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40):武则天是不用找水军的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33)

武则天怎么一步步从李治手里夺权,这几乎是一个谜。老大之争可不是开玩笑的,试看美国今天打压中国,无所不用其极。康有为闹变法,扬言要‘杀他几个二三品大臣’,话糙理不糙。李治自己跟元老派斗,杀了何止几个大臣?连皇后和舅舅都送上西天。

武则天的夺权不一样:不显山不露水,静悄悄就实现权力转移。偶尔有点小风波,很快便轻松化解。难道事情到她这里,就成了例外?

这种事没有例外。之所以波澜不惊,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史书隐瞒。中国的史官文化,向来是‘为尊者讳’。领导们勾心斗角,能不记就不记。尤其武则天后来做了皇帝,当年跟李治斗争那些黑历史,谁敢乱写乱传?等她下了台,后面皇帝都是这两人子孙。老爹老妈、爷爷奶奶、太祖太婆的旧账,谁好意思去翻?

第二个原因,是武则天手段高明。

有一种人,天生就懂政治。事后看,武则天从头到尾抓了两件事:一是搞宣传,二是拉队伍。

干大事,宣传很重要,对武则天,宣传尤其重要。

古人讲名与位、现在讲人心向背,其实都是讲一个合理性、正当性的问题。你有理,或者大家认为你有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人人希望站在有理的一边。

而武则天向来,都是不太有理的。

作为太宗侍妾,她当李治皇后就不合理;作为皇后,参与朝政又不合理,更别提后面革掉李家唐朝的命、建立周朝了。

当然,合不合理是个相对概念。别人觉得没理,武则天肯定不这么想。阿Q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武则天说:“姓李的做得,我做不得?”存在即合理。说到底,这是个舆论导向、或者说话语权的问题。舆论宣传重要就重要在这里。武则天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打赢这场舆论战。

舆论战,也不是那么好打的。不然,怎么有人花钱请水军呢?武则天很幸运,她不用找水军,身边就有一个最大的流量明星:李治。

接下来,她重点干了两件事:一是多上镜多曝光。李治请客她也请客;李治封官她也给赏;李治表率种田,她表率养蚕;李治探望老干部,她也上大臣家慰问。总之借着皇上这个热点,多给自己充流量。

第二打造正面形象。领导放权给手下,最担心的什么?肯定担心他以权谋私。如果放权的对象是老婆呢?那就是担心她偏袒娘家了。武则天看准这点,玩了个一石二鸟之计。

古代有‘议亲’一说,就是照顾家里人的意思。武则天做了皇后,娘家人、主要是她几个同父异母及叔伯兄弟,自然而然跟着沾光。有越级提拔的,也有派了肥差的。不过实际上,武则天跟这些人关系并不好。当初父亲去世,这帮人对她态度很差。只不过当了皇后,总要摆点与民同乐的样子。现在李治叫她在朝廷里拿权办事,她就萌生拿这些人作牺牲品的打算。

有打算不一定马上行动。活该这几个人倒霉,他们非但没有察觉到危险、夹紧尾巴做人,反而作死往枪口上撞。

某天,武则天母亲杨氏请这些人吃饭,酒席上说:“你们还记得当年的事吗,没想到有今天的荣华富贵吧?”

她那意思:当初你们这帮臭小子怎么对我们娘俩的?现在我们大人不计小人过,对你们够意思吧?

本来她是长辈,讲的也是事实,大家顺水推舟认个错不就完了。看他们怎么回答的:

对曰:‘惟良等本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揣分量才,不求贵达,岂意以皇后之故,曲荷朝恩,夙夜忧惧,不为荣也。’

武惟良是武则天堂哥,大概也是这帮人里的头,由他作代表发言。他的意思很简单:我们做官是沾老爹(叔叔)的光,跟你们没关系。你说的荣华富贵,我们根本也不稀罕。

大唐往事(240):武则天是不用找水军的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我们不打算对武惟良作道德上的评判,因为搞不清楚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好妄谈谁对谁错。但他既然说到做官,那么就照官场的规矩说话。这种行为放到官场上,用一句话形容: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秀肌肉的行为都是自取灭亡。

打击立刻到来。‘皇后乃上疏,请出惟良等为远州刺史。佯为退让,其实恶之也。’武则天立即打个报告,把这几人贬出京城,到偏远地方做刺史。

‘佯为退让’,就是假装树立一个大公无私的形象,好叫李治放心;‘其实恶之’,实际在报当年的旧怨。没多久,她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死在任所,武元爽再次获罪后,流放海南岛而死。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