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军队为何打不过少数民族?10万军队为何被匈奴轻易击败?

觉而正心


我们看电视剧里,古代作战影响胜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粮草,也就是军粮。古代军人的军粮吃什么呢?从军粮上,其实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为什么汉族军队和游牧民族作战时,常常处于下风。

古代军队的军粮只有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单调。我们现在觉得吃馒头就够单调了,古代甚至连馒头也吃不上。玉米是明朝之后才传入中国的,水稻基本上在北方很少见,小麦也是宋朝以后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汉人的主要事物就是粟,也就是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老百姓吃的是小米,当兵的自然也只能吃小米。

小米在干燥情况下,保质期可为9年,大米只有5年。据说在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城里的存粮还能吃。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当然是保持期越长越好。而且,军粮有个特点就是,最不重视的是口感,最重视的就是保持期了。像古代围城,一围好几个月,这时候,有小米就能撑好久了。

古代的厨艺也实在不好,在宋朝以前,很少有铁锅。军队里的炊事班一般的灶具就是陶罐子,想着办法把食物弄熟就够了。而陶罐特别适合煮粥,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煮粥也需要用陶罐来煮。那时候军粮是小米,放进陶罐里,再弄点野菜,今晚伙食就好了。不过,那粥可不像我们现在的粥,军中的粥要稠的多,毕竟这是主食,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天天吃粥也不行啊,那嘴里还不得淡出鸟来,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体缺乏盐后,会虚弱无力,这可就影响军队战斗力了。所以军队要有点副食做调味品,说起来这个就更惨了。古代人坛子多,喜爱做酱,酱在中国的历史已经超过4000年了。所以,古代行军打仗中,酱一直是主要的副食。除此之外,军队中有的还有咸菜,有的还有盐布,荤菜基本是见不到的。总之,口感极差,但基本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军粮中没有肉其实导致体力远不如游牧民族,这也就是汉族打不过游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长期不吃肉的话,人在夜间的视力会退化。就像动物世界里,食草动物晚上看不见,而狼和豹子这些食肉动物晚上视力极其敏锐。不吃肉于是就导致了古代军队里很大一部分士兵都有夜盲症。古代行军夜袭的时候,一般就是挑一些晚上视力好的士兵,偷袭的时候,大部分士兵看不见,往往无从招架。

看到古代军粮的介绍后,你就知道古代军队条件多苦。当兵虽然军粮口感不好,但是当个老百姓连饭都没得吃,所以,古代召集一支军队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弄到充足的军粮,却是最难的事情。这样一直吃素的人和游牧民族吃肉的打仗,自然体力不占优,所以导致游牧民族军队很少,汉族军队却经常打不过的现象,单纯的调侃而已。

西晋的问题,不要单纯以为就是异族问题。实际上,鲜卑人长期其实是为晋国而战的,而那些胡国的军事主力里面,汉人往往是大部分。

西晋的主要问题是汉族军事集团的核心被摧毁了,另一个方面就是西晋本身的中央权威没有被摧毁,长期是围绕洛阳展开的战事,诸王是以中央名义动员各地的力量,结果地方军力消耗殆尽,却没有形成真正的袁绍、曹操这样的军阀。这也就是西晋军队打不过游牧民族原因。当然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关内不好战,以求和平为根本,这也显示出了打仗和打胜仗的根本所在,等等原因。


啥都涉猎点


说西晋打不过匈奴军,纯属乱说。刘渊的匈奴军在攻下洛阳前,好几次都被西晋地方部队和中央军打得落花流水,重要将领死伤惨重。


但是,刘渊却能够屡败屡战,关键就是不停地有流民武装的补充,导致实力越来越大。而西晋当局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内斗。甚至可以说,西晋军队从来没有集中精力对付过刘渊军。



