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時趙匡胤來投王彥超,王彥超給了十貫錢把他打發走了,後來趙匡胤如何處置他的?

秉燭讀春秋


早年,趙匡胤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圖之志,開始闖蕩江湖,四處遊歷,想要找到自己的明主。他的第一站就是復州的王彥超,此時的王彥超已經功成名就,身為復州防禦使,自然不把初來乍到的趙匡胤看在眼裡,不知道這是未來的天子,自己的頂頭上司,於是給他一些錢,打發走人。


後來,趙匡胤成為了大宋的開國皇帝,王彥超也直接從後周的節度使轉為大宋的節度使,成為趙匡胤的部下。一次,趙匡胤與王彥超等人飲酒,酒過三巡,趙匡胤問王彥超“當初你在復州的時候,我去投奔你。你為什麼不接納我”。王彥超於是下來臺階,叩頭說“當時我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刺史,而復州不過好比一勺子水,怎麼能容得下陛下這條真龍呢?如果我當初收留了陛下,您還會有今天的成就嗎”。一番話把趙匡胤說得哈哈大笑,不再追究過去之事。二十二年後,趙匡胤舊事重提,可見這件事對趙匡胤留下極其深刻印象,而王彥章的回答可見他本人機敏乖巧。


當然,閉門羹這件事可以揭過,但有一件事一直困擾著這位大宋開國皇帝。那就是五代時期武將的飛揚跋扈,動不動就要造反,對皇權造成極大威脅。有一天,趙匡胤宴請包括王彥超在內的幾名地方節度使,還是酒過三巡,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不慌不忙地:“你們都是國家的功臣宿將,長久地在第一線為國家服務,事務繁忙,這實在不是朕優賢待士的本意,這讓朕心裡怎麼過意得去呢?”王彥超還是和上次一樣機敏,敏銳察覺到皇帝的真實意圖,於是,他上奏趙匡胤說,”我本來就沒有什麼功勞,卻一直深受皇帝寵愛,心裡很慚愧,現在仍然在節度使位置上,心裡是在過意不去,希望你能讓我歸老田園吧”。這樣的話,自然大合趙匡胤的心意,史稱他馬上離席,執手嘉慰。可同來的幾位同僚卻不這麼想,而是大談功勞,卻換來一句“此異代事也,何足論也”。讓他們碰了個軟釘子。第二天,趙匡胤就下詔免去他們軍權,而封以高官厚祿,讓王彥超等人養老去了。從此,唐朝以來的藩鎮之禍被趙匡胤徹底消除了。


一壺清茗品春秋


落魄時趙匡胤來投王彥超,王彥超給了十貫錢把他打發走了,後來趙匡胤怎麼處置他的?

趙匡胤早年滿懷希望的投奔王彥超,但王彥超沒有收留他,而是直接打發了趙匡胤,趙匡胤做皇帝后,卻沒有為難王彥超,原因是趙匡胤有明君的器量,加上王彥超情商高,口才了得,所以還是以喜劇收場的。


宋太祖趙匡胤早年的尷尬經歷

宋太祖趙匡胤是大宋開國皇帝,文武雙全,原是周世宗柴榮手下大將,柴榮駕崩後,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但身為九五之尊的趙匡胤早年也受過委屈。

趙匡胤出身還算不錯,算是將門之後,所以身懷武功,他的志向也是能建功立業。為了理想,他出門闖蕩。

之後他投奔復州防禦使王彥超,本以為這位父親昔日同僚會重用自己,沒想到換來的只是十貫錢,於是趙匡胤無奈只能另投他處,後來趙匡胤受到郭威重用,建功立業,在柴榮時更是做到了殿前都點檢,之後通過兵變登上皇位。


趙匡胤器量大,王彥超情商高

這下王彥超尷尬了,而趙匡胤記性不壞,在一起喝酒時問起王彥超當初為何不收留自己,而王彥超答道早就看出皇上不是池中之物,肯定不能待在復州這種小地方,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說的趙匡胤龍顏大悅,可見王彥超情商高絕。

然而王彥超的高情商不止於此,在趙匡胤請眾武將喝酒時,流露出要收回兵權之意,王彥超馬上心領神會,主動提出自己年紀大了,老早想要退休了,深得趙匡胤之心。


王彥超為什麼要打發趙匡胤

那麼為什麼當時王彥超沒有收留趙匡胤呢,是看不上還是看出他真的非池中之物呢。大概率是前者,當時趙匡胤還是個毛頭小子,未立寸功,王彥超看不上他也是人之常情。那麼為什麼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呢,因為王彥超年輕時候也有過類似經歷。王彥超曾經拜暉道人為師,出家修行。而暉道人看出他是大貴之人,於是給了他錢,打發他走了。是不是有點歷史重演的感覺。

會明宗即位,繼岌遇害,左右遁去,彥超乃依鳳翔重雲山僧舍暉道人為徒。暉善觀人,謂彥超曰:“子,富貴人也,安能久居此?”給資帛遣之。—《宋史》

總結:綜上所述,趙匡胤沒有為難王彥超的原因是趙匡胤身為一位明君,器量確實很大,而王彥超的高情商也是一大原因。而趙匡胤能通過杯酒釋兵權來加強中央集權,沒有使用武力手段,避免了血腥暴力,值得稱道,但同時也造成了宋朝文強武弱的局面。


