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是少數民族版的春秋戰國嗎?

天地間的二十八點三米


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同於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本是周王朝的分崩離析。而十六國當中需要注意的是有外族入侵建立政權。就和清王朝一樣,當然能推動君主立憲為什麼沒去做?是因為漢族人覺得它是一個滿族政權,是外族。



賀蘭劍客


十六國,也稱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自304年到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

漢末,司馬氏在曹魏政權基礎上建立了晉朝,統一中原,本來可以繼續秦漢大統一的局面。但晉朝是門閥政治,靠統治階級間的制衡維持統治。由此造成統治階級間,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間的矛盾尖銳,西晉統治不穩固。

在西晉時期,五胡居於西晉北方、西方,對晉朝呈現半包圍局面。五胡在西晉永嘉之亂後紛紛舉兵,史稱五胡亂華。晉王室則南遷避亂,史稱東晉。

西晉滅亡後,中原地區戰火紛飛,經濟受到嚴重摧毀。各族先後割地稱王,裂土建國。之後又很快被滅。實際上不只16國。16國只不過是其中較大的幾個。直到鮮卑族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珪、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如果說是少數民族版的春秋戰國也不為過,但是那個時期實際比春秋更亂。因為春秋戰國還是有不少國家是社會穩定的,大國與小國互為制衡,其上還有周王室,戰爭也不是非常頻繁。而十六國時期,各國之上沒有更高的政權,各國戰亂頻繁,之間完全弱肉強食。因此,說是複雜版的三國更準確些。







天地洋


胡說啥呢!

當然不是了,春秋戰國的另一面是諸子百家,對於中華文明,諸子百家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在世界的西方正是古希臘文明時期,這是巧合?還是巧合?不知道,細品有冷汗而已。

據《四庫全書總目》說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著名的有幾十家,發展成學派的有12家,他們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再羅列一些人名吧!你一定聽說過:孔子,老子,管子,晏子,孫子,范蠡,扁鵲,伊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 公孫龍子,鬼谷子,韓非子,呂不韋,荀子,鄒衍,許行,慎子,申不害,商鞅,告子,墨子,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

上面羅列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者們,哪一個提溜出來,在整個東亞漢文化圈裡面,也是千古流傳的大人物呀!

春秋戰國時代是諸侯們爭霸,學者們周遊列國,向諸侯們販賣學問。

諸侯是貴族,十幾二十輩子的貴族,懂得學問的重要性,自己也是有學問的人,雖然也打仗殺人。

然而,談到追求,春秋戰國諸侯們追求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教化百姓”。

而,十六國的霸主們呢?追求的是掠奪,是霸佔。

還是羅列幾個人名吧!諸位感受一下,和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比較一下:石勒,石虎,劉聰,劉桀,慕容衝,慕容永,拓跋什冀健,桓玄,桓謙,冉閔,梁虎子,楊太赤,楊廣香,楊辟邪,楊難當,馮跋,赫連勃勃,慕容超,禿髮烏孤,乞伏國仁,姚萇,慕容垂,慕容勝,苻堅,苻登,張天賜,張重華,禿髮利鹿孤。

上面的人全是虎狼之人,起之野草田畝之中,出身奴隸傭耕之群,不要說有點“貴族追求”了,有點文化,能識幾個字就不錯了。

他們這些人少殺幾個人,歷史書上都要稱讚他們是十六國的“明君”了。

如果硬要十六國時代的文化意義,個人觀點,也就是緩解了人地矛盾吧!殺人太多了。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間接促進了長江之南的開發,因為好人,有本事的人,有文化的人都南遷渡江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追溯一下十六國形成的歷史背景,在西晉建立之後,其統治者為了加強其統治,重拾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度,大封同姓王於各地,同時他們也被授予巨大的政治軍事權利。


