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内容重复的影视投入与媒体炒作,是不是浪费社会资源?

金牛望月之老茂


去年发过一个关于“最敷衍电视剧名”的感叹:一场流星雨,可以“一起、又、再”看;因为爱情,于是“有幸福、有奇迹、有多美”;遇见你这件事,可以与“因为、只为、我的青春、假如没有”排列组合;一帘幽梦也总是没完没了、无始无终。

连片名都这么“取巧”,内容就更别提了,这就是国内影视圈的现状——恶性循环之下的“比惨效应”。

【一】

在跟风炒作上,资金、人员密集型的国内影视圈一直就没闲着,这当然与资本深度参与影视剧市场之下,整个行业追求“短平快”、讲求“投入产出比”、极度厌恶风险有关。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创新意识的缺失、整合能力的不足,前者主要是人的问题,后者则指向了国内电影工业的不成熟、不系统现状。“跟风效应”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量毫无意义的翻拍、续集,以及随之而来的做宣发、炒热点、造争议、上热搜。

今年的奥斯卡,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这四个含金量奖项的韩国人,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领奖感言中数度开喝酒玩笑的导演奉俊昊,那毫不掩饰的得意之情,或许让很多国内影视人酸溜溜的。

这些年,除了功成名就的李安(《卧虎藏龙》、《断臂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国电影人(含港澳台)离奥斯卡小金人最近的,也只有张艺谋(《活着》、《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以及那部在中国影史中独一无二的《霸王别姬》了,要知道,这些提名大多是2003年之前甚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的。

《寄生虫》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背后的行业支撑才是关键。别总拿韩国电影没审查说事,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模仿与自主创新,韩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度与精细化早已不同以往,在一些题材、类型上开始独占鳌头,商业片叫好又叫座还能拿奖,这就是整体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体现。

【二】

按照韩国电影行业的逻辑,先做市场,培养消费习惯和观众审美,后做内容,从量变产生质变,提升行业的专业化与创意,最后才能在百花齐放中文化输出、喜提大奖

平心而论,井喷式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早已成为连好莱坞都不敢轻易忽视的“全球第二”(第一位无疑还是北美票仓)。

看着漫威影业与幕后老板迪士尼,将国内首映《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的时间,比北美院线提前了两天,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选择北美与国内同期上映的策略,显然,国内观众巨大的消费潜力与国际化的消费视角,是好莱坞的大佬们眼中最要紧的“金山银山”。

市场培养起来了,国产影视剧也经历了从“大投入、大制作”到“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随着观众对“文化自信”的觉醒,优秀的国产影片成为票房排行榜的香饽饽。

想来,那个《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铜雀台》星光璀璨、金碧辉煌的时期,国内大制作商业片的口碑一步步跌入谷底,沦为烂片的代名词;如今,《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霸占国内累计票房前三的成绩,自然令人国内影视人和观众脸上有光。

只是,作秀和炒作、流量与咖位依然是衡量一部商业大片能否卖座的关键,“致敬经典”的复制粘贴,成了行业内一条行之有效的变现之路。

大家的思路惊人的相似:大IP打头阵,带来话题,流量明星搞事情,制造炒点,各类精妙高端的商业运作,决定了一部商业片的成败。

【三】

是《上海堡垒》的惨败,才开始让资本与影视从业者们真正意识到观众的力量。

此前在他们眼中,《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无名之辈》这类影片之所以,要么是题材撞上了,要么是运作得好,观众不过是一盘散沙,而《阿修罗》、《冰封侠》之类的惨败,不过是“运气不好”而已。

当《上海堡垒》用无所其极的商业炒作最终激怒的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报复式的差评如潮,以及由此引发的巨量话题,出乎了几乎所有国内影视人的意料,逼得导演、编剧们不得不出面道歉,影片也很快下映了。

