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寫的是哪幾個朝代的歷史?是誰寫的?

O馬大哈O


前言:

二十四史,是指中國古代各朝不同的歷史學家撰寫的,被封建王朝列入正史的二十四種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下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共有3213卷,約4000萬字。

西漢時期,太史公司馬遷寫了一部《史記》,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此後,《史記》的這種寫法被後來的各個朝代確定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而跟《史記》一樣採用這種寫作手法寫的史書則被稱為“正史”。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明史》開始刊行,加上之前的各種正史,總共有二十二部,稱為“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再後來,從《永樂大典》裡面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為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

那麼“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二十四種史書?寫的是哪幾個朝代的歷史?又分別是誰寫的呢?

“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隋書》

前四史

早在三國時期,當時社會上就有了“三史”的叫法,這三史指的是《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後來,《後漢書》出現,《東觀漢記》被取代,“三史”變成了《史記》、《漢書》和《後漢書》。再後來,陳壽的《三國志》出現,就有了“前四史”的說法。

“前四史”中《史記》我們都很熟悉,它是西漢太史公司馬遷所寫的。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後來各朝正史都是以它為範本所寫的。

  • 《漢書》是東漢時期班固所寫的,班固和司馬遷並稱為“班馬”。這部書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 《後漢書》是南朝宋代范曄所寫的,它詳細記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起於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在唐代的時候,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為“三史”。

  • 《三國志》是西晉時期陳壽寫的,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主要記載了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

十三代史

到了唐代的時候,《三國志》加上後來編寫的《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十部史書被稱為“十史”。再後來,“十史”加上《史記》、《漢書》、《後漢書》形成了“十三代史”的說法。

  • 《晉書》是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等人編寫的,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

  • 《宋書》是南朝梁代沈約所寫的,共有100卷,記述了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開始到末代皇帝劉準的60年曆史。
  • 《南齊書》是南朝梁代歷史學家蕭子顯所著的,記載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到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23年的歷史,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 《梁書》和《陳書》都是唐代的姚思廉所寫的。《梁書》記載了自梁武帝蕭衍建國到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的歷史。《陳書》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到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的33年間歷史。

  • 《魏書》是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魏收所寫的,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到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的這一階段歷史。
  • 《北齊書》是唐代李百藥所寫的,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80年的歷史。
  • 《周書》是唐太宗李世民命令令狐德棻等人編寫的,記載的是北周的歷史。
  • 《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隋朝的歷史,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

十七史

在宋代的時候,在“十三代史”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的說法。

  • 《南史》記載了從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到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的南朝宋、齊、梁、陳四代共170年的歷史。《北史》記載的是北朝魏、齊、周、隋四個朝代共233年的歷史。這兩部史書都是由唐代的李百藥所寫的。

  • 《新唐書》是宋仁宗命令歐陽修等人編寫的,是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 《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作者是歐陽修,記載了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共53年的歷史。

二十一史

明代的時候,又增加了《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四部史書,加上之前的“十七史”,形成了“二十一史”。

  • 《宋史》、《遼史》、《金史》等三部史書,都是元代的丞相脫脫主編的。《宋史》記載的是宋朝的歷史,《遼史》記載的是遼代的歷史,《金史》記載的是金朝的歷史。

  • 《元史》是明朝的時候宋濂等人主編的,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二十四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又增加了《明史》,加上之前的各部史書,總稱為“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在編撰《四庫全書》的時候,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舊五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也被列入正史,合稱為“欽定二十四史”。

  • 《明史》是清朝的時候,張廷玉等人編寫的。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二百多年曆史。

  • 《舊唐書》是五代時劉昫等人編寫的,記載的是唐代的歷史,原名叫《唐書》。宋代的時候,為了和歐陽修等人編寫的《新唐書》區別,改稱為《舊唐書》。
  • 《舊五代史》是宋太祖趙匡胤命令薛居正等人編撰的,記載了五代十國的這段歷史,原名叫《五代史》。後來,為了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改稱《舊五代史》。

