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执笔可有定法?

古董一尊


关于这个毛笔的执笔高度问题,历来说法不一,什么说法的都有,有的人还说,不这么握笔就不行。这些说法,其实也都没什么道理可言,有的说法甚至是强人所难,胡搅蛮缠。

那么毛笔执笔的高度究竟多高适合呢?经过前人的经验总结,如果我们将毛笔笔杆连同笔毫视为一个整体长度,那么我们握笔的位置,大约位于笔杆的三分之一处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上部三分之二为笔杆,下部三分之一为剩余笔杆和笔毫。这也只是一个大约的位置,并不是非要让你去做一个记号,然后每次握笔都必须在那个位置的。

如果握笔的高度位置,低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个位置,就是人们所说的“低管握笔”。高于这个位置,就是所谓的“高管握笔”。也就是说,握笔的位置,其实是有一个“弹性区间”的,高一点,低一点,也都无所谓的。

其总原则是:你觉得怎么合适,怎么才能熟练地运笔,让笔锋按照你的意愿在纸上运行,那这个位置,就是最适合你的高度。

如果你还是拿不准,那就高位、中位、低位三种位置都试一下,觉得哪种合适,就使用哪种。另外,每个人学习书法,在不同阶段,执笔的位置高低也是不同的。

上面我们所讲,是执握毛笔的通则。现在回到你的问题上来。你用的是抓笔。抓笔相对来说笔杆较短,握得比较下,也是完全可以的。

总之还是那句话,你觉得怎么合适,怎么顺手,就怎么来。我们最终要看你的作品效果怎么样,而不是看你的执笔位置高低标准不标准。

毛笔的执笔,其实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吧?正是如此。对于这个执笔的总原则,前人也总结一个大致的经验:“务使虚而宽。”这话的意思呢,就是说咱们拿毛笔时,手要放松,不要太紧张。

再一点,对于咱们从来没有临过的字帖,你很可能执笔需要低一点,握笔要紧一点。原因是对于不熟悉的字帖,可能要加强一点控笔能力。

而对于已经临过多遍的字帖,你可能需要执笔高一点,握笔宽松一点,原因是你已经临过很多次了,这时更需要一种整体的把握能力。

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多临帖实践,并在临帖实践中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使自己的执笔能力得以实质性提高。

有朋友问我学习书法,执笔真的无“定法”吗?你怎么看?这句话是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说的,还有后半句,“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

黄庭坚说执笔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执笔宽松、放松就可以了,其实执笔还是有“定法”的,那就是“虚”和“宽”。

对于一位书法高手来说,学习书法,执笔真的没有固定的方法,怎么执笔都可以,只要拿着放松,用着舒服就可以了,能够把字写好才是最终的目的。相对于规范、标准的动作,一位书法高手更需要的是放松。

但是对于一位书法初学者,是一定要掌握一个“定法”的,这个定法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五指执笔法”。

学习书法,关于毛笔的执笔方法有很多,单钩法、双钩法、三指执笔法等等,但是总有一种方法适合书写各种书体,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经过历代书法家的总结,五指执笔法最为实用,可以书写各种书体,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最实用也最适用,成为后来最为普遍的一种执笔方法,也是现在规定的标准执笔方法。

对于一位书法初学者,五指执笔法是一定要去学习的,初学书法一定要有一个规范,掌握了这个规范才可以自由的变换各种执笔方法,这个道理也不难解释,我们无论学习任何东西,开始的时候都要有一个规范,比如开车,每一个人的姿势都不一样,但是在驾校里学习的时候,必须要学习一种规范的做法,这个是基础,是快速提高技术的基础。

有些东西,开始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等你的技术真的需要提高,需要上升到一个层次的时候,他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如果开始就形成了不好的习惯,那以后将会走更多的弯路。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学习五指执笔法,以后变换各种方法都简单,如果一开始执笔方法就很随意,以后遇到困难,想改那可就难了,严重的甚至会阻碍书法的进步。

总之,初学书法还是需要一个定法的,“执笔无定法”那是书法高手们讨论的事情,初学入门,还是要一步一步来。当然黄庭坚说的也没有错,只是不适合初学者,但是“虚而宽”这三个字是值得学习的,你觉得呢?

