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貴州丨貴州岑鞏縣“冬閒田”變成“增收田”

央媒看貴州丨貴州岑鞏縣“冬閒田”變成“增收田”

央媒看貴州丨貴州岑鞏縣“冬閒田”變成“增收田”

貴州省岑鞏縣天星鄉孔塘村內,成片綠油油的紅菜薹顯得格外養眼,村民們正在抓緊採摘紅菜薹供應市場。種植戶邱承文麻利地將採摘好的紅菜薹裝筐,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和勞作的歡樂。

“今年的紅菜薹長勢喜人,訂單早已排滿,大家都在抓緊採摘。”邱承文高興地說,這就是2020年的“大禮包”。

上半年還是金燦燦的水稻田,下半年又種上紅菜薹。一棵棵“紫幹亭亭,黃花燦燦”的紅菜薹,煞是喜人。“這片田地是我流轉來發展雜稻制種的,每年9月份水稻收割完之後,土地還有大半年的閒置期,於是就在田裡種上了紅菜薹,既能把土地有效循環利用起來,還能為村裡的剩餘勞動力常年提供就業機會。”邱承文說。

今年68歲的尚梅仙是村裡的貧困戶,老伴在部隊當兵時受傷,行動不便,3個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兒媳都外出打工了,他和老伴還要照看家中的2個小孫子,日常的生活開銷已然壓在了這個60多歲的老人肩上。

“掏溝、蓋塑料膜、栽菜苗、管護、採摘菜薹,我一直都在這裡幹活,一天70塊錢,可以賺點零花錢補貼家用,還可以給兩個孫子買玩具。”尚梅仙開心地說。

村裡有了產業,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紅菜薹產業發展起來後,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方式,帶動了周邊10餘戶貧困戶增收。今年65歲的吳玉仙就是受益人之一,她把家裡的4畝地租給邱承文發展產業,自己也在地裡幹活。

“賺點零花錢可以買點水果、糖食果餅,讓孫子孫女高興高興。”吳玉仙說,“‘租金+工資’讓自己成了‘雙薪族’,現在日子也是越過越有滋味兒了。”

發展產業,最愁的就是銷路。但邱承文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憑藉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他種的紅菜薹品質優良,十分搶手。眼前這100畝紅菜薹,已經以每斤8毛錢的價格和批發商簽訂了購銷合同,幾天後,它們將出現在廣州的各大農貿市場。

“這一畝地,至少要收4000斤以上,產量高,效益好,採摘好了也不愁銷路,批發商直接來地裡收購。”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邱承文樂開了懷。

“農民不耕田,農機過冬眠”已經是過去農村冬季農閒時的寫照。近年來,天星鄉圍繞如何念好“冬閒田”這篇文章,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思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主要農產品收穫後,利用土地的空閒期發展蔬菜種植400餘畝,不僅讓原本閒置的“冬閒田”變成了“增收田”,也為農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條好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