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會“哭”的老闆十萬加


1


應對危機,資金緊張的企業,最終要往這三個方向解決問題:


第一:申請成本減免,通過申請減稅、房租等成本減免,活下去。

第二:搞到錢,通過借款、貸款、變賣其他資產形式搞到錢,活下去。

第三:另闢蹊徑,用新的方式開展業務,以維持公司正常運轉。


疫情之下,會“哭”的老闆十萬加


事實上,這段時間,大多數企業都在這三個方向上努力了,國家和地方也出具了相應的政策來輔助。但僧多粥少,政策只能輔助緩解一定的經營壓力,最終還是要在業務運轉和資金週轉上解決問題。


核心問題:短期要解決週轉,長期要解決業務運轉。


短期資金週轉,方式很多,主要還是融資、貸款等,但缺錢的不是你一家,所以競爭也很大,前提是需要良好的信用基礎和擔保能力。長期業務運轉,則是繞開疫情,走線上路線,儘快復工復產,這需要調整公司結構,新增線上部門,加大品牌投入。


有沒有一種快速助推這兩個問題的方式?還真有!


2

2月1日,當一位深圳製造業老闆剛剛在朋友圈寫下“今年太難了,希望疫情快點結束”的時候,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的一篇題為《西貝賈國龍:疫情致2萬多員工待業 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3月》的專訪刷爆了全網。


隨後,各大主流媒體跟進,關於西貝更多的新聞出街,當西貝把自己袒露在公眾面前的時候,西貝的品牌也得以大面積曝光,成為了“積極應對危機,但依然有點無力”的代表企業。


這次大面積曝光,對西貝來說,積極作用非常明顯。


一週後,西貝餐獲得了浦發銀行4.3億元的授信,其中1.2億元已於2月7日到賬,貸款利率比基準利率低。西貝董事長賈國龍表示,在這期間主動找上門來為西貝提供幫助的不止浦發銀行一家,另有多家銀行也都表示要為西貝提供貸款,還有投資機構要注資入股。西貝的合作伙伴也預付5000萬元,買了西貝的餐券以表支持。


即使這樣,受到疫情影響,西貝還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但得到各種幫助之後,它一定是最後倒下的那一批。因為西貝得到的,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些,海量媒體的曝光,各種資源,玩法也多種多樣。


疫情之下,會“哭”的老闆十萬加


得益於這次曝光,西貝的線上業務開始遞增,很多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要買一份牛大骨支持西貝。與此同時,西貝的大量空閒員工,暫時被安置到阿里系的盒馬鮮生,一定程度減緩了成本壓力。


更大的價值應該在後面,借勢成為超級IP之後,疫情結束也會引發銷售暴增。


3


西貝莜麵村本身很會營銷,它的乙方是上海華與華,國內營銷界的老司機。


到了2月,疫情拐點遲遲沒有出現,媒體開始把很大一部分焦點放在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上,這個時候,需要大量一線的鮮活素材。


主流觀點認為,這次疫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很多企業將舉步維艱,尤其是比較重的線下實體店,因為無法正常開業,也沒有什麼顧客光顧,大多數店鋪每天都是虧損的狀態,難以為繼。


疫情之前,由於經濟大環境本身不好,處在下行期,不少企業已經開始裁員過冬,現在又遇上疫情肆虐,工作難以展開,成本卻每天都在消耗,可謂雪上加霜。


這些觀點,需要一系列鮮活的例子來論證。


如果這些例子能結合實際的經營數據,讓大家看到清晰的支出和收入對比,要活下去非常不容易,那將是很多媒體關注的,同時也會引起很多人共鳴。


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的這篇專訪,把自己的經營狀況、規模、虧損情況,說得清清楚楚,讓所有人明白,像這樣的品牌,也因為疫情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真實的例子,董事長口吻,略帶悲情,印證了大多數的想法,因此引發巨大的共鳴。


4


像西貝這樣”會哭“的企業,不止一家。


魅KTV的創始人吳海,本身就是個創業網紅,在西貝賈國龍的專訪走紅後,吳海通過自己的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題為《哎,我只是個做中小微企業的》的文章,也刷爆了朋友圈。


這篇文章相比賈國龍的專訪,羅列的數據更加詳細,談及的問題更加清晰,剖析了魅KTV在業務開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且帶了吳海獨特的煽情,同樣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和共鳴。


儘管吳海在文章的最後聲明不是為了獲得貸款寫這篇文章的,在這裡我也無意揣測吳海的目的。但一個事實是,這篇文章像吳海此前很多文章一樣,火了,跟著火爆的,還有“魅KTV”這個品牌。


通過這篇文章,很多人知道了“魅KTV”,知道它的不容易,知道它的經營模式,知道了老闆吳海的情懷,知道了“魅KTV投了3千多萬研發的AI和虛擬現實的產品將在4月推出”…….


另一個刷爆社交媒體的企業家,則是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他的方式不是“哭”,而是“反哭”,在深夜拍一段深情視頻。這段視頻裡,束從軒跟大家分享老鄉雞的損失狀況和抗議決心,高潮點是手撕員工不要工資的聯名信,從情懷的角度鼓勵員工共克時艱。


束從軒這段視頻不一定是炒作,但一定是一個很漂亮的PR行為,該視頻火爆後,已經有多家銀行主動聯繫老鄉雞。網民反響也非常強烈,紛紛表示對老鄉雞支持。


疫情之下,會“哭”的老闆十萬加


5


自媒體人@南七道 表示:為什麼老闆和創業者要學會公關?你看北方的西貝賈國龍,邀請媒體做個採訪,馬上就得到了銀行5.3億元貸款,魅KTV的吳海,一篇求救的文章,瞬間刷屏。而更困難的深圳製造業的老闆們,只會在朋友圈裡發“努力”“加油”。


不會“哭”的廣大中小企業老闆,缺乏話語權,有苦無處可說,應對各種繁瑣的問題,只能乾著急。


貸款,如前面所說,銀行看重的是信譽和擔保能力,沒有名氣的品牌在信譽上很難證明自己,將面臨繁瑣的評估程序,最後不一定貸到款。


開展線上業務,是需要品牌和人才基礎的,平臺給到的流量扶持都是常規的,對業務的轉型並沒有太大幫助。疫情期間是一個線上轉型窗口期,但也要發出聲音,才會被聽到,才會吸引相應的資源和客戶。


這兩個問題能同時拉出一堆需要解決的難題。


這些難題,西貝賈國龍通過一篇專訪就解決了大部分問題,貸款到位,資源追隨,供應商開綠燈。


而沒有話語權、不會“哭”的老闆,可能會直接在一個問題上就栽倒,比如復工,工廠需要走繁瑣的防控流程,給相關部門提交各種表格,做出相應的防控設施,接著要解決原料供應,貨款、物流……而這只是其中一個問題。


6


會“哭”,不一定能解決企業的根本問題,但的確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武器。


“哭”,其實公關的一種形式,上面提到的西貝、魅KTV、老鄉雞,都是非常重視公關的企業,在企業的內部和外部,都有專門的公關營銷體系。


公關不只是應對負面,在越來越互聯網和社交化的今天,公關更多的作用是跟客戶保持溝通,讓客戶在情感上成為企業的一部分,從而不斷獲得客戶的支持。


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情感連接關係,而不是乾澀的買賣關係。


賈國龍的專訪,吳海的文章,搶先“代表”了疫情之下的企業,成為了網民心中對抗困難的“典型”,從而在情感上產生了鏈接關係,更多的客戶、更多的資源,會向他們導過來。


這一切,源於他們會“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