行,不過瞎折騰的能力倒是不小,最後客死他國

這個時候的楚國,雖然地盤最大,但是人口不是最多,制度不是最先進,士兵不是最勇猛,經濟不是最發展,文化也更不行了,你說楚國靠什麼統一天下

亡國是必然

楚國是悲劇

說到能一統天下的國家,有魏國,有趙國,有秦國,楚國其實也應該是一個候選,但是僅僅是候選,戰國的楚國已經是屬於二流國家,老大帝國而已,僵而不死而已

一個內部沒有活力,外部沒有士氣的國家是不可能有長足發展的

縱使李斯之流輔佐了楚國,楚國也統一不了天下

後來的項羽也是一樣,假模假樣統一了天下,以為是楚,但是沒想到,其實是為了漢再做嫁衣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