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风萧萧285537696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在1956年,对于极其有考古价值的明朝十三陵发掘计划准备实施,当时考古代聚集在明朝十三陵,但是先发掘哪一个陵墓却犯了难。

经过多次的比对和考察,考古专家认为朱棣的长陵适合开发,因为朱棣的长陵宽大,其中包含的内容一定很多,而且朱棣一位很厉害的皇帝,在他的墓葬中一定有无数对于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的陪葬品。

不过最终考古队没有发掘这个长陵,因为考古专家们研究后,觉得长陵虽然物资丰富,但是凭借现在的技术手段,恐怕光是打开墓葬就要费尽心力,暴力打开的话又不利于保护文物,于是考古专家的目光转向了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定陵。

这座定陵的主人也是一位著名皇帝,他正是万历皇帝的墓葬,其中除了万历皇帝外,还葬着两位皇后,一位是孝靖皇后,一位是孝端皇后。

考古专家觉得定陵规模比较小,而且当时他们的技术不成熟,具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们也不知道,于是他们打算以这个定陵为第一个发掘对象,作为“练手”摸索之用。

在1958年的时候,定陵正式宣布被打开。当考古专家进入定陵的时候,发现了三具棺樽,其中万历和孝端皇后的棺樽保存比较完好,但是孝靖皇后的就要差不少了,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孝靖皇后是后迁入有关,经过氧化后,她的尸骨也已经不成整体了。

考古学家们看到这么多丰富的陪葬品,特别兴奋,终于可以弄清楚历史的一些事情了,可就在一位考古专家给一个陶瓷器拍照的瞬间,在流动的空气之下,这些古物迅速氧化,眨眼睛华为齑粉,消失不见了。

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就这样在考古学家们的眼前消失了,考古学家的心在滴血,这可是他们考古的重要物品,如此消失简直是在割他们的肉啊!可是当时的技术有限,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文物消失,好在万历和皇后的尸骨没有消失,他们赶快进行的保护。

在保护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位万历皇帝居然是一个跛脚,难道这才是他几十年不上朝的真正原因吗?或许大家真的是冤枉了万历也说不定。

再后来,这些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都被丢下了悬崖,被当地的村民给烧了。在强氧化作用之下,坚硬的金丝楠木棺樽也同样快速的毁坏,最后毫无痕迹了。

当然了,还是有一部分文物保留了下来,为中国考古学家研究古代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定陵,都是根据当时内部的构造和摆设,制作的仿品放在里面,以最大限度的还原定陵原貌。这也是其他皇陵暂时不发掘的原因,除非有一天能获得有效保护文物的技术,才能再次开始发掘,解开历史的面纱。


顺手关注野史日记,欢迎大家与我一起了解历史内容~


野史日记


1957年,深埋地下三百三十七年的定陵地宫重见天日,接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被工人丢弃到陵外山沟,后被村民捡走。九年后,地宫中的三具尸骨被拖到博物馆广场门前砸碎焚烧,最终万历与两位皇后尸骨无存。

现在的定陵地宫中,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复制品。棺椁可以再复制,但尸骨却永远无存。万历定陵的发掘,代价是惨痛的,不可挽回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定陵惨遭厄运的整个过程。

起初悲剧的主人公并非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当时历史学家吴晗,联合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向文物局请示发掘长陵,目的是寻找《永乐大典》。当时的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及副所长夏鼐提出反对意见,但未被采纳。

长陵由于面积较大,墓道口一时难以找见,于是专家决定先以规模较小的定陵来做试验性的挖掘,定陵的厄运由此到来。定陵的发掘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破土到进入地宫整整耗时一年,考古在当时就是个陌生的领域。

考古队从陵墓宝城开始挖掘,两小时后在宝城内侧的石条暴露出来,石条上写着“隧道门”三个字。吴晗和夏鼐随后判断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十多天后,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用城砖平铺的砖墙。

这便是通往皇陵地宫的第一条“砖隧道”,由于当时经验不足,考古队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找到地宫的指路石。发掘工作才有了巨大的进展,随着地宫坐标的确认,考古队员终于解开心中谜团,指路石的作用可见一斑。

