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典型“抗疫進行時

從1月初開始啟動並不斷提升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等級,相關組織體系及針對性措施亦不斷完善,香港尚未出現2003年非典時確診人數規模性爆發現象。但受一系列社會經濟長期性因素影響,香港此次防疫壓力仍不容小覷

香港“非典型“抗疫進行時

截至2月14日中午12點,香港累計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為53例,死亡1例。


《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文 蘇琦/編輯

“同心抗疫,注重衛生。嚴禁吐痰,違者罰款。”從2月初開始,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下稱“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開始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掛出相關宣傳標語。於此同期,在香港多處住宅樓電梯間內,亦貼出了由該署提出的防疫指南,包含向廁所內的U型聚水器定期注入清水等多項內容。

在抗擊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期間,上述標語及指南,是香港防疫體系運作逐漸顯明的標誌。一系列防疫宣傳動作背後,距離香港官方啟動相關防疫流程,已過去一個多月時間。其運作也從預警、加深認知、出臺政策及建立架構、管控進出香港人流,逐漸有序細化到社區防範等多個領域。

受近期家庭內傳播確診案例增多等原因影響,截止2月14日中午12點《財經》記者發稿時,香港累計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為53例,死亡1例。與臨近城市相比,香港的各類病例數仍有一定差距,亦未顯現出2003年非典疫病傳播期間的猛增跡象。但因疫情尚未過去,加之一系列獨特的社會經濟等長期性因素影響,香港特區此次抗擊疫情的壓力仍不容小覷。

“非典型”抗疫流程

2003年間非典疫病傳播期間,香港曾被列為疫區,最終確診1755名感染病例,其中299人死亡。曾經歷這一時期的港人在提起“淘大花園”多人感染等相關事件時,大多心有餘悸。

教訓慘痛。為吸取經驗,特區政府曾成立“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專家委員會”,聽取多位權威專家意見,並由他們撰寫了一份長達253頁,名為《汲取經驗 防患未然》的報告,以檢視醫療體制的缺失,並提出瞭如何加強公共衛生措施的多條意見。據《財經》記者獲悉:其中包括多條建議,比如“當局應檢討處理疫症的應變能力”,並加強“個人防護裝備”等物資的準備工作,以及加強相關隔離中心的建設等。

一系列的相關報告及反思,使得香港的公共衛生體系的效率得以不斷提升,期間亦曾經歷2009年豬流感襲港等事件的不斷考驗。在應變能力方面,香港從政府到民間均難言已做好萬全準備,但在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防控過程中,就防疫體系的啟動時間及流程等方面而言,已表現出與17年前不同的一些“非典型”方面:

2019年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發佈相關公告稱調查發現27例病例;同日,湖北省成立“不明原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同日,香港公立醫院系統呈報5例相關病例。

當日晚間,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召開專家會議,公開香港將開始啟動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於出入境口岸加強健康監察措施,轉介懷疑個案到公立醫院接受隔離治療;提醒前線醫護人員提高警覺,並致函私家醫生及私家醫院加強留意並轉介懷疑個案。其同時提醒市民:出現呼吸道病症應戴口罩及求醫,並報告外出記錄。為保持個人衛生應勤洗手等。次日,香港多家傳媒開始跟蹤報道相關疫情。

2020年1月3日,香港開始提高防疫層級。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日下午到高鐵西九龍站視察出入境口岸預防措施時稱:除高鐵站外,香港機場也加強預防措施,往來武漢航班加強清潔,並消毒機場客運大樓;1月5日,特區政府開始加強整體抵港旅客防控工作,香港衛生防護中心亦擴大監測範圍;此外,因每日有兩班途徑武漢到香港的高鐵列車,從1月6日晚上起,香港額外採取措施,用手提式紅外線測溫器檢測這兩班車的所有旅客。

相關抗議流程逐漸走向體系化的標誌,是在1月4日晨7時左右,特區政府正式公佈的《對公共衛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準備及應變計劃》(下稱“應變計劃”),將香港的應變級別分為戒備、嚴重及緊急,即時啟動嚴重級別應變。

與之相配合,林鄭月娥在1月7日時指出:會按迅速應變、嚴陣以待及公開透明三大原則應對這場疫情。此外其亦就防疫規則方面提出,“我們需要有更穩妥的法律基礎,可以採取其他防控及防疫行動,當局也會有更大的權力和權限,去隔離和檢疫涉案病人。”

