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電影功勳榜,讓你我景仰的大師們留名

在河南戲曲的發展史上,戲曲電影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以《朝陽溝》《花木蘭》為代表的老一代戲曲電影傳唱60年,長久不衰,唱到了中原百姓的心縫裡。

戲曲電影的歷史足跡

河南戲曲電影有三個創作高峰期。

戲曲電影功勳榜,讓你我景仰的大師們留名

第一個高峰是1956年~1965年。豫劇的《花木蘭》《朝陽溝》《人歡馬叫》,還有曲劇小戲《遊鄉》、越調小戲《扒瓜園》《賣籮筐》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一時期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數目不多但都是精品。今天回頭來看,也許在大的意旨上與新的價值觀有出入,但作品裡面抓的細節仍能喚起強烈共鳴。《朝陽溝》裡面栓保娘盼媳婦、銀環媽罵閨女、栓保銀環鬧矛盾,以及最後親家拉家常的情節,今時今日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毫不誇張。

戲曲電影功勳榜,讓你我景仰的大師們留名

第二個高峰是1979年~1987年。豫劇的《七品芝麻官》《包青天》《花槍緣》,曲劇的《卷席筒》及續集、《背靴訪帥》,越調的《諸葛亮弔孝》《白奶奶醉酒》《李天寶娶親》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一時期的作品如雨後春筍,以整理改編傳統戲為主,是一代戲曲人的萃集。這些作品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顯身手。而且這裡面從主角到配角個個都是戲精,方方面面都是經過精細打磨過的,幾十年後來看也是常看常新。

第三個高峰是2000年至今,劇目有《程嬰救孤》《風雨故園》《村官李天成》《任長霞》等,作品倒是很多,但質量一般。有傳統戲,也有新編戲,普遍的感覺是離生活較遠,無共鳴。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人戲,主演之外都打醬油,完全看不到各行當爭芳鬥豔的場景。沒什麼好說的。

戲曲電影功勳榜,讓你我景仰的大師們留名

這中間有一個獨樹一幟的戲曲電影叫《我愛我爹》,劇本水平較高,而且把河南墜子融合其中,任宏恩、王希玲兩位的表演也很出色,令人印象深刻。個人以為這部電影達到了第二個高峰的水平。

大師的萃集

這些經典作品的問世,離不開那個時代一批大師的出現。

《花木蘭》裡面給常香玉當綠葉的有趙義庭飾演賀元帥,吳碧波飾演花木蘭的姐姐花木蕙,湯蘭香飾演花母,馬天德飾演花父。《花槍緣》裡面給馬金鳳當綠葉的有任四亮飾演羅藝,馬東法飾演程咬金,李廣海飾演羅成。而《七品芝麻官》裡面除了牛得草、吳碧波之外,更有唐喜成飾演林父,李斯忠飾演巡按大人。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綠葉簡單不是擺在那裡當花瓶,是實打實地參演。這樣的局面之下,整部劇就可以做到行當鬥豔、流派紛呈,而有保持整體風格的統一,殊為難得。

同時,成就經典的大師不僅僅有演員。

楊蘭春,國寶級的編劇,被譽為《朝陽溝》之父。1980年代他還參與了電影《花打朝》《背靴訪帥》的改編。

王基笑,著名作曲家,參加了《朝陽溝》《花打朝》《包青天》等電影的作曲。

姜宏軒,著名作曲家,參加了《花木蘭》《朝陽溝》《人歡馬叫》《包青天》等電影的作曲。

曾未之,著名導演,悉心致力推動了《朝陽溝》拍成電影,在劇本和音樂的改進方面貢獻頗多。

宋詞,著名劇作家,和馬金鳳老師長期合作,參加《穆桂英掛帥》《花槍緣》等傳統劇目改編。

……

以上這些老先生,是我在總結電影信息時注意到的。他們幾乎是無名英雄一樣地存在。而且這幾位應該還是一部分,我所不知道的重大貢獻者應還有很多,讓我們後輩人為老先生們再點個贊吧。

(喜歡相關內容,歡迎轉發收藏加關注,並繼續閱讀 )

戲曲電影功勳榜,讓你我景仰的大師們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