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密探零零发


刘邦杀韩信,有杀韩信的原因;斩英布,有斩英布的理由;放过萧何,自然也有放过萧何的依据。

对待古人,后人们常常有一些误解,以为刘邦功成名就,就要杀尽那些功臣,然后刘姓一家独大,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

从心理层面而言,刘邦越不杀人自然越好,他并没有杀人的爱好,自己当天子,有诸侯守四方,他难道不乐得其成?他不也曾感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吗?

能够少杀一个人,便多一个守四方的猛士,何乐而不为?他也不是动不动就杀人,他也不是逮谁就杀谁,他杀人的原因,都是消除威胁,巩权固位,确保刘姓长治久安。

刘邦当了皇帝,自然希望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大家和睦相处,共享太平。然而,韩信有几个事情是让刘邦很早就起了戒心,并直接导致后来下手剪除。

当年,韩信齐地还没完全平定,刘邦在鸿沟与项羽对峙,正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满腹郁闷的时候,韩信伸手向刘邦要求封齐王,伸手要已经犯忌,还在这个时候要,让刘邦大怒,从此有了戒心。

刘邦打败项羽后,南面而王,从容称帝,随即着手清除项羽残余,而韩信不知就里,却收留项羽大将钟离眛在自己的楚王府,这不说他包藏祸心,有谋反之意,至少与刘邦的意愿严重违背,如果说韩信要求封王让刘邦有了戒心,那么,韩信收留敌人,便让刘邦起了杀心,最后被杀,韩信自身是有原因的。

而英布被斩,则是因为他主动反叛了,平叛杀头,很多帝王都是这么干的。

但萧何就不同了。萧何本来就是文臣,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这是他的工作,他手下并没有建制军队,所以对刘邦不会构成大的威胁。同时,萧何低调,懂得表忠。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萧何几次从容应对。

刘邦与项羽相持京索时,战斗激烈,刘邦却再三派者使回关中,“慰劳”萧何,表面慰劳,实则试探,表面关心,实则怀疑。

萧何在身边人的劝说下,将兄弟子孙侄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送到刘邦军前效力,表明与刘邦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和忠心,刘邦大为高兴,危机迎刃而解。

后来,刘邦在外平叛的过程中,又十分突然地将萧何由丞相重用为相国,加封食邑,安排专门的卫队给他护卫,萧何知道刘邦又不放心自己了,不但推辞封赏,还捐出家产,作为军费,刘邦欣然笑纳。

为了消除刘邦的戒心,本来公正立法的萧何,甚至低价强买民田、民宅,还放高利贷,自损形象,让刘邦安心。

萧何为了让刘邦放过自己,也实在是殚精竭虑,煞费心机。让刘邦“独独放过”,确实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帝国的脸谱


早在刘邦是平民百姓之时,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就非常亲密,而刘邦起义之后,萧何对自己的定位就始终非常清楚——他就是要当二把手。

当刘邦攻克咸阳之时,别的将领都去争抢财物,只有他去秦朝丞相府搜集秦朝的律令、图书、地图等等。刘邦发动垓下之围消灭项羽之后,曾经想评萧何为第一功臣,而大臣们都不乐意,说我们整天披坚执锐,刀头舔血,凭什么让一个文职官员当第一功臣。

刘邦的解释是:“第一、像打猎时一样,追逐狡兔的是狗,指挥狗的则是人,你们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第二、你们顶多带着两三个家人一起追随我,而萧何则在我身上押了全族数十口人的姓名;第三、我常常打败仗,但是萧何始终坚守关中之地,有他在,我才能在惨败之时仍然可以东山再起。”所以,刘邦最终把萧何封为酂侯,位居大汉开国第一功臣之位。

然而,刘邦和萧何这两个老战友,也曾经出现嫌隙——在萧何献计出掉韩信之后,就有人去他家吊丧,说他要大难临头了,在经过这个门客的解释之后,萧何才想明白——即便是生死之交,也难免在权利和利益面前决裂,于是他开始自污名节,想方设法让长安城的老百姓说他的坏话。刘邦虽然曾经囚禁萧何数日(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但其实是对萧何更放心了。

