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見識》 吳軍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大家好,我是曼微微。今天和大家聊聊《見識》這本書。

《見識》是一本認知升級類著作。作者吳軍博士是知名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硅谷風險投資人—妥妥的IT商業精英人士。他在“得到”app上開設的《硅谷來信》專欄課程,有近14萬人訂閱收聽。

《見識》這本書正是誕生於此,它是根據吳軍開在“得到”app專欄的訂閱用戶集中關心的內容,將自己重新補充、調整後的作品。

吳軍老師認為,與其他外部資源或者個人因素相比,個人的成就首先取決於“見識”。因此,全書圍繞“個人精進”的主題,講述了吳軍博士對人生的看法,以及古今中外對個人自我提升的一些智慧,同時還分享了其在職場提升和投資等方面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比較獨特的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視角。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書中有很多精彩的“見識”論述,比如:作者認為,效率高低不取決於開始了多少工作,而在於完成了多少。很多我們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實想通了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它們是偽工作。所以,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拒絕偽工作者”是本書第五章的見識主題。由於本書各章節論述的“見識”內容各成體系,彼此相關度不高,單拎出來任何一個章節的“見識”,都極具話題討論性。

所以為了避免本文內容過於分散,沒有重點。在這裡,我就以“拒絕偽工作者”這個主題的見識為代表,和大家聊聊書中具體的內容。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叫“偽工作”:有一些工作可能是公司裡存在的,但是這些工作不產生什麼效果,這樣的工作通常被稱為“偽工作”。

作者以IT行業為例,總結了一些偽工作和偽工作者的典型特徵。

  • 那些既不能給公司帶來較大收益,又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的改進和“升級”,很多都是偽工作。
  • 有的人明明可以通過學習一種新技能更有效地工作,卻偏偏要守著過去的舊工具工作,甚至手工操作。
  • 在做事情前不認真思考,做事時通過簡單的試錯方法盲目尋找答案。
  • 做產品不講究質量、不認真測試,上線後不停地修補,總是在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找漏洞和補丁。
  • 不注重用有限的資源解決95%的問題,而是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糾結不重要的5%的問題。
  • 每次開會找來大量不必要的人員旁聽,或者總去參加那些不必要參加的會議。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如果一個公司的員工大多是“偽工作者”,做著大多是“偽工作”的工作,那麼可想而知,這個公司在行業的競爭中很快會處於下風,前景堪憂。

所以,在一些注重員工管理的公司裡,比如Google和Facebook公司,它們對於員工的評價便不在於他有多忙,寫了多少代碼,甚至不是完成了多少產品的改進,而在於產生了多大效果。也就是說,那些偽工作者即使平時再忙,也會被淘汰。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既然瞭解了“偽工作”和“偽工作者”的含義和特徵,我們不妨做個自我審視,看看自己目前做的工作中是不是有很多是“偽工作”?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偽工作者”?如果答案傾向於“是”,那麼我們就應該有工作危機意識了。

對於我自己來說,之前並不知道“偽工作”,“偽工作者”的說法,但是卻一直有工作危機意識。因為我覺得我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可替代性,公司完全可以找一個比我年輕有想法且工資成本更低的人替代我的工作。並且,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

之前我的工作是負責公司的公眾號文章撰寫和其他一些市場營銷的事務。除了公眾號文章撰寫算是有點創造價值的工作,其他工作內容都是事務性工作,也就是作者說的“偽工作”。這些工作誰都可以做,區別就是對業務的熟悉程度不同而已,顯然這並不算什麼問題。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所以,當時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學習公號文的寫作,新媒體運營以及品牌營銷的知識,希望可以增強自己在工作中的競爭優勢,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是後來公司不景氣要裁員,很不幸我是那個首當其衝被裁的員工。

從這段工作經歷中,大家可以看出,我的工作態度認真,也注重工作上的精進和提升,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在裁員的時候,還是不能夠倖免於難。究其原因,是因為我的工作給公司帶來收益的效果很有限,而且80%的工作都是事務性的偽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

其實,對於我們普通的上班一族來說,尸位素餐,不思進取的人有,但也只是少數。現在生活經濟成本高,無論是大家真的熱愛工作,還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大家對待工作都有了一份虔誠的態度,都有了自我提升的意識。

因此關於“偽工作”的情況,更為常見和普遍的一種是:在一個公司裡,你會發現很多人尤其是基層員工的工作性質都是屬於“偽工作”類型的:事務性,可替代性強。那怎麼辦呢?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按理說,這些“偽工作”既然也是公司裡存在的工作,所以總是需要人做的。所以如果你的工作屬性是“偽工作”,也不必擔心找不到工作。但對於個人職業發展來說,始終從事這樣的工作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我們現在所處的公司平臺不錯,那麼我們要好好珍惜機會,畢竟這年頭不靠譜的公司太多了,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業務能力,爭取晉升到含金量更高的職位,承擔更重要的工作項目,從而讓自己的工作內容組成少一點“偽工作”的成分。

如果我們目前所處的公司平臺並不理想,那麼我們更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為以後跳槽求職增加競爭優勢。

