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探討主人公翠姨的悲哀命運的主題思想


《小城三月》探討主人公翠姨的悲哀命運的主題思想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魯迅先生精闢地表述了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看法,可見許多不朽的文學經典源自於作者與自身的對話中產生。任何一部能夠被稱為經典的作品,其實不只是作者文筆優美、語言精煉,也不只是故事情節如何曲折、敘事如何精巧,最重要的是它是作者發自心靈塑造出來的。因此經典文學作品不僅是一位作家精神智慧的體現,更反映了作家對人生的領悟和生命的感觸。

著名作家蕭紅也是如此,她的每一部經典作品幾乎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和生命的闡釋。蕭紅終其一生追求愛而不得愛,經歷的苦難和漂泊、痛苦與孤獨,都是是屬於蕭紅作為一個個體所獨有的。因此只有讀懂了蕭紅的生活背景,才能精確的讀得懂她筆下的作品,才能理解作品中代表的豐富內涵。

蕭紅曾作為“東北作家群”中最傑出、最具有代表的女作家,因其豐富而特別的生活背景,創造出多種豐富的新型小說樣式,她傾其一生心血所著的《呼蘭河傳》、《生死場》、《小城三月》等一些經典作品在當時的文壇引起一陣新風,這些作品可謂是蕭紅一生血淚坎坷的凝聚。

在1941年,年僅30歲的蕭紅,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這一年的春季,疾病纏身的她在香港遇到了朋友史沫特萊,在她的勸說下,蕭紅住進了瑪麗醫院治療修養。次年在戰火紛飛中的香港,一代文壇巾幗寂然離世,而這部《小城三月》就是蕭紅纏綿於病榻上寫出的經典小說。處在生命後期的蕭紅,用她悲天憫人的心境,穿越時空,讓時光倒流回到生命的起點——閉塞沉靜的北方小城,用生命和血淚譜寫了一個一個哀怨悽美的故事,究其本真和美,而格外感人。


《小城三月》探討主人公翠姨的悲哀命運的主題思想


01

蕭紅對小說的寫作手法有著獨特的見解:

“有一種小說有一定的寫法,一定要具備某幾種東西,一定學得像巴爾扎克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樣。我不相信那一套,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說”。

因此在蕭紅創作後期,所著的經典代表作《小城三月》採用了“回憶”的敘事視角方式,在氛圍濃厚的詩意寫作特色下,娓娓敘述了蕭紅個人本身和曾目睹的在命運中掙扎的悽婉故事,感人至深,彷彿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小城三月》講述的是一個小城中一段悽美婉轉的愛情故事。一個具有東方典型形象的女性——翠姨,心中默默地期許著愛情的到來,因為封建制度的管束,她從未在任何人面前吐露自己的情感,面對家人為她安排的婚事,可對象並不是她心中所愛的那個人,她無力反抗傳統道德的約束,每天鬱鬱寡歡,心事沉珂,在婚禮到來之前黯然離世。自始至終,她心中暗戀的那個人一直不知道她的心意,沒有任何人明白她突然死去的原因。

文中有較多關於春天的描寫,春天代表著希望,代表著萌芽的愛情,也代表著女主人公內心的蠢蠢欲動的心情。這段短暫而美好的愛情,如同這北方小城裡的春天一樣,到來時帶著“呼喚和蠱惑”,溫柔的吹到每個人的心裡;離開的時候,卻走的那樣匆忙,一刻都不肯停留。“春天的命運”彷彿如同翠姨那愛情的命運一樣,如此倉促短暫,無人憐惜,讓人生出對生命無常的感嘆。

蕭紅在這部作品中,辭藻優美,帶著詩情的浪漫,和強烈的個人風格,明麗又悽美,這些特色讓她的這篇小說具有多種象徵的意味,在閉塞渺小的北方小城中一個幾乎不為人知的翠姨,那悄然而逝的生命和愛情,如同春暮帶走的明豔的春光,在不知不覺中頓逝,象徵性的概括了耐人尋味的生命和文化體驗。

這北方的小城可謂封建制度下中國的象徵,春天三月裡發生的故事便是特定文化時空變幻而來的生命的模式。細細品讀,會發現作者在小說中對於春天的詩意描寫,對翠姨買絨繩鞋的敘述等,不處不表明對女主人公悽慘命運的潛在隱喻。

在這部《小城三月》作品中,由始至終瀰漫著一種詩情畫意的情懷,對於景色和人物的描寫細緻入微,讓人產生錯覺,彷彿這部作品有時像感人的小說,有時像是抒發情懷的詩,又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其實是

