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作為世界性流行病害,小麥赤黴病一旦爆發將導致地區小麥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基於此,本文從小麥品種、氣候條件等方面分析了小麥赤黴病的發生原因,並提出了選擇抗病品種、適時防控、科學管理等措施,希望能夠加強小麥赤黴病的有效防治。小麥赤黴病可以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發生,導致苗腐、莖腐、穗腐等現象的發生。早期患病小麥會在基部或穎殼上出現水漬狀褐色斑,之後逐步擴展至整個小穗,出現粉紅色膠質黴層。患病小麥籽粒皺縮變小,種子發芽率降低,產量大幅減少,人食用後可能引起噁心、眩暈等急性中毒症狀,因此需要加強防治。具體如下: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1、小麥赤黴病的發生原因

1.1 品種抗病性差

小麥赤黴病的發生,可能與種植的小麥品種抗病性差有關。經過多年連續種植,可能導致小麥大面積感染赤黴病,在降低品質的同時,造成部分田地絕收,引起較大經濟損失。

1.2 氣候條件適宜

作為典型氣候性病害,小麥赤黴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有關。小麥赤黴病的病菌儘管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但其孢子菌絲最佳發育溫度為24~28℃,空氣溼度在80%以上,溼度低於70%則難以萌發。小麥種植區域如果氣候溼潤多雨,同時溫度溫暖,田間溼度較大,就容易造成赤黴病爆發。而在抽穗揚花期,如果遭遇三天以上陰雨天,也容易導致赤黴病流行開來。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1.3 管理措施落後

小麥種植需要採取科學管理措施,如果選擇在排水不良、土質粘重、地勢低窪的地區進行小麥栽培,雨季就容易導致赤黴病爆發。小麥播種深度過深或時間較晚,溫度適宜情況下將受到病菌反覆侵染。田間管理滯後,導致通風透光性差,造成病菌大量繁殖,也將給赤黴病發生創造條件。此外,小麥生長期間,未能及時、合理追施氮肥,將造成小麥抗病能力低,容易受到病菌侵染。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1.4 菌源數量過多

小麥赤黴病大面積爆發,與種植區域菌源數量過多有關。實施小麥和玉米連作,赤黴病的病菌容易殘留在玉米、水稻等植物的病殘體上。在大面積機械化收割的條件下,大量秸稈還田,容易導致大量病菌附著在秸稈上進入農田,經過一定時間積累將造成田地長期感染,最終導致赤黴病爆發。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2、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措施

2.1 選擇抗病品種

為預防小麥赤黴病的發生,還應選擇抗病品種進行種植。在育種階段,針對赤黴病流行區域,還應加強抗赤黴病的小麥品種培育,栽種時選擇抗病性能強、灌漿速度快的品種,因地制宜的做好品種選擇。考慮到赤黴病主要在灌漿期對小麥穗部產生危害,可以選擇小穗排列稀疏、花葯殘留期短、穗形細長的品種,使病菌的侵染和危害得到有效降低。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2.2 做到適時防控

在環境溫度較高且溼度較大的季節,還應加強小麥赤黴病的防控。通過加強天氣的預測預報,可以在小麥赤黴病防治中主動出擊,為種植戶提供專業技術指導,提前準備好藥物,在最佳時期進行藥物噴施,使赤黴病的發生得到有效預防。赤黴病的防治效果與噴藥時期密切相關,通常在花期進行藥劑的噴灑,間隔6d左右進行第二次噴灑,可以增強赤黴病防治效果。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2.3 實施科學管理

在赤黴病流行區域,還應在小麥種植上實施科學管理,保證赤黴病得到有效防治。在播種前,需要進行深耕,將前茬、秸稈消滅,使病殘體得到清除,保證田間菌源得到減少。在小麥播種方面,應做到適時播種,促進早發、早熟,使花期避開雨季,減少小穗受到的病菌浸染。小麥生長期間,應做好清溝排漬,以免大水漫灌農田。使農田地下水位降低,減小農田溼度,能夠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生態環境。在田間管理上,需要保證採光通風條件良好。根據品種生長特性、土壤肥力等,需要對小麥種植密度進行合理確定。針對生長良好的品種,可以適當擴大種植密度。此外,為提高小麥抗病能力,需要合理施肥,施足氮、磷、鉀等基肥,適當追加氮肥,避免植株早衰或倒伏,促使植株保持健壯。成熟後,需要及時進行小麥收割和翻地。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2.4 加強化學防治

赤黴病流行區域需要加強化學防治,使赤黴病發生得到有效控制。在抽穗揚花初期,在氣溫達到20℃以上或空氣溼度超過80%時,需要實施噴霧防治。採用防治藥劑包含65%戊唑醇咪鮮胺、25%氰烯菌酯等,噴藥後10d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再次噴藥,避免病菌反覆侵染植株。噴藥期間,需要對準小麥穗部,並在上部葉片上均勻噴灑。採用手動噴霧器,應兌水30kg/hm2。採用機動噴霧器,應兌水15kg/hm2。在大面積種植的條件下,可採用無人機噴藥。噴藥後如遭遇大雨,需要在雨後進行補噴。小麥生長中後期,噴藥時可添加25%的吡蟲啉和功夫菊酯等藥物,加強吸漿蟲、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通過一噴多防增加小麥產量。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3、小結

作為僅次水稻、玉米的第三大糧食作物,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在小麥赤黴病防治方面,需要加強對氣候、菌源等容易誘發赤黴病的因素分析,選擇抗病性較佳的小麥品質,做到適時防控預防赤黴病,並通過科學管理和化學防治最大限度降低赤黴病的發生程度和危害性,保證小麥健康生長。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都能夠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種植方式,如果對你有用的話,記得給筆者點贊轉發評論謝謝。

小麥種植技術,小麥赤黴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分析,簡單實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