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失荆州是刘备无谋诸葛亮少智吗?

用户6502379185851


荆州失守完全是关羽大意所为,跟刘备诸葛亮毛关系都没有。

话说当时东吴吴大主孙权把攻打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吕蒙之后,吕蒙一开始并不想攻打荆州,因为他非常清楚,荆州的守将关羽武功高强,想拿下荆州谈何容易,而且吕蒙还得知荆州军马早已有所准备,沿江还布置有多个烽火台,于是吕蒙就心生一计,当面拒绝吴主孙权有些不妥,于是事后就令人告知孙权说自己得病了。


孙权知道后,便派遣自己的女婿陆逊去探望吕蒙,这个陆逊是个聪明人,他就识破了吕蒙装病的把戏。于是二人协商怎么攻破荆州,首先陆逊接替吕蒙屯守陆口,并且派人去荆州给关羽送信,信中对关羽是一顿奉承,并且陆逊还提到自己不是关羽的对手,吕蒙都不敢前来与将军对抗,何况现在又病了,我区区陆逊岂敢与关将军较量。反正信中大概的意思就是让关羽大放宽心,一时半会不会攻打荆州的。

关羽这个人傲慢无比,自以为是,这在三国演义里面是出了名的。所以当他看完信后,立刻就对东吴放松了警惕,而且最不应该的是关羽居然把大部分兵力调往了樊城,根本没有把吕蒙、陆逊放在眼里。


没过几日,吕蒙看到了时机,关羽的大部分军队已经调离了荆州,这时候攻打荆州是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吕蒙离开集结军队,并且把战船乔装打扮成商船的模样,成功骗过烽火台的守兵,像荆州发动突然袭击。此时的荆州守兵大部分已经被关羽调去攻打樊城去了,所以吕蒙没费多大劲就攻破了荆州。就这样因为关羽的大意,荆州失守。

套路,完全是套路啊!吕蒙这一招太狠啦!荆州失守,完全是关羽的错,所以碍不着刘备和诸葛亮,跟他们俩一毛钱关系也没用。


刘备和诸葛亮曾经交待过关羽,要严守荆州,不要大意,可惜关羽骄傲自满,最终酿成了大祸,把那么重要的军事基地给受丢了。你说这不是你关羽的错,难不成还能说是刘备、诸葛亮无谋少智吗?

其实荆州失守,除了关羽的大意之外,也不得不说吕蒙的计谋太阴险了,我觉得主要是陆逊送给关羽的那封信起了作用。


任驰赢天下


刘备集团失去荆州,主要的责任是关羽没有大局意识,是他格局太小。没有从整体全面的考虑问题,只考虑到局部的问题。逞一时的匹夫之勇,结果是把刘备集团的整体利益都损害了。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规划设计的战略布局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关羽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实施。所以失去荆州与诸葛亮无关,但是肯定是刘备人事安排有责任。如果当时派谨慎小心武功高强的赵云镇守荆州,就不会失去荆州的。


下面看看诸葛亮是怎么给刘备规划设计全局战略布署的:

《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理想挺丰满,现实很骨感。诸葛亮是设计的完美无缺,但是刘备用错了人,关羽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布署去认真的去执行,结果是打乱了蜀汉的全体布局!

关羽在刘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无怨无悔的追随他。后来取了荆州,刘备只能派自己最信任的人镇守战略要地荆州,是不能派后到集团的赵云去镇守。所以说荆州的失守与诸葛亮无关,主要责任是关羽,还有刘备用错了人。


隐者康司马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失荆州其实真的和刘备没有什么关系,和诸葛亮更没有关系

关羽出兵发动襄樊战役,就是发力过猛收手不及。后方防线崩溃荆州丢失。我们不说演义,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说的。刘备发动西线战事,为了牵制曹魏兵力,命令关羽出兵佯攻襄樊地区,并没有让他发力猛攻。没想到关羽出兵就往死打,战绩一再扩大,膨胀了他的心。在关羽看来曹仁的战力也不过如此,要是再加一把劲就可以拿下曹仁,顺势进击曹魏腹地。自己就可以立下不世奇功,可是他的自大和狂妄害死了他自己,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把荆州守军全部调上下面前线,致使荆州防守空虚,给了孙权可乘之机,偷袭成功占领了荆州全境。

