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產業鏈客戶“免疫力”企業利用場外市場解決資金難題

一場戰“疫”,讓這個冬天尤其凜冽。長達半個多月的“休眠”,足以讓眾多實體企業揹負上沉重的經營壓力,面臨未知的價格波動風險。不過,一些現貨企業巧妙地利用期貨市場,通過模式的創新,在非常時期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升了防護。

上海紡投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紡投”)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公司特有的創新模式“籽棉套”,成功應對了此次疫情的影響,通過棉花期貨和PTA期貨的套期保值,不僅規避了生產經營中的價格波動風險,還對緩解資金緊張和現貨運輸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提升產業鏈客戶“免疫力”

上海紡投業務主要涉及棉花等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轉口貿易等,年經營棉花逾20萬噸,年主營業務收入規模近200億元。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又恰逢春節,對涉棉產業造成巨大沖擊,但上海紡投積極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模式創新,不但保證了自身經營平穩,也為產業鏈上下游客戶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疫情爆發後,上海紡投業務團隊在期貨市場2月3日恢復交易之前,便與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多家紡織企業客戶進行溝通。他們發現,大部分企業棉花庫存僅可維持一週。在現貨市場停止交易、公路跨省物流受到嚴格管控的背景下,產業鏈下游對棉花采購異常焦慮。上海紡投結合市場參與經驗,認為鄭棉期價在節後存在慣性尋底的可能,但目前的低位同樣是採購良機,後市將出現的疫情拐點很可能也是棉價拐點,故此為一些下游客戶定製了各種應對解決方案。

後市一如預期。受春節假期疫情發酵影響,節後國內大多數大宗商品價格都大幅探底,棉花期貨也不例外。其中,棉花2005主力合約以跌停收盤,隨後一天又大幅低開,創出12130元/噸的近四年新低,但接下來幾天出現修復性反彈。

上海紡投通過“籽棉套”模式,在收購環節對棉花資源進行了套保,鎖定了加工利潤,並按照點價銷售的既定方案,節後在期貨市場進行了及時的平倉操作。

“籽棉套”是上海紡投2019年推出的創新業務。在收購環節,結合籽棉、棉籽、期貨盤面、質量升貼水等因素,確定套保成本並鎖定利潤,有效規避新棉集中上市期套保窗口短暫、擁擠的風險。

通過這種模式,上海紡投在2月3日和2月4日的棉花期貨價格低位,分批為江蘇海達紡織平倉600噸棉花空單,確保其一個月的用棉量。上海紡投還在低位平倉300噸棉花空單,確保安徽東至雙江紡織半個月的用棉量,併為其墊付資金400多萬元,為雙江紡織的及時復工提供了有力支持。

湖北是本次疫情的重災區。由於疫情持續時間長,物流、訂單、庫存、資金、人員等因素對湖北紡織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的衝擊遠高於其他省份。“我們針對疫情較為嚴重地區的客戶,採取了延長合同履約期限、減免服務費用等一系列支持措施。”上海紡投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湖北天門某紡織企業與公司是長期合作伙伴,春節前剛從上海紡投訂購700噸新疆棉花,但受疫情影響,湖北省內各類企業復工時間持續推遲,該企業面臨較大生產經營壓力。“為此,我們為其減免300噸棉花的資金利息,回購了400噸棉花,並承諾為企業及時發運,有效減少了企業損失。”

利用場外市場解決資金難題

利用好場外市場是上海紡投在特殊時期面對從容應對市場風險的另一個關鍵。

目前,涉棉企業已普遍參與期貨市場,以標準倉單形式存在的現貨越來越多,截至2020年2月14日,鄭商所棉花倉單(註冊+預報)突破4.25萬張,合計超過170萬噸,持續刷新歷史紀錄,佔同期整個棉花商業庫存比重逾30%。

為順應市場期現結合發展趨勢,鄭商所綜合業務平臺依託現有倉單交易模式,在2019年引入浦發銀行參與,創新推出標準倉單買斷式回購業務。客戶可以與銀行直接對接,實現資金T+0劃轉,可當天獲取融資款,並在企業採購、銷售和盤活庫存等環節引導倉單融資成本下行,達到“增效、降成本”的雙重效果,進一步促進產融結合。

為應對節日長假期間潛在的行情變化風險,上海紡投於節前的1月21日通過鄭商所綜合業務平臺交易近4500噸棉花倉單,並於當日獲得逾5000萬元流動資金。春節長假後,期貨盤面受疫情影響開始發酵,但上海紡投已擁有充足的流動資金應對市場風險。據統計,上海紡投在2月3日至14日期間累計質押棉花標準倉單44815.517噸,獲得流動資金逾4.5億元,回購倉單22096.233噸。

對此,上海紡投一位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總結稱,“平時打好了基礎,在關鍵時刻迴旋的餘地就大,應對市場風險的武器也就更多了”。

記者王寧

原標題:創新“籽棉套”模式企業期現結合提高“免疫力”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