尽管题材、主创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来说,《上海堡垒》与《甜蜜暴击》这类影视剧,从艺术创意到运营思路上几乎如出一辙,这还算是“高级”的。更多的影视剧,完全是按照国内大IP或国外成功作品的思路,一步一步、一帧一帧“借鉴”来的,甚至连片名都得毫不客气的“拿来”,以示“正统”。


浪费观众的时间、资本的真金白银,这类靠“致敬”或“碰瓷”而不是创意与演技的影视剧,或许能拿到不错的当期收视率,取得亮眼的商业数据,却鲜有重播的机会。留下来的才是经典。

【四】

作为专业人士的影视从业者,当然对如何“糊弄”观众这件事心知肚明,只是,影视剧需求井喷的大背景下,观众与投资者的双重压力,让他们来不及思考就草草投入战斗,拍出一些连自己都懒得看、不愿提的烂片,恶性循环由此产生。

这几年,国内电影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在观众主导下的大众点评体系,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影视圈这个半封闭的圈子里,藏污纳垢在所难免,但作品硬不硬、演技强不强、剧情好不好变得越来越重要

或许,这个“优胜劣汰”的趋势,将是整个行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契机。


得着说


我认为不能说是资源浪费,只能算是对社会的创新力没有贡献。

伴随着文学作品的快餐化趋势,影视作品的创作也开始向着追求速度的短平快态势发展,使得如今的观众面对着每年数目众多的影视作品,难免产生乱花迷眼之感,而那些已经被过去精益求精的影视作品提高了眼界的观众,更是因巨大落差而倍感失望。如何挽回观众的心,已然成为当前影视行业做强做精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要挽回观众的心,首先就要在影视创作上足够用心。这种用心不是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和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讲好故事、做好内容。当下影视作品的投入成本和拍摄技术日臻成熟,然而观众却始终在怀念过去。以四大名著为例,翻拍作品不在少数,但公认的经典却都是二、三十年前的版本。这就表明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更应注重叙事逻辑和场景设置,展现真实朴素的时代面貌,传递积极的价值理念,才能成为表达观众心声的号角和满足文化需求的盛宴。

  要满足观众的期待,还需要影视创作者坚守本心。受资本逐利的影响,当前的影视行业过度追逐热点,导致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题材的重复扎堆对影视业的长远发展和观众的文化审美都极易造成伤害。对创作者而言,选材角度和叙述方式不可能千人一面,为了迎合市场热点追求经济效益而诞生出的各种翻拍作品,甚至是所谓的山寨、低配作品,无疑是对观众期待的辜负和打击。一个影视创作者只有坚持创作初心,讲好故事,不被经济利益所驱使,才能创作出有口皆碑的佳作精品。

  要产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就要求创作者对待观众有诚心。影视作品不能只是将高新技术手段和大腕明星进行毫无逻辑的杂合堆砌,也不是利用媒体宣传和新闻炒作对大众进行天花乱坠的营销轰炸,出现这些现象就反映出影视创作队伍没有对观众足够尊重和重视,甚至有指责观众欣赏水平等行为。不仅没有创作出诚心佳作,也让观众的心受到了伤害,那么观众的脚自然就会离开。

  古人常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对影视行业来说,要留住观众同样应当攻心为上。只有用心创作、坚守本心,才能用诚心打动观众的真心。脱离群众的孤芳自赏抑或市场为上的片面迎合,都只是透支行业未来健康运行的兴奋剂,臻于至善的品质匠心才是助力影视创作良性发展的强心针,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欢心与赞赏。


送你一部小电影


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大量,二是媒体炒作。

第一个关键词“大量”,内容重复的影视投入可以说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大家都看好某个题材,然后进行投入,进行市场化竞争,制作精良的产品肯定会成为市场认同度高的商品,对于投入者来说,就会收回成本,获取利润,相反,就会让投入打水漂,亏损或者血本无归。但是,如果加上“大量”这个关键词,就说明有可能在创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没有更多的优质创作内容可供选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为投资者想挣快钱,对于市场看好的内容想快速进入,快速变现,纯粹的资本运作而已,没有把影视产品作为文化产品去打造,多了一些急功近利,少了一些情怀。