蕭紅獨創的一種文學體裁風格,融入多種文學表達方式,這種新穎的文學體裁,標新立異,別具一格,讓人沉醉其中,全身心投入於小說情節內容。


《小城三月》探討主人公翠姨的悲哀命運的主題思想


02


這部《小城三月》作品中講述的故事,發生在著名的“五四運動”後不久。當時在新文化運動的廣泛宣傳下,這座沉寂的縣城中出現了一絲文明改革的氣息:

“那個時候,縣裡早就有了洋學堂了。小學好幾個,‘我’家算是最開通的了。叔叔和哥哥他們都到北京和哈爾濱那些大地方去讀書了,他們開了不少的眼界。回到家裡來,大講他們那裡都是男孩子和女孩子同學。所以這個家庭都‘鹹與維新’起來。”

文中“我”的堂哥就是這樣一個接受了新文化運動思想的先進分子,翠姨因為內心萌芽的反叛意識,不想接受家中長輩給她安排的舊式婚姻,而是對“我”的堂哥產生了好感。可是由於內心的怯懦和自卑心理,翠姨自我封閉意識中產生的朦朧愛戀卻沒有任何結果,她不敢違背封建倫理,也毫無反抗的實際行動,最終封建意識佔上風,翠姨帶著一肚子的哀怨痛苦的死去。由此得出在舊社會勢力下,封建包辦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製造翠姨悲劇命運的罪魁禍首。

追究根本,與其說是翠姨對“我”的堂哥產生了好感和情愫,不如說她對於讀書、知識分子、新文明萌發了無限嚮往和追求。

正是在這些氛圍的影響下,翠姨才不甘心同妹妹一樣走包辦婚姻的舊道路和如傀儡般被人安排的命運,而是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新想法,新衝動。

翠姨與“我家”時常來往,而時下外界新文明的氣息不時薰陶著她,產生了對新文化代表“我”的堂哥的愛慕之情,這個想法的產生即刻攪動了她心中的一池春水,造成她內心產生了對於包辦婚姻的無聲反抗,人小式微的單獨個體當然抵抗不了頑固的舊惡勢力,導致了翠姨最終鬱悶而死的悲慘結局。

作者在文中把傳統封建家族的形象代表:“外祖母”和“我的母親”,描寫為表面上和善可親,有古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們認為給翠姨安排的這場婚姻是依著舊例且符合常理的,也是為她以後的人生著想,能讓她過上幸福生活的方式。殊不知,她們正是“謀害”翠姨的兇手!即使在翠姨死後,“我的母親”還說:“要是翠姨一定不肯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們當‘我’說。”。可以看出,傳統封建制度不僅殘害了人們正常的思想觀念,在長期的倫理鎖鏈下,人們的內心也受到了嚴重的腐蝕,翠姨這一場悲劇人生只是被封建麻痺下人們的一個縮影,它代表了隱藏在舊社會中無數的苦難和悲劇人生。

翠姨本是一個安於現狀,聽天由命的性格特徵,長期受封建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文中,她說過一句:“我的命,不會好的”,這樣順從而宿命的話語表明了翠姨對自己人生命運的盲目認同,無根據的自我否定和放棄。而當她尋到自己的真愛時,卻又困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不敢表白內心的感情,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這種受於封建思想女性性格下萌發出的真實想法,與殘酷的現實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代溝,代表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這正是翠姨難以跨越的距離,由此註定了這場悲劇的必然結局。

在《小城三月》中,蕭紅已經把對封建文化代言人層面的批判轉換到了對封建文化本身的批判上來,這表明了蕭紅自覺的反封建意識和“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韌性反封建精神。


《小城三月》探討主人公翠姨的悲哀命運的主題思想


03


固然可以把《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悲劇歸結為封建包辦婚姻和默守陳規的舊觀念的迫害,然而這只是翠姨之死的其中一個原因。

文中在翠姨病重時,“我”的母親曾拿了些錢讓哥哥拿去看望翠姨。有一段寫道:

“母親曉得他們年輕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們好久不見了”,母親既然“很久的就在心裡猜疑著他們了”。

“我”的母親刻意給哥哥與翠姨這個見面的機會,內心還是想成全翠姨的心願,讓她能在最後的時光中說出內心對愛慕之人的真實想法。可惜翠姨仍是不解緣由,封閉內心,決心死也要把這個秘密帶進墳墓。因此即使生命即將消逝時刻,她拉著深愛人的手說一些一語雙關的話:

“你來得很好,一定是姐姐,你的母親告訴你來的,‘我’心裡永遠記念著她。

她愛‘我’一場,可惜‘我’不能去看她了,‘我’不能報答她了,不過‘我’總會記起在她家裡的日子的,她待‘我’也許沒有什麼,但是‘我’覺得已經太好了,‘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我’現在也不知為什麼,心裡只想死得快一點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餘的,人家也許以為‘我’是任性,其實不對的。不知為什麼,那家對‘我’也會是很好的,但是‘我‘’不願意。

‘我’小時候,就不好,‘我’的脾氣總是,不從心的事,‘我’不願意,這個脾氣把‘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從心呢,真是笑話,謝謝姐姐她還惦著‘我’,請你告訴她,‘我’並不像她想的那麼苦,‘我’也很快樂。”

翠姨苦笑了一笑:

“‘我’的心裡安靜,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從翠姨的話中可以看出她真實想表達的意思,她口中所說的“她”實際上正是“你”,這些話其實都是對“我”哥哥而說的,翠姨藉此喻彼,來吐露自己愛的心意,這些話只表明了她唯一表達的目的,就是“‘我’心裡永遠記念著你”。

可惜暗戀之人並未瞭解其中真實意思,堂哥雖也對翠姨有著一絲模糊的情意,而且“提起翠姨常常落淚”,可“不知翠姨為什麼死”。從這個角度來看,翠姨的死分明由於她不堪啟齒情義而自甘毀滅,她的悲劇來自於心中的悲觀成見和陳規陋俗,她把自己內心的通道死死塵封,使人無法走進她的內心,更加不理解她的真實想法。

“她的戀愛的秘密就是這樣的。她似乎要把它帶到墳墓裡去,一直不要說出口,好像天底下沒有一個人值得聽她的告訴。”

作者蕭紅費盡筆墨表達的正是“傳統社會積澱於世俗生活深處的種種病態心理現實。”

由於新文化思潮的影響,翠姨的內心產生了嚮往新生活的覺悟,可這與封建世俗的“陳規”產生了矛盾,使她本心不願再沿著“陳規”的軌跡走下去。然而翠姨性格的柔弱與長時期形成的逆來順受導致“陳規”這顆參天大樹根深蒂固地攀附著她,從而使她在理智上順其自然地依從“陳規” 。如果翠姨能敞開心懷面對自己內心的情感,也能勇敢地面對“陳規”施加的壓力,也許翠姨就不會抑鬱成疾導致身體機能損壞而死。作者通過敘事手法刻畫出翠姨這個悲劇人物的矛盾心理,她執著的堅守自己的情感不向命運屈服,可又沒有勇氣反抗“陳規”,在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性的衝突中,她無法做出抉擇,只能抱著一腔真情鬱鬱而終。

翠姨接受了新思想,那也僅僅是從別人嘴裡聽說的淺顯詞句,並沒有深刻的去理解新文化,因此她一直到死都沒有認清封建包辦婚姻的弊端,比如:

“她覺得到底是讀大學的人好,不野蠻,不會對女人不客氣,絕不能像她的妹夫常常打她的妹妹”

“一想那個又醜又小的男人,她就恐怖”

“那家對我也會是很好的”

作者通過這些語句的描述透露出翠姨作為一個女性,接觸了一些表層的新穎思想,內心產生了對未來的希望,她對包辦婚姻產生了恐懼和抵抗,又在自我肯定中產生矛盾的想法——也許未來的丈夫對她很好,不會遭受捱打。但她依然不肯向“陳規”低頭,舊時代女性的多以隱忍為德,翠姨不服從命運的安排,她真心愛著堂哥,以她的淺顯認知她知道她和堂哥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然而她又不願意違背真情,順從命運的安排與未婚夫結婚,這種矛盾使她苦思不得其解,只能用殉情的方式來結束這一切,至少她內心的愛是圓滿的。翠姨為了追求女性的自主和尊嚴而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小城三月》探討主人公翠姨的悲哀命運的主題思想

04

北方的春天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可在這短暫的春景背後,卻透視出一股悲涼的氣氛,北方的春天“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象徵著翠姨的愛情,短暫的愛意萌動之後,便香消雲散。作者利用“以景喻人”的象徵手法來描寫人物的命運,從生動的景物描繪突出了“美麗而蒼涼”的社會文化意味。

正如著名教授劉愛華對《小城三月》的精闢總結:

《小城三月》是蕭紅為數不多的以刻畫人物性格、展現人物命運為主的小說之一。該作品通過對家鄉一個普通女孩對嶄新的現代品味、對愛情的含蓄、微妙的心理現實的剖析和挖掘,展現了處於新舊交替時代東方女性帶有悲劇意味的某些文化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