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都要盯緊心中那頭蠢蠢欲動的野獸

時時刻刻都要盯緊心中那頭蠢蠢欲動的野獸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看完電影《美國田園下的罪惡》之後,頓覺,莎翁之言誠不我欺啊。

電影根據1965年美國印第安納州波利斯的真實案件改編,女孩西爾維亞因遊樂園工作的父母事務繁忙,與妹妹簡妮搬入育有七子女的單親母親格特魯德•巴尼澤夫斯基家暫住。格特魯德的大女兒寶拉未婚先孕,西爾維亞無意中聽到這一消息,失口告知同學,沒想消息洩露。寶拉遷怒西爾維亞,致使其被格特魯德體罰。這之後,酗酒成性的格特魯德將一切家庭問題均歸於西爾維亞的到來,揹著鎮上人將她囚於地下室,並慫恿子女用酷刑折磨西爾維亞。不僅如此,鎮上其他兒童也參與到這殘酷的摧殘中,共同實施了美國曆史上針對個人犯下的最嚴重的罪行之一。

這部電影直麵人性的卑劣和黑暗,尤其讓人脊背發涼的是,參與施虐的竟然是鎮上的兒童。看來人在任何年齡都可以獸性大發。最發人深省的就是,在狂熱的集體犯罪形成潮流時,沒有幾個人能夠獨善其身,在集體的亢奮中,集體裡面的每一個人很容易就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被集體的狂熱吞噬掉,於是,普通大眾就淪為烏合之眾。在這樣的環境中,平時文質彬彬的鄰居轉眼間就變成嗜血的屠夫,昨天還是和藹可親的爺爺奶奶,今天就可以把鄰居家牙牙學語的孩子扔進火堆。

這樣殘暴的事件在歷史上反覆上演,《美國田園下的罪惡》只不過把暴行聚焦在一個小家庭裡罷了。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波蘭裔美國曆史學家、社會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楊·T. 格羅斯 寫得一本書,《鄰人:波蘭小鎮耶德瓦布內中猶太群體的滅亡》,對此現象,這本書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集體性犯罪最容易把人變成魔鬼,而造成集體性犯罪的誘因卻總是有著一個高大上的理由。人們往往喜歡用高尚的理由幹著卑劣的勾當。現在疫情施虐,人心惶惶自不待言。於是就有很多人藉著所謂的情況緊急之名,去任意剝奪他人合法的權利,比如,某小區就集體投票,不許居住在小區中的醫務工作者回家,甚至某些機構也藉著情況緊急的名義公然劫掠別人的財產等等。如果此例一開,所有人都將成為犧牲品,不倫你是否權可滔天。朱學東就說過:“渡過別人的血河進不了天堂,逼人讓渡者就是謀殺。

時時刻刻都要盯緊心中那頭蠢蠢欲動的野獸

此外,對某些人進行妖魔化,把這些人視為全社會的“敵人”,也是集體犯罪的常用手段。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就曾說到

“人們贊同一個消極的綱領,即對敵人的憎恨,對富人的妒忌,比贊成一項積極熱任務要容易一些”,“若要用一個信條將某個集團牢牢的團結在一起以便共同行動的話,那麼將我們與他們對立起來,則似乎是這個信條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簡單說,就是塑造一個敵人,既使殺戮迫害有了一個正當的藉口,也能團結隊伍,一箭雙鵰。如同二戰時的猶太人,如同蘇聯時期的“富農階層”。在《美國田園下的罪惡》中可憐的女孩西爾維亞就被稱為“蕩婦”、“婊子”,在這樣的藉口之下,所有人似乎就有了懲罰虐待她的藉口,影片中有幾個孩子因為對她的遭遇動了惻隱之心,就被同伴排斥,為了被集體接納,這幾個孩子也開始虐待西爾維亞。還有現在網上有些人對某省籍的人喊打喊殺,這也是貼標籤妖魔化的一種,須知,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湖北同胞。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狂熱性的集體犯罪還會重演。

如何避免類似《美國田園下的罪惡》這種悲劇再次上演,除了法律健全,執法嚴格之外,每個人也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能人云亦云,也要時時刻刻的盯緊心中那頭蠢蠢欲動的野獸,畢竟,

人心如深淵,不可直視。


時時刻刻都要盯緊心中那頭蠢蠢欲動的野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