特區政府的一系列預警,在此前後開始在市民當中產生明顯效果。據《財經》記者觀察,對各類疫情消息比較敏感的香港人此時已出現搶購口罩情況,部分店鋪斷貨。而在香港北部的一些區域,不少學校也響應相關呼籲,提升防控措施。

據國務院相關部門網站官方消息顯示:為強化技術交流,應港澳臺地區相關部門請求,1月13—14日,武漢市衛生健康委接待了港澳臺地區專家組實地考察。該專家組對疫情防控與應對處置、醫療診治、病原檢測等進行了全面考察,並實地參觀了疾控機構的實驗室和收治病例的醫療機構。

1月15日,特區政府派出的專家組考察團成員回港後通報疫情最新進展。因疫情有擴大蔓延跡象,特區政府決定繼續擴大監測範圍,並於1月25日時將簽署應變計劃的級別提升至最高的緊急狀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變化得很快,情況非常嚴峻。”林鄭月娥當日再次提醒稱。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不斷傳播,香港對於如何防疫的關注範疇亦深入到應如何限制人員進出:1月27日起,除香港居民外,香港限制湖北省居民以及任何過去14日到過湖北省的人士進入香港;1月28日,特區政府公佈七個方面的防疫措施,控制疫情主要手段是大幅兩地跨境人員流動;1月30日零時起,香港西九龍站及紅磡車站口岸將關閉。

為進一步整合口岸管制區,2月4日零時起,香港羅湖、落馬洲、皇崗口岸及港澳碼頭被暫時關閉;2月8日凌晨開始:所有從中國內地入境香港的人士,不論國籍,都要接受強制檢疫14天。

香港“非典型“抗疫進行時

2月8日凌晨開始:所有從中國內地入境香港的人士,不論國籍,都要接受強制檢疫14天。


分層防疫體系

隨著全國範圍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擴散,加之確診案例仍在不斷增多,香港各項防疫措施亦在不斷升級。其主旨亦從不斷壓縮香港與內地跨境人流,逐漸深化到加強及完善自身醫療體系準備等方面。而以前述“強制建議14天”政策落地實施為標誌,香港開始將防疫的主要精力聚焦於如何阻止疫情在社區蔓延或爆發。

從行政組織架構方面來看,按照林鄭月娥在1月25日公佈的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為提升抗疫機制和組織架構,特區政府目前設立督導委員會暨指揮中心,其下設四個工作小組,分別為疫情防控工作小組(制訂處理感染個案的策略,以及與內地有關部門及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密切聯繫)、應變行動工作小組(統籌各相關部門抗疫)、公眾參與工作小組(推動社會各界一起參與抗疫)、以及由政抗疫傳訊工作小組(負責迅速、有效地將最新及準確的信息傳達予全港市民等)。該督導委員會暨指揮中心下亦會設有專家顧問團,向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提供專業意見。

經《財經》記者多方採訪及分析,目前香港特區的疾控防疫及醫療體系所涉及的人群,則大致應可分為以下幾類:普通市民,易感染人群,感染者,疑似病例,與感染者曾密切接觸但未出現感染症狀者。

除先後多次向普通市民發出防疫預警外,對於易感染人群,從1月2日起,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下稱防護中心)已分別向幼稚園/幼兒中心、學校、安老院舍、殘疾人士院舍及醫院發出了相關提醒信件。至今該中心向前述不同對象發出的中英文類似信件計有30封左右。內容涵蓋最新的各類進展、應該實施的措施,以及提高應變級別等內容。

對於疑似病例,按照目前香港的醫療安排:各個聯網醫院均有負氣壓隔離病房、受過相關培訓的醫護人員,並有化驗室支援,都可處理確診個案。在加強監測計劃下,需化驗的病人都會先收入負壓病房隔離,但隨著個案增加可能會轉而先收入監察病房,病房內床與床間會有1米距離、最少每小時6次換氣,並加裝空氣過濾儀器,員工亦會穿上全套保護衣,減少院內感染。

對於被確診感染人群,根據特區政府醫管局的應變計劃安排:目前香港的確診病人會被送往瑪嘉烈醫院的傳染病中心處理,其後確診病人會由7個醫院聯網的主要急症醫院分別接收。《財經》記者近日在位於香港葵涌地區的瑪嘉烈醫院外發現:該醫院地勢較高,旁邊即為香港葵涌貨櫃碼頭。除少數救護車輛駛入駛出醫院外,附近已經幾無行人,來往就診者亦為數不多。