关羽的失败荆州的丢失就是他自己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的后果。和刘备诸葛亮没有关系,关羽要是听刘备的话只做佯攻,不动用荆州主力,只用少数兵力做牵制。那荆州就不会丢,自己也不会兵败身死。刘备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他特别会用人的人。关羽和张飞都是他手下大将,但不是刘备的义弟,在正史上没有记载的。他看中关羽具有封疆大吏的资质,才会让他镇守荆州。只是后来接连的几次胜利,让关羽的自信心极度膨胀,丧失了初心,才会失败。

说一下诸葛亮当时在干嘛呢!诸葛亮其实没有出现在战争的前线,没有直接参与战事策划。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的人是法正,自从庞统死后刘备的谋主就是法正,并不是诸葛亮,这时的诸葛亮在成都给刘备做后勤,自始至终就没有参与战事,所以荆州的丢失跟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

都说关羽曾经在兵败之时求助刘封,可刘封并没有出兵救援。是刘封见死不救坐看关羽败亡,其实这也不是史实。事实上刘封是刘备养子,关羽只是刘备手下将领,他是没有权利命令刘封的。所以不存在刘封见死不救之说,也不存在关羽求救之说。即使关羽求救,刘封出兵,那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两地距离太远没等兵到关羽早就已经败了。


雨夜构想


刘备和诸葛亮就是第一责任人,刘备集团是其实就像梁山一样,基本上是以黑社会的方式统治的,诸葛亮其实和吴用一样,战术手段还行,战略部署不行,不管是三气周瑜,还是骂死王朗,所用手段根本不为士人集团所认可,曹操一直骂其诸葛村夫,贾诩绝对是三国第一毒士,招数够阴险的,但感觉比诸葛亮大气多了,刘备和诸葛亮简直是黄金搭档,刘备早期起家时到处投奔,有点名望的诸侯基本跟了个遍,没一次是真心的,地盘先骗了徐州、后来又染指荆州,最后又从刘璋处搞了益州;诸葛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直鼓动刘备坐这类事,或许白手起家的都这样吧!

刘备的所做所为是被当时的士族阶层所不齿的,所以蜀国后来人才逐渐凋零,没有能人愿意投奔他们,鲁子敬多次向诸葛亮讨要荆州,诸葛亮怎么应对的,拖字诀,耍不讲理的,关键嘴上一直答应归还的,跟东吴的矛盾越来越深!

关羽毕竟是武将出身,荆州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扼住喉咙之地,三国都想要,曹魏和孙吴勾结算计关羽,他哪里守得住,败亡是迟早之事!

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的土匪习气来了,举国之力报仇,诸葛亮关键时刻劝不住,夷陵之战把家底输光了,刘备集团的政治手腕与曹魏差距太远了,荆州之地当时可以有条件让给孙吴或者分一分部分给它,连吴抗曹才是唯一正确大计,不然两国都没得玩 ,历史果然给了曹魏机会,最后是曹魏完成了统一,最后司马家的做了主人而已!

跟秦灭六国一样,一旦涉及国家利益时,很容易被强大对手各个击破,引以为鉴吧!