臨石觀海


趙匡胤這個人不怎麼厚道,他曾經受過王彥超的冷眼,當了皇帝之後想拿這事來挑王彥超的刺,不過卻被王彥超用一句話給擋回去了。

王彥超之所以能夠用一句話嗆住趙匡胤,也可見他的情商之高,一個混官場的人,最為考驗的便是情商。

情商高的人,智商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所以,趙匡胤想拿自己遭受冷眼的往事來挑王彥超的刺,可不容易。

趙匡胤在落魄時,或者如史書所修飾的那樣,他在“漫遊”的過程中曾經試圖去投靠和依附王彥超,可惜結局卻出乎他的意料。

王彥超看了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趙匡胤,估計心裡在想,啊呸,這什麼阿貓阿狗啊,跑來投靠我?我要你有什麼用?

只不過又不好把事做絕,所以為了照顧照顧可憐無助又弱小的趙匡胤的情緒,也就隨手扔了點錢給趙匡胤。

趙匡胤看著手裡的錢,心裡很不舒服,我了個去,這點錢,你是在打發叫花子呢?再說了,我是為了這點錢嗎?我是為了來向你討個前程的呀!你拿這點錢來打發,和羞辱我有什麼分別?

可那時候的王彥超是趙匡胤得罪不起的人物,所以趙匡胤也只能罵罵咧咧地退出了“群聊”,又繼續“漫遊”去了。

趙匡胤早年之落魄可不止於此,他曾經游到了襄陽的一座寺廟,因為囊中羞澀,所以便沒臉沒皮地住在寺廟裡。

他住在寺廟裡時間一久,老和尚終於忍不住了,拿出了一把錢給他,然後對他說:“我給你錢,你往北去,那裡有你的機遇。”

對這段往事,史書說是老和尚會看面相,看出了趙匡胤非池中物。

可是,我們不妨換個方向想想,自己家裡突然來了個白吃白喝白住的人,一天兩天還能忍得下去,這時間一久誰受得了?肯定巴不得趕緊送走這尊佛呀!

趙匡胤往北走了一段路,恰好碰上了當時的後漢樞密使、後來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在征討李守貞,於是便投入了郭威麾下。

也正因為投入了郭威麾下,趙匡胤的命運由此扭轉,一步步往上爬,柴榮死後,他更是唱了一出“黃袍加身”,搶了後周恭帝的皇位。

趙匡胤的經歷似乎印證了老和尚的話,難道老和尚真的能掐會算?

實際上,當時北方戰事頻發,所謂亂世出英雄,戰亂也就意味著機遇,趙匡胤只要去北方投了軍,死了沒人知道老和尚這回事,活下來還升官發財了,那自然會有趙匡胤主動幫他做宣傳。

王彥超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他也碰到了一個老和尚,也得了老和尚的指點和資助。

他原本是後唐李繼岌手下的兵,李嗣源篡權奪位之後,他又和李繼岌一起流亡,一直到李繼岌遇害身亡。

李繼岌死了之後,王彥超不知道去幹嘛,然後就跑到重雲山拜老和尚暉道人為師,當起了和尚。

他沒趙匡胤臉皮厚,趙匡胤是直接沒臉沒皮地蹭吃蹭喝蹭住,他是自己出家當了和尚,所以名正言順地吃暉道人的,住暉道人的。

過了一段時間,暉道人可能覺得開銷太大了,也可能是真的“善觀人”,所以也對王彥超說了句:“娃兒,你是天生的富貴命,怎麼能一直蝸居在我這呢?來,你拿了這些錢去找你的前程去。”

於是,王彥超就拿著錢離開了,然後投入了石敬瑭麾下,後來歷經後晉、後周而投效於趙匡胤開創的北宋。

王彥超也就因此成為了趙匡胤的手下,為趙匡胤所驅使。

當上了皇帝的趙匡胤,自然是意氣風發的,這時候看到了昔日高高在上的王彥超,又想起了被王彥超拿錢打發的那段往事,便忍不住想要挑挑王彥超的刺。

對於趙匡胤的故意挑刺,王彥超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趙匡胤叫來王彥超,頗有深意地問到:“王愛卿呀,當年在復州的時候,朕跑去投靠依附你,你為何不接納朕呀?”

王彥超一聽,不禁一笑,你都當了皇帝的人了,怎麼還這麼記仇呢?不過,高情商的王彥超嘴上卻笑著說:“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於小郡者,蓋天使然爾。”

為什麼說王彥超這話說得妙呢?

皇帝,你是神龍呀,我那一勺破水哪能留得住你?那時候你之所以沒有留在復州那個小郡,是天數使然呀!

這擺明了是在拍趙匡胤的馬屁,我不留你,復州小郡留不住你,不是不看好你,是天命給了你更廣闊的天地,言外之意也就是你趙匡胤當皇帝是天命所歸。

所以,趙匡胤聽完之後便哈哈哈地笑了起來,開心得不得了。

這事還沒完,王彥超第二天趕緊上表謝罪,皇帝呀,當年我有眼不識泰山,你想怎麼處罰我都認。

王彥超拍完了馬屁又謝罪,做足了認錯的姿態,也給足了趙匡胤面子,對於這麼識相知趣的王彥超,趙匡胤還能怎麼辦?