之后的发掘工作比较顺利,金刚墙很快被拆了小口,接着考古队员小心翼翼的先后打开三道石门。这三道石门分别是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大门,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具棺椁就安放在后殿的棺床之上。

三具棺椁都施过红漆,椁用松木制成,棺由金丝楠木制成。椁大都腐朽倒塌,万历和孝端皇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皇后的棺木因迁葬的缘故,已腐朽得难以复原。清理工作是从孝靖皇后的棺木开始的。

孝靖皇后是在下葬十一年后迁葬到定陵的,孝靖棺随葬有成匹的锦缎,还有不少金银器和两副首饰。她的棺椁周围放有玉石、青花梅瓶,棺椁上还放有木制的旗幡,棺中仅存骨骼。接着是清理孝端皇后的棺椁。

孝端皇后上盖缎被,下有四层褥垫,头戴黑纱棕帽,上身着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孝端皇后也仅存骨骼。最后就是万历的棺椁,棺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其尸体也已腐烂,仅存骨骼。

这三具考古价值极高的金丝楠木棺椁,不知因何原因,最后竟然被工人扔到陵外的山沟丢弃,后来被村民捡走。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和衣料最后全部碳化,定陵丰富的陪葬品,使得七年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地宫重见天日的九年后,定陵的厄运也随之到来。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揪出,连同许多的帝后画像及影片资料等被抬到门前,先是用石块将尸骨砸碎,然后架起木柴进行焚烧,最后在雨水中回归自然。

当时捡走万历棺椁的群众,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陵外的山沟后,随后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空。其中有一对老夫妇,急忙请人用楠木制作了两具棺材,结果半月内夫妇先后离奇死亡。

在裕陵村,也有一对年轻夫妇捡到一块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便找人做了两个躺柜,摆放在堂屋里。村里人嫉妒的说,皇帝的东西可不能随便用,小心搭上性命。夫妇二人根本没当回事,结果却让村民一语中的。

有一天,二人从地里回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夫妻俩找到堂屋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鞋子。两人赶紧打开柜盖,发现四个孩子挤在一起,早已死亡。而且孩子的手指根部都渗出了血渍,柜壁也有很多抓过的痕迹。

当地公安机关对孩子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得出“系缺氧窒息死亡”的结论。在随后的几年内,夫妻俩又生了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高中刚毕业,也是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最后据说是因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最后人们对这两个朱漆躺柜,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在柜盖和柜壁间有个铁钩,柜盖盖严后可以锁上,孩子们就是钻进躺柜里打闹时,柜盖突然自动落下,挂钩正好挂住,里面的人只能被活活的憋死。

万历棺椁和尸骨全部被毁,被毁前医学工作者仅对万历的尸骨做了一些简单化验。除了得出万历是一个跛脚皇帝及牙齿得过蛀牙的结论外,对于他的死因以及其他化验都没来得及进行和分析,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定陵发掘完毕后,当时的一些人如郭沫若等紧跟着提出了继续发掘明长陵的申请,但被总理严肃拒绝。之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也成了考各界的一条原则。

(复制棺椁)


野史也是史


1956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学者吴晗力主,郭沫若、沈雁冰等支持下,试图挖掘明十三陵,以揭开十三陵所藏有的巨大历史秘密。为此拟定《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上呈中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皇陵计划。

请示报告最后到了周总理的手上,很多专家以时机不成熟提出反对意见,最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点头之下,周总理原则上同意,但是还是请历史学家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加以指导。

长陵是朱棣的陵寝,大而丰富,考古价值极高。但考古所成立不久,认为以目前的能力和条件,发掘长陵难度较大,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决定先发掘一个形制类似、规模较小的陵墓“试掘”,考虑到定陵时间比较晚,而且万历在位的时间最长,藏有的宝藏可能比其他的要丰富,对他进行开发,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墓葬做出参考。

动工发掘是1956年,在1958年时,正式宣布“定陵打开”。

在清理过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她是“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亲,熹宗朱由校时才迁葬进定陵。可能是迁葬缘故,她的棺早就腐烂。然后是和万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后是万历,二人楠木棺淳,朱漆,保存完好。