李小新吖


我們現在的人能瞭解古代的事,完全是依靠古代的史書。我中華歷史悠久,史書浩繁,號稱“二十四史”。

“前四史”

1:《史記》,共130卷,作者司馬遷,記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共3000多年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漢書》,共120卷,作者班固,是我第一部斷代史。所記史事從漢高祖元年(前206)到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3:《三國志》,共65卷,作者是西晉史學家陳壽。

4:《後漢書》,作者南朝宋時范曄,記事從光武元年(公元25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

5:《晉書》,共130卷,編撰者唐房玄齡。

6:《宋書》共100卷,作者沈約,記南朝劉宋史事。

7:《南齊書》,共59卷,作者蕭子顯。

8:《梁書》,共56卷,編撰者是唐時姚思廉。

9:《陳書》共36卷,編撰者為姚思廉。

10:《魏書》,共114卷,編撰者是北齊人魏收。

11:《北齊書》,共50卷,編撰者是唐李百藥。

12:《北周書》,共50卷,編撰者唐時令狐德棻。

13:《隋書》,共85卷,編撰者唐魏徵。

14:《北史》,作者唐李延壽。15:《南史》,作者唐李延壽。

16:《舊唐書》

17:《新唐書》,共225卷,編撰者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共150卷,編撰者薛居正。

19:《新五代史》,共74卷,編撰者歐陽修。

20:《宋史》,共96卷,作者元代脫脫。

21:《遼史》,共116卷,作者元代脫脫。

22:《金史》,135卷,作者元代脫脫。

23:《元史》,共210卷,編撰者明代宋濂。

24:《明史》,共332卷,編撰者清代張廷玉。


啄木鳥405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作者|卷數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 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65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 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 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朝 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朝 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 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 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朝 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332


一個人的璇律


《二十四史》不是單純的一部書,而是中國古代王朝所撰寫的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它起始於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終止於大明朝崇禎帝十七年(1644年),前後歷時四千多年。除了跨越時間長之外,《二十四史》的內容也非常的精彩,裡面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蹟,內容豐富。

下面是各部史書的簡略介紹:

一、《史記》

簡介:《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上古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三皇五帝、夏、商、周、秦、西漢漢武帝時期】。


二、《漢書》

簡介:《漢書》是一部斷代史,從漢高祖劉邦開始一直到王莽地皇四年。


三、《後漢書》

簡介:《後漢書》記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從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開始一直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


四、《三國志》

簡介:《三國志》主要記載了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


五、《晉書》

簡介:《晉書》記載了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從司馬懿開始一直到晉恭帝元熙二年。


六、《宋書》

簡介:《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錄了南朝劉宋王朝60年的歷史。


七、《南齊書》

簡介:《南齊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從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一直到齊和帝中興二年。


八、《梁書》

簡介:《梁書》記錄了從梁武帝蕭衍建國一直到梁敬帝蕭方智亡國的56年間的歷史。


九、《陳書》

簡介:《陳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錄了從南朝陳武帝陳霸先開始一直到陳後主陳叔寶亡國23年間的歷史。


十、《魏書》

簡介:《魏書》記錄了北朝北魏的歷史。


十一、《北齊書》

簡介:記錄了北齊王朝獻武皇帝高歡起兵開始一震動啊北齊滅亡的80年間的歷史。


十二、《周書》

作者:唐·令狐德棻(fen)主編,崔仁師與岑文本參與編寫

簡介:《周書》記錄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開始一直到到楊堅代周為止48年間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十三、《隋書》

簡介:《隋書》記錄了梁、陳、北齊、北周和隋朝的歷史。


十四、《南史》

簡介:《南史》是一部紀傳體史書。記錄了從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一直到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的歷史。