西晋军队越大越弱,主要是两点。第一,就是西晋的内斗,八王之乱几乎打光了西晋中央的精锐,即使内乱结束后,各路军阀之间的斗争也从来没有过停止。西晋每个州每个郡的长官,互相之间都提放对方,甚至出兵下黑手。例如东晋初代的晋元帝司马睿和西晋末代的晋愍帝之间,麾下的将领都在相互厮杀。


第二,就是西晋各地全都在叛乱和起义,到处是流民武装。刘渊、石勒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已。西晋残存的兵力,全都在各地被流民和叛军牵制,无力支援中央。



导致西晋灭亡的关键一战,是公元311年石勒消灭东海王司马越的大军。此时,司马越虽然已经死了,但麾下十万军队算得上是西晋最后的一直主力精锐。但是,晋怀帝却宣布司马越的罪状,要求各路讨伐,司马越也因此气血攻心而死。


这时候,太尉王衍秘不发丧,以襄阳王司马范为大将军统令十万大军,试图回到东海国。石勒军趁机攻击,东海王的十万大军虽然人多兵精,但是已经失去大义名分,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结果,十万大军根本无心应战,在石勒的流民军打击下乱成一团,被全部歼灭。


由此,西晋也丧失了最后的主力,晋怀帝能够控制的兵力基本不值一提了。此后,刘渊和石勒面对的,只不过是西晋军队的一些残余而已。


陶式防务评论


首先,这个提问就有问题,西晋是被匈奴族建立的汉赵政权攻灭不假,但晋军在于汉赵军交战的过程中,互有胜负,从没被匈奴军队一次歼灭过十万人。平城之战歼灭晋军的,是石勒率领的流民军,主力以羯族和汉族为主,匈奴人少之又少。我估计提问者问的是这一战。

平城之战,晋军全军覆没,军中主要的领军者是当朝太尉王衍和诸多王公大臣,也在这一战中被俘,后全部被石勒所杀。

平城之战是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的必然结果。晋武帝在位时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导致西晋地方常备军力薄弱。晋惠帝登基后的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时国力,皇家威望扫地,各地底层民众叛乱四起,各少数民族也起兵割据。面对内忧外患,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司马越不说尊王攘夷,还为了攫取权力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诛杀亲近晋怀帝的大臣,破坏团结。这种情况下,军队自然军心涣散。

司马越病死后,王衍被大家推举为元帅,统领晋军最后的主力十万人。王衍毫无德行,根本没有统军能力。他打算送司马越的灵柩去其封地郯城,结果在路上被石勒率领的轻骑兵追杀。

失去统帅又要远离洛阳去山东,可想这些洛阳周边人为主的晋军士气是何等低落。在殿后的部队被击败后,晋军彻底崩溃,石勒率军围住晋军,以骑兵射杀晋军,晋军全军覆没,几乎没有生还者。


caniforget999


首先这个问题应该需要继续深化两点:第一,西晋军队从什么时候开始打不过少数民族的?匈奴军队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第一点,从西汉霍去病时代之后,汉族骑兵优势已经凸显,其中有一点是匈奴等少数民族军队无法匹敌的。就是汉军骑兵可以在进攻之前先用粮食把战马喂得很好,然后在战斗中冲锋几次之后可以食用随战马携带的粮食,以此来保持冲击力。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所以从两汉三国直到西晋前期,中国军队吊打少数民族。

西晋军队在八王之乱前期依然战力惊人,赵王司马伦都督关中时,齐万年叛乱,由于他的瞎指挥以致于损兵折将,后来由中央政府派去贾南风的宠臣孟观去了之后,凭借强大的中军,很快就削平了叛乱。

那么西晋军队从什么时候打不过少数民族的呢?是在八王之乱后期,特别是司马颙的关中军队和司马颖的河北军队被东海王司马越消灭之后,西晋中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更重要的是,大量将领在动乱中丢掉性命,随之而起的是许多不知兵的世族子弟,更是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到了宁平城之战时,竟然用只会清谈的王衍指挥军队,只有白白损失了西晋最后的10万中军。

