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日記|除了人員和物資,北京醫療隊還帶來勇氣和信心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住院大樓內,包括北京醫療隊在內的多支外省市力量馳援至此,隔離病房成了他們與武漢本地醫護人員共同的“戰壕”。

隔著厚厚的防護裝備,北京醫療隊宣武醫院護士王長亮和武漢協和醫院西院護士高秀琴直到現在都沒見過對方的模樣。

不過,在一次次的並肩搶救護理中,他們已把彼此認定為戰友。

初次見面 幫大家放鬆心情

高秀琴平時很少發朋友圈,但在1月20日之後,她接連轉發了幾條和疫情有關的消息,她說自己那時很焦慮,“我好多護校的同學都上了一線,我也想做點什麼。”

春節期間,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正式確定為收治患者的定點醫院,高秀琴所在的肝膽外科轉移了所有病人,她被通知與北京醫療隊一起進入隔離病房。

幾個班次下來,一些情況讓高秀琴始料不及。相比她原來工作的外科,隔離病房裡穿著防護服的工作難度更大,病人病程的發展也更快,“開始那幾天有些壓抑,也有些力不從心。”

高秀琴第一次見到王長亮,除了覺得他長得高,還有一些新奇,因為她們科室基本沒有男護士。王長亮開朗的性格也讓那天成了她心情的“拐點”。當天,武漢本地的一名護士問王長亮,“你是自願報名來的嗎?不害怕嗎?”王長亮樂呵呵地回道:“怎麼不怕啊,我還瞞著我媽呢,老太太要知道了,肯定得打死我。”他一說完,包括高秀琴在內的很多人都笑了。回憶起這段對話,王長亮說自己本來性格就是這樣,也想幫大家放鬆一下。

武漢日記|除了人員和物資,北京醫療隊還帶來勇氣和信心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王長亮

同行互助 側面和背面留給戰友

在醫院中的第一次見面,兩地的護士之間連做自我介紹的時間都沒有,大家都希望上一組人能趕緊從病房出來,自己好去接班。和高秀琴搭過幾個班次以後,王長亮就發現這個武漢同行幹活很快,走路帶風,“一看平時就是個特別利索的護士。”

剛到武漢時,上過非典一線的老隊員就提醒過,在隔離病房裡,為了防護的安全,各種操作一定要慢下來。王長亮想把這些經驗告訴高秀琴,“但像她這種能幹的人,性格都很要強,我就想著能說得委婉些。”

看見高秀琴走路太快,王長亮開著玩笑說,慢點慢點,這樣都把病毒帶飛了;高秀琴要為核酸檢測做咽拭子採集,王長亮又提醒不要直對著患者,“這樣等於被病毒直接掃射”。

隔離病房裡的幫助是相互的。王長亮身高1米85,防護服穿在身上緊繃繃的,彎腰坐下都很困難。遇上打水或是儀器歸位這種需要彎腰的事情,高秀琴就主動做了。“我們都在一個戰壕裡,側面和背面都是留給戰友的,這麼相互關照,沒毛病。”王長亮說道。

武漢日記|除了人員和物資,北京醫療隊還帶來勇氣和信心

為人父母 病房外有同樣“煩惱”

病房之外,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兩人還有著同樣的“煩惱”。

高秀琴已經20多天沒回家了,今年兩歲半的兒子背地裡總說想媽媽,但每次視頻對話時,總會使小性子,把臉扭到一邊,做出生氣的樣子。

總看不見爸爸,王長亮的兒子也不高興,在電話裡說:“你這個醜八怪,不想看見你。”更讓他擔憂的是,兒子在家裡憋壞了,總喊著要出去玩。作為一個父親,他此刻無法彌補孩子。

王長亮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的岳母也叫秀琴,因此覺得高秀琴的名字很親切。不過,進隔離病房什麼個人物品都不能帶,出來的時間也不一樣,到現在兩人都沒有對方的聯繫方式。此次遠征武漢的王長亮表示,想在疫情結束後代表全家人邀請高秀琴來北京爬長城,盡地主之誼。

採寫|北京青年報特派武漢記者 劉汨

記者手記

在協和西院,操著南腔北調的醫務人員彙集於此,慣常的人情客套都已經被忽略,但因為共同經歷的這場戰鬥,卻讓大家更加了解和信任彼此。王長亮和高秀琴是我從中隨便選取的人物,卻歪打正著,倆人性情開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給疫情下緊張忙碌的工作狀態帶來了一點兒輕鬆。

北京醫療隊到武漢以來,隔著厚厚的防護服,這些醫務人員看上去都一樣。和他倆交談之後,我感覺這支龐大的隊伍還有相同的心情:進入隔離病房後,他們關照的是病人和同行的兄弟姐妹的安危,出了隔離病房,惦記的都是摯愛親朋,唯獨沒有自己。無論來自北京、武漢,讓他們記住對方的,除了防護服上的名字,還有共克時艱的戰友情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