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用什麼辦法孩子就是不理我,走投無路的家長還可以做什麼?

​經常有家長問我:孩子把我關在門外,怎麼辦?我想勸孩子去治療,但他就不聽,怎麼辦?我想給孩子……我希望孩子這樣那樣……孩子不聽怎麼辦?

我明白家長初心是想孩子好,但是,你方法試了,可以做的已經做了,孩子還是不聽,怎麼辦?

諮詢師並沒有比你更熟悉你的孩子,諮詢師未必能出什麼奇招,一招制勝。如果有這樣的招術,這世界上就不存在什麼親子問題了。

當家長覺得走投無路時,出路就是將重心迴歸於自己的身上。


無論用什麼辦法孩子就是不理我,走投無路的家長還可以做什麼?

有一位家長的孩子已經休學兩次,反覆在好轉-惡化間切換,到了最後,孩子徹底不理家長,反正就是吃喝等死的態度,家長一想靠近,孩子就像彈簧般跳起來,要家長滾,或者冷若冰霜。

有一位家長問我,孩子是不是躁狂?是不是精神病?!

因為孩子在家裡稍有不如意就砸東西,新買回來的遊戲機覺得卡,就暴跳如雷要家長去換新的。

有一個孩子,不高興了就把家長鎖在大門外,讓家長住酒店。不吃家長做的飯,讓給錢點外賣,不給錢就威脅著要尋死,還把兇器收到自己房間,彷彿隨時要和父母拼個你死我活……

但這些大部分不是精神病。而是早期親子關係問題與青春期的問題的結合物。同時也提示著早期創傷被激活與後期受挫的雙重困境。

這種情況,一部分是孩子的問題,一部分是家長的課題。


無論用什麼辦法孩子就是不理我,走投無路的家長還可以做什麼?

等待孩子願意去治療非常困難,但是,家長並非沒有功課,或者說家長正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領孩子走出來。

那就是,家長做自己的成長。

舉個真實的例子。

一位家長的孩子青春期叛逆,沉迷網絡遊戲,差幾個月就中考了學業嚴重下降,但他根本聽不進任何勸,家裡時刻劍拔弩張的,家長那個焦急!

家長沒辦法求助專業人員,建議是:放下孩子,做好自己。

父親聽進去了,他給自己定了目標,要完成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這對於50歲的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孩子對父親的這個決定不置可否,也沒有什麼改變。

但父親不在乎,因為他開始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去實現自己的想法。

慢慢地,孩子有了變化,父子間開始有些溝通,後來,孩子走了出來,重新回到學業上,考了上不錯的高中,還受父親影響也完全了人生第一個馬拉松(未滿18歲只參加了半馬)。


無論用什麼辦法孩子就是不理我,走投無路的家長還可以做什麼?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孩子出問題了,家長自己去跑馬拉松就能解決。而是很多的青春期問題,都在提示著,家長自我回歸的課題。


因為青春期問題,本來就容易喚醒家長本身沒有完成的心理課題。

1、提示家長的情感匱乏(婚姻不幸福),過度粘連在孩子身上;

2、提示家長權威課題,無法理解與接納孩子發起的權威挑戰;

3、提示家長人生的缺憾(夢想破滅),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

4、提示家長迴避人生的無意感,不想面對自己的中年失落;

5、提示家長不願意面對衰老與孤獨,孩子是溫暖與希望的所在。


這五大課題,把家長牢牢地鎖住,出口就是孩子……有些幸運的孩子掙扎著逃走了,有些孩子出了問題,家長的焦慮拖著整個家庭進入深淵。

所以,家長要學會撤退,而不是一味地進,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和孩子貼得太近了,只會更加激怒孩子。

當然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本著這個原則:安全為上,保持在場,有求就應,無求不擾。

道理很簡單,但絕大部分家長做不到,因為家長太焦慮了,焦慮是因為五大課題沒有完成。


無論用什麼辦法孩子就是不理我,走投無路的家長還可以做什麼?

像第一個例子:家長時刻盯著孩子的狀態,看孩子心情不是否好一點,就去勸孩子,要不要看電影,要不要去逛街,要不要去看心理醫生……換來的是孩子的白眼和冷酷。

家長自己的狀況是什麼樣的呢?

離異單身多年,和孩子父親關係緊張,對工作態度一般,反正不至於被炒就好,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就這樣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哪位家長不是這樣?但是,對於這個孩子,這樣是行不通的。密不透風的關係令她窒息,母親殷殷切切的期待令她如負重軛,她一直試圖推開母親好透透氣,稍微好一點點,母親習慣性地又撲了過來。

她們的關係曾經有好轉,但好景不長,女兒疲憊不堪,於是自我放棄。

是孩子錯了還是家長錯了呢?簡單粗暴的指責誰對誰錯沒有意義,只有真正看見問題的根源,邁出那一步,才會有希望。


無論用什麼辦法孩子就是不理我,走投無路的家長還可以做什麼?

我經常問家長,你說你不焦慮,你給孩子空間,有多少時候是你主動找孩子、管孩子、說孩子?你能忍住不主動嗎?

孩子告訴我的就是,光會說,哪有做到!

而對於青春期問題特別嚴重的孩子家長來說,更需要減少焦慮的相互傳染。

解決之道就是家長先行示範。

而不是自己做不到,卻期待孩子做到。

2020年心窩窩心理成長沙龍就給你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給自己一個新的出口與方向,給自己一個空間去容納與探索屬於你的課題。強制性地將自己抽離出來,與孩子分離一小段時間,堅持下來,你就會有新發現,你也會真正有變化。


有家長會問:那我做別的事情不可以嗎?當然可以。但是,如果同樣的事情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仍然沒有什麼效果的話,你不妨嘗試新的方式。

當然,最好就是,別等孩子出現問題了再尋找解決之道,而是讓你自己先成為道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