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從協和畢業,如今衝鋒在前,在一線給學弟學妹發來深情寄語!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戰鬥中,白衣戰士衝鋒在最前方、戰鬥在第一線,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在醫療救治的大軍中,也有著眾多

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生的身影,共同肩負著救治患者、戰勝疫情的重任。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真實感想,與學弟學妹進行著心靈的對話,交流作為醫者的初心與使命、責任與擔當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2008屆畢業生李宏,現就職於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他們都從協和畢業,如今衝鋒在前,在一線給學弟學妹發來深情寄語!

各位師弟師妹們,大家好。2003年SARS疫情爆發時,我的老師和師兄師姐們,同樣也是你們的老師和師兄師姐們毅然投身抗擊一線的風采,讓我無悔選擇成為一名醫生,併為之自豪。十七年後,我有幸和很多老師、校友們支援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有人說,我們是天使、英雄、逆行者。作為一名醫生,我想說,疫情來臨,奔赴一線,沒有英雄與天使,只有責無旁貸、踐行誓言。作為師姐,我想對師弟師妹們說,協和給予我們的專業精神、臨床思維、嫻熟技能等等,每時每刻都影響著我,是我們不會愧對每一重身份的堅強支撐和寶貴財富,也是一直讓我為之自豪的,請你們一定要珍惜。最後,祝大家學業有成,萬事順意。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2008屆畢業生江偉,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MICU

他們都從協和畢業,如今衝鋒在前,在一線給學弟學妹發來深情寄語!

相信大多數即將畢業的師弟師妹還是會做醫生,不論是否從醫,不論國內國外,不論哪個城市哪個專業,希望大家能夠永遠尊重醫學,永遠擁有醫生這個職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牢記這個職業的精神是"利他主義",避免在各種誘惑的影響下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2011屆畢業生範俊平,現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

他們都從協和畢業,如今衝鋒在前,在一線給學弟學妹發來深情寄語!

範俊平(右)與臨床醫學八年制1999級王春耀(左)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支援

2020年2月7日隨協和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赴武漢,次日即投入ICU危重患者的臨床工作中。疫情緊急,患者危重,環境陌生,重壓之下,支撐有三:1、身為醫務人員的專業精神,我們不去誰去呢?2、學校和醫院多年來給我的教育和訓練,我們有信心。3、"偶爾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信條。希望疫情儘快過去,早日春暖花開。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2016屆畢業生徐源,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外科

他們都從協和畢業,如今衝鋒在前,在一線給學弟學妹發來深情寄語!

剛入學那會兒,看著其他專業喊著"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做著高大上的科研,總覺得做個大夫偏安一隅,不免渺小。進入臨床後,感受了轉危為安的喜悅,也體會了宣告死亡的無奈,才覺得守護生命遠比想象要難。武漢抗疫現場,防護服下的同行們,有恐懼,有手足無措,但更多的是不計得失的付出,是守衛生命的執著。當這些力量噴湧而出、匯聚成海,當患者脫離了呼吸機、攥著你的手連連道謝,那些成長路上"學醫值得嗎"的疑慮都會顯得卑微。生命的重量也許比整個世界都重

武漢很不幸,成了病毒的發源地和重災區;但是武漢又很幸運,因為武漢是中國的武漢和中國人的武漢。在疫情面前,任何一位醫生,都會傾盡畢生所學,只要為患者減輕哪怕一絲一毫的痛苦,他們都覺得無尚光榮。

編者按:醫者仁心,仁者有力,在疫情面前,任何一位醫生都會傾盡畢生所學,只要為患者減輕哪怕一絲一毫的痛苦,他們都覺得無尚光榮。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出征都給萬千百姓帶去生的希望和勇氣的出征,是天使衝上去與魔鬼搏鬥的勇氣。祝他們有力地去、平安地回。

延伸閱讀

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於1917年,建校之初即確立了"在中國創辦世界一流醫學院"的目標,是我國現代醫學教育的發源地,開啟了我國8年制臨床醫學教育和高等護理學教育的先河。在中國現代醫學的各個領域,協和人或成為奠基人,或成為開拓者,在我國醫學教育領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獨特的社會影響力。協和醫學院的辦學特色鮮明,一直堅持"高進、優教、嚴出"的精英培養模式,以培養具有真才實學、學風嚴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教研複合型人才而聞名,不僅造就了林巧稚、黃家駟、吳階平等中國醫學界的泰斗,還培養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和醫政管理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醫學科學院1956年成立,自1957年起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作為我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和最高醫學教育機構,院校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引領我國醫學科技教育發展和維護人民健康為己任,為我國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醫科院與醫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校為院之肇始,之主體,之文脈,之核心,之未來;院以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國家級科研平臺支撐學校,保持校之科技前沿性,為校之依託。院校目前擁有18個研究所、7個臨床醫院、7個學院、3個院外研發機構及12個創新單元,是國家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特別是醫學研究和教育事業先進的思想源和強勁的動力源。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北京協和醫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