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的一個縣級市,1989年改名,為何說它改得很成功呢?

在福建省的西北部,有一個地方叫做武夷山市。武夷山市原名叫做崇安縣,它的東部和浦城縣接壤,南面和建陽縣相接,西面又和光澤縣相鄰,北面則是與江西省鉛山縣交界,西北面的分水關是閩贛兩省的重要通道。全市東西寬七十公里,南北長七十二公里,境內總面積將近2800平方公里。全市境內氣候非常宜人、雨量也非常充足、四季常青,這些正適合了茶葉和農作物的生長,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國著名的茶區、糧區。同時,此地也是閩北地區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瑰麗、久負盛名的旅遊城市。

福建省的一個縣級市,1989年改名,為何說它改得很成功呢?

說起武夷山市的歷史,它的原名叫做崇安縣,我們查閱關於崇安的記載,最早的記載來自於《漢書·郊祀志》,書中記載:漢武帝祀“武夷君用乾魚”。

到了後唐時期,這個地方歸屬於當時的建平縣,也就是現在的建陽市管轄;公元941年,也就是閩王永隆三年,王審知把建陽縣的西北鄉劃分出來,設置了溫嶺鎮,也就是今天的武夷山地區。

福建省的一個縣級市,1989年改名,為何說它改得很成功呢?

公元951年,也就是南唐保大九年,因為這個地方境內有崇山、崇溪,並且寓意著安寧的意思,所以把溫嶺鎮改名為崇安場。到了公元994年,也就是宋淳化五年,崇安場升格,變成了崇安縣。在宋代,崇安的轄區範圍進一步擴大,先後把當時建陽的13個裡,都併入了崇安縣,再加上崇安原來管轄的面積,最後形成了管轄19個裡的縣域。

福建省的一個縣級市,1989年改名,為何說它改得很成功呢?

在元、明、清這一段時期, 崇安縣一直隸屬於建寧路或者是建寧府。到了民國時期,崇安縣隸屬於第三行政區,在民國二十九年,崇安縣的面積又一次擴大,併入了當時的建陽的部分地區。

福建省的一個縣級市,1989年改名,為何說它改得很成功呢?

新中國成立以後,崇安縣經歷了一系列區劃調整,一直到了1985年, ,崇安縣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縣市。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崇安縣改名為武夷山市以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人口不斷髮展,截止2016年,人口達到了將近25萬人,境內交通便利,公路,鐵路,高鐵貫通,境內還有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武夷學院,這在一個縣級市是不多見的。

福建省的一個縣級市,1989年改名,為何說它改得很成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