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刘备的国力最弱为什么诸葛亮要保他?

昭奚弥久


孔明是刘表的亲威。有过关于刘表见孔明的记载,那次相见刘表只把他当作一个想打秋风的穷亲威和读书人对待,这使他认识到当今的诸候是不会把他这个读书人放在眼中的。

孔明的父亲还是爷爷来的,当过官。不过那个时候,官是不顶用的。汉朝的官都是举荐的,说白了就是给诸候和贵族打工的,跟狗似的,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更不是进身的本钱。看下孙权和曹操的手下谋臣都是什么出身大家还不明白吗?都是“士族”大家,都是当时的名士,要么富甲天下,要么雄霸一方,最不济的是甘宁了,也是当地有名的水贼,把刘表都打得够呛。孔明这个白丁,到人家那里,无非当个书办,抄抄写写而已,是不可能成为卧龙的。要是没有雄厚的家业和贵族身份或是显赫的战功,年纪轻轻的孔明到他们那里发展,得什么时候熬出头啊,可能永远都是个书记员了。要知道,那时还没有科举,穷人靠读书一举考个状员,一下成为名流,还不太可能。

刘备就不同了。刘备在当时被称为大德。他可不是象现在的新三国演的那样阴险的人物,是个除了曹操这样有野心的人之外,都普遍欢迎的人物,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并且有贵族身份。他的起家就是靠着贵族身份和其品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名言都出自他之口,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可见他确实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这会使他能有较高的人望。

至于他心软,太富有同情心,这是好事,但可以由臣下去做些见不得人的事,不让他老人家难看,这也是个缺点但可以弥补。并且刘备可以说没有人才啊,孔明过去后,直接就会成为刘备的最得力助手。刘备一定会看重他。从“三顾茅庐”的行动就可看出,刘备对孔明有多重视。从孔明让刘备找了三回终于出山(这个故事可能是编的,但刘备找了他三次应是真的,怎么找的就由故事家们去猜了,这点从出师表可看出)的行为来看,孔明对他的主公对他的看法和他对他的主公的重要性是很在意的


小小小阳仔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初期的形势,北方的东汉中央王朝,名为汉朝,政权实为曹操所把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所以曹操的实力可见一斑,当时的人才趋之若鹜。江东的孙权虽名为东汉的地方政权,实际上三代世袭,成为一方的土皇帝了,人才之盛,仅次于曹操,而且孙坚时期开始已与孙氏经形成了稳定的君臣隶属关系。除此以外,其它的诸侯要么势单力薄,要么昏庸无能,这里面刘备的力量最弱,几乎没有地盘,到处寄人篱下,但也仅数刘备最有发展潜力了。

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决定了他必然跟随刘备。第一,刘备知人善任,宽仁大度,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其人格魅力吸引着诸葛亮,这正好适合诸葛亮后期才华的施展。第二,刘备属皇姓,自称西汉皇族后裔,当时汉朝在政治舆论上仍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样的身份当然在政治上具有优势,而且刘备起兵以扶汉室为名,具有正统性,忠于汉室又是诸葛亮的政治信仰。第三,东汉中央王朝早已大权旁落,掌实权的曹操名声又不太好,诸葛亮并不喜其为人,万一曹操称帝自己也难逃荀彧的下场,再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才,在草操的阵营里多了去了,诸葛亮投靠曹操不一定能被重视,才华的施展也会受限。第四,孙权名为保汉,实欲自立为王,这不符诸葛亮忠于汉朝的政治立场,孙权收下都是父兄的老部下,人才也不少,诸葛亮在东吴很难受到信任和自由施展才华。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只有势单力薄的刘备那里会重视自己,在刘备的文臣里面,诸葛亮几乎是鹤立鸡群,再加上刘备三顾茅庐的信任和倚重,刘备客观上最需要他这样的人才。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组成了完美的明君贤相搭档,在封建政治历史里面,留传下了千古佳话。



乐天知命人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保国力最弱的刘备。

从两方面分析,一个是为什么选刘备,另一个是为什么不选别人。

曹、刘、孙,哪家强?