初学写字所以必须讲究执笔,就是为了练习掌握这一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写久了手里有了一定功夫,工具的性能摸得熟透了,到这时候,无论你怎样去使用,它都乖乖地听受指挥,自然无所不可。古人说: “执笔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圈子的生活


书法执笔当然有定法,为便于各位书友的学习掌握,归纳起来有16种定法。顺口溜如下:

"笔是将军,犹若登阵。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长年荡桨,惊沙坐飞,孤篷自振。夏云奇峰,坼壁之路,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奥妙,用笔定能通神。

下面进行详解: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这一点,在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李斯、蒙恬就已经认识到了。李斯用短锋扁笔书写"小篆",立后学之宗祖。蒙恬不仅改良成功了流传至今的毛笔,还撰写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论述毛笔的著作《笔经》。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用笔方法———笔法了。

  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

  翻阅历代书法典籍,选出下面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列出来和同道共勉。

  一、用笔如"鹰望鹏逝"

  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

  二、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

  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在一起阐述。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要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三、用笔"犹若登阵"

  汉丞相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把兵法引入书法的第一人。他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登阵作战。意思是:登阵要随机应变,用笔要善于变通———在于用腕;登阵要调兵遣将,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展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正攲、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笔是将军"

  书圣王羲之曾经担任过"右军将军",对毛笔的神奇作用有独到见解。他在《书论》中说:"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书圣为何把笔比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将军一个命令,关系到战争胜败、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书,笔一落纸,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气血神),不可改变。因此,书者下笔,要像将军发布作战命令一样,审时度势,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王右军还曾经把笔比作大刀、长矛,对于"字"的生命,有生杀予夺的作用,用起笔来一定要慎之又慎。

  五、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这是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论书》中的原话。"锥画沙"、"印印泥"是两个展现笔意的著名术语,是从事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锥画沙",意思是说长矛一类武器(或工具)的锥锋画入平沙地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在纸上用笔,要像"锥画沙"一样,笔锋行在线条的中间,不显起笔、止笔的痕迹。而墨迹则浮在线条两边,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劲险、立体,富有质感、力感、涩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说用笔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样,深入有力、清晰可见,以造成布置均正、形体端严、黑白分明、圆静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两个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中锋用笔、注意藏锋之后所达到的"用笔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中锋用笔"诀窍",才算领悟到了。

六、用笔如"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谈到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说用笔要像一种孤单的飞篷草浑身摇动一样,触动奋起、翻转奔逐。"惊沙坐飞",是说用笔要像受到震动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飞起来一样,奔放纵逸、豪情激荡。张旭绰号"张颠",精晓楷法,草书最为知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两种自然现象,领悟到了书法(草书)的用笔,从而使自己的笔势有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期望的"振飞"境界。

  七、用笔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颜体"书法的创造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里,有"醉素"之称的怀素,在谈到自己的用笔体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应该说对用笔已经是很有研究很有体会了。然颜真卿却不以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肃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见"屋漏痕"的比喻更为形象、贴切、准确、经典。"屋漏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唐代以后,书家对此多有解释,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得比较明白,说"屋漏痕"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从沈尹默先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垂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对用笔要求和艺术效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怀素的"四个比喻"也是可供借鉴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墙壁自然开裂处具有天然清峭、没有人为布置之巧的"裂纹",用笔若能如此,点画一定会浑然天成。这一比喻也常为后人引用。

  八、用笔如"长年荡桨"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此处"长"字念"涨"音。"长年",是长江三峡人对船头把篙船工的称呼。"长年荡桨"意为船工荡桨。黄庭坚是1101年56岁时乘船路过三峡的,所以说是"晚入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庭坚多年为"用笔不到"、"笔意痴钝"的事所苦恼,晚年乘船过三峡,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节奏的前俯后仰,把船桨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协调自然。由船工摇桨自然"到位"的动作,黄庭坚悟到了用笔如何自然"到位"。从此,用笔开始如船工般悠然"荡漾",一扫"痴钝"的笔意。后人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飘动荡漾,大概是得长年荡桨之助吧"。黄庭坚活到61岁,一生对用笔都非常重视,曾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黄庭坚从"长年荡桨"中领悟到"飘逸"的笔法,是他多年研究笔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朝思暮想"顿悟"的结果。

  九、用笔如"折钗股"

  南宋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钗,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多为韧性很好的金银材料打造,一般由两股合成。"折钗股",是笔画转折处的用"金银钗"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种笔法。意思是用笔到线条转折之处,笔毫要平铺,锋要正,要圆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转折处的线条像折弯的"钗股"一样,表层圆畅、均称,内部劲健、含力,显出一种宽闲圆美之态。后代书家对这一比喻也多有解释,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以上李斯、萧何、王羲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姜夔等9人的16个比喻,涉及到用笔的重要性、观念、姿势、动作、技巧、效果等各个方面,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也是历代书家传授的用笔"真经"(对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认识)。踏入"书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毕竟是比喻,它只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接近",并不是事物本身,习书者在实践中只可参照,不可拘泥。因为说到底,"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上述9人都是书法大家,每人对笔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样嘛。