十五、《北史》

簡介:《北史》記錄了北魏登國元年一直到隋朝義寧二年的歷史。


十六、《舊唐書》

簡介:《舊唐書》記錄了唐代的歷史。


十七、《新唐書》

簡介《新唐書》同樣記錄了唐代的歷史。


十八、《舊五代史》

作者:宋·薛居正監修,劉兼、盧多遜、扈蒙等人參與

簡介:《舊五代史》記錄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的歷史。


十九、《新五代史》

簡介:《新五代史》記錄了後梁開平元年至後周顯德七年的歷史


二十、《宋史》

簡介:《宋史》撰修於元朝末年,至正五年成書,是一部官修史書,記錄了宋的歷史。


二十一、《遼史》

簡介:《遼史》記錄了契丹族建立的遼朝200多年的歷史,併兼載了遼立國之前契丹的情況以及遼滅亡之後耶律大石所創建的西遼的概況。


二十二、《金史》

簡介:《金史》記錄了金的歷史,是反應女真族所創建的金朝興衰始末的典籍。


二十三、《元史》

簡介:《元史》是一部紀傳體史書,記錄了元朝的興亡。


二十四、《明史》

簡介:《明史》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錄了從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一直到崇禎帝朱由檢十七年(1644年)二百多年間的歷史。


李記雜貨鋪


1、《史記》,西漢司馬遷所著,從上古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是第一本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全部是紀傳體。

2、《漢書》,東漢班固所著,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

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所著,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整個東漢史。

4、《三國志》,西晉陳壽著,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

5、《晉書》,唐房玄齡等著,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

6、《宋書》,南朝梁沈約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著,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

8、《梁書》,姚察及其子姚思廉所著,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

9、《陳書》,姚察及其子姚思廉所著,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

10、《魏書》,北齊魏收著,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

11、《北齊書》,唐·李百藥著,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

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著,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13、《隋書》,唐魏徵等著,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共38年曆史。

14、《南史》,唐李延壽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

15、《北史》,唐李延壽著,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是《南史》的姊妹篇。

1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著,就是整個唐代的斷代史。

17、《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著,同上,但整體更加完善,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

18、《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著,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

19、《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記錄時間同上,但史料有刪減。

20.《宋史》,元脫脫等著,整個南北宋的歷史,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21、《遼史》,元脫脫等著,記載了我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遼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併兼載遼立國以前契丹的狀況,以及遼滅亡後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概況。

22、《金史》,元脫脫等著,記載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

23、《元史》,明宋濂等著,從成吉思汗到順帝北逃的這段歷史,

24、《明史》,清·張廷玉等著,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PS

25、《清史稿》,民國趙爾巽主編,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是第二十五史。

26、《新元史》,柯劭忞撰,由於《元史》成書時間最短,評價較低。這才有了民國時期的《新元史》出現,《新元史》是第二十六史。


黑水布衣


《二十四史》總共歷時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記載事物的智慧結晶,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明末崇禎皇帝為止,涵蓋了我國古代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學說等等各方面的內容。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華夏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的朝代和作者

一:"史記"是由漢朝的·司馬遷著,總共130卷。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徵和三年。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上古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二:"漢書"是由東漢的·班固著,總共100卷。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大約在公元92年,漢和帝永元四年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漢書》是一部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

三:"後漢書"是由南朝宋·范曄著,總共120卷。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生於公元398年,大約在公元445年病逝。

《後漢書》是一部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四:"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著,總共65卷。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生於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233年),死於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

《三國志》主要是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

五:"晉書"是由 唐朝·房玄齡著,總共130卷。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相公莊鎮房莊)人,唐朝初年名相。


《晉書》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六:"宋書"是由南朝梁·沈約著,總共100卷。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德清縣)人。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

七:"南齊書"是由南朝梁·蕭子顯著,總共59卷。蕭子顯(489年—537年),字景陽,東海蘭陵(今山東臨沂市)人。南朝梁歷史學家,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文獻王蕭嶷第八子。

《南齊書》是一部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八:"梁書"是由唐朝·姚思廉著,總共56卷。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