被封的各國割據勢力在此形勢下傭兵自重,導致西晉皇室衰微,發展到後期,各國更是參與並干涉國政,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在八王之亂中,這些封國的統治者為了打擊、對抗對方,竟然聯合北方少數民族一起征戰殺伐,企圖削弱對方的實力。 而北方少數名族的統治者也趁此機會紛紛南下建立政權,形成了政權林立的局面。同時也開啟了五胡亂華的亂世局面。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次年,鎮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 同一時期的北方自從公元304年外族氐族李雄建立成漢一直到公元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在這這100多年裡,北方各民族政權兼併殺伐,先後建立了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氐)等政權,統稱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政權形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對比歷史,我們難免會把這個時間段同春秋戰國時期來比較。從某種意義上去說,五胡十六國確實也是少數民族版的春秋戰國時期。但同時我們也要認清兩個時期所呈現的不同的社會屬性。

第一,春秋戰國時期是屬於東周時期,周王朝的君主才是天下共主,雖然在那個時期已經名存實亡,但是依然改變不了那個時期的社會屬性。而五胡十六國時期才是真正意義上獨立政權、獨立國家並存的局面。

第二,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瓦解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各國之間的相互征戰是建立在各國變法圖強的基礎上,各國之間的征戰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對社會生產關係的轉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五胡十六國時期在生產力生產關係方面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持續性的征戰反而給中國歷史和中華名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第三,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大開放時期,期間各種政治思想、軍事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所謂形亂而神不亂正是這個時期所獨有的。這一點是與五胡十六國時期最為不同的。


小宋拾趣


1、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2、五胡十六國

簡稱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

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

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北魏史學家崔鴻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十六國”。範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

北方各族的內徙促成民族大融合。同時,各國的君主為了增強實力,也在各自的根據地上實行一些發展生產的政策,使得各地區在華北動盪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穩定的局面。

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部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該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續到南北朝時期,最後於隋朝時期完全融合。此外,幾乎在同一時期,歐洲的西羅馬帝國也在經歷被日耳曼人、匈奴等遊牧民族入侵,史稱“蠻族入侵”。

五胡十六國不同於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本是周王朝的分崩離析。而十六國當中需要注意的是有外族入侵建立政權。


從零到貳


五胡十六國和春秋戰國完全不一樣。五胡十六國是五個少數民族先後建立起十六國主要國家,他們有先後次序,並不是十六個國家同時存在,並且這些國家都是短命王朝。而春秋戰國最大的特點就是各個國家同時存在,相互兼併。

這裡我詳細說說五胡十六國的過程。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公元304年,四川氐族流民首領李雄在成都稱王,建立成漢政權,起統治範圍包括今四川和重慶。同年稍晚,匈奴族首領劉淵在山西中部建立漢趙政權,經過與西晉多次戰爭,其統治地區擴大至山西陝西全境及河南西北部。

公元316年西晉被漢趙攻滅,西晉涼州地區和中原斷絕。涼州刺史張氏一族成了涼州地區的實際統治者,表面上向東晉稱臣,實際上涼州成為地方割據政權,統治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史稱前涼。

公元319年,原先臣屬與漢趙政權的羯族人石勒在襄國(今邢臺)成王,建立後趙政權,範圍包括今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及河南東北和山東大部。

公元329年,後趙攻滅漢趙,吞併起地盤。漢趙滅亡,立國25年。

公元349年,東晉名臣桓溫攻滅成漢,收復四川,成漢滅亡,立國45年。

公元349年,後趙第二任天王石虎病死,其諸子爭位引發內亂。350年,石虎養孫冉閔殺光石虎子孫自立,後趙滅亡,立國31年。

公元337年,發源於遼東的鮮卑族慕容氏首領慕容皝自稱燕王。352年,燕王慕容俊擒殺冉閔,佔領原後趙黃河以東大部地盤,定都鄴城,慕容俊稱帝,史稱前燕。

而原臣屬與後趙的氐族一部在首領蒲洪及其子蒲健的帶領下佔領關中地區,後蒲洪改姓苻。351年,苻健稱帝,建立前秦。

357年,苻堅通過政變繼位。苻堅是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中少有的聖明君主。繼位後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他整飭吏治,建立法度,興辦儒學,發展生產。很快,前秦從落後的少數民族部落政權發展成新興政權。隨後,前秦四面擴張。

公元370年,王猛攻滅前燕,前燕滅亡,立國18年。

公元374年,前秦攻佔東晉的四川。

公元376年,前秦滅前涼,前涼立國58年。

公元382年,苻堅派大將呂光征伐西域,自東漢後,西域重回中原政權管轄。

至此,前秦統一北中國,建立起東至遼東,西至西域,南到漢江、淮河,北至大漠的龐大帝國!