现在经常有人说,诸葛亮选刘备,那是投机。因为当时在别的势力里,早就人才济济了,诸葛亮去了得论资排辈。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饶士大夫”,北方人才太多了。而刘备是支潜力股,跟着刘备,混入核心管理层的机会大得多。

这种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但一定不是诸葛亮选刘备的主要原因。

当时经过小二十年的混战,汉末群雄已经亡的亡、降的降了,剩下的也净是半死不活的。真正力量雄厚的,其实只剩下曹、刘、孙三家。不过这时候的刘,指的不是刘备,而是荆州的刘表。

我们先来说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踞北方,在政治和军事上优势最大,隐隐有一统天下的趋势。放在今天说,曹老板就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央企,他自己也稳居福布斯榜首。你去给他刷个厕所,挣得可能都比创业的小老板多,而且还省心。

再看刘表。刘表是汉室宗亲,在荆州统治了十多年,拓地千里,带甲十万,而且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政权稳定。诸葛亮管刘表叫姨父,管蔡瑁叫舅舅,管黄承彦叫爹,又有大V庞德公帮带。这就好比一个保守稳定的老国企,就开在自己家门口,一把手和一帮大股东、高管全是自己的亲戚,那走个内部推荐简直轻而易举。

接下来说孙权。孙权不姓刘,手里也没有刘皇帝,但有孙策打下的基础,又有一帮文臣武将辅佐,江东政权蒸蒸日上。他是地方上,势头正盛的大型民企。诸葛亮的亲大哥诸葛瑾,这时候已经来到江东,在当地名望越来越大,很受孙权重视。诸葛亮要投奔孙权,也是诸葛瑾一句话的事儿。

总而言之,曹、刘、孙三家是各有各的优势,诸葛亮无论选哪家其实都不亏。

而刘备是什么情况呢?辛辛苦苦二十年,勉强占过徐州,结果现在依然寄人篱下,在刘表手下当客将。他现在就一破产小老板,唯一自豪的,也就是说一句:哥曾经阔过。

这时候别说别人不看好他,连刘备自己都觉得很失败。有一次刘备发现大腿上长了好多肥肉,竟然哭了。刘表问玄德你怎么了?刘备很感慨,说我以前常年在战场上骑马,大腿的肥肉都没了。现在不骑了,这些肉又都长回来了。时间过得飞快,我都老了,还没混出个人样来,所以我很难过。(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引《九州春秋》)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连刘备自己都很迷茫,不知道明天在哪儿。咱们不开上帝视角,是你,你敢选择这么迷茫的老板吗?

可诸葛亮就敢选,而且用事实证明他选对了,还把一个地摊都快摆不下去的个体户,搞成了全国前三强,他自己更是名垂青史。这里边,就有诸葛亮选老板的秘诀了。

诸葛亮的目标和价值观是什么呢?

诸葛亮要廓清宇内,兴复汉室,让天下太平。这是他的最终职业目标。所以他要找的老板,一定是公正、廉洁、爱民的,还要有进取心,有能力,如果是汉室宗亲那就更好了。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先来看看曹操。诸葛亮和曹操在深层次的价值观上有严重冲突。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勾结宦官的巨贪(他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个大家都知道)。从当大司农,到当上太尉,曹嵩一共花了1亿万钱。(见《后汉书·曹腾传》附《曹嵩传》、《太平御览》引华峤《汉后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把曹嵩的工资(月俸)、年终奖(腊赐)、过节费(春赐)折算一下,一年大概有30多万钱。(月俸根据《续汉志·百官志五》折算,腊赐根据《后汉书·何敞传》注引《汉官仪》折算。春赐根据《通典》卷三五《职官禄秩》)

他还有爵位,还要置办田产,这些也有一定收入,我们假设这些跟工资水平持平。那么曹嵩一年的合法收入是60万。曹嵩要攒1亿万,靠合法所得,得166.7万年。我们都知道,在历史教科书里提到的中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才在170万年前出现。这哥们当官贪了多少,大家自己琢磨。

10亿万这个数字看上去很夸张,虽然值得怀疑,但曹嵩是巨贪这个是没跑的。汉末,曹嵩来到琅邪避难。而诸葛亮从后来他廉洁奉公的主张和做法来看,估计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比较正统的。十来岁又正好是三观开始形成、也比较容易对社会阴暗面愤青的年龄。诸葛亮跟曹嵩住在一个郡里,那对曹家是什么印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么一个巨贪,后来去投奔曹操的时候被杀了,曹操却因此来进攻徐州牧陶谦,屠杀徐州的老百姓,诸葛亮离开家乡辗转来荆州,多少是拜他所赐。

曹嵩的贪婪,诸葛亮是有所见闻的;曹操的残暴,是诸葛亮亲身经历的。曹家在他眼里是这么个印象,再加上后来又要篡汉,诸葛亮怎么可能辅佐曹操?