當然是原諒他了!

所以,王彥超不僅沒受到趙匡胤的處罰,還繼續升官發財,一直到了宋太宗雍熙三年才以73歲高齡老死。


寧糊塗


一代英才趙匡胤在落魄時候去投奔王彥超,被王彥超殘忍拒絕,給了幾個小錢像打發叫花子一樣打發了?真的會有這回事?還是讓我們把大腦裡的水甩幹之後,對它進行一下分析。

為什麼此事的真實性存疑呢,因為偉人、能人、成功人士都喜歡搞“勵志”這一手。

這些人成功之後,為了說自己創業多麼艱難,都要編一個有鼻子有眼的故事,極力說自己當初多麼落魄,混得多麼慘,周圍的人多麼勢利,怎麼狗眼看人低。

這些故事有的是當事人自己瞎編的,有的是記者或者史官杜撰出來的,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增加戲劇性,突出大人物。

一般的這樣的故事都有兩種過程,兩個結局。

1、 大人物窮困潦倒,身無分文,餓昏在街頭。或者在酒店吃飯連酒菜錢也沒有了被店主扣住不讓走,這時候神秘人物適時出現,雪中送炭。

大人物非常納悶:我們素味平生,壯士為什麼幫我?

神秘人物通常都會說,你不是凡人,你是玉帝的兒子,你有使命,你大展宏圖去吧。

2、 大人物窮困潦倒、走投無路,向人求助,周圍人有眼不識泰山,不但無動於衷。還諷刺嘲笑:臭小子,小癟三,吃屎去吧。

總之,不是大人物通過別人的口可勁猛誇,就是通過別人的口沒命地自貶。越是這樣,越是顯示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和逆境不屈服的堅韌以及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偉大。

趙匡胤的故事應該屬於第二種,自貶。

在史書上,曾記載過趙匡胤早年的一段落魄經歷,說他初出江湖的時候,很長時間都無所事事。四處奔波,沒有找到一份理想的事做。

像趙匡胤這樣偉大的人怎麼會沒有人任用?一定是那些人有眼無珠,不是伯樂,狗眼看人低。

因此趙匡胤儘管滿腹經綸,渾身本事,但就是沒有人識貨,不屑任用他。

趙匡胤走投無路之際,就想起了父親的哥們王彥超。

王彥超不僅是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同僚,也是趙弘殷的好基友。趙匡胤為什麼要投靠他呢?因為王彥超當時是復州防禦使,相當於軍分區司令,到這裡自己可以有用武之地,大展宏圖。

心高氣傲的趙匡胤本來不想利用這層關係,想靠真本事打拼,怎奈世態炎涼,只能開後門走關係,先有個落腳地方再說。可是出人意料,王彥超雖然非常客氣滴接待了他,卻藉口自己這裡沒有合適工作,趕趙匡胤走。

也許是怕趙匡胤難過,臨走的時候給了他十貫錢。趙匡胤滿懷希望去投靠王彥超,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王彥超一轉身,趙匡胤就把這十貫錢就扔了。

表面上看,這段故事被記載得有鼻子有眼,挺像那麼回事,可是仔細一琢磨,發現有點不大對勁。

我們只要看看趙匡胤的家庭背景,就知道這個故事有多麼虛假。

趙匡胤老爸叫趙弘殷,出生在保州保塞縣(今河北省清苑縣) , 人家自稱西漢京兆尹趙廣漢後代。當然自稱是名人之後的多了去了,反正沒法考證,我們不妨看做趙匡胤父親是傍名人,不去管他。

可是下面這個資料我們不能無視,趙弘殷是涿州刺史趙敬的兒子,而且他本人不是省油的燈。

趙弘殷武藝高強,起初是趙王王鎔麾下一員大將,後來在唐莊宗手下當禁軍首長。後漢時期,也就是說趙匡胤投奔王彥超的時候,自己老爸已經官至任護聖都指揮使。

因為,趙匡胤老爸可以是帝國軍界大佬,級別最少也是個師長,由於是統治禁軍,實際權力相當於省軍級。

我們想想,皇帝禁軍的統帥,大小軍官哪有不知道的。更何況王彥超跟趙弘殷私交甚深?憑藉趙匡胤老爸的關係,到哪找工作都是一路順風,各級官員都是拼了命要巴結,哪有找不到工作的道理?

實事求是地說,作為中央高級將領的公子,根本不可能想去地方混,因為起點太低了,即使想去前線鍛鍊,也不會從地方軍開始。王彥超想要,趙匡胤也不一定想去。

無論是從趙家的事業考慮,還是從趙匡胤的理想考慮,趙匡胤都不會屈尊去王彥超那裡打工。

因為只有在中央一級的軍隊裡,才能廣交更有影響力的豪傑,為自己日後發展積累人脈,為實現個人抱負修橋鋪路,打下堅實基礎。

中央軍是帝國權力的核心,趙匡胤的老爸在這裡打拼多年,看看他曾經交往過的人,李存勖、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劉知遠哪個人不是風雲人物,他又怎麼可能允許自己的兒子跑到地方軍隊蹉跎光陰?