第二个关键词“媒体炒作“,影视作品从选本、选演员、资金筹措、拍摄、剪辑制作到审批到市场上映,每一个环节都是宣传推广的节点,都可以找准某个受众关注的话题进行宣传,从而提升影视作品的曝光度,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本(第五版)给“炒作”一词这样的定义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这个解释是中性的,没有贬低的意思,但是对于炒作,建议:炒作不可恶俗,不可触碰道德底线,不能违反公序良俗。奉劝那些热衷于负面炒作的人,“炒”可以,别“作”死。




卓华永辉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不是从社会角度,而更侧重于个人角度。

主要是浪费了很多个体的时间和精力。

要知道,现在什么最宝贵,当然是时间和精力。

现在大多数人都被泛娱乐化的东西,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很多人对此还浑然不知,这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还是那句话,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看你如何对待?


奇点科幻影视


大家好,我是奔波兔子,一名80后,以为我个人的见解,请参阅。

电影也是产业,几亿成本带动的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眼光要远一点,任何事情都要从经济的基础去考虑。一部卖座的电影,他们的收入是很大的,全世界电影业所交的税也是巨大的。这些钱,可以用来研究更清洁,更新,可循环的能源。换句话说,电影能够促进经济,而研发新能源是依靠经济基础的。有钱才能研究。

资源浪费是指因资源的未充分利用或过度消费性使用造成的损失。重复建设的最根本影响在于资源配置低效益,结构雷同,引起区域间无序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

1、对名著重拍这个现象应该辩证的来看待,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的观点不一定正确。

2、名著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比如红楼梦。名著有长远的思想价值,不同体裁来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名著有其积极的意义。

3、没有新意的重拍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于传统的东西,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需要创新思维。创新为了继承,离开了创新,继承没有意义。重拍名著既要高于原著,又要忠于原著。

4、而名著是否重拍,是由市场决定的,投入的了大量的金钱要考虑是否能够盈利,也要考虑人民大众的鉴赏能力的高低,如果重拍的名著远离原著,将误导青少年。


奔波兔子


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

当很多资本都涌入影视行业时就会产生竞争,就会发生优胜劣汰的事情。可能在现在你会认为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但它对影视行业的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更多人的加入就逼迫大家只能做更好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才能盈利。比如前两年很流行的大IP,大流量现在观众也不买账了,这就是进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止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文化方面。所以只要能让影视行业进步,有所浪费也值得。另外我还想说一句,我们国家18,19年电影票房都突破了600亿元,占世界票房的百分之22。但近几年我国电影却一直没在国际获得特别多的奖项。而今年韩国却勇夺奥斯卡大奖。惊艳了世界。所以祝我国电影业越来越好。


韩剧天天看


由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步伐加快,不少电视台将追求收视率放在首位,经典影视剧已有的影响成为翻拍的出发点,观众的怀旧情绪成为翻拍的动力,在观众的期望中翻拍成了引人瞩目的事件,而影视剧制作者则急功近利,将市场、收视率置于重要地位。成功的先例更使得影视剧的翻拍盛况空前

虽然影视剧的翻拍填补了荧屏的空白,增加了电视台的收视率,也一定程度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从整体上看,影视剧的过度翻拍是弊大于利的。


阿拉蕾影视


就我个人见解的话

我认为不算是浪费社会资源,第一个角度,大量重复出现的影视的投入何来浪费资源一说。大家愿意看或者不愿意看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能炒作的起来的话,说明大家对他的热度还是认可的。第二个角度,人们发布这些视频,有可能也并非为了炒作,可能是自己经济的来源,我觉得重复没关系,如果自己不想看,可以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