万历皇帝并非平躺在棺椁内,而是呈七星形状,(尸体摆放方式是古人故意而为的,以期待帝王将来能够顺利升天)。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发现,万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左脚短且有点跛,这也与符合史书上记载万历皇帝是一位有点瘸腿的矮胖子。

这给我们解开了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的百年困惑,很有可能是因为其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时,贵为天子,为了皇家的威严,是不想让人民看到自己的如此形象。

陪葬的金银玉器、珍珠瓷器、文玩书画、绫罗绸缎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当时的考古技术落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保护措施,比如很多精美的丝织品,因为装裱反了,再也无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只能看到内里。其中最珍贵的一件龙袍被氧化之后,当时的工作人员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因为塌方又有大量精美文物毁于一旦,更别说陵寝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最惨的还是三位正主的尸骨,当时考古都是为了要宝贝,开棺之后万历皇帝的尸骨无人理睬,等珍宝收拾完了,万历皇帝和两位嫔妃的尸骨被送进了国家博物馆陈列,供人参观。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从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限取出,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而万历皇帝的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郭沫若在尝到挖掘定陵的甜头之后,数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周总理驳回了其申请,并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如此才使得没有更多的古墓遭到破坏性发掘。

为此我们要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总理及时叫停皇陵的开掘申请,现在我们除了博物馆里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美丽青春您真痘



答:不是挖掘黄陵,而是发掘定陵。

发掘定陵这事儿,说起来,那真是,唉,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话说,1955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界名宿郭沫若突然提出,为了更好的研究明朝历史,应该发掘明十三陵。

郭沫若为什么对明陵这么感兴趣呢?

民间有种说法,说郭沫若是明太祖朱元璋岳父郭子兴之后;又说,自郭子兴死后,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都是被朱元璋害死……

其实,民间的说法并不靠谱。

郭沫若之所以对明陵感兴趣,主要是明陵保护得好,还没被盗贼光顾过,反观唐、宋、清诸陵,尤其是宋陵,都被荼毒过了。

实际上,郭沫若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陵。

不过,《史记》里记载,秦始皇陵里埋有大量水银,一旦这些水银出土,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堪设想。

所以,郭沫若的目光瞄准了气势最为恢宏庞大的永乐皇帝的长陵,他联合起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人,发起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但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等人都认为文物保护技术还不成熟,难以对皇陵进行妥善完好的保护,发掘会成为大破坏。

这些反对的声音虽然没能阻止郭沫若的行动,却也给了郭沫若提了个醒,长陵是十三陵之首,宝物最多,还是先挖别的陵墓,练练手,积累好经验,回头再掘长陵不迟。

于是,发掘目标转移为了明神宗的定陵。

1958年,定陵墓门被成功打开,果然,由于文物保护技术还达不到相应水平,定陵里面大量文物受氧化而惨遭破坏,无数奇珍异宝顷刻间灰飞烟灭,让无数有识之士痛恨惋惜。

西方雕塑家格拉西莫夫曾为北京博物馆修补和制作过古人类头骨的模型,有修补和保护古人尸骨的经验,并且,他当时就在中国帮助工作,他生怕发掘出来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毁,主动请求由自己来做修补和模型复制。

但有关方面谢绝了格拉西莫夫,转将这三具头骨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和模型复制。

结果,万历帝、后三具人体石膏模型被制作成了地主公、地主婆的形象。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两位皇后穿红着绿,涂脂抹粉,让人不忍直视,算是彻底被毁了。


覃仕勇说史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在位48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都说万历皇帝懒政,说明朝亡于万历,因其在位48年中,就有三十年的时间不上朝。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真的只是因为他懒政吗?定陵的考古发掘已经将答案告诉了世人。


1956年—1957年,我国的考古学者们对定陵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而定陵也成为我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寝。

随着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被打开,考古人员发现,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人们发现,万历皇帝的左右两条腿长短不一,也就是说,万历皇帝生前患有严重的腿疾,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跛脚皇帝。

因此,可以想象,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或许有懒政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他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