所以事實上,趙匡胤根本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是趙匡胤想熟悉一下基層工作,到處走馬觀溜達溜達。 一般的部隊,趙匡胤哪裡會看得上眼,根本就不會停留,他也只是遇到大英雄郭威,才願意跟著效力。

郭威這樣天下數一數二的大英雄願意收留趙匡胤,並非是衝著他的本事,而是衝著他老爹趙弘殷的名頭。

可以說趙匡胤能成就大業,家庭背景很重要,能讓他站在老爸肩膀上事半功倍,他的成功實在太順利。

我們想想,不管劉邦、曹操、還是劉秀、朱元璋,誰有趙匡胤打天下這麼順利。

也許正因為太順利了,趙匡胤或者是史官覺得這樣不能顯示他的偉大,所以就加入了一些故事元素,說明趙匡胤創業的時候也非常艱難,連老爸的朋友都看不上他,讓一顆金子蒙上灰塵,一個英雄沒有用武之地。

敘說這個故事也是說明趙匡胤受命於天,無論怎樣飽經磨難,一定會大放異彩。

史書上為突出這個主題,還若有其事地說,趙匡胤被王彥超打發走後,突然有個仙風道骨的老者抓住他冰冷的手,讓他一路向北,在那個地方會有貴人相隨。

趙匡胤尊囑一路北走,在那裡遇到了郭威,他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

最後的結局叫人感慨還非常暖心,趙匡胤當皇帝后,跟群臣大擺慶功宴的時候,把王彥超喊到身邊,問他說:王叔,當初我去投奔你的時候,為啥要讓我碰一鼻子灰?

王彥超的回答可謂是妙語連珠:我呀,我也想收留你,可是天命難違。你是肩負歷史使命的真龍天子,如果我收留了你,日後你會成功嗎?老天爺非怪罪我不可。這一切不怪我,而是老天爺這個大編劇,早已安排好的。


歷來現實


趙匡胤於960年陳橋驛發生兵變,皇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王朝,但是早年的趙匡胤求職,也是四處碰壁並沒有謀得一個好的差事,在外遊歷的他突然想到了,曾是父親同僚的王彥超,因為此時的王彥超已經是一方大員,官居節度使一職,於是想著靠父親哦薄面,在王彥超哪裡某個差事,不成想王彥超不僅沒給他謀差事,反而給他十貫錢把他打走了,那登基為皇帝后的趙匡胤是如何對待王彥超的呢?

咱們先來說說趙匡胤為和去投靠別人,既然趙匡胤的父親和王彥超是同僚,那為何王彥超是節度使,趙匡胤父親的官職應該也不算低才對,怎麼沒給自己某個差事,反而讓自己去外面求別人呢?這還得從哪位割讓“燕雲十六州”兒皇帝石敬瑭說起,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之位,便以每年30 萬匹布帛和“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的幫助,使自己登上皇帝的位置,石敬瑭建立晉後便稱自己是“兒國”,把小自己十幾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喊“父皇”。

可當石敬瑭當了幾年兒皇帝死後,他的養子石重貴登基為帝,不願意繼續當契丹人的兒國皇帝,想擺脫對契丹人的依附關係,這契丹人哪能同意,耶律德光二話不說,率兵南下直搗黃龍,攻破了晉國的都城汴梁,順帶在汴京過起了漢人皇帝的生活,把自己的“契丹”國號改為”遼“,可此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晉國禁軍的軍官,皇帝死了都城汴梁都給別人契丹佔了,他也就失業了,工資也沒有著落,一大家人的生活還得維持,加上弟弟趙廷美也才剛出生不久,時年21歲的決定為家裡減輕負擔,出去闖蕩江湖謀生。

離家出來的趙匡胤想去投奔的第一人,便是與父親關係不錯的王彥超,此時他是復州節度使(今湖北仙桃),趙匡胤到鳳翔後向王彥超表明,自己的身邊以及希望能軍中謀個差事,王彥超便命人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就是不提安排差事的事,因王彥超治軍嚴謹,不習慣任人唯親給人留下話柄。住了幾天後趙匡胤便找王彥超問及此事,王彥超便命人取來十貫錢贈與趙匡胤,並且好言相勸讓他去別的地方,趙匡胤就這麼拿著十貫錢北上離開了復州。 後來投奔了郭威帳下的李守貞,從此開始屢屢戰功直到建立大宋。

對於王彥超沒有收留趙匡胤,趙匡胤一直暗暗的記在心裡,直到登基當了皇帝以後,有次趙匡胤與王彥超一起喝酒,喝的正高興的時候趙匡胤問王彥超說:卿原來在復州的時候,我去投奔你,你為何不接納我啊?王彥超趕緊跪下說:我那小小的地方豈是真龍天子可以待得,當時陛下沒有留在復州,是老天爺安排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第二天王彥超酒醒後,趕緊上書向皇帝請罪,趙匡胤召見他並沒有治他的罪。太祖與彥超有舊,因幸作坊,召從臣宴射,酒酣,謂彥超曰:“卿昔在復州,朕往依卿,何不納我?”彥超降階頓首曰:“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於小郡者,蓋天使然爾。”帝大笑。彥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諭,令赴朝謁。《宋史·王彥超傳》

沒過多久,王彥超被任命為用興軍節度使,乾德二年(964年)又回到鳳翔任節度使,到宋太宗趙匡義的雍熙三年(986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被朝廷追贈尚書令銜,可見王彥超當年沒有收留趙匡胤,趙匡胤並沒有記恨於他,還是對他委以重任,活到七十多歲去世。


麇子文史


無論你強還是弱,總有看走眼的時候,畢竟人不是神。

王彥超就曾經看走了眼,對於投奔他的趙匡胤,打發了N貫銅錢後,就把趙匡胤送出了大門。還好,錢多少是給了,至少讓趙匡胤在後來的路上,有點吃飯的錢。

幸好,王彥超看走眼了,否則在他的翅膀下,也就是出個差不多的將軍,僅此而已。

那麼,當趙匡胤得了天下後,是如何對待王彥超的呢?

