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为何能“功高盖主而主不疑”?

郭子仪善终,其实是众多因素的结果,因为他足够低调、收敛自己和家人、最主要的是他的权谋智慧,还有就是,如果郭子仪被杀了,谁还敢忠于皇帝?

在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仆固怀恩和李光弼最终跑偏了,以为自己可以拥兵自重了,最后都被皇帝逼死了,郭子仪就成了天下兵马副元帅,执掌兵权。

郭子仪可以造反吗?乐观的估计,当然可以了,像他儿子说的,只要他造反,皇位就是他们家的,悲观的估计,他如果造反,只会步仆固怀恩和李光弼的后尘,因为这两位当初都比郭子仪权力还大,结果呢?就连安禄山造反没一个月就绝望了,

郭子仪位高权重,只是因为皇帝为他站台,皇帝在背后支持他,如果他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他马上什么都不是了。

这点郭子仪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他造反是必败无疑,所以他不会造反,

但是皇帝不信啊,皇帝怎么可能信任一个武将的忠诚呢?在皇帝眼里,他跟李光弼、仆固怀恩、安禄山这些人有什么区别?

郭子仪为何能“功高盖主而主不疑”?


所以,这就有了皇帝跟郭子仪两人反反复复的博弈,

但是至始至终,郭子仪都表现得让皇帝很满意,所以能善终。

先讲几个故事吧!

郭子仪祖坟被扒了,都说是鱼朝恩干的,鱼朝恩也没否认,很多人以为郭子仪会造反,但是郭子仪没有,

郭子仪为何能“功高盖主而主不疑”?


郭子仪入朝后,代宗将此事告诉他,他流泪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

“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很多人以为鱼朝恩是坏事做尽,跟郭子仪有仇,就是想羞辱郭子仪,而郭子仪是大局为重,怕制造内部矛盾,影响大局。

其实呢,鱼朝恩为什么扒了郭子仪祖坟?他有这么大胆子这样做?往深了扒一扒,肯定是皇帝让他干的,鱼朝恩不过是皇帝的爪牙鹰犬罢了,哪敢自己做主对手握重兵的郭子仪下手呢?如果逼反了郭子仪,第一个死的就是他。

那皇帝为什么这么干?应该是想试探一下郭子仪,看他敢不敢追究此事,而郭子仪也知道皇帝的心思,所以他表现得很淡定。

就在几个月前,发生了“醉打金枝”一幕,郭子仪的儿子对公主说,“我父亲是不想做皇帝,如果他想做皇帝,哪有你父亲的机会?”。

这是标准的造反了,如果皇帝深究,或者遇到武则天,郭子仪儿子被杀是肯定的,李治的儿子女儿只是在闺房中抱怨了下,就被武则天逼死了,你这明着说造反,还能活命?

但是皇帝没追究,只是说了句“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件事就翻篇了,真的能翻篇吗?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

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对郭子仪的猜忌从来没停过,一直不断的削弱他的兵权。即使不得已启用,事后又罢了兵权。

郭子仪为何能“功高盖主而主不疑”?


己巳,郭子仪自河东入朝。时程元振用事,忌子仪功高任重,数谮之于上。子仪不自安,表请解副元帅、节度使。上慰抚之,子仪遂留京师。

观军容使鱼朝恩恶郭子仪,因其败,短之于上。秋,七月,上召子仪还京师,以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

或上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仪于散地。”....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何况,鱼朝恩跟郭子仪关系很差吗?那倒不一定,皇帝想清除鱼朝恩时,最担心的居然是鱼朝恩和郭子仪联合起来造反的呢,还让宰相元载去离间他们。

春,正月,丙子,郭子仪入朝,鱼朝恩邀之游章敬寺。元载恐其相结,密使子仪军吏告子仪曰:“朝恩谋不利于公。

另一件事,郭子仪曾严令禁止军营内无故骑马。郭子仪的妻子南阳夫人的奶妈的儿子触犯禁令,被都虞候乱棍打死。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到他面前哭诉,指责都虞候骄横,郭子仪将他们斥退。次日,郭子仪将此事告诉幕僚们,并叹道:“我的几个儿子,都是当奴才的料。他们不赞赏父亲的都虞候,反而痛惜母亲奶妈的儿子,不是当奴才的料又是什么!”

都虞候是谁的人?为什么要杀了郭子仪妻子奶妈的儿子?

很可能都虞候是皇帝派下来监军的,杀了郭子仪的小弟,明显就是挑衅郭子仪的权威,因为这种生杀予夺的权力,只能掌握在郭子仪手里,一个都虞候不请示直接把人杀了,这是什么性质?也难怪郭子仪的儿子们那么大反应了。

面对皇帝的猜疑,郭子仪一直都是逆来顺受,皇帝给他兵权,他就带兵出征,皇帝解了他兵权,他就交出兵权呆在京城。皇帝让他去京师朝见,他马上离开军营去见皇帝。皇帝把他起而复废,废而复起,他始终如一,

无论他的手下还是其他人劝说他造反,他都是拒绝,

谓子仪曰:“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子仪未应。珙越次言曰:“公何不言!”子仪责让之,以兵援送行在。

郭子仪如此听话,如此“忠心”,如果皇帝让他离开军营去见自己,然后把他杀了,以后谁还敢忠于皇帝?谁还敢离开军营去见皇帝?

郭子仪为何能“功高盖主而主不疑”?


最典型的就是李光弼,得罪皇帝之后,皇帝让他去见自己,李光弼吓得不敢去,结果就被逼死了。

如果皇帝杀了郭子仪,以后再让节度使见自己,那他们就可以说,“郭子仪那么忠诚都被杀了,我去不是找死?”,然后拒绝朝见,皇帝怎么办?

当属于的皇帝兵权下移到节度使,皇帝在想收回兵权,是非常困难的事了,只能不断的博弈,所以郭子仪能善终,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够敏感,让皇帝投鼠忌器,而且,他跟皇帝始终是斗而不破,保持表面的和谐。

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在竞争中合作,这是最难做的事。

皇帝如果不承认郭子仪仅次于他的地位,皇帝自然无法坐稳位置;但是郭子仪如果不承认皇帝坐在他前面的事实,郭子仪同样无法坐稳位置。

皇帝理解这一点,所以他一直给予郭子仪最尊荣的功名利禄。

郭子仪理解这一点,所以他功成名就,功名富贵达到顶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