同时,一个皇帝,一国之君,他也不愿意被人看到他跛脚的样子,这是皇家最看中的脸面问题,因此,万历皇帝才会选择三十年不上朝。

这背后,或许他也是有着诸多的无奈与痛苦的吧。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在红卫兵“打倒地主阶级的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尸骨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而皇帝和皇后的三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Mr这史香


其实对于一件未知的东西很好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比如经常就有人问偌大的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打开看一看,里面肯定是奇珍异宝、机关重重,想想就让人激动,但是在激动之余你应该想一想当年郭沫若所带领的团队挖掘定陵后的惨剧,真是让人惨不忍睹,所有的东西因为环境的改变瞬间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些所谓的考古学家也只能看着,没错就是看着。



看完之后估计就是涕泗横流吧,普通人有好奇心也就算了,这专门的考古学家怎么也一股脑的就知道往里钻呢?所以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等等东西都丢失了,现在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仿制品,对于历史研究已经毫无意义。在皇陵中其实除了大量的文物之外还有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其实也是具有研究的意义的。



但是随着棺木被打开,加上原本尸体保存的就不是特别的好,打开之后发现已经腐败严重,但是骨架头发保存的还比较好,因为开始文物被大量的破坏,在打开棺木之后也就没有多动,后来就进行了所谓的修复工作,但是因为技术有限,修复也弥补不了什么东西了,还找了雕塑来仿制人物,但是效果相差太大。



那么后来这些尸骨去了哪里呢?原本就经历一次考古洗劫之后的定陵,再次天降横祸,1966年,定陵被一群疯子闯入之后,活生生的把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给拖了出来,还有大量曾经的照片、画像、重要资料等等被他们一把火给烧了,还有质地良好的棺木居然被扔到了山沟里,真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史中醉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鲁迅先生。

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发掘万历皇帝陵墓,背后最直接的推手便是大文豪郭沫若。

万历皇帝作为明朝时期争议最大的皇帝,一直以来都备受历史学界和政治界的讨论。开挖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便成为了郭沫若考古发掘的第一个皇陵。

在得到了上级指示之后,郭沫若便率领考古队进入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然而考古发掘从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为了找到定陵的墓道,考古队就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随后终于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墓道。这点比起来盗墓贼确实逊色了许多。

然而由于设备落后,以及考古常识的缺乏,当地宫的宫门打开之后,人们蜂拥进万历皇帝的陵墓之中,万历皇帝的定陵的地宫之中,安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尸体就躺在各自的棺椁之中,此时的考古修复技术尚不完善,因此考古队找来了两个雕刻,专家为其复原生前相貌,毫无意外,修复后的的身材相貌即不符合历史事实。



1966年,万历皇帝的尸骨被一群年轻人拉到一处广场,公开砸烂,并且与地宫中的一些文物一起被焚毁。而曾经用来装殓万历皇帝和其两位皇后的棺椁也被推下悬崖摔烂。

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毫无疑问,由于缺少专业的考古知识,而使得文物遭受了一定的损坏。万历皇帝的尸骨的出土,让我们破解了一个困扰了世人几百年的问题,那便是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为其跛脚的原因。


身为天底下最高贵的皇帝,是不愿让臣子们看到自己跛脚走向龙椅的。这样既有损于皇家的威严,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因此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政事,只是潜心在自己的寝宫之中办理朝政。因此才使得万历在位的48年期间,国家机制运行良好,整体上而言,万历皇帝还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明朝皇帝。

这一历史谜团便是通过开挖定陵使得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那么有关其他皇帝的历史秘密,是否都藏在其身后的地宫之中?尤其是大家最喜欢谈论的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但是发掘秦始皇陵墓的条件一直不成熟!



珞珈山的猫


在中国考古界有一种痛叫做“定陵悲剧”。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明神宗就是万历皇帝,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执政48年。据记载万历皇帝很爱财,还有自己的小金库,在位期间许多大额的税收没有上缴国库,都装进了万历皇帝自己的小金库里,万历皇帝绝对是私产最多的皇帝。

皇帝生前视财如命,死后也得富贵傍身,万历皇帝的陪葬品那是非常丰厚,定陵里埋了无数的稀世珍宝。就是珍宝多的陵墓才招人惦记,无论考古还是盗墓!

