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世界有我看,世界由我闖,歡迎關注“外聘網小聘看世界”

在非洲流傳這樣一個笑話:一個非洲母親問孩子:“上帝住在哪裡”,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創造了萬物,他一定住在中國。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中國製造”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統計,2018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042億美元,同比增長20%。截至2018年底,中國在非洲設立了3700多家公司,直接投資總額超過460億美元,中國企業完成的合同項交易額達到5172.6億美元。尤其在在製造業、基礎設施和工程等領域表現出了卓越的競爭力。

中國企業如何在非洲釋放“大智慧”?

01 “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機床是公認的工業母機,就是用來製造機器的機器,現代高精尖製造產業的核心零部件加工大多都需要藉助機床實現。可以說,機床,尤其是高端數控機床及相關核心技術是製造業得以發展的重要保障。相比於其他工業發達國家,非洲國家的工業化水平普遍偏低,即便是在國內十分尋常的中低端製造業,在非洲國家也十分罕見。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非洲小孩手拿五星紅旗

位於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肯尼亞工業大學,有一間先進機械工程車間,該車間中有著幾十臺數控車床和銑床,是整個東非地區最大的數控加工實驗中心。當你走近這些機床,就會發現,每一臺數控機床上都有著鮮明的中國標誌,車床和銑床的機身都來自大連機床廠。雖然這一型號的機床目前在國內已經停產,其性能從國內的標準來看絕非最優,但它對肯尼亞這樣的非洲國家來說可謂是高性能產品。即使出口國外,在機床操作面板的側面,依然保留著國內標準的220V電源插座,彷彿在告訴你:這是真的“Made in China”。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大連機床生產的數控車床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機床上中國標準的220V電源插座

除了機床的機身外,就連數控機床最為核心的數控系統也是來自中國的數控系統。該車間中其他傳統的機械加工設備,也都來自中國。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加工車間中的立式銑床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來自浙江的鋸床

更讓人意外的是,不僅機械加工設備,車間生產中的耗材、量具基本上也都來自中國。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來自中國的耗材及量具

基本上這個東非最大數控加工實驗室採用的都是中國製造的設備及材料以及完整的中國標準,甚至連車間倉庫上的鎖都是標準的中國造。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車間倉庫的鎖也是中國製造

製造業的發展,先進的設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儲備。中國的數控機床等先進的機械加工設備運抵非洲之後,非洲當地必須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掌握相應操作技能的人才,才能夠充分發揮設備的作用,以促進當地工業的發展。藉助“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政策,中國在向非洲國家銷售機械加工產品的同時,也會向非洲國家的青年學員及教師提供配套的機床操作培訓。

每年暑假期間,非洲職業教育項目的負責單位都會派中國機械加工職業技術院校的老師前往肯尼亞,參與“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Africa Tech Challenge,簡稱ATC)項目。在該項目中,中國老師將以中國標準培訓非洲學員相關的機床操作方法。只有讓非洲學員真正掌握了數控機床的操作方法,中國才真正完成對非洲國家的“授人以漁”式的教學。從本質上講,對非洲國家學員進行的操作培訓屬於一種職業技術教育,而這種教育的文化輸出模式相比於資金輸出、技術輸出更容易實現中國標準的世界範圍推廣,從而為中國製造產業進一步開闢全新的海外市場奠定紮實的基礎。職業技術培訓項目同時也是中非雙方友誼的見證。在肯尼亞工業大學的校園中,有一處中國亭子式的建築,當年中國國家領導人在訪問該校時,就曾在這個亭子下走過。亭子上有用漢字書寫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傾情傳藝促就業發展”,下聯是:“心靈相通譜友誼新篇”。這幅對聯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非雙方製造業及工業互利共贏發展的真實寫照。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矗立在肯尼亞工業大學校園中的中式亭子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集中授課階段,非洲學員認真聽講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實操環節學習面板操作

走進東非大地,你會發現中國的數控及機械製造技術受到非洲朋友的一致好評。客觀地說,中國的技術水平並非世界領先,但已經在東非大地上開花結果,相信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導下,中國製造能夠找尋到更多海外發展的契機。

02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

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中非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位於坦桑尼亞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西郊的出口加工區內,上千名當地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在一家由中國企業投資的服裝加工廠裡忙碌著。

這家名為東奧的服裝廠自2012年開始在坦桑尼亞投資建廠,如今已成為坦桑尼亞最大的服裝企業,累計投資約1600萬美元,為當地民眾提供了2700多個工作崗位。目前工廠以生產牛仔褲為主,多數銷往歐美市場,為提高生產效率,工廠決定把國內成套的先進服裝加工設備引入到坦桑尼亞。佔地2500平方米的縫製車間裡,從裁剪、縫製、洗水到包裝,生產牛仔褲的60餘道工序全部由上千名坦桑尼亞工人完成。

近年來,許多像東奧一樣的民營企業勇於探索新路,嘗試在東南亞以及非洲等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地區辦廠。但是在紡織業基礎薄弱的非洲,低勞動力成本的“紅利”往往也伴隨著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技能。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東奧從建廠之初就重視當地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提高生產效率。

工廠會為每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3個月的帶薪培訓。東奧的培訓計劃也得到了坦桑尼亞政府的認可,政府還出資將當地青年送到這裡來培訓紡織技術。在近5年時間裡,東奧服裝廠已累計培訓

4000餘名專業技術工人,把先進的紡織生產技術帶到了非洲大陸。坦桑尼亞總理馬賈利瓦2016年視察東奧服裝廠時曾表示,在產能與產業合作上,非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來坦投資建廠。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日前在達累斯薩拉姆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非洲國家可加強與中國的產業合作,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實現國家快速發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近年來,中坦經貿合作發展迅速,中國已成為坦桑尼亞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投資和貿易已走進坦桑尼亞經濟發展各個領域和人民生活各個方面。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從“中國製造”到“非洲製造”、當中資企業帶著新型工業文明製造到來,當非洲國家敞開胸懷擁抱新事物、新變化,中非雙方正攜手走出一條雙贏之路

外聘網小聘看世界歡迎各位看官的評論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