《梁書》是一部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

九:"陳書"是由唐朝·姚思廉著,總共36卷。

《陳書》是一部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

十:"魏書"是由北齊朝·魏收著,總共130卷。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鉅鹿郡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人。是北齊朝時期大臣、歷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魏書》是一部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

十一:"北齊書"是由唐朝·李百藥著,總共50卷。李百藥(公元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

《北齊書》是一部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十二:"周書"是由唐朝·令狐德棻著,總共50卷。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是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十三:"隋書"是由唐朝·魏徵著,總共85卷。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隋書》是一部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十四:"南史"是由唐朝·李延壽著,總共80卷。李延壽,字遐齡,生卒年代已不可確知,大約卒於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唐初歷史學家,曾任崇賢館學士,官至符璽郎。

《南史》是一部合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

十五:"北史"是由 唐朝·李延壽著,總共100卷。

《北史》是一部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

十六:"舊唐書"是由後晉·劉昫著,總共200卷。劉昫 (887年—946年),字耀遠,五代時期政治家,涿州歸義(今河北容城)人。

《舊唐書》是一部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

十七:"新唐書"是由宋朝·歐陽修、宋祁著,總共225卷。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新唐書》比起《舊唐書》來,確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和優點。首先,《新唐書》的作者對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沒有的《儀衛志》、《兵志》。其他幾個志也各增補了新資料,質量多在《舊唐書》之上。

十八:"舊五代史"是由宋朝·薛居正著,總共150卷。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開封府浚儀縣(今河南開封)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史學家。

《舊五代史》是一部記載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間的歷史。

十九:"新五代史"是由宋朝·歐陽修著,總共74卷。

《新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這是歐陽修在刪繁就簡時,將不少具體資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

二十:"宋史"是由元朝·脫脫著,總共496卷。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

二十一:"遼史"是由元朝·脫脫著,總共116卷。

《遼史》是一部比較系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遼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併兼載遼立國以前契丹的狀況,以及遼滅亡後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概況,是研究遼和契丹、西遼的重要史籍。

二十二:"金史"是由元朝·脫脫等著,總共135卷。

《金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二十三:"元史"是由明朝·宋濂等著,總共210卷。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元史》是一部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於明朝初年。

二十四:"明史"是由清朝·張廷玉等著,總共332卷。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於家中,年八十四,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明史》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二十四史的總結

中國的“二十四史”是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曆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和華夏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謝謝各位的觀看,請多多"關注"小編,歡迎評論)


論古今多少事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十四部史書包括,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 南朝·范曄所著的《後漢書》,西晉陳壽著的《三國志》,唐朝房玄齡等所著的《晉書 》, 梁朝沈約 所著的《宋書》,梁朝蕭子顯所著的《南齊書》 , 唐朝姚思廉所著的《梁書》, 唐·姚思廉所著的《陳書》, 北齊魏收所著的《魏書》, 唐朝李百藥所著的《北齊書》, 唐朝令狐德棻等所著的《周書》 唐朝魏徵等著的《隋書》, 唐朝李延壽所著的 《南史》, 唐朝李延壽所著的《北史》, 後晉劉昫等所著的《舊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所著的《新唐書》,北宋薛居正等所著的《舊五代史》, 北宋朝歐陽修所著的《新五代史》, 元朝脫脫等所著的《宋史》, 遼史 元朝脫脫等所著的《遼史》, 元朝脫脫等所著的《金史》 , 明朝宋濂、王褘等所著的《元史》 , 清朝張廷玉、萬斯同等所著的《明史》 。



這些鴻篇鉅著凝聚了著作者的心血,也凝聚了華夏5000年文明的輝煌。記住了歷史中,那些耀眼的明星,那些推動歷史進程的偉大人物。

唐太宗曾經說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二十四史中,記載的歷史事件。不但成為歷代帝王,品鑑學習的案例,就是在現代也能夠指導人們的思想。毛澤東就曾經熟讀二十四史,才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更多見解,靜靜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大家好,我是頭條號的作者史遇春,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