  为便于记忆,至善君将16个比喻连句为"用笔口诀":

  "笔是将军,犹若登阵。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长年荡桨,惊沙坐飞,孤篷自振。夏云奇峰,坼壁之路,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奥妙,用笔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阅典籍,发现宋代之后———即元、明、清的书家,在探讨用笔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复、注释、延续唐宋之前的说法,很少有独到见解的新比喻。故笔者也只选到宋代之前。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关于如何用笔,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了。因此,欲学书者在学习和把握用笔方法时,应多看宋代之前的书法理论著作和经典墨宝。






校傲临风(书画)


执笔说古来有之,除了基本的执笔姿势之外,要注意几点:

1,执笔是为写好字服务的,本无定式 但是有规律:

掌心要空,大字握笔要适中,小字要低,行草要略高,这样使转灵活。

2,理解古人的特殊执笔,如何绍基的回腕法。

不能像图上的何绍基执笔的样子,如果那样,几乎写不了字,所谓回腕,其实是颜体特点的弧度,笔的运行轨迹往怀里收,被误传成今天的样子。



云梦斋论艺


我认为书法执笔没定法。我觉得只有自己感觉舒服、合适就行了。

大书法家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绝对标准的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动空间,执笔灵便就行。

执笔无定法,话虽如此,却也并非无章可循。历代书法家在考察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相对科学的执笔方法,对初学者而言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前人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有龙眼法、凤眼法、拨灯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单钩法、双钩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双手回腕法,等等。

对于非研究者,不建议过多去钻研这些名词,了解执笔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或努力训练和适应公认比较合用的就行。

那什么是最常用而且比较科学的执笔法呢?历代公推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相传是由“二王”传下来的,唐代陆希声得到后,再传至宋代钱若水,才公开出来。

我们认为,执笔执法凡是符合生理功能,书写效果好的,即是好的办法。总之,不管你执笔是何种方法,笔要执紧,腕力才能传之笔端,但又不能执得过紧过死,太紧了会指死腕僵,运转不活。

因此,历来要求执笔做到“指实掌虚”,“指实”实指除了大拇指外,其他四指要相挨紧密,使执笔有力,这个“紧”字实际上就是“实”。

“掌虚”实执笔时要掌心虚空,形如握卵。一般能达到这种要求,运笔便能自如有力,这时历代书家为我们总结的宝贵经验。

具体执笔方法是右手大拇指内侧与食指相对扣住笔杆,这时虎口的形状像马镫,中指靠在食指下,钩住笔管,无名指从下边的对面挡住笔管,小指靠在无名指下,以同一方向挡住笔管增强其力。

执笔本不复杂深奥,与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为了把饭菜夹到嘴里,执笔是为了有利于写字。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执筷”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夹得利落。我们认为执笔的确“无定法”。




墨色之境


答:

初学书法的人,可能会对执笔方式比较迷惑。而且越学的深,就会越迷惑。

因为古代书法家关于执笔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比如欧阳询论执笔,要求手指离笔尖二寸,比较近。而苏轼则认为执笔要高,也就是手指离笔尖远。一个要求近,一个要求远,你听哪一个的?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关键在于两人的书写风格不同,故对执笔的方式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论述。那我们该怎么执笔,具体说,写楷书类的执笔要近,行书草书类执笔要远,到底多远?这要根据自己的习惯。

有时觉得书法真是博大精深,一个执笔方式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而且还争论不休。就像我上面提的那两位大书法家,对执笔的理解完全不同,到底谁对,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两位大书法家用各自的执笔方式,写出了美妙绝伦的书法。

书法之所以千变万化,归根到底就是毛笔。你执笔方式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风格。所以关于执笔,我的意见就是,只要在基本原则下,无定法,标准看是否能写出好字。

以前看一位老先生写字,一位后生指责他说不会执笔,而且口出狂言说,连笔都不会拿,是不懂书法的。我气不过,问他哪不对了?这位后生说,他老师教他手指离笔尖多少多少。我说,你觉得老先生的字如何?后生不言语了。

有时候我在想,有的人学书法,自己悟性差就罢了,到处“挑刺拣骨头”,千万别让他得理,得理就不饶人。其实往往这种人知道的“理”,都是片面的,断章取义。

说完了执笔,顺便提一下毛笔的选用。对于书法家来说,不择笔。也就是,只要是毛笔,写两个字就会熟悉笔性。什么毛笔都能适应。但对初学者来说,由于练的少,不可能做到不择笔。

