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義與利己主義,如何取捨?

引言

《心》是日本文壇巨匠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它的背景是日本社會由明治時代過渡到大正時代的轉型時期。當時西方拜金主義和自私自利的自我本位思想佔據了社會的主流。

作者通過對年輕時期知識分子先生和k的描寫,反映出當時在日本社會急劇轉型的時期下青年人對於愛情和親情,人性的善惡和在處理自我關係方面的思考。

這部作品也寄託著作者的文學理想,希望通過文學創作讓日本民眾的個人意識覺醒,給青年人善良的指引,讓他們處理好個人自由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部作品即便是對於當代的年輕人也是富有教育意義的,值得我們去重新翻閱獲得力量。

《心》:道義與利己主義,如何取捨?

進城的孤獨

作品中的先生、k都是20歲時來到東京求學和生活的。20歲還是一個年輕的時期,年輕也意味著涉世未深,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未知。初來到東京的他們,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在心裡受了非常大的碰撞,產生了一些迷茫和不安。小說中這樣描寫道:

“剛來城市裡的先生和k。像是從山裡捉來的動物似的,相互依靠在獸欄裡觀察著外界,我們畏懼東京和東京人。”

東京是一個大都市,而他們兩個卻在一個小角落,又身處異鄉,只好彼此依靠在狹小房間裡,對窗外的世界充滿了迷惘。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他們充滿了自卑和怯懦,他們覺得還是寧靜的鄉村,更讓他們有依靠,城市讓他們感到格外的孤獨。

也就是說,城市讓他們背離了農村故鄉,這是一個追求理想實現理想的過程,但是這城裡和鄉下的差距,也要求他們在精神和物質上要接受考驗。

《心》:道義與利己主義,如何取捨?

愛情的痛苦

先生和k曾失去家庭的親情,在城市裡無依無靠,又正值青春,所以當遺孀的年輕女兒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時,他們的心裡起了絲絲漣漪。

先生在求學期間,愛上了美麗的小姐,儘管對男女間美好的感情有嚮往,但他過往的經歷讓他保持著謹慎和小心,始終不願意對小姐表白。當小姐突然來訪時,先生他坐立不安,非常的慌張。雖然多次試圖想向夫人和小姐表白,但是卻沒有說出口,擔心被拒絕。即便小姐主動親近他,夫人也試探性的提出了關於小姐婚嫁的問題,先生卻還是違背了自己的內心躲避下去,錯失了良機。這就給k提供了機會。

k是一個典型的宗教信徒,為了信仰他沒有遵守養父的意願學醫,所以被開除了戶籍。他實際上又和生父在事實上斷絕了關係,陷入了經濟和精神的困境。k在先生的請求之下搬入了民居,融入了先生的生活,在先生的幫助下,他的內心逐漸被融化。他原來雖然對女性藐視,但後來也主動提出了女人是不應該受到藐視的。畢竟是愛情萌發的年齡,他也對小姐心生好感和愛戀。k在追求道義和戀愛中彷徨不安,所以忽略了先生的感受,對先生直言對小姐的愛慕,還請求對方的指點,給先生帶來了痛苦。

兩位年輕人陷入了感情上的對立。

《心》:道義與利己主義,如何取捨?

信仰的搖擺

除了愛情上的痛苦外,他們也經歷著信仰的搖擺。先生與k的學生時代正值戰爭期間,這一時期明治天皇面臨西方殖民地化的危機,所以要急速實現近代化。日本政府在當時藉機鼓吹和宣揚武士道精神,讓大學生們沉迷於對道義與修身的追求。

比如k就是當時大學生群體的代表。他苦讀聖經,背誦古蘭經,犧牲一切,不惜與養父生父決裂,但經濟的窘迫與精神的迷茫使他心力憔悴,過度的勞累又使他神經衰弱。他一直焦慮不安,覺得自己的未來沒有前途。也許就是這種追求道義的內心焦慮和孤獨使k走向了毀滅。

道義這個詞看起來非常的高深,對年輕的人尤其有一種神聖感,讓他們被一種崇高的情操所支配。先生和k其實作為當時的大學生,就對精神和道義抱有一種狂熱感。

先生年少時聽信了父母的話,對叔叔充滿信任,但是後來叔叔搶奪了他的財產,先生才知道,金錢會使人心生變。由於在金錢上蒙受了親人的欺騙,原本純潔善良的先生的一生軌跡發生了改變,自此他開始懷疑他人,心門緊閉,精神恐慌到接近病態。

《心》:道義與利己主義,如何取捨?

由於當時的社會轉型,政府積極向西方思想學習,所以當時西方中的自我本位價值觀湧入的社會,也伴隨著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思想。

k為了追求到所謂的道義,一切都無所謂,甚至不惜欺騙養父,用他寄來的錢走自己喜歡的路,雖然k具有獨立自主的性格,但是他無視了親人,也背叛了朋友。在追求小姐時,完全不顧先生的感受,給他帶來傷害。k的道義心和自尊精神也反襯出了他的利己主義,只關心自己的好壞和個人利益。

先生在被騙去家產後對周圍人產生警惕性懷疑,雖認為自己有著與不與周圍人同流合汙的純潔與正義,但是到了關鍵時刻,他還是變得和旁人一樣卑鄙和自私,成了偽善的陰謀家。先生放棄了對內心道義的追求,最後選擇了利己主義。先生得到了婚姻上的勝利,卻因背信棄義在人格上永遠敗給了k,最後終日借酒消愁,沉浸書海,脫離了社會,深深的愧疚與悔罪之心,早已使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心》:道義與利己主義,如何取捨?

在這部小說中,從k的自殺和先生的懺悔中,我們可以讀出夏目漱石想要借這個悲涼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人性的自私和存在的道德問題,如果想要走出內心的困境,克服人的自私心,就要順其自然,捨棄小我,實現大我,這才是解決內心痛苦的最根本途徑。

儘管《心》這部作品已經距今有許多年,但對當今經濟迅速發展,心態日益浮躁的國人,尤其是對進入城市的大學生們也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讀這本書我們要理解個人主義的內涵,我們要懂得如何處理他人與自我的關係,要保持在金錢面前堅守道德的品質,讓自己處於平衡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