我曾有一篇《歷史ABC:一篇文章看清楚二十四史的概況》,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一、總述

二十四史,是中國以往各朝所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

《史記》成書之後,其體例與格式被後來的各個朝代所採納,遂成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於是,便將與《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為“正史”。

二十四史,其時間起自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

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

二、發展

(一)三史

三國時期,已有“三史”之稱。

最初,“三史”通常指《史記》、《漢書》、東漢劉珍等撰《東觀漢記》。

《後漢書》出現,遂取代《東觀漢記》,被列為“三史”之一。

後來,“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

(二)前四史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的前四部。

“三史”加上《三國志》,即“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三)十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指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朝代史書的合稱。

唐時,《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十部正史合稱“十史”。

清人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十三史十史》雲:“十史者,自三國至隋十代之史,馬、班、範三家不在其數。”

馬、班、範即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

(四)十三史

有人說,十三史是唐代對西漢以來所修十三部紀傳體史書的合稱,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和《隋書》。

《舊唐書》卷四十六《志第二十六·經籍上》載:

“右八十一部,史記六家,前漢二十五家,後漢十七家,魏三家,晉八家,宋三家,後魏三家,後周一家,隋二家,齊二家,梁二家,陳三家,北齊三家,都史三家,凡四千四百四十三卷。”

(五)十七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曾告訴元代丞相博羅:“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我今日非赴博學宏詞科,不暇泛言!”。

(六)二十一史

明代,於“十七史”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

(七)從二十二史到二十四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二十一史”,總名“二十二史”。

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

再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至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三、概述

(一)《史記》漢·司馬遷著,130卷。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散文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繼承父志,受刑後,發奮著述,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紀傳體通史,從上古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敘述了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二)《漢書》東漢·班固著,100卷。

班固,東漢歷史學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屬陝西)。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卒於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漢書》所記,上起西漢(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

《漢書》是一部斷代史,它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三)《後漢書》南朝宋·范曄著,120卷。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因“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後漢書》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四)《三國志》西晉·陳壽著,65卷。

陳壽(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少時好學,有志於史學,對《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進行過深入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蜀國天文學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三國志》是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五)《晉書》唐·房玄齡等著,130卷。

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新唐書·藝文志》(正史類)稱:“《晉書》一百三十卷,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來濟、陸元仕、劉子翼、令狐德棻、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李淳風、辛丘馭、劉引之、陽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懷儼、趙弘智等修,而名為御撰。”

《晉書》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晉書》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捨,喜歡採用小說筆記裡的奇聞軼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

(六)《宋書》南朝梁·沈約著,100卷。

沈約(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歷仕宋、齊、梁三朝,曾自稱“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時,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詔撰《宋書》。依據劉宋何承天、蘇寶生、徐爰等修撰的《宋書》及其他記述劉宋歷史的書籍,增補劉宋末期十幾年的事蹟,僅用一年時間,到齊永明六年(公元488年)二月就完成本紀、列傳七十卷,後又續修八志三十卷。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

(七)《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著,59卷。

蕭子顯(公元489年~公元537年),字景陽,東海蘭陵(今山東臨沂)人。南朝梁歷史學家,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文獻王蕭嶷第八子。博學能文,愛好飲酒,性愛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一生撰寫五部歷史著作,只有《南齊書》存世。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別於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

(八)《梁書》唐·姚思廉著,56卷。

姚察(公元533年~公元606年),字伯審,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南朝歷史學家,先後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他在陳朝時,開始撰梁、陳二史,未成。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姚察死,遺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

姚思廉(公元557年~公元637年),字簡之,本名簡,以字行;父姚察。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後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於三代”。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

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其父遺稿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九)《陳書》唐·姚思廉著,36卷。