话说回来,当初曹操在徐州搞屠杀的时候,突然有一支援军,冒死挡了曹操一下。虽然还是没挡住,但多少给徐州人民一点希望。

这个不怕死,来怼曹操的人,正是刘备。

当时刘备已经是平原国相了,算是个地级市长。在青徐一带有了点名望。早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曹操去了,孙权的父亲孙坚去了。刘备那时候连个县令都不是,但也积极响应。(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引《英雄记》)他后来到平原国,把这里治得井井有条,又礼贤下士,深得民心。孔融被黄巾军围得很痛苦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找刘备求援。可见刘备的“仁义”,并不是小说一味吹捧,历史上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

陶谦这次被曹操攻击,就近去找公孙瓒的属下求援,刘备也带兵跟着来了。最后曹操因为吕布袭击兖州大本营,被迫退兵。陶谦就给了刘备一支部队,刘备干脆留下来跟了陶谦。

不管刘备是出于什么动机,但是在徐州人民来看,这个人敢在曹操屠刀底下,帮着大家来挡刀,那简直就是救世主。一个爱民如子,救民于水火,敢担当的形象,逐渐在徐州竖立起来。陶谦后来让徐州,跟这个也有一定关系。诸葛亮对刘备的好感,也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恰巧,刘备还是汉室后裔,还一直跟曹操死磕,而且积极进取,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这跟刘表也不一样。

刘表也是汉室后裔,他是个名士,治国有一套,放在治世是宰相之才。可是放在乱世,他就只能守境安民。何况刘表已经老了,没进取心了。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曾经建议刘表乘机偷袭曹操,刘表拖了半天最后不了了之。荆州的这些世家大族,尤其是蔡瑁、蒯越这些人,也没什么争夺天下的心思。整个荆州越来越像个混吃等死的老爷车,诸葛亮虽然在荆州有很多政治资源,但他不想跟着荆州陪葬。

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跟曹操、刘表确实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从职业发展和价值观上来看,刘备简直跟诸葛亮神契合。

贤我,尽我

解决了职业发展方向和价值观,那接下来就是,诸葛亮对这份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诸葛亮想要的,是一个实现平生所愿的大平台。至于票子、位子,诸葛亮没有太高要求。如果真的只是为了钱和权,他完全可以去找曹操、刘表,这两个不行还有孙权。

我们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大事者,在一开始,对金钱、权力都没有特别执念的追求。这就是无欲则刚,你没那么大的物质欲望了,很多事情就能看得比别人更清晰,更能面对你自己的核心需求。

诸葛亮的要求就一条,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难做到。

就是“贤我,尽我”。

贤我,说的是能认识到我是个人才,不能拿我当个什么都不会的一般人;尽我,说的是真正让我的才能发挥出来。

这条要求在他见刘备的时候,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赤壁之战以后,张昭曾经来挖墙脚,希望诸葛亮加入江东。诸葛亮的回答是:

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

就是说,孙权是个很有能力的领导,但是我看他的度量,能认识到我是个人才,却不能让我充分发挥才能,所以我不能留下。

诸葛亮怎么就肯定,刘备能“贤他尽他”呢?

这里面有一些感性色彩,比如前面说的诸葛亮本身对刘备印象就不错。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他的铁哥儿们徐庶,就在刘备那里。

其实三顾茅庐这个事儿,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内推,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内推给的机会,却没有注意这实际上也是一次信息沟通。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重不重视人才,能不能专人专用,发挥人才的长处,他的团队有什么问题,需要什么,这些通过徐庶,诸葛亮都能充分了解。所以还是前面讲的,朋友很重要,朋友不仅可以给你提供机会,还能为你提供真实信息,所以找工作,尤其想找到非常合适的工作,离开朋友,离开圈子,哪怕你聪明如诸葛亮,那都是很难办到的。

刘备需要什么,徐庶早就透露给诸葛亮了。诸葛亮凭着《草庐对》面试成功,使刘备折服,那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症下药。





小老弟出品


诸葛亮历来都是才智的代表,三国时期大儒水镜先生曾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可见诸葛亮的才智在当时是天下闻名的,可是作为这样一位才智绝伦,天下闻名的名士,却为何甘愿为当时连一个立足之地都没有的刘备效命,要说刘备爱惜人才,曹操和孙权同样也是求贤若渴,那么是什么让最聪明的诸葛亮最终选择辅佐实力最弱的刘备呢?