普渡闲人


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

我认为是关羽自作主张,因为我们在《三国志》上查不到刘备或者诸葛亮授意、授权或者命令关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记载。这么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刘备下的命令,或者说是诸葛亮向刘备的建议,应该是有记载的。所以襄樊战争的发动很大可能是关羽的自作主张。但是,刘备没有反对。因为刘备如果反对,该有记载;或者刘备根本就不同意、强烈反对,关羽就打不了这场战争。所以刘备的态度可能是默许,甚至是赞成。因此,刘备对此也应该负责任。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责任?诸葛亮没有任何责任。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不是刘备集团军事行动的决策人。虽然诸葛亮现在已经担任了军师将军,但是这个军师将军和我们理解的那个军师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后世理解的军师就是摇着鹅毛扇,在旁边出谋划策。而诸葛亮的这个军师将军是什么时候当的呢?是刘备得到了成都以后,任命他为军师将军,实际上是升了一级。因为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现在升格为军师将军,任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这个时候的正式职务是左将军,左将军他要开府,他有一个左将军府,这个府里面的事情由诸葛亮总理。并且在刘备外出的时候“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去打汉中,诸葛亮替刘备看家,守着成都,供应粮草、供应援军,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务。所以他没有责任。

有人提出,诸葛亮难逃其咎。因为关羽攻打襄樊是按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在行动,所以诸葛亮也有间接的责任。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战略规划,不是实施方案,它是一个总规划。规划有总规、有详规,还有实施方案。何况诸葛亮并没有向关羽直接下达命令要关羽去进攻襄樊,而且诸葛亮也没有这个权力直接下达命令,他有什么责任呢?第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里这个将军指的是刘备了,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确。它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天下有变,那么请问,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天下有变吗?没有。第二,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也说得很清楚:“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这个上将可能心目中指的就是关羽吧。“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是两路出兵,同时进攻。那么襄樊战争的时候,并没有两路出兵。

所以不能说关羽的襄樊之战是实施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相反,关羽的行动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关羽没有很好地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

综上分析,可以确定失荆不是诸葛亮少智,他跟这件事没关系,管不了。刘备对失荆州有责任,但是是用人的问题,不是谋略的问题。


NaX


结论:

荆州之失,当然不能归因于刘备无谋,诸葛亮少智。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演义小说,荆州之失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关羽的个性原因,导致孙刘联盟出现裂痕。促使孙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战略联盟而失去的。

导语:

荆州对于蜀汉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诸葛亮《隆中对》就明确提出了荆州志在必得,选择关羽驻守荆州其实也是蜀汉最好的选择。因为荆州这片战略要地必须要由一个能力出众的人来驻守,关羽从能力上无疑是最好的人选。只可惜关羽为人过于骄傲,导致荆州丧失。荆州的失陷,也意味着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分析:

  • 荆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1. 从战略位置上来看,荆州是蜀汉抵挡外敌的门户。荆州一地,东可以扼制孙吴的扩张,北可以阻挡曹魏的进攻。同时,荆州还是蜀汉东出北伐的战略支点,诸葛亮在《隆中对》有这么一段原话: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足见荆州的战略位置之重要性。
  2. 荆州是蜀汉重要资源重地。荆州仅南郡、武陵、零陵三郡人口就已经超过百万,这对于人口并不富裕的蜀汉政权来说是最大的财富。兵士不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蜀汉的发展。除了可以提供兵源外,荆州还是蜀汉政权重要的经济支柱,发展是离不开钱的。
  3. 荆州作为刘备起家的地方,蜀汉管理层许多都是荆州人士。蜀汉高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失去了荆州,那些从荆州起,一直追随刘备的人就成了无根之水,不利于人心稳定。


  • 蜀汉是如何失去荆州这个战略要地的

  1. 关羽的个性因素加速孙刘联盟破裂,促使孙曹联盟形成。糜芳与傅士德因为关羽平素的轻慢与关羽产生了嫌隙,推动了他们的背叛。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关羽在攻打樊城失败之后,不得不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
  2. 蜀汉集团上层,没有意识到孙权夺取荆州的决心,也没有及时发现到关羽所面临的危机。缺乏危机意识,导致蜀汉在荆州面临紧急情况时,没有做到有效救援。
  3. 蜀汉兵力有先天性不足,关羽攻打樊城几乎带走了荆州的大部兵力,可这个兵力只有七万。与兵源丰富的曹魏集团比起来,差距是无法弥补的。


