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疫情之下,人心各异。

但也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这样的人让老百姓踏实、让前方的医护战士提气。

最近有人说:

“关于疫情,我只听两个人的话。

一个是钟南山,另一个是张文宏。”

钟南山院士,大家都知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那么,能与之媲美的张文宏又是何许人也?


01 意外的成了网红,医学界的李佳琦?

张文宏,是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他突然走红,是因为在1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他说:

“第一批医生都很了不起,人不能欺负听话的人,所以我把他们换了下来。”

“现在起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我不管你入党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就得给我上去。”

铿锵有力的言语,让他迅速在互联网上走红,让平时听惯了官话套话的老百姓耳目一新。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网友们纷纷说:“这人太刚了,真敢说啊。”

在网友的惊呼声中,他一战成名。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张文宏敢说的话,永远让人猜想不到:

早在1月30日,他就敢把疫情发展的三种结局抖出来给你看。

最好结局:2-4周内所有病人治疗结束,2-3个月内全国疫情得到控制;

最差结局:控制失败,病毒席卷全球;

胶着情况:病例数在可控范围内增长,抗疫过程会十分长,可能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当你觉得医生无所不能的时候,张文宏提醒你:

“最好的特效药其实是自身的免疫力。现在医生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病人熬过这两个礼拜。”

当你宅家宅到怀疑人生,他告诉你:

“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

是不是瞬间神清气爽?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他给企业老板们提的建议也是直击要害:

“不用给我们捐东西,让员工在家里办公,隔离观察,还给人家发工资,就是对国家做贡献了。”

这些硬核大实话,可以说句句都说出了大众的心声。

“硬核医生”后,最近一个演讲又让他收获了“医学界李佳琦”的称号。


张文宏把大众科普说成了脱口秀,让大家开心一笑的同时,又增长了知识,这大概就是大牛的境界吧!

他外形酷似沈腾,说话流畅,幽默感爆棚,你说怎能不火。

“如果说流感是老虎,那感冒可能只是小爬虫。”

“一般女孩得了流感,被传染的基本都是妈妈,而丈夫很少,所以那一刻,我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有人看完视频甚至还被强势种草了流感疫苗和HPV疫苗。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说真话,说人话,说有用的话。

这几点听似简单, 可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却实属难得。


02 在病毒面前,他就是个铁人

大家都觉得张文宏的突然爆红是天经地义, 但张文宏本人却是一头雾水。

人们津津乐道的“刷屏演说”,不是他在特殊时期的激情发挥,也不是哗众取宠的精心谋划,那纯粹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自然流露。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发布会的前12个小时,他的时间表是这样的——

当天零点,结束了河南郑州的防控督导工作,搭乘红眼航班回上海。

驾车赶到市公卫中心的时候,快凌晨两点了。

他又把为数不多的睡眠时间“腾挪他用”,写了一篇3000余字的疫情解读长文。

凌晨3点多终于睡下,早上7点不到又爬起来。

紧锣密鼓地讨论完当天所有隔离患者病例,换上白大褂,直奔感染科病区查房;

然后召集临时党支部会议,给大家鼓劲。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当时他正面临“史上最难排班”的考验。

第一批医生已经在隔离病房待了10多天,疲惫不堪,亟待换岗。

那么先派谁上才算公平?

反复斟酌后,他想到了党组织、党支部。

每个党员在入党时不是宣过誓,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吗?