王彥超先被封中書令,後封節度使

王彥超比趙匡胤大13歲,是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老部下。雖然,曾經沒有收留趙匡胤,但趙匡胤並沒有怪罪他,這是為何?原因簡單,因為此人能力確實不錯,帶兵打仗有一手,搞政務管理也不弱。

公元960年,發生了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成為了九五之尊。對於父親的老部下,趙匡胤從鳳翔調到了朝廷(當時任鳳翔節度使),擔任了中書令。這個官有多大呢?這是個正一品的官,是個“國級幹部”,和宰相差不多大。

那麼,從鳳翔節度使,調到京城擔任中書令,王彥超的官職是高了還是低了?從官職上來說,好像高了,畢竟,中書令是個國級幹部,而節度使是一方大員,是地方長官。但是,中書令所能掌控的權力,並沒有節度使多。

總之,王彥超在趙匡胤上位後,並沒有被收拾。

有一次,趙匡胤問王彥超:“曾經內把我打發出門,怎麼個意思?能說說不?”王彥超頓時緊張了起來,趕快回禮說道:“淺水怎能藏住神龍?當日陛下沒有留在小郡,這實在是天意啊!”趙匡胤聽完這樣的解釋,哈哈一笑,就此翻篇。趙帝王胸懷深似海,這讓王彥超怎麼能不賣命?

公元964年,趙匡胤又讓王彥超再次擔任了鳳翔節度使,看來,趙匡胤是徹底信任了王彥超。

趙匡胤始終對王彥超不薄,王彥超晚年 又被宋太宗封為公爵

趙匡胤上了位之後,常常擔心曾經熟悉的一幕再次發生,哪一幕呢?郭威兵變建立後周,自己兵變建立大宋。

為了防止往事重現,趙匡胤在公元961年就來了一撥“杯酒釋兵權”,石守信等人就此解甲歸田。

時間走到公元969年,趙匡胤又重複了那個舉動,那就是繼續削減重要武將的權力,這次是趙匡胤召王彥超與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等同時入朝。

上得朝堂,趙匡胤三下五除二就把眾人的兵權收了。而王彥超的兵權收了之後,被改授為右金吾衛上將軍、判街仗事。

看得出來,趙匡胤對王彥超還是不薄啊!

在趙匡胤的治下,王彥超的命運就是如此了,雖然沒有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也是過得有滋有味,富貴能夠享受,安全能保證。

可惜,公元976年,趙匡胤一命嗚呼,蹬腿上了西天,趙光義上了高位,這就是宋太宗。

王彥超很有幸,在宋太宗主政期間,對其還是非常認可。公元981年,王彥超獲封邠國公。能當一個公爵,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除了"封王”之後最高的待遇,而封王,一般只能皇室字弟。所以說,王彥超位極人臣,能力不錯,運氣更加非凡。

公元986年,王彥超病逝,享年73歲。

雖然,年輕時候,王彥超慧眼不識珠,將趙匡胤打發了出去。但,運氣頗佳的是碰到了胸懷寬廣的趙匡胤,又碰到了認可他的趙光義。這讓他榮華富貴得享,人生安全無憂。


藍風破曉


在史書上,曾記載過趙匡胤的一段落魄經歷,說他在剛出道的前三四年時間裡,始終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主要原因呢,據說是地方上的那些軍政大佬都有眼不識泰山,所以趙匡胤在外面轉了半天,卻沒有任何結果。

比如,趙匡胤曾投靠時任復州防禦使的王彥超,這位王彥超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同僚好友,趙匡胤本想通過這層關係,得到王彥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彥超卻沒有收留他,只是給了十貫錢,然後便打發趙匡胤離開。

表面上看,這段故事被記載得有模有樣,但其實呢,相關內容,根本經不起的推敲。

因為,趙匡胤老爸是帝國中央軍界的資深大佬,據史書記載,趙匡胤找工作時,他老爸的職位是護聖都指揮使,雖然級別只是市師級,但實際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已接近省軍級。

換句話說,這樣一個軍界資深大佬的兒子想找個工作,怎麼可能會四處受拒呢?



