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伊拉克多富有?

你的名字為什麼比我長


伊拉克曾經闊過,這並不奇怪,人家的石油儲量全球排名前五強,早些年的報道是第三,僅次於沙特阿拉伯、伊朗。

很多人有這樣的看法,中東梟雄“薩達姆”功過二分,既讓伊拉克走向繁榮,又讓伊拉克走向黑暗。這話說對一半,伊拉克的長期混亂確實跟薩達姆倒臺有關,但伊拉克曾經的繁榮卻不是薩達姆締造。

不是薩達姆,那麼誰才是?答案:20世紀70年代,時任伊拉克總統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締造伊拉克經濟的“黃金時代”。

現代伊拉克的歷史分三步走:一戰後至1932年屬於英國託管時期,1932年獨立建立封建王朝,1958年至今屬於共和國時期。

20世紀50年代前,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大部分掌握在英國人手裡,後者依據經濟條約大量盜取石油。“肥水不如外人田”的道理,伊拉克人不會不懂;英國人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伊拉克人也不會爽快;蘇聯在中東影響力的擴大,伊拉克人更是看在心裡……

簡單來說,英國人的石油特權遭到重大打擊,主要是兩大原因,一方面國際形勢發生鉅變,另一面伊拉克人強烈牴觸。獲得更多石油收益的伊拉克,能夠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國內建設,石油加工廠、鋼鐵廠、發電站、紡織廠、陶瓷廠紛紛興起。

1968年7月17日,一場不流血的政變,讓伊拉克社會復興黨的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全面接管權力。對於年長的伊拉克人來說,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的統治值得懷念,給美好的70年代帶來穩定和富足。

1972年,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推行石油公司國有化,石油資源變成國家壟斷資源。隨後,伊拉克的經濟就像火箭一樣衝向天空,增速達到每年8%。並且,伊拉克政府與伊朗政府在1975年共同努力解決邊境分歧,雙方的關係大大改善。

內外皆安的良好局勢,讓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能夠專心發展國內經濟,特別是能快速帶來財富的石油工業。與此同時,伊拉克人也開始享受石油帶來的財富成果,到70年代末伊拉克穩坐中東地區最強經濟體的寶座。

那時候的伊拉克,老百姓有多麼富裕?“局座”張召忠曾經用5個字來形容,就是“特別地富裕”,1979年他就在伊拉克工作。

伊拉克的富有,現在去查,還能看到很多經濟數據。這裡就不做列舉,僅僅做具象化的形容:當年1個第納爾相當於六七塊人民幣,中國人1個月工資是幾十塊,伊拉克人1天就能賺到。伊拉克政府會給每個家庭分房,標配為2層樓加1個院子,再添加2輛奔馳車。

另外,國民的教育全部免費,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學費、資料費、校服費全不花錢。實施全民醫療,只要進伊拉克的醫院,外國人看病也不要花錢。公務員每年還享有1個月的假期,可以選擇去任何國家遊玩,費用國家出。

1979年薩達姆政變上臺,可以說伊拉克人的好日子也到頭了,第二年就爆發“兩伊戰爭”。伊拉克、伊朗長達8年的衝突,不僅讓伊拉克損失大量精壯人口,也使得經濟遭受重創,還欠下鉅額的債務。

兩伊戰爭結束不久,薩達姆又因1990年入侵科威特,引發1991年美國為首多國部隊的“沙漠風暴”行動。1991年2月28日,伊拉克簽署停戰協議而結束戰爭狀態,然而受到13年制裁的伊拉克,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

2003年伊拉克再遭美國打擊,薩達姆政權被推翻,漫長的17年過去,伊拉克老百姓的日子還是遠遠不如人意。20世紀70年代,那種人人有房有車的日子,現在看不到一絲重現的機會……


子屠龍


在薩達姆統治下,經濟數據被視為國家機密;因此,這個時代的可靠數據是有限的。根據經濟學人情報部門的數據,1989年伊拉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380億美元,以2003年不變的美元計算。從1990年到1996年薩達姆接受聯合國986號決議的條款和條件,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仍然低於1989年的30%。在1996年至2002年期間,數據顯示,隨著國內生產總值從1996年的106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30億美元,然後又下降到2001年的290億美元,經濟逐步復甦。