除上述居家隔離及醫護安排之外,目前香港在抗疫過程亦非常重視通過檢疫中心,用以安排曾與確診患者有密切接觸但仍沒有病徵者。而這也是前述《汲取經驗 防患未然》報告中所著力提醒的一點。

爭議與漏洞

2月13日,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宣佈:因應疫情,香港學校將繼續停課,不早於3月16日復課。

對於“手停口停”的香港普通市民來說,如何在不停工的情況下儘量照顧家長孩童,只是他們在此次防疫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所能直接感受的不便之一。如何找到靠譜的口罩,則是幾乎每個香港市民均在關心的話題。

近期持續發酵的口罩“短缺經濟”,已經使得香港市民開始更加關注哪家連鎖店或者哪個團體“神通廣大”弄到了口罩派發或者低價售賣。多個商鋪門外的告示內容,亦從“今日口罩售罄”變為“今日口罩、火酒、消毒紙巾統統售罄”。即便如此,亦有人不惜連夜排隊,只為爭取“萬一有貨賣”的可能性。

市面上並非全無供應。從今年農曆春節前後至今,各式口罩已從混亂的搶購變成了“有價有市”,只不過價格逐漸由每盒二百元(五十個外科口罩,此前價格不過數十元)左右的價格,變成了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大家不願意買這類口罩,一是價格實在太誇張,二是高價也無法保證是正貨,大家寧願花點時間排隊在大店門口等。”有香港市民如此對《財經》記者解釋稱。

與澳門從近期開始的居民憑身份證每10天到指定商店購買10個平價口罩相比,香港卻至今為止沒有公佈是否可保障老弱傷殘人士的口罩保障計劃。故而在堅持“小政府、大市場”調控思維的香港,“政府應該出手管控價格嗎?”也成為全港幾乎皆在議論的話題。

此外,在應對商場、住宅區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區域內出現規模性爆發方面,也被普遍認為是香港當前疫情防控的核心薄弱環節之一。

2003年非典時期,淘大花園曾出現過“疫劫”的部分原因,是因居住密度較高,其浴室面積也非常狹小(約3.5平方米),每當有人使用浴室時,關上的門及運行中的抽氣扇能造成較強的負氣壓,驅使帶病毒的小液滴通過地臺排水口進入浴室,隨後附著在各種物品的表面上,比如地毯、毛巾、洗手間用品等。

因人多地少造成的居住壓力,亦造成了香港多年來存在大量居住在設施相對老舊的公屋,甚至“房中房(港稱劏房)”內的家庭。在過去十多年間,因種種原因限制,香港人煙稠密的市區舊樓內的劏房總數比之2003年時有增無減。部分劏房廁所更不設窗戶,空氣不流通下可能會增加傳播病毒機率。

2月11日,防護中心發佈消息稱:其正在積極跟進“康美樓”兩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個案。作為公共房屋的康美樓於1986年建成,2月10日時,在該樓內居住的一名62歲女性被確診為香港第42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1月30日時,香港確診的第12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同樣居住在該樓內。經相關初步調查顯示:第二個確診案例所居住的房間內糞渠(排汙管道)與排氣管相連,而排氣管沒有密封。

因吸取淘大花園“疫劫”教訓,香港的多個家居清潔及消毒指引當中,都會強調要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U型隔氣口)等。但對於相關業界提出的在建築物條例中加入分隔糞渠及廢水渠、高低層分隔排水渠等建議內容,目前仍未完全執行。人群居住密集前提下,病毒可能帶來的傳播,將給香港各級防疫體系帶來持續性壓力。

不僅如此,因屢屢出現“鄰避效應”,在檢疫與感染病例曾有密切接觸者時,香港亦仍難言輕鬆。香港特區政府目前已安排麥理浩夫人度假村、鯉魚門公園度假村,以及北潭湧度假營轉為檢疫中心。

今年1月時,特區政府亦曾提出在粉嶺暉明邨擬撥出大樓作隔離中心,但最終亦因種種原因無法執行;隨後特區政府曾在2月初時宣佈將用位於香港特區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內的翠雅山房,作為香港的第四個檢疫中心。

雖亦經歷了翠雅山房臨近地區的居民抗議及地區議會特別討論及投票等阻力,近日在安置康美樓約100名居民緊急疏散時,翠雅山房已經被啟用成為臨時檢疫中心。而這亦被解讀為:在處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時,特區政府的行動力正在不斷提升。

此外令香港市民亦稍顯安心的,是2月12日醫院管理局公佈的一則好消息:在香港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中,一名患者已經出院,數名情況穩定的患者相信也可陸續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