在汉初众多功臣之中,论名节萧何虽然比不上张良,但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国史通论


刘邦也不是逮谁就灭。

韩信英布都是有封国的,比之赏给萧相国的不知大了多少。韩信英布有了自己的封国就容易跟刘邦生出二心,关系不好处,天天的你猜忌我、我猜忌你。别说异姓王,就是同姓王最后也要闹得不可开交。做王的唯恐皇帝的夺了自己国,皇帝则生怕做王的造自己的反。一边想,这几个都不老实呢,得控制。又一边想,怎么办,步步紧逼啊,不是我负他,原本就是他负了我,老子不要太被动,反了吧。韩信英布都是这么反的,就是结果都没干过刘邦吕后。

而萧何,那么老老实实,那么兢兢业业,一直力求与刘邦保持同心同步,这样一个人为啥要杀他呢。



小生不乖


英布天生反骨,韩信自命不凡。

反观萧何,自起事便不嫌弃刘邦草莽出生,死心追随,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全力助推刘邦霸业。

这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然而如何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这真的很难!但收起自己的锋芒,适时谦卑是一定没错的。


大道亦可至简


从个人能力和经历上看,萧何虽然贵为丞相,执掌全国行政事务,但毕竟是个文吏,没有带兵打仗经验,危险系数相对比较低。而韩信,英布,彭越等,本身是非常优秀的将领,又先后称王,割据一方,是事实上的土皇帝,随时有可能宣告“独立”。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当然要先拿下“异姓王”。

从忠诚度上看,“异姓王”有向中央“要权”,接命令不执行的“前科”。而萧何跟刘邦是铁哥们儿,为了解除刘邦的怀疑宁愿“自黑”。

从社交能力看,萧何虽然总领百官,但是很受百官的支持,拥护,爱戴的。“萧规曹随”就是证明。但是以韩信为首的诸侯王就太狂傲,太不会做人了,刘邦把告密信一公开,没有一个人怀疑信的真伪,纷纷要求“坑竖子”,就是不会做人的恶果呀。


厚黑掌门


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后见之明的问题,无数的理由可以凭借时间的优势解释已经被揭晓的谜题,而且都可以令人觉得的如此完美,以至于仿佛美国的股市---成功的预测了美国经济五次经济危机中的九次!所以,哪怕是后见之明也需要理清事实与臆想的边界。因此不妨从韩信、英布如何不容于刘邦来回看萧何之幸运在何处。

一、韩信、英布的不幸

韩信、英布以及彭越都是中途加入刘邦阵营“同功一体”的人物,战功之大足以让刘邦裂土封疆来回馈,垓下之战前刘邦不得的不用张良计许以封地才换的了韩信、彭越的支持,或许这也不过是让他们划定了较大的葬身之地。《史记》中对韩信和英布的被害都是突兀的指出“被人告发谋反”以至最后丧命,但是这里不能忽略的细节是韩信、彭越都直接死于吕后之手,只有英布是兵败后被长沙哀王吴回(吴芮之孙) 派人诱杀,与其说是刘邦不容韩信和英布、彭越,不如说是吕后不容此三人,尤其是彭越本已经被刘邦只判流放,却被吕后蓄意除掉。由此观之,韩信、英布所以见害大致归因如下:其一都是中途加入刘邦,不能与之产生更为密切的情感共鸣;其二都极具战斗力并富有战功,为刘邦、吕雉所忌惮,而且刘邦对韩信的防范应该是自始至终的;其三彼时项羽已除,大有“鸟尽弓藏”的意味,刘邦临终时吕雉问的是萧何之后谁可接替,但没有问周勃后谁可接替,很大程度可以理解为对武将的排斥至少是压制,而此策略应该更早的开始执行于项羽被除掉之后。

