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人临帖很像,但离了帖就写不好了?而有的人临帖不太像,但离帖却能写的非常好?

三车一揽


把字的形态,气息存进脑海里,然后笔端再现,只有加强记忆和理解,离了帖才能写出相似形态和气息。

当我们对字帖的用笔、结构、章法有了一定的理解,临得较像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作背临,和范本作比较纠错校正。反复多次,这样记忆就较深刻了。

在此基础上,离了帖多作集字作品练习,多创作。巩筑和强化记忆。

当我们对范本的用笔.结构规律掌握后,再作舍次求主,大胆取舍的意临训练。

吴让之(1799一1870),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其隶书结体紧密,大气磅礴,雄浑古朴。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隶书作品为吴让之所书。)











神韵轩书法


一、为什么有人临帖很像,但离了帖就写不好呢?

临帖是中国书法入门必经之路,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临帖讲究的是眼到手到,即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临帖有几种方法:

一、对临:将范本放在眼前,看一笔写一笔。这是最开始的方法。

二、背临:有两种,一是单字,看整个字,然后不看帖子写整个字。二是多字,先看帖子,然后凭记将诸字临写下来。

三、意临:即临写之前,先看熟范本,然后不看范本,凭印象将范本部分或整本写下,不强求形似,只求意似。

上面讲的是实临法。

还有指临法,如在休息时.在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心临法。在脑海里对范字“演习”或“放影”。

临帖时像,离了帖子又不像,主要原因还是临帖不到位。临帖方法可参加上文。

以上方法要结合运用,反复进行这套程序:临帖——脱帖——临帖——脱帖~~

说明:(1)首先要临,不管是笔画、结构,要临到非常像为止。

临帖要注意的是,要先看清楚了、读清楚了,然后临。可以先进行临空练习(即先虚写一下,体会这一笔画轻重缓急或这个字的整体结构)。下笔即干脆利落,不要犹豫,一次到位。

(2)在临帖已经十分形似的基础上,进行脱帖练习。即在基本掌握这一笔画或这个字的书写要求基础上。凭对字帖的记忆进行练习。写完后,再去对照原帖,哪里跟原帖有出入,哪里自己记住了,哪里自己没记住~下一次练习时专门注意这些地方,直到脱帖时,也能写出基本形似的笔画或字为止。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习惯形成以后是极难改变的。所以要形成新的书写”肌肉记忆“,改变自己原有的日常的书写习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二、临帖不太像,但离帖却能写的非常好?

你所说的“非常好”,不是说非常像。这种现象的产生,个人认为主要是临帖者领悟能力高,即能比较快地掌握写字的一些要领,如结构、笔法等。但如果临帖者就此知足,可能一时会比“临帖像而离帖写不好的人”,写出好看的字(相对于对方),但长期以往如此,书法水平必定只停留于此处。古代所有大书法家,没有一个不追求先临帖临得像的,如赵孟頫、王铎留下多少临写前辈大师法帖的墨迹,按他们那样的水平,还像小学生一样临帖,何况我辈?

供参考。


福鼎白茶妙逸茶者


学书法门槛很低,只要认识汉字的,好像都可以学,都认为自己会欣赏,其实不然,书法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还是挺高的,拿初学临帖来说,初学临像是追求,只有临像了,才能体会原帖书家的艺术想法,不同人,不同程度,对这个体会都会有所不同,有个递进的过程,一般初学书法的人,大多学楷书,唐楷魏碑碑刻为主,而这些字,已经是从墨迹变成了碑刻,又从清晰的碑刻经过漫长的岁月残损,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碑刻字帖效果。呈现的整个字形,有架构但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而初学为了临像,往往死对这个残损的像,写出了一个如同剪纸般的字。这个像,是初学入门像,不带神韵。继续往下写就要考虑把字不但写像,还要写活,这个阶段活比“呆板像”更重要,活了不像还能看,经过取舍的吸收,有些学到手了,也所谓有自己的风格,这一步能达到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大多人因个人综合素质的原因,可能终生攻克初学临像这一关,所以学书法,大家都提到一个悟字,认识,表达,反思,调整,不断的纠错和完善自己。个人初学的当下体会,观点可能不太成熟,谢谢大家。







無迹書法


终于有人提问这问题了,确是如此――

有的人,临摹硬笔行书字贴时,临得很像,但一离开字贴,随意写,日常写,又回到解放前了!


还有一种人,临贴不是很像,脱贴随写就很好!而且这个现象还是比较多的,随着练字多,慢写明白了其中因由:

临贴追求一模一样的,实际上是要把自己已根深蒂固的习性,彻彻底底推倒重来。

这样临写,在慢写临贴时,确实是可行的,但一旦回归到日常速度,习性又原形毕露了!

更何况,你所临的字,是书法家们努力写的“规范行书”,这与书法家们“日常行书”,也是不同的!

就连书家本人的日常字,尚且都做不到,何况是你!


而临贴不太像的人,当然有的就是读贴临贴能力差所致;

但是还有一种人,是领会了字贴上字的结体的重点、神韵后,融入到自己的字里,追求一种平衡,很快成为自己的字体、自己的风格。

正如:张三学A书法家的字,张三成功了,那么一定是有张三风格的A体字――

这就是A的字体,改善了张三字的习性,而不是彻底的否定!