實際上,但凡我們想要在工作中有所建樹,那麼就一定要減少耗費在偽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儘管有時這並不是我們能選擇的。而為了讓自己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我們需要在自己的工作領域裡成為大咖,至少是專業人士。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定律出自加拿大著名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一書中。由於格拉德威爾在書中舉了很多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這個觀點今天中國大部分人已經知道並且認可,它也成為大家努力進階的理論依據,很多人正在為10000小時的訓練而努力。即使一些人自己沒有毅力堅持這10000小時,也為自己找了一個臺階—“我之所以不能成為一流的人,是因為沒有完成這10000小時的努力”。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努力10000小時真能幫你成功嗎?作者也在書中對此提出了疑問,並且進一步解釋道:其實,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不僅談到了10000小時努力的重要性,還談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運氣和家庭環境。

所以作者認為,10000小時的努力是必要的,但也只不過是一個必要條件而已,遠不充分。更重要的是,這10000小時不僅要花,還要看怎麼花。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4個誤區。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 誤區一:簡單重複

有些人的10000小時都是在從事低層次的重複,上文中提到的偽工作者就是這種人。

  • 誤區:習慣性失敗

這類人好高騖遠,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教訓。他們常常是時間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小時,但是不見效果。

  • 誤區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這類人非常地有才華,可是喜歡在自己的世界裡精進,排斥外界(當然外界也排斥他)。結果,精進的路是越走越窄,對外界所知甚少,自己的適應性也很差,無法與其他人合作交流,只能閉門造車。

  • 誤區四:狗熊掰棒子

10000小時的努力需要一個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複用第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頭開始。

比如,有些人讀書就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題,相互關係沒有搞清楚,寫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識點,換一道題就不會做看,因此時間花得不少,成績卻上不去。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既然作者提到了10000小時的4個誤區,自然也給出了三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大家走出這些誤區。作者把這三個方法稱為破局的“三板斧”。

  • 第一板斧:確立“願景—目標—道路”

既然我們花10000小時來提高專業水平是為了精進,而不是簡單地重複,就需要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願景。比如我想成為優秀的財務總監,這個願景就非常好。相反,如果我就滿足於5年(正常工作大約10000小時)堅持不懈地做賬,以便將來做賬能夠做得更熟、更快,那是非常糟糕的。因為這是低水平地重複。

即使5年後我做賬做得很熟練了,可能做賬工作已經可以完全由計算機軟件系統來做了。因此,人要想進步,就必須給自己確立一個合適的願景。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有了願景,還需要有階段性目標,有具體的操作步驟,以便實現願景。要成為財務總監並不容易,我必須要有出色的專業素質和管理能力。因此我有必要進行註冊會計師等其他專業的財務知識的學習。

  • 第二板斧:即使聽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

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我們本能地會抗拒,但也不妨學著去換位思考,習慣三思,思考別人為什麼怎麼說,找出其中的合理性。這樣我們不僅進步快,而且眼界、氣度都會比常人高出很多,才不會陷入林黛玉式的困境。

  • 第三板斧:凡事做記錄,這樣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做任何職業,比如工程師、會計師、律師,都會遇到一些難題,解決了這些難題,我們就進步了。如果我們把解決難題的過程記錄下來,那麼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便有跡可循,可以很快地解決問題。這是做記錄的好處之一。

做記錄的另一個好處是,在記錄的過程中又思考了一遍,進步得會更快。

這就是作者的“三板斧破四困境”,運用好這三板斧,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實踐“10000小時定律”,更有望成為工作領域裡的專家。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最後,作者還特別強調了一點:做事,一定要做好最後的1%,一定要把事情的最後一步做好,一定要堅持到底。

這裡,作者舉了一個很現實的例子,作者說:


我以前講硅谷的房子不是給一般公司員工準備的,因為人多房少,只有那些比別人在各方面高出一籌的人才配享受在硅谷地區擁有房子的權利。今天的北京等城市也是如此。


未來位置相對好的房子,可能也只是給那些在自己領域做得最好的5%的人準備的(而最好地段的房子可能是為1%的人準備的)。世界上,做得還算過得去的人與前1%的人相比起,可能就差最後幾步路,但是最後收入水平、社會地位、發展機會差別卻很大。


因此,有時把事情做好,即使不是為了讓自己顯得多麼優秀和崇高,至少也是為了有一套舒適方便的房子。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的確,為了擁有一套理想的住房,為了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父母可以安享晚年,為了自己可以生活得從容一些,我們需要拒絕偽工作,需要成為工作領域裡的做得最好的前5%,需要凡事做好最後的1%。

好了,以上就是和大家聊的《見識》這本書中—“拒絕偽工作者”這個主題的見識的全部內容了。

《見識》:工作精進,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最後,真誠地推薦一下吳軍博士的《見識》這本書。雖然這本書帶有強烈的個人視角,但是吳軍博士作為一個自己工作領域裡的大咖,作為一個成功的創業投資人,作為一個學識淵博的生活智者,他的見識或者他所認同的見識還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和借鑑的。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擁有一個好的見識,就等於擁有了一個好的思維方式,懂得了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希望我們可以從吳軍博士的《見識》這本書汲取能量,升級我們的思維方式,在人生的道路上勇猛精進。

祝願我們相逢在人生更高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