公元383年,苻堅兵敗淝水,退回長安後,前秦國內開始內亂。

公元385年,苻堅被部下羌族姚萇擒殺,386年姚萇稱帝,建立後秦,統治原前秦關中地區。

公元384年,前燕皇族慕容垂利用前秦內亂,佔據鄴城,建立後燕,統治原前秦黃河以東地區。

東晉也趁火打劫,收復四川和黃河以南地區。

呂光平定西域後,聽說前秦內亂,班師回朝,走到涼州時聽說苻堅遇害。386年呂光在涼州建立後涼政權。

同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代國,統治山西北部及內蒙一部。後改國號魏,北魏立國。必須要指出的是,北魏不屬於十六國。

公元394年,繼承苻堅帝位的遠親苻登在與後秦的戰鬥中被俘後被殺,前秦滅亡,立國43年。

這一時期,後涼周邊又成立三個小國:匈奴族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漢人李暠建立的西涼,鮮卑族禿髮部建立起南涼。

公元397年,北魏擊敗後燕,佔領後燕華北地區,後燕勢力退回遼東。

公元398年,後燕大臣慕容德定都於廣固(今青州),建立南燕。

公元403年,後秦滅後涼,後涼立國17年。

公元407年,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建立胡夏政權,統治今陝西北部,寧夏及內蒙一部。

同年,後燕最後一任君主被部下所殺,後燕滅亡,立國23年。

公元410年,東晉將領劉裕(後來的劉宋開國皇帝)攻滅南燕,南燕滅亡,立國12年。

公元414年,南涼被未列入十六國的西秦攻滅,立國17年。

公元417年,劉裕攻滅後秦,後秦滅亡,立國33年。

隨後赫連勃勃攻佔長安,勢力範圍擴大至關中地區。

公元421年,北涼攻滅西涼,西涼滅亡,立國21年。

公元426年,北魏攻佔胡夏統治的關中。兩年後北魏佔領胡夏寧夏及內蒙大部,胡夏政權退至甘肅及青海東部。431年,臣屬於北魏的吐谷渾部擒胡夏最後一任皇帝,送於北魏,胡夏滅亡,立國24年。

公元439年,北魏攻佔河西走廊,北涼勢力退至西域。至此北魏統一北中國。中國開始南北朝時代。

公元469年,北涼被高昌滅國,立國63年。


caniforget999


西晉王朝滅亡後,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十六國”史稱源出於北魏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為十六”,從公元304年巴氐族李雄建立成漢和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00多年裡,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後建立了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巴氐)等政權,總稱十六國。

所謂“五胡十六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大規模南下,從而造成的與漢族政權對峙的一個特別動亂不堪的時期,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因此,從大的層面來說,可以算是少數民族版本的春秋戰國!


在歷史中尋找生活


是不同的,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戰爭頻繁,最關鍵的是思想文化的大爆發。在中國戰爭只是政治與文化的延續,而十六國,在沒有文化底蘊情況下,只是野蠻的掠奪與殺戮,像樣的思想體系都沒有。就好比暴發戶與貴族的區別,在氣質。[大笑]


紅鬍子老王


完全不一樣。春秋戰國時期不是有領土分明的國家,不是有戰爭才叫春秋戰國。

第一,春秋戰國有周天子,十六國沒有

第二,春秋戰國有諸子百家,有各種禮法,十六國沒有


ID是廢話


十六國基本算不上國,就是古代版的軍閥割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