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藜麥種植技術

北京地區藜麥種植技術

藜麥,別稱南美藜、印第安麥、奎藜、金谷子等,原產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傳統作物,由於具有獨特的、豐富全面的營養價值,養育了印加民族,被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鑑於其在油脂、蛋白質、脂肪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平衡結構,及其富含礦物質、維生素、脂肪酸和抗氧化劑等特性,並可降低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而被譽為功能性食物,同時被列為“全球十大健康營養食品之一”。北京市從2015年開始引進藜麥種植,經過幾年的試種,逐漸找到了適合北京地區種植的品種、適宜播期、播深、密度和病蟲害防治方法等。

1. 品種選用 北京地區初步篩選出綜合性狀表現較好的食用型品種2個,即隴藜1號和隴藜3號;景觀型品種1個,即紅藜。其中,食用型藜麥生育期100~120天,千粒重2.5克左右;景觀型品種生育期150天左右,千粒重1克左右。播種前應人工篩選粒大飽滿的種子,去除秕種、黴種、破種及雜草種子等。

2. 種植條件 食用型品種適宜生長在夏季氣候冷涼、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降水較少的高海拔地區,北京地區適宜種植在海拔500米以上地區;景觀型品種更適宜在北京低海拔的淺山區、平原區種植。

藜麥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瘠薄的沙性或石灰性土壤均可生長,但以肥沃的中性土壤最為適宜。藜麥不宜連作,需輪作倒茬。除草劑對藜麥出苗及產量影響較大,應選擇前茬沒有施用過除草劑的地塊種植;且種植當年應做好隔離,避免周邊作物使用除草劑飄移到藜麥地塊,造成藜麥葉子捲曲、抽穗困難。

3. 適期播種 食用型品種隴藜1號,宜於5月下旬在北京山區播種,5月中旬在北京淺山區、平原區播種;食用型品種隴藜3號,可於6月上旬在北京山區播種,5月下旬在北京淺山區、平原區播種或提早至3月中下旬在北京淺山區、平原區頂凌播種;景觀型品種紅藜,宜於4月中下旬在北京山區播種,4月底在北京淺山區、平原區播種。

4. 適墒整地 在適播期範圍內,人工造墒或雨後借墒整地播種。利用旋耕機精細整地,旋耕深度10~14釐米,土塊大小不超過3釐米,使土壤細碎、土地平整。

5. 施足基肥 整地前施足基肥,基肥應以含鉀量較高的複合肥為主,複合肥氮、磷、鉀比例為15∶15∶15或更高,施用量50千克/畝,有條件的配合增施一定的有機肥。

6. 精細播種 播種時土壤必須保持良好墒情,以播種層含水量15%~20%為宜,土壤過幹播種,種子不能發芽或發芽後很快乾死。藜麥種子小,需適墒淺播或深開溝淺覆土,落種深度2~3釐米,行距50釐米。食用型品種播種量為0.2~0.3千克/畝,待出苗後定苗密度5 000~6 000株/畝,株距22~27釐米/畝;景觀型品種播種量為0.1~0.15千克/畝,待出苗後定苗密度4 500株,株距30釐米左右。可用穀子播種機或耬播種,小米與藜麥種子相混同播(小米與藜麥種的比例為3∶1),確保下種量及播種均勻;也可用蔬菜覆膜播種機進行半精量播種;或用人工條播或穴播,每穴播5~6粒種子。


北京地區藜麥種植技術


北京地區藜麥種植技術


北京地區藜麥種植技術


7. 間苗補苗 當麥苗10~20釐米時開始間苗定苗,間苗時留壯苗去弱小苗,保證總密度,不求株距一致。對於嚴重缺苗的行段,可帶土移苗補栽,栽後點水。

8. 中耕除草 結合間苗,可進行第一次鋤草,此後根據行間雜草生長情況隨時除草,結合除草可進行根基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9. 肥水管理 一般正常出苗後,生育期內不需澆水,地力好、基肥足的也不需再追肥。對於地力差或基肥不足的地塊,可在中期顯穗至開花期趁雨後適量追肥,一般以純氮5千克/畝左右為宜。

10. 病蟲害防治 在北京地區,藜麥的主要害蟲是甜菜筒喙象,常因危害莖稈導致藜麥倒伏。第一代成蟲產卵期是防治甜菜筒喙象危害藜麥的重要時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要注意觀察田間害蟲情況,及時採取防治措施。當百株產卵孔達到20個時,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輪換噴霧防治。

藜麥的主要病害是釘胞葉斑病和笄黴莖腐病,可用精甲霜·錳鋅+戊唑醇噴霧,每隔7天噴1次,連噴1~2次,具體使用方法參考產品說明書。

11. 適時收穫 成熟標準:葉片變黃變紅,葉大多脫落,莖稈開始變幹,種子用指甲掐已無水分(用指甲掐穗基部定漿),即為成熟。

收割方法:可帶稈收穫,刀割距離地面15釐米以上部位,打捆後豎直堆放;也可只收割藜麥穗。需要注意的是,收穫宜選擇上午進行,以減少掉粒現象發生。收後管理:收穫後晾曬,脫粒,貯藏在陰涼、乾燥、通風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