  • 蜀汉是否有完全之策可以保荆州不失

  1. 如果想保荆州不失,那么必须要孙刘联盟不破裂。从表面上看,孙刘联盟破裂是因为关羽个性问题引起的。可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即便没有关羽的个性问题,孙刘联盟也必将会因为荆州的归属而破裂。孙刘双方对荆州都是势在必得的,刘备不可能放弃荆州,而孙权也想得到荆州的全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个道理无论是孙权还是刘备都明白。所以针对荆州的战争迟早都会爆发。一旦爆发,曹魏集团的立场就会影响战争的局面。对于曹魏而言,蜀汉刚刚击败过他,这一因素会促使曹魏集团站在东吴一边。这样一来,荆州失去依旧是必然的。
  2. 荆州选择关羽做军事主官有没有问题呢?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无论从威望、能力、忠诚多角度考量,关羽都是驻守荆州的不二人选。关羽的确存在个性上的不足,可蜀汉本身人才储备就不富裕,没有多余的人可以替换关羽,可即便换了别人,做的也不会比关羽更优秀。
  3. 如果荆州面临危机时,蜀汉及时救援是否可以保荆州不失。在这一点上我只能说是暂时可以保住荆州,可蜀汉本身就兵力不足,一旦救援荆州,其他方面又会出现空缺,这样一来势必会产生新的危机。


结语:

荆州之失,是一个无解之局。关羽的个性只是加速荆州之失。以蜀汉的实力想保荆州无虞需要的客观因素太多了。《隆中对》的构思的确具有战略眼光,但诸葛亮过于乐观了。所谓的天下有变,太多的依赖外在因素。即便孙刘联盟本身,也会随着蜀汉的日渐强大而走向破裂。这一联盟只要走向破裂,荆州依然会失去。蜀汉没有足够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到荆州战场上。一旦荆州战场投入过多,势必导致新的问题出现。荆州之失,与其要把责任归咎于关羽或者刘备、诸葛亮,不如说那是天下大势的走向,蜀汉从建立之时起,就没有争夺天下的实力。


画外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想必大家对这首《临江仙》都有很深的印象,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杨洪基老师的演唱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经典,永恒的经典。


再言春秋


失荆州主要是刘备识人不明,任人唯亲所致。刘备让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曾反对过关羽脾气~(现在话说就是傲娇),不适合处理曹刘孙三方面的关系,但因初来乍到又没有别的合适的人选才作罢。果然不久,关羽大意失荆州落了个尸首异处的下场!



仲林0901


引言:

丢失荆州不是刘备无谋诸葛亮少智,是刘备贪心在作怪又或者说刘备准备放弃关羽和荆州了。

个人认为荆州的丢失是迟早的事,刘备夺取西蜀以后荆州就变成了孤军,武力支援不能及时到达、后勤补给又不好运输,靠荆州几郡又不能做到自给自足。

荆州再慢慢的消耗蜀汉

刘备在荆州只占有三郡的地方,而荆州军大约有四万到五万人马,以三郡之地之地养这么多的兵马造成了支出大于收入的形式,那么缺少的部分就需要益州运送补给。蜀道崎岖运送补给非常的困难,加上运输的时间较长这会给益州造成负担。

益州地势复杂群山环绕,有了这层天然屏障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荆州确没有这样的地理优势只能依靠重兵把守。荆州的总体情况是在慢慢的消耗着蜀汉,对于蜀汉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贡献和作用。

刘备、诸葛亮了解荆州对于蜀汉是一种负增长,但是刘备没有选择将这三郡归还东吴,将荆州数万大军及三郡百姓迁移回益州。这就是刘备的一种贪心,宁可原地踏步也不愿舍弃累赘。


荆州的丢失可能是出现了极端的现象

首先关羽攻打襄阳是刘备要求的,让关羽出兵佯攻配合益州军。结果关羽不甘心当配角,一战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中原,吓得曹操都有了迁都的避关羽锋芒的想法。但是这时的刘备是不是也产生了什么想法很值得怀疑。

