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百四十村

百四十村

古代志怪故事——百四十村

內閣學士周煌,四川人。他說他的祖父是個樵夫,住在峨嵋山,到了九十九歲時還沒有娶上媳婦,每天都進山砍柴,然後賣給山腳下一個開豆腐坊的吳老頭。吳老頭夫妻兩人,生有一女。吳老頭每天買周老頭的柴燒,兩人的交易做得很滿意。吳老頭六十大壽時,對周老頭說:“明天是我的生日,請老哥來喝點薄酒。”周老頭答應明天一定去。

到了第二天,吳家左等右等,只是不見周老頭到來。吳老頭的老伴對吳老頭說:“周老頭是個愛喝酒的人,但今天既不來賣柴,又不來祝壽,是不是病了?你應該去看看。”

吳老頭過了生日,第二天就上門去拜訪。一見面,周老頭氣色如常,身體健康,沒有什麼毛病。吳老頭就問:“老哥昨天為什麼不來喝酒?”周老頭笑哈哈地說:“我昨天進山,盤算打點好柴,來給老弟祝壽。不料路過一條山澗,只見水中堆積著許多黃白的東西。仔細一瞧,竟然是世上人見人愛的黃金白銀。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們運回家來,現在就堆放在床底下。老弟想想,我若是下山到你府上喝酒,這些東西叫誰來看守?”

吳老頭往床底下一瞧,果然都是黃金白銀,就替周老頭出主意說:“老哥,你再不能住在這裡了!老哥孤身一人住在這荒山野地,能保證強盜不來搶劫嗎?”周老頭說:“老弟說得有理,我也想到這層了。那就請老弟進城去,在人煙稠密的地方替我找個住處吧!”吳老頭一口答應,在城裡找了一所住宅,並幫助周老頭搬好了家。

不久,周老頭又來到吳家,手捧一百兩銀子的禮物,面紅耳赤,不好意思地對吳老頭說:“我又要來求老弟了。明年我就滿一百歲了,還從來沒有娶過媳婦。我自忖快要入土的人了,不敢再有什麼非分之想。不料發了這筆大財,我一個孤老頭子守著它,又有什麼用?我想請老弟做媒,替我說個媳婦。”吳老頭聽了他的話,斜著眼睛看著自己的老伴,夫妻兩人哧哧地笑個不停,笑這周老頭人老了,心倒還不老。周老頭又說:“不但如此,我娶媳婦,是非要姑娘家不可的;若是娶個二婚的,就不是白頭到老、鄭重其事的結髮夫妻了。如果嫌我老,我願以萬兩銀子作聘禮,用三千兩銀子來酬謝媒人。”吳老頭雖也知道這個媒人很難做,但為了三千兩銀子的謝金,就勉強答應了。周老頭向他再三拜謝,方才離去。

這樣過了一個多月,竟沒有一家肯答應這樁婚事。周老頭三天兩頭來催問,吳老頭只是支吾其詞,一點辦法也沒有。在這當口,吳老頭那十九歲的女兒卻動了芳心,她跪在父母的面前,請求說:“女兒願意嫁給周老頭。”吳老頭夫妻倆聽了女兒的話,都目瞪口呆。女兒又說:“父母的意思,無非是嫌周老頭老了,而女兒正當青春年華,怕耽誤了女兒的前程。但女兒也聽說人各有命,如果女兒命薄,就是嫁了年歲相當的郎君,說不定也會少年孀居;如果女兒命好,或者這老頭還能活幾年,要是有幸生個兒子,將來能支撐門戶也未可知。況且父母沒有兒子,只生女兒ー個,女兒恨不得做個男子,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答應了這樁婚事,周老頭以萬兩銀子作聘禮,又用三千兩銀子來酬謝,這不是生女兒強於生兒子嗎?再說,女兒內心也得到慰藉了。女兒想這老頭這麼大年紀,意外地得到這批橫財,一定是上天所賜,讓他享用幾年,不會很快就死的。”吳老頭夫妻聽了女兒這番道理,也只能照著辦了。

過了幾天,吳老頭把女兒的意思轉告給周老頭。周老頭聽後,滿心歡喜,立刻跪在地上,連連向吳老頭夫妻磕頭,口中不住地叫著“岳父、岳母”。

不久,吳老頭的女兒嫁給了周老頭,一年後生了個兒子。這孩子長大後刻苦讀書,後來補了廩膳生員。而周老頭的孫子,就是內閣學士周煌。

周老頭一百四十歲那年,他的妻子吳氏先他而死,終年五十九歲。吳氏死後,周老頭隆重地為她辦了喪事,哭得十分傷心。又過了四年,周老頭已經一百四十四歲了,方才辭世。他所居住的村莊人們稱為“百四十村”。

<strong>【原文】閣學周公煌,四川人,自言其祖樵也,孤身居峨嵋山,年九十九未婚。每日入山打薪,賣與山下吳姓鬻豆腐翁。吳夫妻二人,一女,每日買週薪為炊,交易甚歡。

<strong>吳年六旬,告周曰:“明日是吾生辰,叟早來飲酒。”周諾之,已而不至,吳之妻曰:“周叟頗喜飲,今不來賣薪,又不來稱祝,毋乃病乎,盍往視之?”吳翌日往訪,見周顏色甚和,問:“昨何不來?”叟笑曰:“我昨入山,將伐薪作壽禮,不意過一深溪,見黃白物累累,得無世所稱金銀者乎?餘竭力運之,現堆床下。若下山,則誰為守者?”吳視之,果金銀,因代為謀曰:“叟不可居此矣。叟孤身住空山而挾此物,保無盜賊慮耶?”周曰:“微君言,吾亦知之,盍為我入城尋一屋在人煙稠密處?”吳如其言,且助之遷居。

<strong>未幾,周又至,面赧然有慚色,手百金贈吳,揖曰:“吾有求於公。吾明年百歲矣,從未婚娶,自道將死,遑有他想?不料獲此重資,一老身守之,復何所用?意欲求公作媒,代聘一婦。”吳睨其妻,相與笑吃吃不休,嫌其不知老也。周曰:“非但此也。我聘妻,非處子不可。若再醮二婚,非老人鄭重結髮之意。倘嫌我老者,請萬金為聘,以三千金謝媒。”吳雖知其難,而心貪重謝,強應曰:“諾。”老人再拜去。月餘,無人肯與老人婚。老人又來催促,吳支吾無計。時吳女才十九歲,忽跪請曰:“女願婚周叟。”吳夫婦愕然。女曰:“父母之意,不過嫌周老,憐女少耳。女聞人各有命。兒如薄命,雖嫁年相若者,未必不作孀婦;兒如命好,或此叟尚有餘年,幸獲子嗣,足支門戶,亦未可定。且父母無子,只生一女,女恨不能作男兒孝養報恩。如彼以萬金來此,而又以三千金作謝,是生女愈於生男,而女心亦慰。女想此叟如許年紀,獲此橫財,恐天意未必遽從此終也。”吳夫婦以女言告叟,叟跪地連叩頭呼岳父母者再。嫁,生一子,讀書補廩,孫即閣學公也。老人年一百四十歲,吳女先卒,年已五十九矣。老人殯葬制服,哭泣甚哀。又四年,老人方卒。所居村,人題曰“百四十村”。

《子不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