喊过的口号,都得作数。

于是,就诞生了那些流传甚广的硬核语录。

“我已经严重睡眠不足了,也不知有没有说错什么。”

隔天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张文宏说出自己的担忧。

他的时间向来以秒计算。

过去的15天里,更是恨不得“一秒掰成两秒来用”。

外界赞他说话利索,一针见血。

于他而言,诀窍无非三个字:赶时间。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这种行事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科室。

一走进去,你就能感受那种无形的紧张气息。

所有人都是行色匆匆,开碰头会速战速决,不做表面功夫,只谈要做的事,要解决的问题。

病毒狡猾又凶狠,感染科医生别无他法,只能竭尽全力跟时间赛跑。

因为一旦败下阵来,牺牲的不是一条生命,而是成千上万的生命。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一边和病毒拼速度,一边还得和它比感染力。

“一旦关注,长期感染,无法治愈。”

即使已经超负荷运转,晚上结束工作后,张文宏还要抽出时间在公众号上做本职以外的科普。

用理性的态度,安抚大众的焦虑情绪。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疫情当前,“华山感染”已成民间爆款。阅读量接近2700万次,最近几乎每篇都是10万+,最长一篇,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

在他看来,向群众喊话意义重大。

就像约翰·多恩写的:“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可以自全。”

防控传染病,需要全民共识,更需要全民科学共识。

帮忙收集数据的学生说起张文宏,都赞叹他是铁人般的存在。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最近,他主编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发布。

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挤出来的时间,

可那凹陷的眼窝,标志性的黑眼圈,已经在无声中出卖了他的疲惫。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03 潜心修炼的学霸,十年磨一剑

翻阅张文宏的履历,你会发现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高三直接保送进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获得复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

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他所在的感染科,连续九年稳居“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如果说医生是高风险职业,那么感染科医生就是险中之险。

在每场对抗疫情的硬仗中,他们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17年前,非典肆虐。张文宏跟着老师翁心华上了一线。

病房紧张,他们不得不用铁皮木板搭建简易病房。

如此简陋艰苦的环境,令实地采访的美国记者瞠目结舌,连连感叹“不敢想象”。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那一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1700万,全国第一。

然而,最终感染数却只有8个。

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大规模聚集性爆发。

2013年,H7N9病毒来袭,中华大地又一次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张文宏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接触10余例病例,并于当年4月初第一时间在国际上客观报道了中国案例。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2014年,埃博拉病毒病肆虐非洲, 他没有隔岸观火,又迅速报名参加援助西非的紧急救援队。

丰富的实战经验将他磨砺成一名出色的“病毒猎手”,也常常被病人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曾经有一名工人去非洲务工,被昆虫叮咬后,患上无名疾病。

人像傻了一样,整天睡得不省人事。

过了6个多月,张文宏在医院见到他时,他整个人已经昏了过去。

经过专业诊断,他意识到这是罕见的昏睡病。

由于罕见,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药,只有世界卫生组织有。

如何向世卫组织证明是昏睡病?

第一个24小时,要想方设法抓到元凶。

他和住院医师在病人骨髓、大脑、全血里搜寻。

找到了一条虫子。

但没法确定是刚果东边的冈比亚锥虫,还是刚果西边的罗德西亚锥虫。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第48小时,他们查清了虫子的基因序列。最终锁定是冈比亚锥虫。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争分夺秒跟世界卫生组织通电话,发证据。

药拿到时,正好72个小时。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还有人前一天去蒸鱼,手被割了一下,第二天手肿得像熊掌。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里,这种病例基本都得截肢。

但张文宏偏不信邪,仅用了24小时,便确定这是创伤弧菌引起的。

当即用了有效的抗菌药物。

险些被截的手便恢复如初。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如今,新冠病毒登场,82岁高龄的翁心华教授已退居二线。

张文宏责无旁贷地接过老师手中的接力棒,鏖战在“紧急应对”的最前沿 。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自始至终,这样的信念占据他的大脑,

让他顾不上外界的追捧,只能一刻不停地赶路。


04 硬核主任的柔情关怀

世上领导分两种,

一种喊同志们冲啊,自己却安坐后方。

还有一种,自己冲锋陷阵,一路带着其他人披荆斩棘。

毫无疑问,张文宏属于第二种。

在感染科,所有人都管张文宏叫“张爸”。

因为大家长式的细心周到, 这个绰号从30来岁就跟着他,

有同事回忆,连一起坐车谁先下谁后下,他都要关照清楚。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摆领导架子。