练字是什么?就是书法和自己习性的结合,若想彻底抹煞自己的习性,是很难的――

一个是拿来;一个是都要;


行书一点通


对学书法的人来说,临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书的目标,不是写得有多么像谁,而是把自己的风格气质写出来。因此,但凡有一些书法基础的人,评价其学艺书诣的标准,是跳出法帖之外的东西。




照着临写得很好,脱帖就不会写字了,说明书法还没有入门,只是初级的摩仿阶段,只是在点画结构上能够照葫芦画瓢,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而临帖看似不像,但脱帖挥毫潇洒俊逸的,才是真正研学书法的目的。



背临训练的是脱帖之后的强记和表现能力;意临则是学悟行的思维实践再造能力。这两种临摩的方式,是相对高级的形式。在书法技艺不够精熟,仍以临学为主的阶段,尤其重要,主要是借鉴摩仿与融汇贯通,也是由生到熟、从浅入深、由业余向专业转变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手看着写,熟手想着写,高手随性写。基础水平的不同,决定书法习写的方式截然不同。抱庸认为,在学书的最初阶段,摩仿是最有效手段,这个时候的临写练习,就是对照法帖把字临摩得越像越好,不要随意掺杂自己的东西,一招一式、干净纯净的临摩法帖,把基础夯实。在学书的中级阶段,要尽量选择背临,尔后是意临,目的在于固化基本规则、基本理论认知和审美基石,十年八年不算长。在学书的高级阶段,主要是领悟融塑,心手一体,情随字迁,写出率真性情和独特风格。这是有规律性的东西,步骤程序还是要遵循的。




抱庸詩書


这虽然是本质上相反的两个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同时出来了。

临帖很象,离了帖写不好,甚至不会写,最大可能的原因是:

1.仅仅是为临帖而临帖。

比如许多书法院校教师,学生。考试,拿毕业证,以临的准确与否为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许多人临摹不错,但自己写,笔下有点帖上的影子算不错的。院校的书法专业,是培养老师而不是培养书法家,艺术家,就象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培养作家一样。目标方向所致,无可厚非;同理,社会上这样的人物也不少。

2.在书法的学习,实践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没迈出去。

从临摹到创作,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许许多多的课题需要解决。关系到方方面面的书法要素的综合应用。

临摹的目标是固有不变的,但自己写,一切都和临摹的对象两不相接。如果仅仅有临摹的机械记忆,而没有融合为自己的理解通会,没有把临摹所学,强制性的,一点一滴的代入创作实践,并一点一滴的对照修正错谬,边临摹,边创作,边修正,边进境,反反复复,周而复始的从临摹到创作,从创作到临摹,临创结合。跨不过这一步,临摹和创作,永远是两张皮。

比如写一张作品:

其纸张大小和所临摹所用不同,甚至相比悬殊,在小尺幅毛边纸上临惯了小字,变成四尺,六尺,八尺生宣;幅式变横为纵式;

用小笔笔尖,临惯了以提按笔法为主的二王一系小字,写大字大作品,需要万毫齐力,当毛笔的笔锋被压到笔肚,甚至根部位置,笔法,字法和临摹时形成的习惯反差巨大,就会无法控制,驾驭毛笔,所学不能所用;

帖上的字,毕竟不多。近五千个常用汉字,如果不过单字关,通过广泛临摹掌握结构规律,任何几个帖都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特别是写行草书,如果写作品时一首诗,一阙词的内容中,已经临摹过的,只有三两个字,大多数字都没有上过手,自然手足无措。

就象能背诵许多经典文章,但写不出相同意境的文章,和能临摹不能创作异曲同工。

临摹不太象,作品写的好,只有一个原因。会临会写。

比如古人的临帖,都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化裁,有目的性的临帖。在临摹时,重点关注帖上的某一两个点。比如笔法,结构,墨法,章法。临摹的目的,是把需要学到手的东西体现出来,而不以完全临象为重。所以看上去临帖不象帖,但前一个问题中需要解决的临创过渡,临创结合这一核心课题,对这类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快乐书法营


这个问题反映的是书法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一个现象,一个是初级阶段,一个是高级阶段。

临帖的目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临帖?临帖的目的是什么?

临帖的目的是为了正自己的笔性,学习古人的笔法和字法,消除自己的不良习气。特别是是书法学习的初期,更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帖而且是精临,才能吃透古人的笔法,体验其中的奥妙。

为啥临帖很像,离开字帖就写不好了?

答案很简单,功夫还没到家而已。

对照着字帖写,我们有参照物当然容易写得好,离开了字帖,参照物没了,心里也没谱了,自然写不好了。这说明,还没有把字帖吃透,还没有把他人之帖,变为自己之字。

临《启功絮语》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继续要临帖,临帖的时候通过一笔一画的研究琢磨,一个偏旁部首、一个字根的精临,然后再多思考,举一反三组合出多几个字来。通过字组或者一行一行的精临,学习古帖的贯气。

临帖不是死临,而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临帖的过程中尝试着去用字帖上的字体去书写一些作品,写不好的字可以试着去集字,去字帖上找范字,如果没有范字就试着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去组合。

只要你肯用心,功夫下到了,把字帖都吃到肚子里了,自然有一天离开字帖依然能够写好。

为啥有的人临帖不像,但是离开字帖却依然写得很好?