這一時期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總體國內生產總值呈下降趨勢。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89年的約2304美元增長到1990年的938美元。從1991年到199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未超過507美元。在這一時期,收入不平等是一個問題,因為財富集中在忠於政權的人和商人手中,而大多數伊拉克人靠少得多的收入生活。

據估計,在1989年中,石油佔經濟總量的61%。然而,在入侵科威特和對石油出口實施制裁之後,這一比例穩步下降,直到1996年,聯合國關閉計劃允許伊拉克使用聯合國批准的合同恢復石油的控制出口。與石油和服務業相比,農業在GDP中的比重雖然大於一些鄰國,但還是相當小。伊拉克肥沃的農業用地約佔其領土的五分之一,使伊拉克得以維持一個以大麥和棗子為主的值得注意的農業體系。


收入來源

伊拉克的石油開發始於1901年。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INOC)成立於1964年,1972年至1975年間,隨著伊拉克石油國有化,INOC從以前經營伊拉克石油工業的國際石油公司手中接手。1987年,INOC解散並與MoO合併。海灣戰爭前,石油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外匯收入的95%。

在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和對伊拉克石油出口實行禁運之後,伊拉克石油產量從1990年7月的每天350萬桶下降到1991年7月的每天約35萬桶,降至戰前水平的10%。聯合國批准的石油出口始於1996年12月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986號決議(1995年4月通過)。然而,伊拉克石油部門多年來仍然遭受著油藏管理不善、各種石油設施出現腐蝕問題、注水設施惡化、缺少備件、材料、設備以及儲油和泵送設施損壞等問題的困擾。

與大多數海灣國家不同,伊拉克具有相當大的農業潛力。大約12%的土地是可耕地,其中4%是灌溉的。另外9%適合放牧,3%為森林。

然而,在薩達姆統治期間,伊拉克並沒有有效地利用其農業潛力。在復興黨領導下,經濟中的糧食和農業部門的活動繼續減少。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支出從1976年佔政府總支出的18%下降到1980年的不到10%,在兩伊戰爭期間繼續下降。

在薩達姆統治下,由於乾旱、缺乏投入、方法落後和管理不力,伊拉克無法實現接近其潛力的農業生產水平。第一次海灣戰爭後,灌溉系統年久失修,伊拉克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灌溉農田因鹽鹼化而嚴重受損。

在過去30年中,人口的快速增長,加上可耕地有限,農業生產全面停滯,使伊拉克在滿足國內糧食需求方面對進口的依賴穩步增加。到2002年,根據聯合國的非官方計劃,伊拉克80%到100%的主食是進口的。然而,伊拉克在水果和蔬菜方面仍然自給自足。

產業多元化與製造業

伊拉克的工業發展、多樣化和製造業經歷了許多階段。1970年代中期,政府大力強調進口替代,並在全國小城鎮建立了食品加工業。然而,發展的主要重點是石油部門,以及在巴士拉和基爾庫克發展的煉油、天然氣加工和部分工業用品。水泥和建築用品行業也迅速擴張。

到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規劃的重點從石油轉向重工業和多樣化。鋼鐵生產是在法國援助下在霍爾祖拜爾建立的,國防工業部門受到高度重視。然而,目標界定不清,經濟對石油的關注從未受到挑戰。不可避免的是,與其他經濟部門一樣,當兩伊戰爭開始時,製造業和工業多樣化的規模被縮小,而且從未恢復。

外債

伊拉克的債務主要是與伊朗戰爭的結果。伊拉克傳統上沒有外債,到1980年積累了3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儲備在與伊朗戰爭的初期已經耗盡。