大意失荆州时,有两个关键人物可以改变荆州丢失和关羽被杀的情况,一个是刘封另一个就是马超。

关羽曾经两次派兵求援刘封,第一次刘封见关羽水淹七军进展顺利拒绝出兵,第二次时廖化前去求援刘封依然不出兵救援导致关羽、关平被围力竭而被活捉。

关羽、关平在临沮被斩首,而临沮是马超驻守的防区。但是整件事发生的时候马超却在成都,没有在驻地。荆州方面打的轰轰烈烈,刘备肯定会知道,无论是成是败派遣马超返回驻地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刘备没有这么做。根据种种现象来看可能出现了两个情况。

第一、荆州的一切事物决定权刘备早已经封赏给关羽了,荆州方面的一切行动刘备都不能掌握甚至掌控。


第二、关羽秉承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执行刘备的命令,让刘备产生了舍弃的念头。

总结:个人认为丢失荆州并非刘备、诸葛亮缺谋少智。最有可能的是刘备贪心或是刘备对于关羽的种种产生了异样的看法。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单从战术层面而言,失荆州,刘备是第一责任人。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刘备集团对士卒的控制力能够和曹魏相比,那么防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和士仁也很难说可以和他们手下的将士一同投降。

如果士卒没有离散、逃跑,关羽在失去江陵和公安之后不至于像丧家之犬一样到处逃命。而当初关羽围曹仁时,曹仁手下的士兵为什么能够拼死抵抗,因为他们的家人作为人质生活在曹魏的统治中心,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但是作为关羽的顶头上司刘备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丢掉荆州的责任主要应该由刘备承担。

东汉末年庄园经济的发展,很多士兵都成为将领们的部曲,直接听命于所属将领,实现对军队的强有力控制是汉末枭雄们的必然选择。

东汉豪族的兴起,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封闭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门生故吏、宾客、少年、游侠、刺客对大大小小的地主们的人生依附越来越大。各地的大族豪强参与到群雄争霸的混战之后,成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对他们的部曲拥有绝对的控制力,根据时局的变化选择加入哪一个更大更强的军事集团。谁能更好、更强地控制手下的这些大小军阀们,谁就能够成为一方霸主。显然,就这一点而言,刘备相比曹操差距太大。

曹魏集团的人质制度产生的凝聚力更强。

曹魏实行世兵制,部下的士兵及其家属称作“士家”,世代为兵,军队主力的家属被强迫迁居到邺城附近,如果前线士兵厌战叛逃,就会将他们的家属处死。不仅对士兵如此,对待投靠他的大小军阀,也要求他们提供人质到邺城。对待态度暧昧的地方势力,也要强迫他们送质子,以此来增强对他们的控制。

当关羽在荆州征战的时候,凝聚力、战斗力强的部队都跟随刘备征伐汉中,根本没有注意到荆州兵的离心力,这才导致在孙权大兵压境之时,与关羽历来不合的守将,一点抵抗都没有就纷纷投降。

荆州江陵、公安几个城池对于刘备来说,属于边郡,按说怎么也不应该允许士兵和守将的家属同在荆州。试想如果守将的家属都在成都的话,又怎么会出现两个城池和大量士兵离散的情况。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责任只能由刘备来承担。

相比曹操,刘备在治国、治军方面基本没什么政治手腕。

刘备以仁义著称,历经磨难才拥有自己的地盘,手下的各种势力派别太多,针对他们的离心没有及时运用政治手腕增加对他们的控制力。

身为人主,必须具备军事家、政治家的洞察力和果断性。生逢乱世,不仅需要慈悲心肠,更要具有霹雳手段。从后来的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来看,这些都是刘备的政治、军事能力不足造成的。





小龙i说历史


朱子彦认为,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这还要从诸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然而,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关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朱子彦接着指出,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建安十九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为平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闻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恐关羽不悦,派费诗往关羽处,同时拜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听了此事后,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如此狂妄,诸葛亮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讨其欢心呢?朱子彦认为,这正是诸葛亮工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就不悦”。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王夫子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朱子彦认为,诸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 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十分清楚,然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冒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