这次新冠疫情,作为主任本不需要查房,但为了消除前线医生的恐惧,他坚持每星期至少查房两次。

哪类病人需要留观、哪类病人可以解除留观,张文宏从一开始,就拦出一条严格的红线,

“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

“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

掷地有声的话语,彻底打消了年轻医生的顾虑。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面对媒体,他还一再向大众呼吁:

“不要把医务人员当机器,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病人有免于被伤害的权利,医务人员也应该有,不然,他们真的负担太多了。”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对同行如此,对病人更是关怀备至。

年过古稀的老夫妇来看门诊。

询问病情后,张文宏发现老夫妇听力下降,腿脚不便,身边又无年轻人陪伴,

于是一改平时飞扬潦草的书写习惯,一笔一画地在处方纸后面给老人写下:

1.先去挂号处缴费;

2.去1楼抽血……

3.下礼拜一再到1楼拿报告;

4.下礼拜一拿到报告后到 XX 号诊室给我看;

5.不要再挂号!


他的大脑里清晰储存着每个患者的状况,

会亲力亲为地替外地患者加号,打电话落实床位,在私人邮箱中为病人提供诊疗意见。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春节前夕,一个老患者因为用药敏感二进宫。

张文宏火速联系各科专家前来急诊,不断调整用药,终于击溃病魔。

除夕深夜,张文宏还特意跑到病房观察一阵, 确认患者病情稳定后才放心离去。

陪护的家属睡眼惺忪中看到张文宏的身影,都不敢相信这么晚还会有医生来查房。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医术精湛,又待病人如亲人,

无数从生死边缘被拉过来的人都想给他塞红包,然而至今也没有谁成功过。

“无论红包多厚,我都不会因为它毁坏掉医生的形象……何况很多病人经济并不宽裕,本应把钱用在治疗上。”

不仅不收钱,他还常常给病人倒贴钱。

14 岁的男孩小孙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家属却闷闷不乐。

一问,原来是治疗费太贵,把姐姐上大学的学费给“挪用”了。

为了不让小姑娘辍学 ,张文宏当场捐款5000元。

病人家属感激涕零,一直念叨他是“菩萨心肠”。

所谓医者仁心,

渗透进日常工作中,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弱势群体无处不在的悲悯。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2013年治愈的一位禽流感患者送了张文宏一块牌匾,那是他为数不多愿意展露出来的褒奖。

牌匾是这么写的:

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

05 “我不崇高,只是特别焦虑。”


“我们这群人,给他一个标签就是焦虑。

我们在背后默默做着这些事儿,你好像看上去觉得非常伟大,其实没有,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天命而已——我不做这个事晚上就睡不着。

不是我的人格高尚,只是我就是一个焦虑的人。

在2018年的演讲《人类如何抵抗病毒》中,张文宏如此评价自己的职业。

历史长河中,从农业社会到现在,人类免疫系统和病原体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因此,选择这个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负重前行。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无数焦虑的医生用血肉之躯筑起对抗病魔的铜墙铁壁,才成全了我们所谓的岁月静好。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里,有这样一句话:

“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它起源于人类最朴素的救助愿望。”

褪下救死扶伤的光环后,医生不是神,而是被神化的普通人。

他们也会累,也会怕,也会疲倦。

是那股强大的使命感,一次次将他们从退缩的边缘拽了回来。


张文宏被称为下一个“钟南山”,他凭什么那么敢说

距离非典已经17年,耄耋之年的钟南山依旧坚守在一线,

张文宏这样的传承者,也正顶着风险逆流而上。

深感幸运的同时,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不添乱,不搞事。

别用“英雄”的称号绑架他们,也别把他们的奉献视为理所当然。

把文章转发一下,

疫情终会散去,但有些人值得永远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