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小常識—第九期

國學小常識—第九期


<strong>— 揭開陰陽家的神秘面紗 —

疫情期間,勤洗手,少出門,網家家陪伴您,大家晚上好。今天來介紹一下“百家爭鳴”的陰陽家。

“陰陽”一詞,大家一定不陌生。“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有萬經之首的《易經》,而“五行”的概念則見於《尚書》。

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融合,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因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與自然而得名。這一學派可以追溯到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士大夫階層,又被稱為 “陰陽五行家”。

陰陽家最重要的思想是“五行”。《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中國古代人看來,宇宙萬物是由這五種物質構成的。這也是關於宇宙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系統解釋。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此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便是運行變化中的,“相生”與“相剋”。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鄒衍,他是戰國末期的齊國人。他的主要學說有“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他曾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官辦大學,齊國的稷下學宮進行講學。因其“盡言天事”,又被稱為“談天衍”,後被尊稱為鄒子,並著有《鄒子》一書。在明《永樂大典》中,把鄒衍的思想納入到道家部。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為“深觀陰陽消息,而作遷怪之變”。《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著作,均受到了鄒衍思想的影響。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周易》並沒有提出陰陽和太極的概念,而講陰陽、太極的,是被道家和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一書。

陰陽家的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形以及變化規律。

我們都曾聽說過,當一個人被冤枉到極致的時候,可能會六月天降飛雪,以示冤情。您知道嘛,在歷史上第一位被冤枉到六月飛雪的,就是這位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說來似乎應了那句老話,人算不如天算。

好,今天的《聞古知新》就到這。明天咱們聊一下保證能把您轉暈且腦洞大開的——名家。我們明天再見。


(背景音樂來自網絡,如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