说起定陵被挖掘也有些戏剧性。事情要追溯到1956年,以郭沫若为首的一批热衷于考古的学者,拟定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上呈中央,国家领导出于对历史文化研究的考虑批准了这份申请报告。发掘明长陵的考古工作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可是挖掘的队伍找了许久也找不到明长陵地宫的入口,发掘明长陵的工作只能被迫搁浅了。

明长陵发掘不成,考古队并没有放弃,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明定陵。明定陵的建造时间晚于明长陵,且地面建筑保存的完整度较高,有利于在发掘之后展开文化保护和修复工作。可惜天不遂人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国,陵墓发掘技术落后,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修复技术基本为零。在客观条件如此不成熟的情况下,明定陵还是被当时社会上某些有影响力的人在考古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给明定陵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

考古队员是在无意间发现的定陵地宫入口,随后便斗志昂扬的挖掘。考古队雇佣了几十名当地的农民同时挖掘,方法简单粗暴,就像农民平时种庄稼一样,抡起了铁锹就是挖。放在现在哪里发现古墓,考古学家们来到现场都恨不得一点一点用手扒,生怕损坏文物,拿铁锹挖古墓简直就是犯罪。

这就样蛮挖,挖了整整一年,才发现了明定陵的地宫入口,此消息一经见报在全国范围引起了轰动,无数学者赶往明定陵,希望能亲眼观看定陵被开启的一瞬间,但真正获准围观的人并没有几个。

在地宫被打开后,考古队成员进入了魂牵梦绕的地宫内部,在后殿发现了万历皇帝的棺椁,在一起的还有孝端显皇后与孝靖太后的棺椁。旁边陪葬的木箱有近三十个,金银玉器、珍珠瓷器、文玩书画、绫罗绸缎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当时的考古技术落后,考古队员并不专业,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保护措施,发现了就往外搬,导致许多文物在接触空气瞬间氧化了,当时仅存的文物也因后续的保管工作不完善遭到损毁。定陵里的无数珍宝基本都毁了。

最惨的还是三位正主的尸骨,当时考古都是为了要宝贝,开棺之后万历皇帝的尸骨无人理睬,等珍宝收拾完了,万历皇帝和两位嫔妃的尸骨被送进了国家博物馆陈列,供人参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定陵博物馆被打砸,万历及其嫔妃的尸骨皆被烧毁丢弃。

定陵之后,郭沫若等人又开算发掘武则天的乾陵,周总理驳回了其申请,并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如此才使得没有更多的古墓遭到破坏性发掘。


史论纵横


先纠正一下:皇陵不是黄陵,准确的说是十三陵的定陵。

1956年,由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学者吴晗力主,郭沫若等支持下,组成考古队,决定对十三陵的首陵长陵进行主动发掘。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

后来经过考古队论证,认为以目前的水平和条件,发掘长陵有较大难度,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其实发掘皇陵一开始就有争议),决定先发掘一个形制类似、规模较小的陵墓“试掘”,选定了定陵。墓主人就是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

在考古队长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副队长白万玉(又名白蕴山,我国第一代考古专家,曾跟谁斯文赫定等考察罗布泊)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定陵地宫入口,找到了万历和他两个老婆的尸骨。当然还有大量随葬品,金银珍宝无数,还有很多丝织品保存完好,不过由于当时的考古经验不足以及缺少保护措施,许多文物特别是丝织品和纸制品一见空气就变黑氧化、迅速腐朽,非常可惜!

至于那一帝二后的尸骨就更惨了,在1966文化革命中,被当做“地主总头子”给挫骨扬灰了、尸骨无存了!这场劫难,可叹可悲可怜可恨!