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大多数都是书法高手了,甚至是一代宗师了。初学书法临帖一定要临得像才好,而等到了一定水平之后,就不是以临的像不像来说了,而是追求古人书写的意境、神韵了。

例如王铎临的《集王圣教序》,跟原帖出入就较多,看起来虽然不像,但是笔法很多地方又完全就是《圣教序》的笔法,这是一种高级别的临摹式的创作了。

例如上图中启功先生临摹的柳公权的《玄秘塔》,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说启功先生临的不像啊。确实不像,但是很多地方又确确实实的是柳楷的风格,启功先生在《玄秘塔》上花的精力却是蛮大的,也正是通过学习《玄秘塔》最终确立了自己“启体”的风格,这种临帖就是取我所需。

我们只看到了这些大师临摹的不像的作品了,但你没有看到他们初学书法的时候临摹的很像的作品。而且就算是这些历代名家,他写完一幅精品之后,再重复写一遍也不可能写得完全一样。例如黄庭坚在跋苏轼的《寒食帖》中云:“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但是,这种现象不能作为我们初学书法临帖不像的借口。到了书法的高级阶段,很多书家的临帖其实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有的是试图模仿古帖之笔意,有的是以自己的笔意写古帖之精神,有的则是借此机会取我之所需。书法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临帖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书法学习是活到老学到老,明末著名书法家王铎,晚年的时候还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很多书法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之所以还不断临帖,也是在自我完善和精益求精的一种创作过程。

因此,他们就算不临帖,离开了字帖依然能写得非常好,毕竟已经是几十年的功力了。

书法当中的临帖是学习的手段,初学书法临帖像与不像是检验自己学习的一个标准。但是临帖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也不能以临帖像不像来评价一个书家水平的高低。


翰墨今香


我也有过类似感受。有一段时间,我连续临了《兰亭序》、《黄庭经》、《圣教序》、《洛神赋十三行》、赵孟頫《心经》、《高峰和尚行状》、《落花诗册》等等名帖。临写这一波,自认为临得不错,搁笔消化了一段时间后,离帖试写,比以前进步不少。

可是,怪事很快也随后而来。接下来临帖的时候,我的心态似乎变了,再也不像上回那样慢慢临写,力求接近原帖。而是带着一些随意性,不拘泥于字形,只在乎笔意。只要笔意达到了,字形变了也觉得无所谓;但是如果字形工整,却没有了原帖的笔意,就会禁不住再写几次。

大概是临帖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对字的结构有了信心,往后临写的时候,就会以写意为重。不过,一旦离帖写字,字并不会如临帖时那样结构不齐、东倒西歪。书法练到最后,是形和神巧妙结合,不是吗?



倚斋听风雨


以前考驾照时看过一些很搞笑的人,平时练车时不见人,考试时自己开着车就来了(无证驾驶要不得),可上车不一会就挂了。

为什么?实际操作时第一关是打灯,电脑提示现在经过某某路段,请打灯。这些人平时开惯了“野车”,没经过正规训练,所以一下就傻眼了。

所以,能将车开动,与按正确的方式开车,确实是两回事。

临帖与此类似。所谓“临帖不像,自己写却写得很好”,与上面提到的“自己开车很好,一考就挂”的人类似,都是没经过正规训练,按自己的“野路子”办,似是而非。

学习书法的首要要求,是尽可能临得像原帖,如此方能体会古人写字的方法,此谓“入帖”。这正如我们练习音乐,首先要尽量唱得像原唱一样。不如此,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沒有根基。

而在打好基础,掌握书写的方法后,方可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创作,此谓“出帖”。学习书法,不“入帖”肯定是无法“出帖”的。

“出帖”的难度远大于“入帖”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临帖很像,自己写却写不好的原因,因为他不能很好地将学会的写字方法,运用到他要写的内容中去。

要较好地解决“出帖”的难题,可以尝试下面两个方法:

一是背帖。即按照记忆将原帖书写出来,这有点类似课堂学习时的默写。背帖时并不用要求与原帖一模一样,只要保持原风格即可,也即“抓大放小”。

二是集字。即将原帖中的字重新组合成一些新词后书写。集字可从两三个字开始,逐渐增加字数,直至集字成列、集字成篇。

背帖重在把握原帖的风格与气息,集字重在把握字势的承接与行气的贯通,二者穿插训练,能较大地提高练字的效率,缩短“出帖”的过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临帖很像离了帖写不好的人。是记不住。临帖是个记忆的过程。有的人抬头看字,低头写就忘了。一个字的记忆点。不亚于一篇课文。临帖临得好的人,离了帖写不好,是记不住,是能背临的贴太少。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忆。不断的把不同的字体字库录入到大脑中。写的时候把它提取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