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到了二月份,京津冀怎么还下了这么大的雪?

whyflier


感谢提问,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我们只要分析一下降雪的必要条件,并结合当前我国京津冀地区的气象条件就能得出准确答案。

我们都知道,雪实际上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而已,它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是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并且在温带气旋的影响下,这种固态水就会从混合云中以雪花形态降落到地面上。

通常情况下,降雪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水汽要饱和,二是空气中要有有凝结核,三是很低的温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分析了降雪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京津冀这几天的气象条件。

我们都知道,“京津冀”指的就是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这三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合称,该区域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山脉、南与河南和山东毗邻、北靠燕山,地形以平原为主且地势较为低平。

京津冀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般而言冬季在单一的气团(冷气团)控制下这一地区的天气系统较为稳定,不易形成降雪条件,因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但是好在每年的春节之后,具体来说就是每年立春之后的冬末春初,乍暖还寒之际,受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动的影响,来自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的冷空气逐渐收缩,而来自南部海洋(中国南海或西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则逐渐北上,这两种气团交汇之处往往在冬末之际容易形成雨雪天气。

从近几天的天气系统来看,不仅仅是京津地区,受强冷空气东移南下的影响,我国由西往东、自北向南都经历了一场降温过程,甚至连华南沿海的部分地区气温都将降到个位数,部分地区完全是一种换季般的感觉,而不同的地区则伴随了降雨或降雪。

而京津冀地区前几天气温还达到了13度上下,有点春意融融的感觉,然而受寒潮南下的影响,这两天气温骤降并伴随着大风的出现,恰好此时来自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已抵达京津冀上空,在冷暖气流的交汇之下,饱和水汽、降温以及气旋样样都具备,因此就形成了此次的京津冀地区二月飞雪的现象,也可以说京津冀的雪下得正当时!


地理那些事


从2月12号夜间开始到15号,京津冀地区迎来了一次较大范围的降水,开始以降雨为主,后变成了雨夹雪,最后鹅毛般的雪花飘个不停,笔者所在地区整整下了一天,而且正逢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别有一番风味。据统计,这次京津冀地区降水量在10—20毫米左右,雨雪量大,范围极广,受此次寒潮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几乎自北向南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强降温天气。有人会问了:“既然现在已经到了二月份,而且已经“打春”,不是应该进入春季了吗?为什么京津冀地区还下了这么大的雪呢,什么原因呢?”




其实人们说的“打春”的意思,就是立春节气这一天,2020年2月4号17时04分我国正式进入立春节气 。但是我国北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不是以节气来划分的,而是以时间来划分的,即每年的12月份、1月份、2月份为北方的冬季;3月份、4月份、5月份为北方的春季;6月份、7月份、8月份为北方的夏季;9月份、10月份、11月份为北方的秋季。我国北方还流行这样的谚语:“春打六九头”,虽然现在已经立春,但在时间划分和气候上,现在还处于北方的冬季。


进入二月份上旬以来,华北地区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已经形成了三次降雪,这好像有点反常,降水频率明显多余往年。其实这也是预料之中,情理之外 。还有2019年3月8号,也就是今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华北地区的保定、石家庄等地还普降大雪,大家肯定也会觉得奇怪。其实这两年冬季的气候一反常态,跟影响我国的亚洲高压长期盘踞我国北方有很大关系,主要还是受全球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温室效应”明显有很大关系,直接表现为我国“暖冬”的出现,而这种现象是由我们所熟知的“厄尔尼诺现象”引发。



还记得春节前的一个月吗,大家嚷嚷着:“马上要过年了,为什么今年冬天还不冷呢?”的确今年冬天真的没怎么冷,温度明显高于往年平均气温,这就是“厄尔尼诺”年的表现。“厄尔尼诺现象”已经连续两年使我国冬季出现“暖冬”了,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大概开始于2018年夏季,直到现在还在一直延续,而且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强度为中等偏强,势力范围较大,对全球都造成了极端天气影响。直接表现为最近一段时间的澳大利亚的火灾、非洲的干旱、欧洲的风暴、澳大利亚的暴雨及我国这次大范围降水等等。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为“圣婴现象”,简单理解为就是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发烧啦”,引发世界各地气候模式发生异常变化,自然灾害频发,表现形式为干旱、洪涝、冰雹、冻害、风害、暖冬等等极端天气。“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具有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爆发的频率越来越短,越来越频繁。“厄尔尼诺现象”过后,紧跟着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一种极端天气的变小,与“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正好相反。




