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前言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絕大多數人宅在家裡,一門不出,二門不邁,朋友間不聚會、親戚間不亂跑,實在想不出如何打發這無聊的時光。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當人們閒到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朋友圈時常會刷到以“無所事事”為主題的“經典視頻”,“雷人語錄”、甚至各種各樣無聊得不能再無聊的“行為藝術”……

在家自斟自飲;在廚房做飯炫技;在客廳的魚缸裡釣魚;憋得發慌,和樓對面或者上下鄰居喊話、“吵架”;在家和孩子玩互動遊戲; 還有就是把十幾年前的“老電影電視劇”惡搞;跳一跳七八十年代的老舞蹈……諸如此類等等,不怕你做不到,只怕你想不到,行不驚人死不休,足以表示出你被無聊折磨得“生不如死”。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看得出來這次沒有無病呻吟,大家是真的閒得發慌。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日子平淡如流水,再煎熬也得過下去。

既然無法選擇,何不把書架上早已塵封的書籍打開來看看?何不把手機“收藏夾”裡堆積成山的“國學乾貨”翻出來曬曬?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沒事讀《詩經》,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今天我們就以大家最熟知的《蒹葭》、《關雎》為例,簡單地淺析一下詩經的語言魅力,與讀者分享。


孔子在《論語•八佾》中一語道破天機——《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處處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另一位清代文化大家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也說過:“《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認為:既然古人給《兩首》如此高的評價,可見它的藝術魅力,今天我僅僅從語言方面,初略談談我之拙見。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詩經的語言特色

  • 樸實無華——突顯其語言本色美

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詩詞家,文學理論家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所言:

“《蒹葭》是一篇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但凡讀過《詩經》的人不難發現,雖然是幾千年前的詩歌,但並不晦澀難懂。可見它的語言如“出水芙蓉,自然雕飾”,沒有人為的華麗詞藻,不過分雕琢。以華美絢麗見長,而以拙撲自然不加雕刻為本。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在語言上保持了質樸自然的本色,確確實實地做到朗朗上口,脫口而出,無矯飾妝束之態,語語如在訴說家常。而其情感正因為這種樸實無華,更顯得一往情深。諸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簡簡單單幾句話,便將抒情主人公百折不撓,為情不惜代價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另外一首名篇《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這幾句詩明白如話,簡潔純樸,而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的形象,躍然紙上,令人難忘。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王國維 《人間詞話》捲上:“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

《詩經》兩首就是如此,既無典故,也無代字,但正因為這樣,才更為形象、鮮明、生動、傳神,使人有見語如見人,感同身受的效果。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 重章疊句——語言音樂美

著名文學評論家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三章只一章,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餘音。”

如果稍有音樂常識的人,都會明白這便是詩歌創作中的“音樂美”。如同後世所說的“陽關三疊”,一句三嘆,和“梅花三弄”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結

《詩經》這兩首就是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全詩往往只變換數字,迴環往復,短歌低吟,餘音不絕。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 《蒹葭》終篇以“蒹葭”和“白露”起興,步入眼簾的是一個對“彼岸伊人”痴心不改的守望者。不管是起興還是對抒情主人公執著於“伊人”的描述,都採用了重章疊句、反覆詠歎的手法。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泜”

“……溯洄從之,道阻且在,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 重章疊句,樸素生動地描繪了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痴心。雖然“三章只一意”然而回環重疊,一詠三嘆,對彼岸世界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加上蒼茫、朦朧、悽清、虛靜的秋意秋味,都在重重疊疊的詠歎中昭然、豁然。
  • 這樣的手法,更加突出的是抒情。表現出主人公百折不回,為了愛上下而求索的堅強意志,在詩歌的深婉悠長中,表達得更為真切感人。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再例如《關雎》中:“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直接上章“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反覆疊唱。

其中“流之”、“採之”、“芼之”,僅換一字,表面上寫“荇菜”流動無方,實際上突出“窈窕淑女”求之不得的憂思。

這裡的重章疊句運用,突出主題起到很好作用,強化感情,同時還有效地增強詩歌的節奏感與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

小結

重章疊句的語言形式,使詩的語言音韻委婉悠長,一唱三嘆,餘音繞樑,嫋嫋不絕,而詩情便在這種迴環往復當中得到最完美的體現與抒發,取得生動傳神的效果。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 情感真摯——語言性情美

?明人江盈科在其《雪濤詩評》中也曾指出:詩本性情。若系真詩,則一讀其詩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見……這充分說明了詩要有真性情才可稱得詩美。而詩的真性情又通過詩中人情感真摯,吞吐自然,不假雕飾流露得到體現。

如:《關雎》描寫了男子對窈窕淑女熱烈奔放毫無顧忌的愛情直白,由“寤寐求之”以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寫出了男子對正當、自由的愛情生活的大膽追求。

如:《蒹葭》這首詩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正因為這份執著,才變得高貴迷人,才散發著動人的芬芳和韻致,讓人嚮往,令人感動。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詩經》體現出了勞動者之間淳樸健康的情感,這種感情無不出自純真樸質的本心,無不是最熱切坦誠的情素,赤裸裸情感,如一朵純潔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人以莫大的審美感受,讓人感受到詩的性情美。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如是說

《詩經》的語言藝術有自己獨特之處,獨特之美,一言以蔽之:美在本色,美在音樂,美在性情;吟誦這些幾千年前優美的文字,傳唱那些古老的歌謠,一言以蔽之: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回味無窮。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結論

  • 《詩經》,之所以能夠被一代教育家孔子認定為“語言學習的教科書”,就連教育自己的兒子都說:“不學詩,無以言”,由此可見詩經的意義。
  • 除此之外,這部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經過千年的洗禮流傳至今,為後世文人墨客所傳誦。
  • 正是是因為《詩經》是先秦漢語的傑出藝術作品,有著非常顯著的語言魅力,陶冶著華夏子孫的靈魂,使中華民族無愧於“詩的國度”,文明的搖籃。


讀《詩經》,品味樸素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語言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