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後人,200年出了240多位人傑——《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國藩被譽為“古今第一完人”。從湖南婁底雙峰的偏僻山村走出來,以一病弱之軀,統帥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成就不世之功勳,並開啟洋務運動,師夷長技,為中國走向近代化奠定了基礎。在他的諄諄教導下,子孫後代人才輩出,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國藩家書是他為政、治軍、齊家以及修身思想的集中體現。而唐浩明結合每封家書的寫作背景,恰到好處地對曾氏心理活動進行了解剖,不做一味的歌頌揄揚,也不一味的貶損批判,理性而客觀的分析讓我們多角度多視角看待這一歷史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font>


《曾國藩家書》對後世影響很深,受到梁啟超、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的推崇,蔡鍔還輯錄曾氏有關治軍方面的文字,加以評說,用來作為培訓新軍將官的教材。這本書現在風行於官場,號稱做官必讀寶典。儘管我對曾氏一直充滿興趣,不僅僅跟他同鄉之故,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他的很多思想行為對指導現代人如何安身立命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font>


曾國藩後人,200年出了240多位人傑——《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1/<font>

成功源於倍乎常人的刻苦和自律。曾氏天資並不高,但他能夠發奮苦讀,終於中了進士。在剛做小京官的那段時間,他能夠耐住寂寞,抵制各種誘惑,給自己定了很多嚴苛的規矩,持續讀書、練字、作詩文等,苦練基本功,最終在翰林院眾多京官中脫穎而出,十年七遷,連升十級,三十多歲就進入副部級序列。這首先得益於他詩文做得好,並獲得了嚴謹自律的良好口碑。/<font>

這世上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誰都想走捷徑,但成功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在職場也一樣,一份辛苦,一分收穫,想要上升,還得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把玩手機打遊戲的時間用在工作和學習上,相信總有一天會被領導看到。這一點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尤其重要。/<font>


2/<font>

讀書是有方法的。曾氏說讀書需要“有志”“有識”和“有恆”,三者缺一不可。有志則不甘下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力爭上游,樹立了遠大的目標才有前進的動力。有識就是知道學問無盡,懷著空杯心態虛心向學。三者中最重要也最難的是有恆。只要鉚定目標,持續不斷努力,天下沒有不成之事。曾氏直到死前一天,堅持每天寫日記,這就是有恆的具體表現,就憑這一點,古今中外估計沒有幾個能做到。/<font>

曾氏說,讀書必須專精,無論何書,總須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大局精處茫然不知也。這對我啟發很大。我以前看書總貪多求快,一本書往往看到一半就扔在一邊,不能系統性地得其全貌。從今以後在一本書未吃透之前,絕不看其他書。曾氏在給弟弟的信中介紹了自思、朱熹等人“猛火煮慢火溫”的為學之法,讀書如熬肉,先在短期內集中精力閱讀全書,然後對其中的章節字句作慢慢咀嚼,讀書讀透,這樣才能得到書中的精義奧妙。/<font>


做事跟讀書一樣,也要有始有終,堅持到底。曾氏主張“拙誠”。就連打仗,都採取的是扎硬寨,打呆仗。我們很多時候為省力氣,總想走捷徑,用取巧的辦法,往往欲速而不達。不如採取腳踏實地的笨方法,穩打穩紮,反而能笑到最後。比如我們麗雲山莊做農業,就堅持工匠精神,圍繞桑葚和無花果的全產業鏈開發,將這兩個產品做深做透,使其成為全國性品牌。/<font>


3/<font>

在為人處事方面,我獨服膺曾氏的“求闕”心態。他雖然位極人臣,整個家族都風光無限,但他時刻告誡家人,必須知足惜福。其實這就是《易經》中“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思想。面對世人渴求的名利地位,他都有意求闕,在那麼骯髒的政治環境中,他還能夠保持相對清廉,實屬不易。/<font>

現實中好多人,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不擇手段,害人害己,最終吃進去的還得吐出來。但人性貪婪,慾壑難填,這是一般人最難抑制的弱點。所以必須有外界法律與道德進行嚴厲監控。比如說反腐,靠官員自覺是不可能的,唯有從體制上加大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把權力關進籠子裡,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杜絕。/<font>


4/<font>

曾氏對子弟的苦口婆心,反覆叮囑,但幾個弟弟都不太聽得進去。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大都聽不進過來人的勸,必須栽了跟頭吃過苦頭才能明白。他九弟曾國荃一直驕矜高調,曾氏屢次三番勸誡都不聽,直到與官文鬥氣,兩敗俱傷,才知道哥哥的苦衷。/<font>


曾國藩後人,200年出了240多位人傑——《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紀澤

不論家人理不理解,曾氏對自己還是做到了以身作則,一生克勤克儉,多少為這個大家族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榜樣。他修訂了家訓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曾氏如念緊箍咒一般,不厭其煩地告誡子孫,確也收到不少成效,這種精傳承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我們看過太多富二代、官二代坑爹的故事。但曾氏後輩人傑層出不窮,比如兒子曾紀澤是有名的外交家,數學家、化學家、教育家層出不窮,據統計曾氏後輩200年間竟出了240多位傑出人物,且在各個領域都有突出貢獻。這也是這本家書為世人所矚目的原因吧。/<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