事實上,帝國中央軍高級將領的兒子,想在地方軍區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那實在太容易。只不過,作為帝國中央軍高級將領的兒子,真願意從中央軍跑到地方軍去發展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從情理上考慮,以趙匡胤的家庭背景,他以後要追隨的大哥,肯定是中央政府的紅人,絕不會是地方軍界某位不知名大哥。

一切是顯然的,中央是帝國權力的核心,趙匡胤的老爸在中央混了這麼多年,先後經歷李存勖、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劉知遠,每次都準確站隊,才在中央獲得一席之地,他又怎麼可能讓自己的兒子跑到地方軍去混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所謂趙匡胤在地方找不到工作,實際上是趙匡胤四處遊歷和積累經驗而已;或者說,以趙匡胤的家世背景,一直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直到他遇到郭威,才願意在他手下工作。



當然,趙匡胤選擇跟隨郭威混,絕不是偶然,而是以趙匡胤的家庭背景,有資格領著趙匡胤混的人,肯定就是郭威這種地位如日天中的軍界大佬。

對此,趙匡胤也好,趙匡胤的父親也好,都很清楚這一點。這就像咱們現實中找工作,都會做各種分析和對比,以趙匡胤和他老爸的政治頭腦,肯定也會提前做好規劃。

至於史書上之所以會寫趙匡胤早年找工作的各種曲折,主要是為了突出他能當皇帝,那就是老天註定的。就比如史書上說,趙匡胤在被王彥超打發走後,某個老和尚突然跳出來告訴他要朝北走,就會遇到貴人,而趙匡胤朝北走,就遇到了郭威,於是拉開了人生的新篇章。

再後來,趙匡胤當皇帝后,特意把王彥超喊來一起喝酒,然後詢問他為何當初不肯收留自己,這位王彥超就告訴趙匡胤,如果我當年收留你,你會有今天的成就嗎?所以,這一切都是冥冥中天意註定的!



其實,這種類容大家只要仔細去推敲,就自然而然會明白,史官們之所以這樣寫,主要就是為了突出天意,總而言之,趙匡胤當皇帝是命中註定的。當然,這種神話趙匡胤的內容算是比較文雅含蘊的,在民間野史中,為了突出天意,那直接是赤裸裸。

比如,李嗣源剛當皇帝后,曾經常焚香祈禱上天說,我是胡人,被大家擁戴當皇帝,實在是不得已的。所以希望上天早日降生真命天子。於是趙匡胤就誕生了,而且降生時,那就伴隨各種不可思議的事。比如,整個家一片紅光、而且異香逼人,一天都不散,所以趙匡胤乳名叫香孩。

還有,陳傳老祖遇見趙匡胤的老爸,看到他挑著兩個兒子趕路,一時驚呆了。因為這挑著兩條龍走,一邊是宋太祖,一邊是宋太宗!這還了得?於是陳傳老祖說,天下安定有希望了。

其中,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能知道,與其說王彥超用十貫錢打發趙匡胤離開,還不如說趙匡胤壓根就沒想過要跟著王彥超混,人家只是到王彥超這裡遊歷一番;至於這所謂的十貫錢,只是文學上的誇張手法而已,因為趙匡胤作為一個省軍級高官的兒子,會差這點錢用?

當然,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王彥超後來在北宋混得風生水起,北宋建立後,他加中書令,歷任永興節度使、鳳翔節度使、右金吾衛上將軍等職,封邠國公。後來宋太宗上位後,又準其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等他去世後,又被追贈為尚書令。一生蓋棺定論,堪稱完美。


我是趙帥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王彥超,王彥超到底何許人也?王彥超,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著名將領。生於後梁時期,在後唐時期踏上軍旅生涯,後歷經後晉、後漢、後周三朝,直到北宋太平興國八年才正式致仕(退休)。換言之,王彥超退休時,宋太祖趙匡胤和他的兒子已經都死絕了!雍熙三年,王彥超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三歲,在那個時代絕對可謂長壽了。

王彥超真正崛起是在後漢時期追隨周太祖郭威之後。在此之前,王彥超雖然級別不低,但也談不上有多高。因為擁戴周太祖黃袍加身(沒錯,最早搞這事兒的不是宋太祖)稱帝,王彥超得以高升,出任節度使。顯德元年,王彥超又被套上了同平章事的行頭,成為了“使相”。周世宗郭榮在位後期,王彥超調任鳳翔節度使,繼續擔任“使相”,直到“陳橋兵變”發生。

“陳橋兵變”之後,王彥超入朝,算是表態擁護宋太祖吧,因而獲得了加中書令的待遇。後來,王彥超一直在各個節度使任上大轉轉,直到開寶二年被收回兵權,才改任右金吾衛上將軍虛職。太平興國六年,王彥超被宋太祖趙匡義封為了邠國公。兩年之後,王彥超正式“退休”,並被宋太宗特許保留了“退休”前的“工資待遇”。 退休三年之後,王彥超去世,追贈尚書令。

宋太祖與王彥超的過節

按理說建隆元年宋太祖能給王彥超加中書令至少說明宋太祖對他沒有太大成見,那麼他倆的過節從何而來呢?其實,王彥超和宋太祖的關係還是比較近的,他與宋太祖的父親趙弘殷是老同事兼好朋友,或許王彥超還抱過兒時的宋太祖也未可知……

正是因為這一層關係,彼時尚未發跡的宋太祖找到了擔任復州防禦使的王彥超,想在王彥超麾下謀個差使。但是,王彥超並沒有收留他,而且給了他一筆錢,將他打發走了。其實也可以理解,老朋友的兒子來自己這裡走後門,可自己那位老朋友趙弘殷居然沒有提前跟自己打招呼,甚至連一封書信都沒有。很顯然,他根本不知情,是這位趙二公子自作主張來投軍的。戰亂時期,如果趙弘殷這位二公子在自己這裡戰死,自己怎麼向趙弘殷交代?