二、萧何的幸运

萧何至少曲折的避开了某些陷阱所以可以更长久的走下去,首先萧何与刘邦有布衣之好,刘邦到咸阳服役萧何赠款最多“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以至于刘邦大封功臣时刻意对萧何偏袒,这样的特遇是绝无仅有的; 其二萧何没有带兵的经历,其以小吏封侯甚至被司马迁所嘲笑“录录未有奇节”不容易引起刘邦以及吕后的忌惮,更为重要的是萧何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没有和吕后对立,不至于遭到吕后背后的嫉恨和暗算;其三是萧何懂得自污以自保,《史记.萧丞相世家》中多记记载了萧何自保的方法:刘邦带兵在外,萧何遣自己子弟随从出征以示忠诚;刘邦征讨英布,萧何故意收受贿赂以表无异志;刘邦欲除韩信,萧何不惜以自己的名誉为诱饵欺骗韩信踏进吕后的圈套;其四、萧何的理政能力为刘邦和吕后所依仗,不仅表现在战时萧何可以为前线输送源源不断的兵源跟是表现在吕后问计刘邦时,独独提到丞相如何选人,唯恐萧何留下的职位无人可以胜任;其五萧何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在言及后世儿孙时,他说后世贤达就会学习我的简朴,不贤达有再多的财产也会为人所得,这虽是对后世的豁达态度也可看做是对其当前处境的忧虑。

当初刘邦下问自己何以和天下时,对高起、王陵批判项羽“得地而不予人利”的否定也许就注定了韩信等人命运---否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必然要重新划分原有的蛋糕以及享用蛋糕之人的归属。


夜读史听雨眠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农民的身份,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抛开他自身的原因不谈,还有不小的原因是身边人的帮助,最出名的有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人,可是在刘邦称帝之后,设计处死了韩信,为何留下了功高盖主的萧何呢?

刘邦成年之后,在沛县的泗水担任亭长一职,和当时任县长吏掾的萧何关系处的很好,后来刘邦起义,萧何更是放弃了安稳的生活来帮助刘邦,因为萧何精通律法,善于谋略,在外忙于征战的刘邦将他视为兄弟,留他在驻地服侍太子,发布命令,为前方将士提供粮草等,完全的把后勤方面交给了他。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不懂户籍、土地方面的问题怎么处理,萧何就主动请缨去处理这些事情,他先将秦朝的律法研究透彻,然后探访民情,改革了许多律法,且新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民生和国家发展的律法,这一举措赢得了百姓的一致赞扬,一时间萧何的名声高过了汉高祖刘邦。虽然刘邦是个有恩必报的人,但也是一个不允许别人背叛他的生性多疑的人,萧何的名声越来越大,都危及到了他的地位,这让他内心很不爽,一直都在暗中派人盯着他。

高祖十年的时候,夏阳候举兵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去镇压,留萧何在国内安稳后方,但就是在打仗的空档,都有眼线随时向刘邦汇报萧何的一举一动。而此时恰逢韩信犯了错,吕后在和萧何商议过后,设计将韩信处死了,刘邦对萧何又进行了大肆的赏赐,萧何很开心,觉得刘邦是在肯定他的做法,就欣然的接受了众人的恭贺。可是这一切被他的门客召平看出来了,劝他把赏赐都退回,更要闭门谢客,否则会找来杀身之祸,萧何虽然疑惑,但也照做了,果然刘邦知道之后很高兴。

高祖十二年的时候,刘邦再次出征去镇压造反,萧何留在国内一心为百姓做事,为百姓改善生活条件,百姓很是爱戴他,刘邦更生气了,觉得他这是在为篡位做准备,已经暗中做了准备,可是不久之后却收到了众多百姓联名举报萧何的陈情书,说是萧何压榨剥削他们,要求把他换掉,刘邦心里瞬间就平衡了,在百姓心中,自己才是那个可以为他们当家做主的人,瞬间就忘了要处理萧何的决定。

其实这两次能够安全脱险,主要还是归功于萧何爱惜人才的原因,手下诸多的门客都是一心追随他的,自然会替他认真揣测汉高祖的心思,为他出谋划策,这也是萧何能够在刘邦和吕后手下存活的最主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