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应成为当前战疫情稳经济重要抓手

聚焦疫情阻击战 本报记者 周子勋

抗击疫情、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是当前中央和地方工作的重大任务。

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扩大需求成为提振经济的“牛鼻子”

如何做好抗击疫情、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中央已经释放出重要政策信号:积极扩大内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恢复正常生产活动、帮扶企业走出困境,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当下突出任务和工作要求。

王青说,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来看,由于诸多市场需求被按“暂停键”,导致整个经济运行特别是消费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扩大内需成为短期内提振经济的“牛鼻子”。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对创新创业的牵引作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中央强调扩大内需的重要背景是疫情形势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目前,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实现了连降,理论上可以逐渐进入‘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新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晓光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内需是应对疫情影响的短期稳定性政策。王青也认为,积极扩大内需既是稳定恢复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中长期来看,都是必要和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工作。

工作重心要随“疫”而变转向稳定经济

会议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王青表示,各地方和各部门要根据疫情防控阶段的变化,逐步把工作重心转向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的双目标,特别是要把一定的精力和资源投向促进经济社会稳定上。既要避免复产复工复学过程中出现疫情的反复,也要避免过度防控导致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受到影响,要找到均衡点。

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因地制宜、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保住企业,保住就业,保住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和“元气”。

张燕生指出,保持战略定力非常重要。面对当前形势,地方政策要把短期扩大内需、中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性政策工具箱统筹兼顾。

刘晓光也称,各地方和各部门要消除懒政心理,不能坐等疫情结束才着手恢复经济活动,而要有统

筹兼顾之谋和组织实施之能。

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是扩内需的关键

“应对疫情,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从需求来看,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王青指出,一是要继续做好疫情期间重要战略物资和居民日用必需品的应急保供工作;二是要提前做好疫情缓解和解除后一段时间的预防措施;三是要关注此次疫情中需求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四是要把对需求和对消费有长期促进作用的好的做法、好的制度、好的机制固化下来,同时加快推进消费及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五是要围绕扩大需求特别是新消费存在的短板,加强基础设施、消费设施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刘晓光认为,现阶段的关键问题是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这是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当前,稳增长的重点在于稳内需。

在稳投资方面,必须将中期视角的预期管理作为各项政策的重要抓手。一是启动民间投资是稳投资的关键,核心在于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性企业投资资金的可获得性仍是投资启动的重要工作。三是除继续落实好现有的减税降费政策外,进一步提高企业先进生产设备减税抵扣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力度。四是在进一步明确财政纪律和市场规则的基础上,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从短期来看,国家依然需要准备一些投资项目包以防止投资增速的过快下滑,疫情冲击下保持政府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的相对稳定依然较为重要。

在稳消费方面,减税降费从生产端向消费端和收入分配改革过渡,调动居民消费积极性。一是积极落实个税改革方案,切实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二是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三是针对疫情对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冲击,做好针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补贴预案,防止宏观经济波动对低收入阶层的过度波动。四是制定对中产阶层消费启动战略,特别是消费升级的促进战略。

张燕生也建议,扩大内需,一是要做好科学防控疫情;二是要消除恐慌心理,加强预期管理,恢复消费支出;三是出台逆周期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四是完善公共卫生和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五是推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