第二点,在八王之乱后期,司马颖和司马越都曾借助匈奴和鲜卑骑兵,这样就使本来战力不是很强的外族骑兵完全熟悉了西晋的骑兵作战方式,更加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即使到这个时候,匈奴、鲜卑包括后来石勒的骑兵也主要是以远程射箭为主,还没有完全达到西汉霍去病时代骑兵冲击的威力。

后来,很多地方大族,他们在西晋前期由于被门阀士族压迫,很多北方的地方豪强和少数民族政权结合,壮大了他们的军事实力。石勒的第一谋士名士张宾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所以后来少数民族的军队中既有很多汉族知识分子也有许多地方豪强,比如王弥。所以少数民族的军队战斗力才会越来越强。后来东晋立国,基本上还是靠的原来东吴的地方豪强家兵。





小龙i说历史


因为三国归晋后,晋朝并没有像其他大一统王朝一样,迅速强大起来,反而一直都在走下坡路。

而且西晋基本没有出过几个像样的皇帝,一直都是内乱不断,导致国力衰退严重。后面更是发展到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也就是这个时候趁乱进攻晋朝的。

加上三国时期,很多优秀将领已经被各种内耗杀的杀,死的死。

真正有能力的名将已经很少了,这个时候的西晋可以说压根无将可用,完全无法控制全国局势。

最后只能被吊打,导致后面的五华乱话。

可以说西晋的建立,基本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一个司马懿,忍了几十年,熬死了三个皇帝,最后司马家趁着人家扫墓,发动政变,可以说这个王朝得来的非常容易。

可以说西晋从建国初期,就朝着衰败的道路越走越远,一去不复返。


夕阳下的小罗罗


你好,我是明哥日志,我来给您解答:

西晋承接自两汉三国,自汉武帝组织对匈奴全面反击以来,中原汉人王朝达到过“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丰功伟绩;在汉武帝到晋朝之前,中原王朝其实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匈奴漠南无王庭,北匈奴一支被迫迁徙至中欧,甚至三国时期,中原连年战乱北方游牧民族都不敢侵扰边境。

这是整个历史的大背景,下面是总结的三点原因:

1.中原地区力量薄弱;由于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力量薄弱,力量分散,晋朝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势力崛起,由于中原长期战乱,少数民族得以休养生息,具备叫板中央的实力,另外在冷兵器时期游牧民族骑兵对中原步兵具有天然优势;

3.西晋统治者昏庸无能,内部争权,晋朝在统一全国的时候显示出了才干的一面,但统一后帝王贪图享乐,内部争斗,给外族有可趁之机。

以上是我总结三点原因,请您参考采纳,谢谢。


明哥日志


后期三国归晋之后,统一后的西晋王朝并没有像其它大一统王朝那般迅速强大起来,而是很快出现了内乱,让北方的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我国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混乱时期,然而三国时期的猛将数量众多,为何到了西晋,反而被少数民族进攻的如此狼狈?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原因是西晋的国力衰退过于严重,西晋是我国少有的在统一之后反而衰退的王朝,司马炎上位之后,除了短期的“太康之治”以外,就开始晕招百出,不久就出现了“八王之乱”,这样的内耗,不仅损耗了国力,同时也损失了众多人才。

第二点是少数民族的力量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三国时期,少数民族被完美的防御在国境之外,少数民族就算想要作乱,也只能小范围内的进行,这样骚动会被迅速镇压下去,到了西晋“五胡乱华”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局势无法控制,西晋的衰弱无法对全国局势进行控制,导致了少数民族势力的异军突起。

第三点原因在于三国时期,许多优秀将领已经被各种内耗杀的杀、死的死,等到西晋建立之后,真正有能力的名将数量已经很少了,导致少数民族军队进攻时,西晋无将可用,所以遭到了“吊打”





七色海棠


没有士气,再多的人都是去送人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