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煤炭行業的“免疫力”弱在哪裡?

煤炭行業的“免疫力”弱在哪裡?

當前,我國下游產業對煤炭的依賴仍然較強,且需求主要集中在電力、冶金、建材、化工及生活取暖等重要領域。特別是電力,2019年,煤炭發電量仍佔總發電量的68%。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煤炭行業復工復產問題,一度引發全社會關注。業界認為,如果煤炭供應得不到保證,各類企業難以進行正常生產,也不利於疫情有效防控。

對此,《能源評論》記者採訪了中國能源研究會高級研究員、煤炭規劃設計研究院戰略管理首席專家牛克洪。他指出,2月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強力協調調度,積極組織廣大煤炭企業復工復產。截至3月4日,全國在產煤礦產能34.31億噸/年,產能復產率為83.4%,當日產量900萬噸,三項數據均比2月1日增加了一倍以上,基本達到去年同期生產水平。但是,我們仍然需要通過疫情,重新審視煤炭應急機制,發現其中需要完善和可供升級的空間,幫助行業實現更有效的應急管理。

煤炭行業的“免疫力”弱在哪裡?

據介紹,此次疫情導致部分地區煤炭供應趨緊的原因有二:一是生產能力不足。一方面煤礦年假回家員工返礦乘車困難,另一方面返回煤礦的員工,要求封閉觀察7~14天方可上班;二是運輸不暢。近年國內煤炭開採戰略是“控制東部、穩定中部,開發西部”,而煤炭消費地主要在東部,此次疫情發生後, 東部地區的應急供應問題較為突出。

牛克洪認為,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補位,應是煤炭應急機制的重中之重。要在必要的時候以解決部分地區下游用戶的燃眉之急,需要關注應急儲備機制的兩個方面:

第一是能夠拿出多少,這就涉及到調節煤炭現貨儲備、產能儲備和資源儲備的關係。

按照儲備產品類型,煤炭應急儲備可以分為資源儲備、產能儲備和現貨儲備。資源儲備是指對已經探明的、可以開採的煤炭資源封存起來暫時不予開採、以備後用;而產能儲備是對已經投資建設完成, 可以投產的煤炭礦井暫緩開採, 以便在煤炭短缺時開採利用;。現貨儲備則顧名思義是儲存一定的煤炭。

其中,現貨儲備具有即時調整煤炭市場供求的功能,產能儲備具有短期調整煤炭市場的作用,而資源儲備主要考慮的是煤炭長期可持續供應能力的保障。所以,如果當前疫情需要動用煤炭應急儲備,最佳選擇無疑是煤炭現貨儲備。

但是,現貨儲備存在煤炭自燃、煤炭風化、煤炭沉澱等問題。要解決上述問題,不僅需要從技術上著手研究,減少現貨儲備的風險,還要根據不同地區資源、供應和成本情況,調節三者的關係,加強煤炭現貨儲備。

第二是能夠運出多少,因為只有確保產得出來、運得出去,才能最終實現供應到位。

近年來,國家、企業採取多元融資的形式,加大運輸基礎設施投資,推動煤炭鐵路運輸大通道建設,如瓦日鐵路、蒙華鐵路等。現在,我國已基本形成煤炭運輸大通道網絡,較好地解決了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運輸瓶頸問題。

在此次疫情中,公路運輸一度成為煤炭供應趨緊的癥結所在。針對這個問題,未來需要做好公路、鐵路、水路和管道各種煤炭運輸方式的科學佈局及有效協調工作,同時,做好鐵路大通道網絡建設的完善配套工作,以及鐵路全國幹線和區域支線點(站)的銜接連通工作。此外,就是廣泛利用現代通信和信息技術,大力推進煤炭智能鐵路、智慧物流“雙智”建設,提高運輸效率、擴大運輸能力。

煤炭行業的“免疫力”弱在哪裡?

如果回顧近年突發事件的不利影響,會發現被其影響的核心主要是“人”—— 5 · 12 汶川大地震不僅威脅到礦工的生命,而且使工人無法下井,礦井在短期內不能正常生產,最終四川全省因震災導致1118處煤礦停產。在此次疫情中,由於存在“聚集性疫情”風險,下井開採等人員密集型工作或者叫停、或者大大精簡用工數量。

可見,要從根本上應對突發危機,就需要要減少類似突發事件對人的影響。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無人化”產業的潛力開始凸顯,無論是送餐、送藥,還是測溫、物流,機器應用能夠做的事情已經遠遠超乎想象。和上述行業相比,煤炭行業屬於基礎能源類產業,尤其煤礦企業的生產作業場所是在地下,生產大宗能源產品。因此,煤礦企業的生產環節是無法完全“線上”作業的。

但在未來,“無人化”或將在煤炭領域實現。近十幾年,煤炭行業已經大力推進“兩化融合”建設,煤礦生產技術裝備和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過去一個年產500萬噸的煤礦一般需要6000多名員工,而現在一個年產1000萬噸的煤礦一般都在1000名員工左右。今後,隨著煤礦智能化、智慧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煤礦用人還會大幅減少,將會湧現大批無人採掘工作面甚至煤礦井下無人作業的現象。

下一步,煤炭也可以推廣“無人化”開採,並將其納入應急機制中,推動數字化礦山、智能化礦山和智慧化礦山建設,使用智能採割、井下智能運輸、遠程控制監控技術,建立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加大“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在煤炭企業的應用,實現機械化減人、自動化換人。這不僅能讓煤礦生產力大幅提高,也有望讓突發事件對行業的影響進一步減小。

“疫情下能源行業應急體系建設及未來發展路徑”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