这次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水,包括京津冀地区的降雪,其实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在“作怪”,2020年初“厄尔尼诺现象”还在全球持续“发酵”,势头并没有“减弱”。最近几天,离我们几千公里外的,给欧洲诸国造成洪水强降雨的大西洋暖流势头强劲,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西洋暖流直抵北极圈附近,将极地寒流“驱逐”,向低纬度地区“强势扑来”,在经过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合集西伯利亚寒流、蒙古寒流,成为一股寒冷南下,直抵我国东北与亚洲高压“正面交锋”,而此时影响我国的太平洋暖湿气流(东南季风)和印度洋暖湿气流(西南季风)长驱直入,越过“秦岭——淮河”一线,直抵我国北方地区,势头以大大削减,面对北下寒潮也只能节节败退下来,寒潮与暖流形成锋面雨,寒潮强势,温度较低,因此锋面雨以雨雪的形式降落,这就是我们最近两天看到的雨夹雪的天气情况。由于越往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越多,气温越高,降水也就只能以雨水的形式降落,而且是大到暴雨。



个人观点,谢谢阅读。


这么近那么远F4


二十四节气当中,今年立春已过,马上将要迎来雨水节气,但此刻从长江流域一直到华北、东北都出现了大范围降雪,与往年相比确实比较另类,但仔细追溯,也能够找到降雪的原因。华北地区冬季虽然比较寒冷,但是相对干燥缺乏形成降雪的水汽,立春以后,空气潮湿水汽相对丰润,遇到一场冷空气便容易形成大范围降雪。

另外,地球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熟悉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原因与地球的转速有关,这里不做过多阐述。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厄尔尼诺现象产生以后,地球还会产生另外一个现象,对气候进行矫正,这个现象就是拉尼娜现象,本次降雪也可能与拉尼娜现象的矫正有关。

虽然春雪的价值没有冬季大,但是对于连年干旱的华北平原来讲,本次大范围降雪对缓解干旱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只不过效果有限,如果当前能连续下三天三夜的大雨最好不过。


地理有意思


从昨天起,笔者的家乡(唐山)风向开始变了,阴冷的西北风,渐渐的强起来,到了今天上午,风就有割脸的痛,午后就见风卷着雪花飘落下来,地面积起来的雪花越来越多,越来越厚。下图是隔窗拍下的雪景。

今年整个冬天都没有这么大的雪,到了二月份,大雪倾天而下,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下起了这么大的雪呢?

笔者生活在京津冀这一带,体会很深,这个月份出现大雪概率很高,我们这个区域大致在北纬40度左右,形成一次大雪,得有来自于南海或孟加拉湾暖湿气流配合,京津冀一带与此距离这么遥远,所以在最寒冷的1月份机会不是很多,因为西伯利亚冷高压非常强盛,暖湿气流走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被阻挡,雪也好,雨也罢,在这一带落下了。

立春以后,冷空气势力慢慢退缩,暖湿气流变得强盛起来,从此京津冀一带便会有这个机会,事实上也是如此,北京从上周六开始,气温开始回升,到了本周一,最高气温升到了12.1°C,一直持续到周三,偏南风吹起,人们普遍感觉春天在向我们招手。

与此同时,微微南风从华南沿海地区携带的水汽向北进发,我们从风云四号卫星图上可以看出,浓浓的云雾象一条长龙,源源不断的向京津冀一带输送,持续到本周三,经历了3天时间,大量水汽在此集聚,万事俱备,只欠北风!一场降雪很快来临,美好的愿望即将实现。

恰恰在这个时候,有一股强冷空气南下,从图二可以看出,北京从周三开始天气就有变化 ,气温开始下降,风向也开始转为西北风,至昨天为止,天气就感觉冷了起来,冷空气前沿进入了京津冀一带,今天早晨从西往东,雪就开始降了下来。

由于前期温度回升太快,突遇强冷空气南下,气压梯度力很大,冷暖气团激烈交锋,降雪往往伴随着的大风, 我们所在的区域狂风卷起雪花,漫天飞舞,蔚为壮观。

这次降水量不小,北京降雪积累的并不多,多是以雨水形式出现。从1点左右开始降水,6时~7时降水量最多,达到4.8mm,总计降水24.5mm,位居二月单日降水第二名(纪录29.3mm),北京冬三月累计降水44.6mm,而这一天就降下近一半的降水量,足可显现这次降水强度。

一般来说立春就在春节前后,京津冀一带2月份往往出现大雪机会,有的时候出现“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美景,所以说2月份的季节转换,往往带来大雪天气。


地理纵横


这时下雪也是对的,以前三月桃花雪也是有的,这段时间天气的回暖与冷空气交错,导致这次大雪,我们这里也下雪了,真希望瑞雪可以除去病情,带来好运。


爱上你的真诚


因为北方的气温较南方低,二月份形成雨雪天气是很正常的。



独特158498578


天灾人祸国运舛 天降瑞雪神州祥


拾善行禅


京津冀大区属于北方地区,现在下雪很正常,虽然立春了但是有句老话;打春别欢喜还四十天的冷天气。


张津滏


现在是农历正月,这个时候下雪很正常的!以前见过桃花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