《陳書》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志。

(十)《魏書》北齊·魏收著,130卷。

魏收(公元505年~公元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北齊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東魏,拜散騎常侍、中書侍郎、修撰國史。北齊建立後,拜中書令、魏尹、秘書監、著作郎,遷特進、尚書右僕射,掌管詔誥,總議監五禮事,參與修定律令。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

(十一)《北齊書》唐·李百藥著,50卷。

李百藥(公元565年~公元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史學家。父李德林是北齊的史臣,參與撰“國史”;後來也是隋朝名臣,奉詔繼續撰《齊史》。在其父舊稿基礎上,幾經刪改、增補,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修成《齊書》

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十二)《周書》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

《周書》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令狐德棻(公元583年~公元666年),唐初政治家,史學家。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頗有文名,多次參加官書的編寫,最大貢獻為編修《周書》。

《周書》,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

《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十三)《隋書》唐·魏徵等著,85卷。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參加隋書編修的還有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

《隋書》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共38年曆史。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四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十四)《南史》唐·李延壽著,80卷。

李大師(公元570年~公元628年),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熟悉前代歷史,長於評論當代時事,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複,又缺乏聯繫,打算仿《吳越春秋》體例,採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歷史,分別統編於這兩部史著之中,後因事一度中輟。

李延壽, 字遐齡,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史學家,約卒於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年~公元679年)。任過東宮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御史臺主簿,兼直國史符璽郎、兼修國史等官職。修史是其一生的主要事業。參加了唐代官修史書《隋書》《五代史志》(即《隋書十志》)《晉書》和唐朝當代國史的修撰工作。還獨自撰寫了30卷的《太宗政典》,又繼承其父李大師遺志,以十六年功夫,獨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南史》是合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

《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

(十五)《北史》唐·李延壽著,100卷。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

(十六)《舊唐書》後晉·劉昫等著,200卷。

後晉時,賈緯以所蒐集的遺文和故舊傳說等,編為《唐年補錄》六十五卷。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他挑選文士,擬訂了完整而龐大的蒐集資料和編寫工作的計劃,寫作是在唐國史的基礎上,利用當時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綴補而成。

《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監修之外,參預纂修工作的,先後總計9人。他們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王伸、呂琦、尹拙、崔梲、鄭受益、李為先(一作光)。

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

《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十七)《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著,225卷。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宋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範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新唐書》比起《舊唐書》來,確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和優點。首先,《新唐書》的作者對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沒有的《儀衛志》、《兵志》。其他幾個志也各增補了新資料,質量多在《舊唐書》之上。

(十八)《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著,150卷。

是由宋趙匡胤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

《舊五代史》全書一百五十卷,包括本紀六十一卷,列傳七十七卷,志十二卷,另有目錄兩卷。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後人為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習稱《舊五代史》。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間曾有過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的大規模分裂割據時期。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

(十九)《新五代史》宋·歐陽修著,74卷。

歐陽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慶曆中任諫官。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人修正史。大約於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間編成此書。

《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四卷。其中的列傳,最有特色。

一般史書的“志”,《新五代史》稱作“考”,僅有《司天考》、《職方考》,分別相當於《舊五代史》的《天文志》、《郡縣誌》。

(二十)《宋史》元·脫脫等著,496卷。

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餘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宋史》撰修於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宋史》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

(二一)《遼史》元·脫脫等著,116卷。

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

《遼史》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

《遼史》較系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遼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併兼載遼立國以前契丹的狀況,以及遼滅亡後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概況,是研究遼和契丹、西遼的重要史籍。

(二二)《金史》元·脫脫等著,135卷。

元朝脫脫等主持編修的《金史》,是宋、遼、金三史中編撰得最好的一部,具體參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

《金史》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二三)《元史》明·宋濂等著,210卷。

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宮東)正式開局編寫,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褘為總裁,徵來山林隱逸之士汪克寬、胡翰、趙壎等十六人參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學家宋濂是主要負責人。