首先,其实诸葛亮自己曾经就此事有过交代,他在《出师表》中这样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虽然曹操和孙权也是求贤若渴,可是刘备给了他作为一个名士应该有的礼遇,使诸葛亮愿意心甘情愿的为其效命。

其次,作为一个当世的大儒,诸葛亮从小接受的是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大汉自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而刘备作为三国时期大汉的唯一代表,诸葛亮对于刘备自然有一种相比其他人更为亲近的情感,所以自然也就愿意为刘备效命。

其三,就是此时相比孙权和曹操,刘备更需要他,因为孙权经过两代人的经营,此时有张昭和周瑜等人,而曹操手下更是谋士如云。此时他如果去投靠这二人,必然不能得到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刘备则不同,此时的刘备正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因此他需要诸葛亮这样一个能为其力挽狂澜,出谋划策的人。因此在刘备手下,他定能得到刘备的重用,从而实现自己毕生的理想。

所以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实力最为薄弱的刘备为自己辅佐的对象,并且为蜀汉的事业而奋斗终身。可无奈,自己为刘备设计的宏伟蓝图最终都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化为泡影,蜀汉从此一蹶不振。即使诸葛亮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未能止住蜀汉颓势,最终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果。




新史观察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犹如大浪淘沙一样淘汰了无数雄霸一时的诸侯!而在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家,要数刘备的实力最为弱小。

别看刘备几乎是与曹操和孙坚等人同时起兵,为了辅佐朝廷而全力围剿黄巾军,但是任凭他折腾了许多年,却还是一事无成。不得不为了生存,今天投奔袁绍,明天投奔曹操,后天又投奔刘表。名为大汉皇叔,但却连个立足容身的地盘都没有!

那么既然刘备这么狼狈,为何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还要辅佐他呢?难道只是因为出于感激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吗?原因或许并不完全在这里!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会舍弃权势正如日中天的曹操不保,对发展潜力很大的孙权不屑一顾。反而选择了辅佐“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三国演义》语),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诸葛亮和刘备的政治理念相符,属于那种道相同,可相与谋的类型!

因为刘备既有汉室宗亲、大汉皇叔的金字招牌,同时又打出了维护汉朝正统的旗号,因而刘备才得以借此聚拢了,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一批心系汉室的文武贤才!而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同样也是:中兴汉室,恢复汉朝的昔日荣光!因为他只有在刘备这里,才能寻找到共同的奋斗目标。所以诸葛亮自然会选择辅佐刘备,而不会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不会选择心怀异志的孙权了!


北疆同心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以看出,诸葛亮很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当然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在隆中对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起初没答应,刘备再三请求,诸葛亮就问过刘备的志向,然后刘备说自己想恢复汉室,欲申大义于天下,诸葛亮才跟刘备走。如果刘备说别的,应该就没戏了,可见诸葛亮是看好刘备有潜力或志向。另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是故意避而不见的,由此也看出诸葛亮本身是想,吊胃口,被重视,从而有一番作为的。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只能说人格有志,权势富贵不一定能打动所有人。现实中,一般容易投靠权势富贵的,大多是一些心理卑微又无能力改变的人。这与现实中有些人的拜金类似,这类人很容易放弃道德、自尊等东西,去巴结讨好金主,而有些人虽然穷,但会试图靠自己改变命运,这就是差别。