退一萬步講,就算他命大死不了。在彼時的王彥超看來,他根本不知道宋太祖幾斤幾兩,宋太祖就是一個來走後門的“紈絝子弟”,收留下來,怎麼安置他?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倒不如給您一筆錢,您打哪兒來的會哪兒去吧……我不多這個事兒、不落埋怨。將來對趙弘殷也好交代:“大侄子來我這要參軍,我見是他自作主張、不是你的意思,就給他一筆錢把他打發回家了。”打仗可不是過家家,會死人的!說白了,宋太祖與王彥超之間並沒有太大過節,無非就是到老爹的好朋友那裡走後門碰了一鼻子灰而已。

宋太祖是想羞辱王彥超嗎

說宋太祖多年以後舊事重提是為了羞辱王彥超,個人認為言過其實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好歹王彥超是自己老爹趙弘殷的好朋友,總得給自己已故的老爹一個面子吧?其實,宋太祖舊事重提很可能是與漢高祖劉邦同樣的心態——炫耀。漢高祖曾經跟他親爹說:“爹啊,您以前經常說我遊手好閒、沒我二哥會持家。您說說,現在是我置下的家爺大呀,還是我二哥啊?”說白了,這就是“屌絲逆襲”之後的一種“炫富”。

宋太祖很可能也是這種心態:“王叔,以前我去投靠你,你不收留我,看看現在怎麼樣?我是皇帝,你是臣!”(潛臺詞:“王叔,我厲害吧?你誇誇我呀!”)王彥超到底是見過世面的人,一句“淺水怎能藏住神龍?當日陛下沒有留滯在小郡,這實在是天意啊!”既將劣勢轉為了優勢“不是我當初攆走你,哪有你的今天啊?”又不失時機拍了這位大侄子一個大大的馬屁“你是真龍天子,註定不會屈居人下,這都是天意,就該你當皇帝!”在聽完王彥超的話之後,宋太祖哈哈大笑,這事兒就這麼過去了。

試想,如果宋太祖真是打算羞辱、報復王彥超,會這麼輕易讓他一句話就順利過關嗎?說白了,宋太祖不過就是在王彥超面前炫耀炫耀自己的能力罷了——“你原來覺得我不行,可我現在很行!”這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心態,皇帝也不能免俗……

綜上所述,宋太祖之所以當眾調侃王彥超不過就是一種“炫富”罷了,並不是真要羞辱或者報復王彥超,否則王彥超恐怕很難等到宋太宗給他封國公,不是嗎?因此,這件事過去就過去了,宋太祖並沒有揪住不放,王彥超的結局不是很好,是相當好、非常好!以國公身份壽終正寢、死後還追贈尚書令,還想怎麼樣?基本到頂了……最後順帶說一句,王彥超與“陳橋兵變”期間殺了韓通全家的王彥升沒有什麼關係,他倆並不是兄弟,只是湊巧名字接近而已。


農民工歪說歷史


換做一般人,當初寄人籬下,被人羞辱,當了皇帝以後,肯定要找回面子,甚至把當初羞辱自己的人好好修理一頓,報一箭之仇,但趙匡胤的處理方式卻很藝術。

王彥超,五代宋初將領,後漢乾祐年間,任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北)防禦使,也是主政一方的軍政要員,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曾是同僚好友。趙匡胤年輕時離家外出,闖蕩江湖,但四處碰壁,找不到工作,便來到復州投靠王彥超,希望在王彥超這裡謀得一份好差事。

王彥超熱情招待了趙匡胤,留他住了幾天,卻沒有給他安排工作,反而給了趙匡胤點錢,把他打發走了,這件事給趙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他耿耿於懷。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當了皇帝以後,還沒忘記這件事。有一次,趙匡胤設宴款待大臣,在座的就有王彥超,王彥超這個時候已經是老牌節度使,但在趙匡胤這個皇帝面前,也只有俯首稱臣的份,他特別擔心趙匡胤會拿當初自己怠慢那件事找自己麻煩,可怕什麼來什麼,酒酣之際,趙匡胤突然問王彥超:“朕昔日到復州投靠,你為什麼不肯接納我?”

王彥超聽到這句話,嚇得半條命都沒了,還好他反應挺快,立刻降階頓首,拍起了皇帝的馬屁:“淺水怎能藏住神龍?當日陛下沒有留滯在復州這個小地方,這實在是天意啊!”趙匡胤一聽,好你個王彥超,照你這麼一說,朕能當上皇帝,還得感謝你當初沒有接納我呢?他原本就沒打算懲治王彥超,聽了這句話後哈哈大笑,也就沒再說什麼。

趙匡胤確實是一個很懂得駕馭臣下的皇帝,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隨便找個藉口就把王彥超治罪,但趙匡胤沒有。他知道王彥超頗有治績,口碑不錯,再說人都沒有前後眼,怎能預測未來呢?自己當初也不敢想象後來能當皇帝啊!所以他放過了王彥超,沒有再追究。