《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於明朝初年。

從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時間,修成順帝以前各朝的歷史,共一百五十九卷。

接著,明朝政府派歐陽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國各地徵集順帝一朝的資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重開史局,仍由宋濂、王任總裁,但纂修人員作了大幅度的調整,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只有趙壎曾參與第一次工作,其餘都是新人;八月書成,共五十三卷,歷時一百四十三天。

前後兩次修成的文稿經過統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內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

兩次開局共歷時三百三十一天。

(二四)《明史》清·張廷玉等著,332卷。

《明史》的正式開館修纂始於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當日以修《明史》總裁官內三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等奏請,正式設置副總裁官,以學士、侍讀學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並且選定纂修、收掌、謄錄官。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詔徵博學鴻儒,次年(公元1679年)三月,試博學鴻儒一百四十三人於體仁閣,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命纂修《明史》,從這時候起,正式動手修纂《明史》的第二階段即告開始。有當時的著名文學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齡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萬斯同。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後定稿刊刻,前後經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

《明史》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1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記錄先秦、漢初的歷史

2 漢書 [東漢]班固 ——記錄西漢的歷史

3 後漢書 [劉宋]范曄 ——記錄東漢的歷史

4 三國志 [西晉]陳壽 ——記錄漢末三國的歷史

5 晉書 [唐]房玄齡 等 ——記錄晉朝的歷史

6 宋書 [梁]沈約 ——記錄南朝宋國的歷史

7 南齊書 [梁]蕭子顯 ——記錄南朝齊國的歷史

8 梁書 [唐]姚思廉 ——記錄南朝梁國的歷史

9 陳書 [唐]姚思廉——記錄南朝陳國的歷史

10 魏書 [北齊]魏收 ——記錄北朝魏國的歷史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記錄北朝齊國的歷史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 等 ——記錄北朝周國的歷史

13 隋書 [唐]魏徵 等 ——記錄隋朝的歷史

14 南史 [唐]李延壽 ——記錄整個南朝的歷史

15 北史 [唐]李延壽——記錄整個北朝的歷史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 等 ——記錄唐朝的歷史

17 新唐書 [北宋]歐陽修 等 ——記錄唐朝的歷史

18 舊五代史 [北宋]薛居正 等 ——記錄五代十國的歷史

19 新五代史 [北宋]歐陽修 ——記錄五代十國的歷史

20 宋史 [元]脫脫 等 ——記錄宋朝的歷史

21 遼史 [元]脫脫 等 ——記錄遼國的歷史

22 金史 [元]脫脫 等 ——記錄金國的歷史

23 元史 [明]宋濂 等 ——記錄元朝的歷史

24 明史 [清]張廷玉 等 ——記錄明朝的歷史


翻翻二十四姓家譜而已


可以這樣說,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相關朝代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

其中司馬遷撰寫的《史記》被歷朝歷代公認為正規寫法,所以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為“正史”。

二十四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寫起,到明朝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為止,基本總括了中國古代各朝。前後時間上相隔一千八百多年。總計分為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約有四千萬字,都是統一的用本紀,列傳的紀傳體形式編寫而成的史書。

這二十四史,涵蓋了那些朝代,作者是誰?也就是回到問題;

“二十四史寫的是哪幾個朝代的歷史?是誰寫的?”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如下;

史記 漢•司馬遷著

漢書 東漢•班固著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著

三國志 西晉•陳壽著

晉書 唐•房玄齡等著

宋書 南朝梁•沈約著

南齊書•蕭子顯著

梁書 唐•姚思廉著

陳書 唐•姚思廉著

魏書 北齊•魏收著

北齊書 唐•李百藥著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著

隋書 唐•魏徵等著

南史 唐•李延壽著

北史 唐•李延壽著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著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著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著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著

宋史 元•脫脫等著

遼史 元•脫脫等著

金史 元•脫脫等著

元史 明•宋濂等著

明史 清•張廷玉等著

這其中有一點補充,這二十四史當中,《宋史》為線,《宋史》以後的正史才是當時的政府主導所修撰,前面的二十史基本都是私人編纂,故能成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