我的建议是刚开始练书法,最好别用太软的笔,比如羊毫。太硬也不好,比如狼毫。那就取中,用兼毫笔。我只是建议,还得根据自己的风格喜好选笔。

总之,毛笔用着顺手,能使上劲,那说明你执笔对了,选的毛笔也对了。



默道18K


所谓书法,即按照一定的法则书写文字、篇章,借以抒发流露书者的内心境界,给阅读者带来美感。

法即法则、规律,古往今来很多书法家都对书法有过明确的论断(执笔法、入笔法、行笔法、收笔法、构字法、章法等),这是古人或大家们总结的经验,并影响后人而且被后人接受,初学者按照古人或大家定下来法则执笔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执笔有定法。

从古至今许多书法家定下来的执笔方法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譬如篆、隶、楷、行、草的执笔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和各自的执笔特点,书写字的大小执笔也有差异,应该说书法家的执笔方法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从这个角度上看,执笔定法大同小异。

书法作品往往与作者的政治地位、道德品行、知名度等有一定的关联,民间也有很多书法高人,因为诸多因素而不能被称为书法家,他们有的用脚执笔,有的用嘴执笔,有的用左手执笔,有的用肩肘执笔,有些作品不逊色于书法大家,而他们的执笔定法又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看,执笔无定法。

拙见:初学临摹者执笔应遵守执笔定法;有一定造诣的创作者执笔应顺应自然和自身特点;对于执笔条件受限者执笔无定法。


爱文喜乐


执笔无定法,二指、三指、五指都可以。大书法家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绝对标准的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动空间,执笔灵便就行。现代人都用五指,其实五指执笔明清才有。执笔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了解执笔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已的执笔方法,或努力训练和适应公认比较合用的执笔方式即可。



艺派留白


执笔无定法,这句话是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说的,还有后半句,“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

黄庭坚说执笔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执笔宽松、放松就可以了,其实执笔还是有“定法”的,那就是“虚”和“宽”。

对于一位书法高手来说,学习书法,执笔真的没有固定的方法,怎么执笔都可以,只要拿着放松,用着舒服就可以了,能够把字写好才是最终的目的。相对于规范、标准的动作,一位书法高手更需要的是放松。

但是对于一位书法初学者,是一定要掌握一个“定法”的,这个定法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五指执笔法”。



水石画画


书法写字执笔有定法!常见有五指或三指执笔法!

但执笔无死法!不是强求一定如何如何。写小字需指、腕灵活,写大写肘、臂也要能使上劲!擘窠大字恐还需腰部力气!能满足以上要求的!都是正确的握法!各人因人面异吧,但正常的普通练习者,肯定推荐五指法,好歹是多年文化经验积累的结晶!

常见钢琴家五指翻飞,高山流水,钢琴教学时也强调指法!后见一钢琴家,残疾,双手各仅两指,一样行云流水,被称为"四指钢琴家”!

朋友们!还纠结执笔有无定法吗?


一木之


初学书法的人,可能会对执笔方式比较迷惑。而且越学的深,就会越迷惑。

因为古代书法家关于执笔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比如欧阳询论执笔,要求手指离笔尖二寸,比较近。而苏轼则认为执笔要高,也就是手指离笔尖远。一个要求近,一个要求远,你听哪一个的?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关键在于两人的书写风格不同,故对执笔的方式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论述。那我们该怎么执笔,具体说,写楷书类的执笔要近,行书草书类执笔要远,到底多远?这要根据自己的习惯。

有时觉得书法真是博大精深,一个执笔方式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而且还争论不休。就像我上面提的那两位大书法家,对执笔的理解完全不同,到底谁对,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两位大书法家用各自的执笔方式,写出了美妙绝伦的书法。

书法之所以千变万化,归根到底就是毛笔。你执笔方式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风格。所以关于执笔,我的意见就是,只要在基本原则下,无定法,标准看是否能写出好字。

以前看一位老先生写字,一位后生指责他说不会执笔,而且口出狂言说,连笔都不会拿,是不懂书法的。我气不过,问他哪不对了?这位后生说,他老师教他手指离笔尖多少多少。我说,你觉得老先生的字如何?后生不言语了。

有时候我在想,有的人学书法,自己悟性差就罢了,到处“挑刺拣骨头”,千万别让他得理,得理就不饶人。其实往往这种人知道的“理”,都是片面的,断章取义。

说完了执笔,顺便提一下毛笔的选用。对于书法家来说,不择笔。也就是,只要是毛笔,写两个字就会熟悉笔性。什么毛笔都能适应。但对初学者来说,由于练的少,不可能做到不择笔。

我的建议是刚开始练书法,最好别用太软的笔,比如羊毫。太硬也不好,比如狼毫。那就取中,用兼毫笔。我只是建议,还得根据自己的风格喜好选笔。

总之,毛笔用着顺手,能使上劲,那说明你执笔对了,选的毛笔也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