不過,王彥超還是被嚇得不輕,他回到地方以後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被抓住把柄。後來,趙匡胤聽取宰相趙普的意見,削弱地方藩鎮勢力,解除他們的兵權,趙匡胤召集了一大幫老牌節度使吃飯。席間,趙匡胤表揚了老牌節度使們的敬業精神,暗示出他們老了,該把兵權交出來退休了,別的節度使裝傻不說話,王彥超卻領會了趙匡胤的意圖,第一個離席跪奏說:

“臣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還鄉。”

趙匡胤聽了很高興,這個王彥超不愧是“老油田”,他親自把王彥超扶起來,表揚王彥超是“謙謙君子”。第二天,趙匡胤下詔罷免了以王彥超為代表的的老牌節度使兵權,王彥超的表現得到趙匡胤的讚許,退休後生活過得不錯,最後善終而亡。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導語:說起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我們都會想起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等故事,我們或許不知道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將領中有一位曾經輕視過落魄的趙匡胤,這個人就是王彥超。

落魄時趙匡胤來投王彥超,王彥超給了十貫錢把他打發走了是怎麼回事?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軍人世家,自高祖趙朓時便在唐朝為官,其後歷經五代,趙匡胤的先輩們都世代為將官。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是一箇中等武將,在哪個改朝換代如家常便飯的年代,趙家也面臨著家道中落的困局。

趙匡胤少年困頓,公元947年,趙匡胤21歲。這一年他剛剛成婚不久便不得不為了生計獨自踏上征程,前往陌生的世界闖蕩一番。

在趙匡胤離家前,父親趙宏殷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兒子做了安排。在父親的叮囑下,趙匡胤去了隨州,投奔父親的好友、隨州刺史董宗本。趙匡胤順利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但他乾的並不開心,工作中受人排擠,最後他選擇了離開。

此後,趙匡胤前往復州(今湖北天門市),這裡有父親趙宏殷的老部下、現任復州防禦使的王彥超。趙匡胤本想在此有安身之所,但不曾想,王彥超根本沒打算收留他這位老首長的兒子,一頓好酒好菜,然後給了幾吊錢便打發趙匡胤出門了。

這位王彥超官運亨通,此後升任同平章事、京兆尹、永興軍節度使等職,在後周對北漢、南唐的戰鬥中屢屢戰功,是後周時期極為顯赫的人物。

為何王彥超如此不識人才,用了區區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

其實這件事不能怪王彥超。

王彥超跟趙匡胤的父親算是舊識可以說是朋友,當年趙匡胤投靠王彥超也是出於這個目的,可王彥超知道趙匡胤少年之時的品行,說實話趙匡胤少年之時就是十足的啃老之人,整日裡做得都是一些鬥雞走狗、喝酒賭錢的事情,王彥超做出這樣的舉動也屬正常之事。

後來,趙匡胤向南,改投到後漢樞密使郭威的麾下。在這裡,趙逐漸展露了自己的軍事才華,併成功幫助郭威奪取後漢政權,建立後周。後又為周世宗柴榮賞識提拔為殿前都指揮使。待到周世宗柴榮死後,趙匡胤見時機成熟,發動陳橋兵變,迫使後周小皇帝禪讓,自己當了皇帝,即宋太祖。

趙匡胤當了皇帝,對王彥超當年輕視自己的過往依然耿耿於懷。

後來趙匡胤如何處置他的?

一日,趙匡胤和眾大臣狩獵,見王彥超也在,隨意問道:

“朕當年曾前往復州投靠與你,為何你不接納朕啦。”

這個問題可不好回答,稍有差池,便可能有殺身之禍,不過王彥超到底是名臣悍將,雖然也十分緊張,仍俯首回答道:

“昔日,陛下曾前往復州,奈何淺水藏不住神龍,陛下沒有留在復州,實乃天意啊!”

趙匡胤聽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究昔日之事。

這位王彥超雖是武將也是機智過人,以巧妙的方式回答了趙匡胤,稱當時自己統領之地乃是淺灘,淺水又怎可困於真龍乎。這樣的回答讓趙匡胤有點尷尬,本來想羞辱王彥超一番找回當初的面子,誰知道這王彥超如此機智,讓人難以找到藉口,說出的話還讓人如此受用。

王彥超後來結局如何?

太祖趙匡胤論功行賞,功臣王彥超任永興軍節度使。又一次和幾位大臣一起陪太祖宴飲,早就打算削減武將兵權的趙匡胤故作感慨:

“卿等皆國家舊臣,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

聰明的王彥超瞬間就明白了宋太祖的心意,立刻表態:“臣沒有什麼功勞,長期以來受皇上您的榮寵,現在已經老了,希望討得骸骨告老還鄉,這是臣的心願。”在座的其他武將怕剛剛到手的榮華富貴就這麼沒了,一再陳說自己的累累戰功。趙匡胤聞言不悅:“這都是過去的事了,你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

第二天皇帝就下旨,免去了一部門武將的職務。

公元981年,68歲的王彥超授封邠國公,兩年,退休。當時在位的皇帝宋太宗授以他太子太師虛銜,兼領右金吾衛上將軍的俸祿。

公元986年,王彥超去世,享年73歲,朝廷追封其為“尚書令”。

總結:俗話說“風水輪流轉”,確實是有道理的。你現在瞧不起的那些人,指不定哪天就能踩在你頭上了,所以說積德要趁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