磨史作镜


这件事情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当时担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率先提出了有关于挖掘明十三陵的计划。之后获得了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支持,并且竟然还写了一份《关于明长陵请示报告》。


这份报告几经辗转,最后到了周总理的手上。在报告还没有最后确定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反对,反对的主要理由是因为时机的不成熟。最后这件事情还被捅到了毛主席面前,终于在他老人家的点头之下,周总理写下了原则上同意的认同书。但是还是感觉不怎么可靠,又请了历史学家赵其昌在旁指导。

在这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当中,一开始并没有想去挖掘万历陵墓。但是后来考虑到他下葬的时间比较晚,而且在位的时间比较长,藏有的宝藏可能比其他的要丰富。对他进行开发,还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墓葬做出参考。于是考古队的“武器”,对向了倒霉的万历皇帝。

毕竟是古代的皇帝陵墓,想要找到它的入口并不多简单。但是在多方的努力下,在一年之后终于找到了入口。在1956年的5月份正式开工,用了相对来说比较短的时间,就找到了隧道门。找到他就代表着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具体位置,这一好消息给当时参与发掘的考古队极大的鼓动。

又经过了金刚墙: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是明朝历史书对于万历皇帝陵墓的记载,这块金刚墙才是考古队最想找到的地方。因为之前虽然找到了通往墓室的入口,但是并不知道万历皇帝的具体位置。然而金刚墙却是万历皇帝沉睡位置的指向标。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打通了金刚墙上面通往万历皇帝陵墓的三角形入口。整个挖掘过程相当之短,仅仅过去了几年时间。这么大的陵墓就被挖通,只能说万历皇帝实在是太过倒霉。考古专家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清出了万历皇帝的陪葬品。

当万历皇帝的尸骨第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不仅让人大吃一惊。它的身体呈七星位置,这其实是明朝丧葬的一种习俗,这里就不多加解释。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个妃子作为他的陪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修复这三位的样貌,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一时间成为了难题。


当时有一位苏联专家,他曾经毛遂自荐要参与修复工作。因为在此之前,他曾经帮助北京博物馆修补了两个古人类的头骨。但是考虑到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拒绝了这个请求。随后在国内找了两个雕塑专家,对文物进行修补。如果换了一个时代,可能结果就没有这么悲惨了。

因为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万历皇帝被戴上了大地主的帽子。所以对它的修复,完全是按照当时人们对于地主的印象来的。最后修复出来的万历皇帝,他头上戴着一顶瓜皮金丝小帽,两眼大的像牛瞳。鹰钩鼻子下面配着一个血盆大口,好像接下来就要把人吞下去一样。这完全是当时旧地主的样子,根本不是一个威严四方的皇帝。

而万历皇帝的妃子也没有逃脱这种厄运,他的两个妃子也被描述成地主婆。被打扮成浓妆艳抹,花红柳绿。这在封建社会时代,就算是风尘女子,也不可能这么妖艳吧,更何况还是皇帝的妃子。除了这两个最珍贵的文物之外,其他的文物也难逃厄运。


由于当时的技术有限,再加上整个发掘过程急于求成。深埋在黄帝陵墓几百年的文物,刚刚发掘出来就立刻被氧化。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龙袍,当时的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保护。他们看到龙袍被氧化之后,他们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

沈从文作为古代服饰研究的专家,他听到万历皇帝陵墓当中出土了这么多文物。曾经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之后,差点没有气的背过气。因为文物当中的很多丝织品,被工作人员随意的装裱起来。完全没有按丝织品保护的最佳方式来做,最后沈从文来了一趟什么也没看到。

更为可笑的是,其他几个省市县看到万历皇帝被发了之后。纷纷向上面请求,也要发掘自己省内的文物,以此可以拉动旅游经济。当这些消息传到周总理那里之后,被他立刻给制止了下来,这才避免了很大的一场浩劫。


除了这些之外,当时装着万历皇帝与他妃子的两个棺材。也被工作人员从悬崖上面扔了下去。然而更加不幸的还在后面,因为在这几年之后突然爆发的一场革命。一群还没有读过几年书的小将,突然来到了万历陵墓博物馆。他们在这里转了一圈之后,冲进了万历皇帝陵墓博物馆的地下。抓住了仓库保管员李亚娟,并从那里抢走了仓库的钥匙。

从这里面拖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最后在博物馆门口的广场上,一把大火全部烧光。把万历皇帝和妃子的骸骨也被拖了出来,他们被当成最大的地主,骸骨被众人给砸碎。然后和那些陪葬品,一同扔进了大火当中。每每回想起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