太宗历史


你想听真实的历史吗? 事实上曹操孙权根本看不上诸葛亮 诸葛亮也确实只是三流人才。而且还是内政方面的,根本不是军事家。 曹操水底下一群颍川士族,随便拿一个出来都碾压诸葛亮。 孙权治下的江东更是人才济济,同气连枝盘根错节,且不说国士无双的周瑜,就是陆逊的能力也不是诸葛亮能企及的。而且陆家事实上到魏晋时期都一直人才辈出,比如陆机。 当时是士族的时代。 诸葛亮的家族是南阳士族,本身比颍川士族低两个档次。 隆中对你仔细研究就明白,根本就是理想主义,也没有实际操作性。对实力最弱的刘备来说,荆州根本就不应该取,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根本就是活靶子。 凤雏庞统的想法就比较实际,可惜早亡。 说真的,曹操要是听诸葛亮谈天下大势,估计得笑死。也就刘备这种水平的看得上。


H说扒道


第一点因为东吴和北魏都已经人才济济,诸葛去了也难展开手脚。东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临终已经把东吴的大格局和顶梁柱给定下了,诸葛去了也只能屈居人下。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到东吴出使,孙权想留下他,就派诸葛瑾去说,诸葛亮的回到是“孙将军能用亮而不能尽亮”。就是说孙权他能用我,但是在东吴我没有能够施展全部才华的舞台。曹魏就更不用说了猛将如云,谋士车载斗量,曹操已经通过平河北定辽东建立起来自己的一套文官体系,想要后来居上,那真是势比登天。反观刘备这里就大不相同了,刘备长期没有一流谋士,正是饥渴难耐的时候,诸葛一出山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言听计从,如鱼得水。所以刘备这里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点,当时虽然汉王朝衰落了,但是汉献帝还在,汉室还在。很多名士,地主和官僚都还有一些正统思想,包括诸葛在内。这也是刘备能够屡败屡战,长期活跃的原因。刘备一直打着皇亲的旗号给他的名声是加了很多分的。反观曹操是宦官之后,很多名士包括司马懿都嫌弃他出身不好不愿出仕辅佐他。孙权是小吏之后,凭武力占据的江东,在政治高度是和刘备差的很远,这也是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孙吴一直处在不被重视的地位的原因。有尊曹抑刘的,因为曹操手里掌握着汉献帝。有尊刘抑曹的,因为刘备是宗室出身,曹操是宦官之后。总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人的出身是很被看中的。


如烟入幻


呵呵。

第一,分散投资

三国是世家社会,所以世家不能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你看,荀彧荀攸帮曹操,荀堪帮袁绍。

诸葛亮也是世家。

叔叔诸葛玄是袁术手下,哥哥诸葛瑾跑到了江东,诸葛亮诸葛均则是刘备手下。堂弟诸葛诞出仕曹魏西晋,女儿还嫁给了司马懿儿子司马伷,后代司马睿建立东晋。

第二,诸葛亮太年轻

诸葛亮生于181年。207年才出仕刘备。

诸葛亮与刘备是两代人,曹操刘备孙坚184年平定黄巾的时候,诸葛亮还是3岁小屁孩。刘备孙策逐鹿中原的时候,诸葛亮没成年。


所以诸葛亮无法较早参与中原混战,到他结婚并有点名望的时候,天下基本定型,选择余地就很小了。

🍒曹操

曹操占据巨大优势,但手下能人太多,诸葛亮一个小毛头去,很难出头。

🍒孙权

虽然有站稳脚跟的诸葛瑾推荐,但江东人才非常多,周瑜鲁肃过于耀眼。而且诸葛亮作为一个外来户,只能从基层做起。


🍒刘表

诸葛亮妻舅是蔡瑁,妻姨夫是刘表,姐姐嫁给荆州大世家蒯家,因此正常情况下的诸葛亮应该是参加刘表,但刘表实在老迈空谈,前途不被诸葛亮看好,因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刘表,所以,诸葛亮自然就不能莽撞到刘表手下去当二臣。

🍒刘备

显然,作为风险投资的目标,刘备是比较适合的。诸葛亮有个基本判断:曹操南下,刘表抵抗不了,或者投降或者逃亡。曹操仇人的刘备和不愿投降曹操的一部分人比如刘琦,只能向江东寻求帮助。而江东方面当然也不会束手就擒,只能选择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


这就是刘备的机会,有机会吞并部分荆州土地军队,再向西吞并益州。毕竟曹操要想获得胜利必须仰仗水军,而水军是江东强项。


四川達州


三顾茅庐知遇恩,

礼贤下士见诚心。

人生世上知音少,

事必躬亲率三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