據估計,從1980年到1989年,僅伊拉克的武器購買就達547億美元。戰爭結束後,伊拉克面臨著向西方債權人償還短期債務的困境。

伊拉克的外債包括為軍事援助,發展融資和出口擔保提供的西方信貸。這項援助本金估計為350億美元。前蘇聯和俄羅斯還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通過巴黎俱樂部向伊拉克提供了貸款,用於軍事計劃的開發和生產。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海灣國家額外提供了30至400億美元的資金來與伊朗作戰。儘管海灣國家認為向伊拉克提供的財政支持是一筆貸款,但伊拉克認為,海灣國家必須在防止伊拉克激進的原教旨主義擴散的鬥爭中向伊拉克提供幫助。

除了1980年代伊拉克借來的錢外,伊拉克還要求賠償1990和1991年入侵和佔領科威特期間造成的損害。聯合國賠償委員會負責處理和收取此類款項。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692號決議授權進行的索賠。OFF計劃規定,伊拉克石油銷售量的30%將用於解決聯合國賠償委員會授權的賠償要求。這一數字在2000年12月降至25%,在OIF之後恢復石油出口時定為5%。截至2004年5月7日,賠償委員會裁定的索賠總額為2,660億美元,賠償總額為480億美元。還需要解決價值830億美元的其他索賠。

伊拉克自1990年以來產生的潛在財務義務的另一個來源是與俄羅斯,阿聯酋,埃及,中國,法國和荷蘭等國家簽訂的合同,主要涉及能源和電信領域。在此期間,由於聯合國制裁,合同沒有執行。不確定這些合同將來是否會兌現。

從1989年到2003年,伊拉克的外債總額與GDP的比值是不可持續的。伊拉克的借款速度超過其十多年來的生產速度。<strong>

就業機會

伊拉克的經濟遭受就業不足的困擾,這是石油基經濟體的典型經濟困境。伊拉克的石油部門歷來創造了約60%的GDP,但僅僱用了伊拉克勞動力的2-3%。在1988-2003年期間,失業率顯著上升。據估計,2003年伊拉克的失業人數約為勞動力的28%。據估計,約有40%的從業人員在公共部門工作,其中許多人從事邊緣化的經濟活動,處境艱難且薪水最低。婦女佔伊拉克人口的52%,但僅佔正式勞動力的23%,主要是公共和服務部門的中層專業人員,以及農村地區的季節性農業工人。

從長遠來看,勞動力市場受到人口,生產率變化和潛在產出增長率的影響。從短期來看,這些市場將反映經濟活動水平的波動。伊拉克的失業率代表了積極求職的人數與勞動力總數的比率。伊拉克的經濟主要由國家控制的中央控制實體提供動力。儘管薩達姆在1980年代確實鼓勵私有化,但由於持續的衝突以及對伊拉克私營企業主的缺乏資金和支持,這種做法並未取得成功。


走進伊拉克


伊拉克是中東地區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石油工業是伊拉克的經濟支柱。2003年以美英為主的聯合部隊發起針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被推翻,曾經富有美麗的伊拉克從此陷入動盪,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至今沒有恢復到戰前水平。縱然薩達姆有暴力統治者之稱,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薩達姆在任時,伊拉克的繁榮富有的確是引世界矚目的。

薩達姆作為中東強人,在1979年至2003年統治伊拉克期間,坐擁豐富的石油資源讓伊拉克的經濟實現快速發展,變得相當富有,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用幾個關鍵詞來總結比較合適。

第一個:免費。薩達姆統治時期,把本國石油資源全部收歸國有。以此利用石油產業的收入來改善民眾生活。伊拉克實現了醫療,養老,住房,教育全免費。依靠國家強大的財政資金支持,伊拉克人民毫無生存壓力,享盡了榮華富貴。


第二個:教育。伊拉克繁盛時期,教育普及率相當高,其中小學入學率100%,大學受教育率也將近達到60%。保持高水平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了伊拉克民眾的文化程度。當然了,這種龐大的教育規模,當然離不開國家財政的大鼎力支持。

第三個:以羊換車。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拿羊來換車,而是當時的伊拉克能實現用一頭羊的價格來買一輛車。在國家運用宏觀調控的方式下,同樣依靠雄厚的國家財力,當時的伊拉克民眾住洋房,開豪車是很容易實現的。估計現在身處動盪中的伊拉克民眾也是極度懷念曾經的美好生活的!


明空奕奕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瀏覽支持。同時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